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大!”
在驾驶员提醒之后,刘尊山也看到了升入夜空的红色信号弹,那是突击行动正式开始的命令。
此时,刚好5点15分。
从前沿集结阵地到边界还有一段距离,赶过去差不多刚好5点半。
刘尊山也没再多想,在让付小兵发动坦克之后,取出一根荧光棒,举到头顶上方挥舞了几圈。
那是在告诉后面的坦克,跟上营长的战车。
至于车载电台,要在越过边境线之后才能使用,之前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以确保行动的隐蔽性。
对此,刘尊山等前线官兵觉得是多此一举。
伊拉克军队早被炸垮了,哪怕仍然有少数部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也不会部署在靠近边境的荒漠里面。
通过无线电活动判断联军的进攻行动,更加是无稽之谈。
在确定突击战术的时候,联军内部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析。
虽然在7月底,联合部队司令部就对作战目的做了调整,不再只是解放科威特,还要攻打伊拉克,至少得占领两河流域,从而控制与利用从波沙湾一直通到亚美尼亚高原的公路与铁路。
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其实以控制伊拉克南部与北部的油田为主要目的。
直到大战爆发,帝国当局才做出调整,不再把控制油田当成主要目的,毕竟波沙湾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石油。
跟几十年前比,帝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了许多。
在上次大战中,帝国因为高度依赖进口的石油,所以在战略上非常的被动,在很多关键时刻都得优先确保石油供应。事实上,这也是帝国在大战期间优先进军梵炎洋,攻占与控制波沙湾的首要原因。
此外就是,在战后的两次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中,帝国的影响力都遭到削弱,对石油产地的控制力度大幅度降低。
比如玄大陆的尼日利亚、南孤大陆的委内瑞拉、西大陆的威敬王国等产油国均在战后摆脱帝国的控制。
这些,都逼迫帝国当局花大力气解决能源问题。
主要是在本土,以及本土的周边地区寻找油田,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度。
战后的几十年,在帝国本土就发现了5座储量高达数亿吨的超级油田,前些年还在极北地区发现了3座理论储量高达数十亿吨的世界级大油田。在炎海那边,也发现了跟波沙湾相当的海上油田。
在帝国的周边地区,也就是东南地区,同样发现了好几座大油田。
发展至今,帝国的石油自给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
在第二次民族独立运动之后,帝国当局为了增强能源的战略安全,扩大完善了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按照最新标准,帝国的石油储备达到了270天,相当于正常消耗的9个月。
虽然这个标准低于上次打战前的12个月,但是受经济发展影响,储备的石油提高了近20倍!
当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样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总而言之,在经过周涌涛这届政府的努力之后,帝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降低到了一个无关痛痒的程度。
在理论上,帝国进入战争状态后,本土生产的石油就能满足战争消耗。
至于控制波沙湾南岸产油国,除了波沙湾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之外,主要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当然,不管要不要控制油田,都得占领伊拉克。
问题就是,把重点放在南边,还是说直接攻打伊拉克的首都?
最初阶段,主要针对的是解放科威特,所以草拟的作战计划,全都以在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为主。
在由丁镇南起草的几份作战计划当中,最多也就只是攻占巴士拉。
按照这个目的,动用2个师的兵力也就足够了,甚至不需要深入内陆,围绕科威特打一仗就行了。
虽然在做出调整后,兵力也由最初的2个师增加到了3个师,除了陆军的第7装甲师与第17装甲师之外,还加上得到增强的第5陆战师,此外还有高巨王国的一个装甲旅等盟军部队,但是跟所要承担的任务比,这点兵力投入根本不够看,甚至无法保证能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地面战争只能分阶段进行。
这至少是大部分官兵的观点。
不过,这跟另外一个要求产生了冲突。
如果把地面战争分几个阶段,哪怕是2个阶段,比如首先解放科威特,矮攻打伊拉克的首都,都绝对无法在帝国当局规定的1个月内完成主要作战行动,也就是占领巴格达等主要城市。
在理论上,只是解放科威特,以及占领伊拉克南部地区就需要1个月。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丁镇那提出,不在科威特投入太多地面部队,直接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军。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直捣黄龙!
在拿下巴格达滞后,就能够逼迫其他地方的伊拉克军队投降,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大规模作战行动的时间。
不过,也不是说不在科威特那边采取行动。
在丁镇南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将由陆战队在科威特那边发起佯攻,负责牵制部署在该方向上的伊拉克精锐部队。
关键就是,用在该方向上的部队,其实只有2个营,而且都是合成步兵营。
在整个8月份,陆战队的头号任务是让那些运送第5陆战师的舰船前往达曼港,在夜间把装备卸下来,并且赶在天亮前伪装起来,然后由军列送走,确保不让敌人发现联军的兵力调动。
提防的不是伊拉克,是纽兰共和国的侦查卫星。
因为只能在夜间安排船进港卸货,作业时间仅几个小时,所以原本能在几天之内完成的转移工作,足足搞了一个月。
现在,部署在波沙湾那边的运输船只,装载的其实是弹药等作战物资。
第5陆战师的主力,早已经转移到拉夫哈附近,而且都处于隐蔽部署状态。
为了避免暴露,作战部队都分散部署,而且日常消耗的给养,特别是食物与淡水都由直升机运送。关键是,所有营地都做了伪装,比如在营房的顶部铺上了一层黄沙,以此伪装成沙丘。
至于在发动进攻之后的后勤补给,将由沙乌地的2个步兵师承担。
为此,沙乌地不但调集了约5000台军用卡车,还紧急征用了几千部能够在荒漠行驶的运输车辆。
其实,第5陆战师的任务相对来说还比较轻松。
在攻入伊拉克境内之后,第5陆战师直接向塞勒曼推进,占领这座位于伊拉克南部沙漠腹地的小城镇。
这是第一天的突击目标。
此后,第5陆战师的先头突击部队将继续向塞马沃进军,攻占这座位于两河流域的战略重镇。
关键,这里是陆战队与陆军作战区域的分界点。
按照丁镇南的安排,第5陆战师在占领塞马沃之后,就要回过头,开始向下游方向的巴士拉进军。
到时,部署在沙乌地这边的联军,也会同时攻打科威特。
也就是说,由第5陆战师与联军的地面部队负责解放科威特,攻占伊拉克南部地区。
关键是打通后勤补给线。
正是如此,丁镇南明确告诉第5陆战师的官兵,他们就只有1周,最多10天,必须打下巴士拉,并控制从巴士拉到塞马沃的公路与铁路,确保能把那些运送到巴士拉的物资送往前线。
此后,才是陆军主导的攻打巴格达的作战行动。
在一周内扫荡三分之一个伊拉克!?
不是不行,不过难度确实非常大。
最主要的问题,也就是后勤保障。
拟定作战计划的细节内容的时候,刘尊山等基层部队的军官提出,首先就要保证后勤保障一定得跟上。
只是地面推进的里程就超过了1200千米,其中三分之一是野外行军。
按帝国军队的战术条例,装甲部队在野外推进200千米就得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即便沿公路推进,每300到350千米就要做一次补给。如果存在交战的可能,那么补给频率要提高50%。
在高强度战斗当中,装甲部队每天的突击距离往往只有几十千米。
上次大战期间,那怕是在闪击战当中,也没有一支集团军级别的装甲部队的日突击距离超过50千米。
说得直接一点,装甲部队推进的每一步都是用海量物资垒起来的。
现代战争也是如此,装甲部队在任何时候都得保证坦克战车有60%的余油,即便在突然遭遇敌人的情况下,依然能与之交战,而不会因为缺乏燃油而丧失战术机动性,从而在遭遇战当中被敌人击溃。
这么一来,推进1200千米,仅燃油补给就要进行5到8次。
显然,需要补给的还有弹药。
如果后勤保障没法跟上,那一切都是空谈。
所幸的是,丁镇南也做了足够的保证。
除了由沙乌地提供的数千台运输车辆之外,联军还调动上千架直升机,而且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重型运输直升机,专门负责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确保突击部队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保障。
此外,就是加强空中打击的力度,尽可能的降低突击部队的作战消耗。
其实,陆战队自己也在努力。
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里,就有一支陆战队的航空兵,除了有几十架武装直升机,还有一百多架攻击机。
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都将在地面战争打响之后,进驻拉夫哈临时基地,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至于部署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的攻击机,由联军司令部统一调度与指挥,不过主要面向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
此外,陆军把一个独立炮兵旅留在拉夫哈,负责协助陆战队作战。
必须承认,陆战队一直欠缺远程炮兵。
不是陆战队买不起大口径榴弹炮与远程火箭炮,而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都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登陆作战,或着在滨海地区作战,陆战队随时都能呼叫舰队提供炮火支援,海军的战舰就是陆战队的炮兵。
帝国海军的所有驱逐舰与巡洋舰,都至少配有1门130毫米舰炮,还有部分护卫舰也配备了130毫米舰炮。
这些大口径舰炮的主要价值,就是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
在登陆舰队里,特别是在执行登陆作战行动的时候,往往会编入数艘专门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战舰。
有的时候,甚至是火力强大的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他把能找到的支援力量都派了过来,而陆战队的任务也只是按照计划扫荡伊拉克南部地区。
因为最先到沙乌地,还在7月份跟伊拉克军队打过一仗,所以刘尊山当仁不让的担负起了突击的重任。
仍然是他指挥的这个合成营。
与一个多月前不同的是,多了1个机步连、1个防空连与1个后勤保障营,加强之后的总兵力超过800人。
要说的话,这还不算多。
在理论上,一个陆战队的加强营最多能达到2000人的规模,在过去相当于陆军的一个团了。
其实,小而全,一直是陆战队营级作战部队的特点。
毕竟,在陆战队所面对的战场上,往往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确保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
当然,承担突击任务的依然是3个装甲连与3个机步连。
虽然是在野外突击,但是装甲部队仍然排成整齐的队列。
5点30分不到,刘尊山驾乘的坦克就越过边境线,进入伊拉克境内。
因为隐蔽得非常好,所以在该方向上并没有伊拉克军队守卫边境,也就没有在越过边境线的时候遇到阻击。
6点不到,几架直升机从装甲部队的上方飞过。
不是威武的武装直升机,是小巧的侦察直升机。
按空军提供的情报,在塞马沃的南面并没有成建制部署的伊拉克军队,无需提前出动武装直升机。
为了保险期间,陆战队还是派来了几架侦察直升机。
当然,这是标准的突击战术。
侦察直升机在前面开路,装甲部队能保持行军状态,不但能节省燃油,还能让官兵保持体力。
如果敌人就在前方,突击部队就能在收到消息之后做好战斗准备。
其实,刘尊山不相信会一帆风顺。
从拉夫哈到塞马沃的直线距离超过了120千米,哪怕直接冲过去,以坦克在野外行军所能达到的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也需要足足4个小时,期间耽搁了的话,花上5到6个小时也正常。
在这5到6个小时里面,伊拉克军队就什么事都不做吗?
()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在驾驶员提醒之后,刘尊山也看到了升入夜空的红色信号弹,那是突击行动正式开始的命令。
此时,刚好5点15分。
从前沿集结阵地到边界还有一段距离,赶过去差不多刚好5点半。
刘尊山也没再多想,在让付小兵发动坦克之后,取出一根荧光棒,举到头顶上方挥舞了几圈。
那是在告诉后面的坦克,跟上营长的战车。
至于车载电台,要在越过边境线之后才能使用,之前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以确保行动的隐蔽性。
对此,刘尊山等前线官兵觉得是多此一举。
伊拉克军队早被炸垮了,哪怕仍然有少数部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也不会部署在靠近边境的荒漠里面。
通过无线电活动判断联军的进攻行动,更加是无稽之谈。
在确定突击战术的时候,联军内部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析。
虽然在7月底,联合部队司令部就对作战目的做了调整,不再只是解放科威特,还要攻打伊拉克,至少得占领两河流域,从而控制与利用从波沙湾一直通到亚美尼亚高原的公路与铁路。
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其实以控制伊拉克南部与北部的油田为主要目的。
直到大战爆发,帝国当局才做出调整,不再把控制油田当成主要目的,毕竟波沙湾地区最不缺的就是石油。
跟几十年前比,帝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了许多。
在上次大战中,帝国因为高度依赖进口的石油,所以在战略上非常的被动,在很多关键时刻都得优先确保石油供应。事实上,这也是帝国在大战期间优先进军梵炎洋,攻占与控制波沙湾的首要原因。
此外就是,在战后的两次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中,帝国的影响力都遭到削弱,对石油产地的控制力度大幅度降低。
比如玄大陆的尼日利亚、南孤大陆的委内瑞拉、西大陆的威敬王国等产油国均在战后摆脱帝国的控制。
这些,都逼迫帝国当局花大力气解决能源问题。
主要是在本土,以及本土的周边地区寻找油田,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度。
战后的几十年,在帝国本土就发现了5座储量高达数亿吨的超级油田,前些年还在极北地区发现了3座理论储量高达数十亿吨的世界级大油田。在炎海那边,也发现了跟波沙湾相当的海上油田。
在帝国的周边地区,也就是东南地区,同样发现了好几座大油田。
发展至今,帝国的石油自给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
在第二次民族独立运动之后,帝国当局为了增强能源的战略安全,扩大完善了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按照最新标准,帝国的石油储备达到了270天,相当于正常消耗的9个月。
虽然这个标准低于上次打战前的12个月,但是受经济发展影响,储备的石油提高了近20倍!
当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样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总而言之,在经过周涌涛这届政府的努力之后,帝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降低到了一个无关痛痒的程度。
在理论上,帝国进入战争状态后,本土生产的石油就能满足战争消耗。
至于控制波沙湾南岸产油国,除了波沙湾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之外,主要是为了操控国际油价。
当然,不管要不要控制油田,都得占领伊拉克。
问题就是,把重点放在南边,还是说直接攻打伊拉克的首都?
最初阶段,主要针对的是解放科威特,所以草拟的作战计划,全都以在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为主。
在由丁镇南起草的几份作战计划当中,最多也就只是攻占巴士拉。
按照这个目的,动用2个师的兵力也就足够了,甚至不需要深入内陆,围绕科威特打一仗就行了。
虽然在做出调整后,兵力也由最初的2个师增加到了3个师,除了陆军的第7装甲师与第17装甲师之外,还加上得到增强的第5陆战师,此外还有高巨王国的一个装甲旅等盟军部队,但是跟所要承担的任务比,这点兵力投入根本不够看,甚至无法保证能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地面战争只能分阶段进行。
这至少是大部分官兵的观点。
不过,这跟另外一个要求产生了冲突。
如果把地面战争分几个阶段,哪怕是2个阶段,比如首先解放科威特,矮攻打伊拉克的首都,都绝对无法在帝国当局规定的1个月内完成主要作战行动,也就是占领巴格达等主要城市。
在理论上,只是解放科威特,以及占领伊拉克南部地区就需要1个月。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丁镇那提出,不在科威特投入太多地面部队,直接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进军。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直捣黄龙!
在拿下巴格达滞后,就能够逼迫其他地方的伊拉克军队投降,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大规模作战行动的时间。
不过,也不是说不在科威特那边采取行动。
在丁镇南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将由陆战队在科威特那边发起佯攻,负责牵制部署在该方向上的伊拉克精锐部队。
关键就是,用在该方向上的部队,其实只有2个营,而且都是合成步兵营。
在整个8月份,陆战队的头号任务是让那些运送第5陆战师的舰船前往达曼港,在夜间把装备卸下来,并且赶在天亮前伪装起来,然后由军列送走,确保不让敌人发现联军的兵力调动。
提防的不是伊拉克,是纽兰共和国的侦查卫星。
因为只能在夜间安排船进港卸货,作业时间仅几个小时,所以原本能在几天之内完成的转移工作,足足搞了一个月。
现在,部署在波沙湾那边的运输船只,装载的其实是弹药等作战物资。
第5陆战师的主力,早已经转移到拉夫哈附近,而且都处于隐蔽部署状态。
为了避免暴露,作战部队都分散部署,而且日常消耗的给养,特别是食物与淡水都由直升机运送。关键是,所有营地都做了伪装,比如在营房的顶部铺上了一层黄沙,以此伪装成沙丘。
至于在发动进攻之后的后勤补给,将由沙乌地的2个步兵师承担。
为此,沙乌地不但调集了约5000台军用卡车,还紧急征用了几千部能够在荒漠行驶的运输车辆。
其实,第5陆战师的任务相对来说还比较轻松。
在攻入伊拉克境内之后,第5陆战师直接向塞勒曼推进,占领这座位于伊拉克南部沙漠腹地的小城镇。
这是第一天的突击目标。
此后,第5陆战师的先头突击部队将继续向塞马沃进军,攻占这座位于两河流域的战略重镇。
关键,这里是陆战队与陆军作战区域的分界点。
按照丁镇南的安排,第5陆战师在占领塞马沃之后,就要回过头,开始向下游方向的巴士拉进军。
到时,部署在沙乌地这边的联军,也会同时攻打科威特。
也就是说,由第5陆战师与联军的地面部队负责解放科威特,攻占伊拉克南部地区。
关键是打通后勤补给线。
正是如此,丁镇南明确告诉第5陆战师的官兵,他们就只有1周,最多10天,必须打下巴士拉,并控制从巴士拉到塞马沃的公路与铁路,确保能把那些运送到巴士拉的物资送往前线。
此后,才是陆军主导的攻打巴格达的作战行动。
在一周内扫荡三分之一个伊拉克!?
不是不行,不过难度确实非常大。
最主要的问题,也就是后勤保障。
拟定作战计划的细节内容的时候,刘尊山等基层部队的军官提出,首先就要保证后勤保障一定得跟上。
只是地面推进的里程就超过了1200千米,其中三分之一是野外行军。
按帝国军队的战术条例,装甲部队在野外推进200千米就得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即便沿公路推进,每300到350千米就要做一次补给。如果存在交战的可能,那么补给频率要提高50%。
在高强度战斗当中,装甲部队每天的突击距离往往只有几十千米。
上次大战期间,那怕是在闪击战当中,也没有一支集团军级别的装甲部队的日突击距离超过50千米。
说得直接一点,装甲部队推进的每一步都是用海量物资垒起来的。
现代战争也是如此,装甲部队在任何时候都得保证坦克战车有60%的余油,即便在突然遭遇敌人的情况下,依然能与之交战,而不会因为缺乏燃油而丧失战术机动性,从而在遭遇战当中被敌人击溃。
这么一来,推进1200千米,仅燃油补给就要进行5到8次。
显然,需要补给的还有弹药。
如果后勤保障没法跟上,那一切都是空谈。
所幸的是,丁镇南也做了足够的保证。
除了由沙乌地提供的数千台运输车辆之外,联军还调动上千架直升机,而且其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是重型运输直升机,专门负责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确保突击部队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保障。
此外,就是加强空中打击的力度,尽可能的降低突击部队的作战消耗。
其实,陆战队自己也在努力。
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里,就有一支陆战队的航空兵,除了有几十架武装直升机,还有一百多架攻击机。
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都将在地面战争打响之后,进驻拉夫哈临时基地,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至于部署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的攻击机,由联军司令部统一调度与指挥,不过主要面向伊拉克南部地区作战。
此外,陆军把一个独立炮兵旅留在拉夫哈,负责协助陆战队作战。
必须承认,陆战队一直欠缺远程炮兵。
不是陆战队买不起大口径榴弹炮与远程火箭炮,而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都没有这方面的需要。
登陆作战,或着在滨海地区作战,陆战队随时都能呼叫舰队提供炮火支援,海军的战舰就是陆战队的炮兵。
帝国海军的所有驱逐舰与巡洋舰,都至少配有1门130毫米舰炮,还有部分护卫舰也配备了130毫米舰炮。
这些大口径舰炮的主要价值,就是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
在登陆舰队里,特别是在执行登陆作战行动的时候,往往会编入数艘专门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战舰。
有的时候,甚至是火力强大的战列舰与大型巡洋舰!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他把能找到的支援力量都派了过来,而陆战队的任务也只是按照计划扫荡伊拉克南部地区。
因为最先到沙乌地,还在7月份跟伊拉克军队打过一仗,所以刘尊山当仁不让的担负起了突击的重任。
仍然是他指挥的这个合成营。
与一个多月前不同的是,多了1个机步连、1个防空连与1个后勤保障营,加强之后的总兵力超过800人。
要说的话,这还不算多。
在理论上,一个陆战队的加强营最多能达到2000人的规模,在过去相当于陆军的一个团了。
其实,小而全,一直是陆战队营级作战部队的特点。
毕竟,在陆战队所面对的战场上,往往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确保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
当然,承担突击任务的依然是3个装甲连与3个机步连。
虽然是在野外突击,但是装甲部队仍然排成整齐的队列。
5点30分不到,刘尊山驾乘的坦克就越过边境线,进入伊拉克境内。
因为隐蔽得非常好,所以在该方向上并没有伊拉克军队守卫边境,也就没有在越过边境线的时候遇到阻击。
6点不到,几架直升机从装甲部队的上方飞过。
不是威武的武装直升机,是小巧的侦察直升机。
按空军提供的情报,在塞马沃的南面并没有成建制部署的伊拉克军队,无需提前出动武装直升机。
为了保险期间,陆战队还是派来了几架侦察直升机。
当然,这是标准的突击战术。
侦察直升机在前面开路,装甲部队能保持行军状态,不但能节省燃油,还能让官兵保持体力。
如果敌人就在前方,突击部队就能在收到消息之后做好战斗准备。
其实,刘尊山不相信会一帆风顺。
从拉夫哈到塞马沃的直线距离超过了120千米,哪怕直接冲过去,以坦克在野外行军所能达到的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也需要足足4个小时,期间耽搁了的话,花上5到6个小时也正常。
在这5到6个小时里面,伊拉克军队就什么事都不做吗?
()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