狩猎队匆匆行进,但带着一大堆肉块前进并不容易。
所有的工蚁都用大颚叼着肉,三只到五只一组,围着肉块成一团,缓缓前进。
路上但凡有些许障碍,都会形成严重挑战。好几个小队就从一处路上的陡坡上掉了下去,然后再匆匆忙忙的找回肉块,继续爬坡。
兵蚁也开始加入到搬运的队伍中,在整个狩猎小队的共同努力下,一行终于在日落时分抵达了中转站。
这个中转站是当初主角南征丘陵时建立的物资转运中心,现在只驻扎有一个小队的看守,其中有二十只兵蚁和三十只工蚁,由一个年迈的退役雄蚁指挥着。
大雄带着狩猎队一行抵达中转站后,按照雄蚁的惯例,去拜会了驻守在这的年长雄蚁。
与年长雄蚁一交流,才知道中转站附近出了大事!
年长雄蚁表示,自己前天派了信使去东杨城向主角汇报最近中转站附近的异动,但是一直没等到信使返回,他担心信使是不是在路上出现了意外,没能把消息送达或把回复送回。
这种事并不少见,单独行动的蚂蚁信使自保能力不强,虽然主要在蚁道上前进,但偶尔也会遇到猛虫袭击。
按照惯例,在认为信使有可能没有完成任务后,根据路途远近,发信人在等待一定时间没有得到回音,就会再派出新的信使。
年长雄蚁原本打算第二天再派出信使前往东杨城的,正好大雄一行明天也要出发,年长雄蚁就拜托大雄一行代为传信。
年长雄蚁需要汇报的情况很紧急中转站附近出现了大量蝗虫!
我是分割线
广义的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广大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大河两岸地区常见的有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
东亚飞蝗的成虫中,雄成虫体长在35.5至41.5之间,雌成虫体长在39.5至51.2之间。蝗虫体色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群居型后足腿节上侧有时有2个不明显的暗色条纹,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显。后足胫节通常橘红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缘通常具刺10~11个。
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仅诸如日本黄脊蝗、短脚斑腿蝗等少数种类以成虫越冬。
不同地区的年有效积温、食物、光照及其各虫期生长发育情况会影响蝗虫的世代数。例如亚洲飞蝗在一般1年发生1代,东亚飞蝗在温暖地区为2代,甚至3代或不完整3代,热带地区可达4~5代。
蝗虫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这就是蝗灾。
蝗灾对灾区的植被而言是一场灾难。蝗虫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生态危机。
有些蝗虫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一般而言,蝗虫最嗜食芦苇,稗草和红草(荻)等杂草。
当季节干旱时,蝗虫更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泄出体外,以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给生理代谢需要,从而增加了对植物的危害程度。
一旦爆发蝗灾,则危害极大。
蝗虫虽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有害蝗种对自然界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以主角原本的世界为例,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可造成蝗灾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
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平方公里,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
中国已知蝗虫也在1000种以上,其中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农业生产。
1985~1996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万亩苇叶和几百亩玉米穗叶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飞南迁,蝗群东西约宽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中捷大港两个农场,波及面积达250万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
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发生在。1999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发生。蝗虫又肆虐河南,部分地区蝗虫密度达到每平米4000余只,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来所未见。
新疆的塔城地区1983-1984年、1986年和1987年均发生群居型亚洲飞蝗危害,受灾面积达3005万亩,在塔城阿勒泰地区密度达每平方米上万只。
西藏飞蝗在西藏于1846-1857年则连续12年发生蝗灾,并波及到18个地区,重者连年庄稼颗粒无收,青稞、麦子亦荡然无存,草场则寸草无收。
所有的工蚁都用大颚叼着肉,三只到五只一组,围着肉块成一团,缓缓前进。
路上但凡有些许障碍,都会形成严重挑战。好几个小队就从一处路上的陡坡上掉了下去,然后再匆匆忙忙的找回肉块,继续爬坡。
兵蚁也开始加入到搬运的队伍中,在整个狩猎小队的共同努力下,一行终于在日落时分抵达了中转站。
这个中转站是当初主角南征丘陵时建立的物资转运中心,现在只驻扎有一个小队的看守,其中有二十只兵蚁和三十只工蚁,由一个年迈的退役雄蚁指挥着。
大雄带着狩猎队一行抵达中转站后,按照雄蚁的惯例,去拜会了驻守在这的年长雄蚁。
与年长雄蚁一交流,才知道中转站附近出了大事!
年长雄蚁表示,自己前天派了信使去东杨城向主角汇报最近中转站附近的异动,但是一直没等到信使返回,他担心信使是不是在路上出现了意外,没能把消息送达或把回复送回。
这种事并不少见,单独行动的蚂蚁信使自保能力不强,虽然主要在蚁道上前进,但偶尔也会遇到猛虫袭击。
按照惯例,在认为信使有可能没有完成任务后,根据路途远近,发信人在等待一定时间没有得到回音,就会再派出新的信使。
年长雄蚁原本打算第二天再派出信使前往东杨城的,正好大雄一行明天也要出发,年长雄蚁就拜托大雄一行代为传信。
年长雄蚁需要汇报的情况很紧急中转站附近出现了大量蝗虫!
我是分割线
广义的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广大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大河两岸地区常见的有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
东亚飞蝗的成虫中,雄成虫体长在35.5至41.5之间,雌成虫体长在39.5至51.2之间。蝗虫体色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群居型后足腿节上侧有时有2个不明显的暗色条纹,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显。后足胫节通常橘红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缘通常具刺10~11个。
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仅诸如日本黄脊蝗、短脚斑腿蝗等少数种类以成虫越冬。
不同地区的年有效积温、食物、光照及其各虫期生长发育情况会影响蝗虫的世代数。例如亚洲飞蝗在一般1年发生1代,东亚飞蝗在温暖地区为2代,甚至3代或不完整3代,热带地区可达4~5代。
蝗虫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这就是蝗灾。
蝗灾对灾区的植被而言是一场灾难。蝗虫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生态危机。
有些蝗虫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一般而言,蝗虫最嗜食芦苇,稗草和红草(荻)等杂草。
当季节干旱时,蝗虫更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泄出体外,以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给生理代谢需要,从而增加了对植物的危害程度。
一旦爆发蝗灾,则危害极大。
蝗虫虽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有害蝗种对自然界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以主角原本的世界为例,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可造成蝗灾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
全世界常年发生蝗虫的面积达4680万平方公里,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
中国已知蝗虫也在1000种以上,其中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农业生产。
1985~1996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万亩苇叶和几百亩玉米穗叶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飞南迁,蝗群东西约宽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中捷大港两个农场,波及面积达250万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
1998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发生在。1999年,东亚飞蝗的夏蝗在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发生。蝗虫又肆虐河南,部分地区蝗虫密度达到每平米4000余只,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来所未见。
新疆的塔城地区1983-1984年、1986年和1987年均发生群居型亚洲飞蝗危害,受灾面积达3005万亩,在塔城阿勒泰地区密度达每平方米上万只。
西藏飞蝗在西藏于1846-1857年则连续12年发生蝗灾,并波及到18个地区,重者连年庄稼颗粒无收,青稞、麦子亦荡然无存,草场则寸草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