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贴近地面的高度,也就是常说的树梢高度上进行空战,一直是世界难题。
虽然在两伊战争中,直升机空战就已成为常态,但是到战争结束,交战双方都没有总结出可行的战术。
在长达8年的交战期间,双方大部分时候都在混战。
至于备受瞩目的直升机空战,基本都是遭遇战。
当然,这也不是波伊国与伊拉克的错。
直升机空战的最大问题,就是飞行高度实在太低了,对机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导致很多战术根本行不通。
可见,直升机空战的战术仍然在摸索当中。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航空兵才在6年之前,仿照空军假想敌部队,组建了全球第一支陆航假想敌部队。
为了能更好的模拟敌机,陆航假想敌部队不但想法搞到了几架ah-1与-24,还拿自己的“直-7”改造,并且招聘数十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组建了一支以对抗训练为主的教官团队。
此后,陆航空中突击旅的所有飞行员,特别是武装直升机飞行员,每年都要前往假想敌部队进行实战对抗训练。
也就是在对抗训练当中,“直-10a”的性能缺陷暴露了出来。
因为使用的是“直-7w”的“wz-6f”发动机,配套的“wz-9”没能按照计划量产,导致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远远低于设计指标,而且热负荷偏高,所以“直-10a”的机动性存在很严重的缺陷。
当然,往根本上讲,问题出在设计上。
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要用这种安装了厚重装甲,以打击地面装甲目标为主的直升机执行空战任务。
其实,在设计“直-10a”的时候,帝国陆军对直升机空战还没有明确认识。
受此种种因素限制,“直-10a”的空战性能确实很一般。
当然,通过训练找到了改进办法。
最为简单,也是最为直接的办法,其实就换上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提高功重比,以此提高直升机的敏捷性。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在“wz-9”发动机上继续投资,要求改进型输出功率比基础型提高25%。
如果能够做到,那么“直-10”的敏捷性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不过,也就是对抗训练,让帝国陆军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直-10”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武装直升机。
这个问题,同样能够追溯到设计阶段,准确说是在设计之前,陆军提出的性能指标。
发展武装直升机的概念,其实比“直-10”项目正式启动早了十几年。
早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就提出,研制一种能够伴随运输直升机行动,并且掩护运输直升机的战斗直升机,主要负责压制敌人的地面火力,消灭对运输直升机构成威胁的地面敌人。
这也是被敌人打出来的需求。
当时,帝国陆军已经在波伊战场上损失了上千架直升机,其中的绝大部分是被地面防空火力击落。
关键还有,大部分毁于高射机枪之类轻便防空武器!
出于应急之需,帝国陆军已经把一部分运输直升机改装成“炮艇直升机”,也就是装上机枪或机关炮,挂上火箭发射巢,为其他的运输直升机提供掩护。此外还给几乎所有的运输直升机增加了武装,主要是安装舱门机枪,在起降的时候用来压制附近的敌人,以增强起降阶段的安全性。
只是,这些措施的效果都不是很突出。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决定研制专门的“战斗直升机”。
只是,当时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是太高了,远远超过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研制工作进行得极为缓慢。
与之相比,作战需要却极为迫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大量采用成熟技术与设备,性能指标很一般,不过能够在几个月内完成试飞,并且投产的“直-7a”才脱颖而出,获得了陆军青睐,最后拿到了300架的订单。
在最初的时候,帝国陆军只是用“直-7a”来应急。
当时,没有人想到,这种“简陋”的武装直升机最终会生产3000多架!
其实,也就是在“直-7”大规模服役,而且在战场上表现出强悍的战斗力之后,帝国陆军才有足够多的时间研制更加先进的“直-10”,或者说不再那么急迫,让设计单位能够从容完成技术积累。
此外,波伊战争结束对“直-10”的研制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又过了大约5年,帝国陆军才觉得,需要一种更先进的武装直升机。
直到这个时候,“直-10”的研制工作才步入快车道。
可见,“直-10”的战术性能指标,其实都是帝国陆军在波伊战争当中,用惨痛的损失换来的。
这也造就了“直-10”。
简单的说,“直-10”是一台在树梢高度活动的飞行坦克,其凶悍的火力几乎都针对地面目标。
至于空战,根本就不在考虑之中。
当年,帝国陆军在直升机上测试格斗导弹,初衷不是对付直升机,而是对付也在超低空活动的攻击机。
如果需要,还得用来对付战斗机。
可见,也只是给了直升机一种勉强够用的自卫手段。
在波伊战争中,帝国陆军的直升机就没遇到过空中威胁!
此外,在设计“直-10”的时候,很多新技术,或者说是新战术思想还没诞生,也就不可能被设计师采纳。
最典型的,也就是隐身。
以“攻-11”为代表的隐身作战飞机,是在“直-10”完成设计之后才诞生,而通过实战证明,那还是4年前的事了。
结果就是,“直-10”根本就没有为隐身考虑。
在前几年,帝国陆军还在“直升机是否需要隐身”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或者说是不想随大流。
这些,全都是“直-10”的短板。
不过,也成为帝国陆军启动“直-x”项目的直接动因,或者说是为“直-x”项目订下的战术性能指标。
虽然这种还在设计的先进武装直升机准备取代的不是“直-10”,而是“直-7”,但是帝国陆军提出的性能要求,其实就是针对“直-10”的缺陷,所有“直-10”存在的问题都必须在“直-x”上得到解决。
与“直-10”相比,“直-x”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定位于“中型多用途战斗直升机”。
可惜的是,“直-x”还处于设计阶段,哪怕是快马加鞭,也需要几年之后,才有望加入帝国陆军战斗序列。
与当初研制“直-10”一样,“直-x”的研制工作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陆军订下的战术性能指标太高,现有技术根本达不到,所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解决技术难题,或者等相关技术成熟。
至于现在,只能将就使用还没达到完全态的“直-10a”。
当然,廉明阳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把握。
通过跟假想敌部队进行对抗训练,廉明阳等飞行员早就知道,遇到敌方直升机,特别是更加敏捷的武装直升机,最理想的交战方式就是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开火,尽量避免跟敌机缠斗。
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需要谋求速战速决。
简单的说,就是尽量避免跟那些比自己灵活的敌机进行格斗。
所幸,直升机的格斗战术还处于摸索阶段。
准确的说,基本上没有战术可以依循。唯一的原则,就是抢在敌人的前面开火,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
其实,在进入机关炮的射程范围之后,直升机空战几乎都是一击毙命式的“秒杀”。
别说是中型武装直升机,即便是“直-10a”,也扛不住几枚30毫米炮弹。
因为爬升性能太差,而且不存在俯冲攻击所需要的空间,所以在空战当中,直升机都以水平机动为主,也就是设法避开对方机关炮的射击范围,尽可能绕到对方身后,然后将对方击落。
这里,关键就是直升机的机关炮,以及主要负责控制机关炮的武器操作员。
这也是“直-10a”最突出的优势。
专门为“直-10a”研制的30毫米机关炮,不但拥有巨大的威力,设在腹部的炮塔,有着当今所有武装直升机当中,最为开阔的射界,其水平转动角度为正负120度,垂直转动角度为正15度到负75度。
在武器操作员的控制下,这门机关炮能攻击除了后方120度范围,以及正下方外的几乎所有目标。
此外,对付直升机这类目标,30毫米炮弹能够做到秒杀。
与之相比,“虎”式的机关炮明显差得多。
虽然“虎”式采用的也是30毫米机关炮,威力并不差,但是安装在机首,准确说是机鼻的下方。
受到机体遮挡,这门81型机关炮的方向射界比“直-10a”的差了许多。
至于生存能力,两者更加不在一个层面上。
“直-10a”的关键部位,比如旋翼被30毫米炮弹击中之后,还能工作30分钟,为飞行员提供紧急迫降的机会。分别安装在机体两侧的2台发动机,因为有机体分隔,所以被一枚炮弹全部摧毁的概率非常低。即便只有一台发动机,“直-10a”也能够让另外一台发动机以超载方式工作15分钟。
这些能力,“虎”式都没有。
简单的说,如果双方都打中对方,那么“虎”式会立即坠毁,而“直-10a”有很大的概率还能够飞行至少15分钟。
千万别小看这15分钟。
在战场上,这意味着能够飞到己方战线的后方,然后在己方的控制区着陆,飞行员能获得更高的生存概率。
当然,这些都不是廉明阳考虑的问题。
夜间7点,廉明阳就带着队伍出发了。
最新侦查报告表明,敌人的前锋部队已经从阿赫图宾斯克向南推进了数十千米,离东骆沙军队的防线还有大约80千米。
以敌人的推进速度,最快能够在夜间9点到10点之间发起进攻。
哪怕期间遇到麻烦,比如需要花一些时间为进攻做准备,也肯定能在凌晨0点之前发动进攻。
此外就是,第4机步师的装甲部队在凌晨1点过后才能赶到。
之前几个小时,除了防线上的东骆沙军队之外,唯一能够阻挡敌军的,也就只有廉明阳的这支低空突击部队了。
至于空军的攻击机,主要在北面活动,轰炸正在向奥伦堡推进的敌军。
东骆沙空军则主要负责南面,阻击向新罗西斯克突击的敌军。
此外,帝国空军已经开始对西陆集团进行战略轰炸,打击的是战线后方的目标,对阻挡敌人的装甲突击部队没多大贡献。
用郑直爽的话来说,能否把敌人挡在阿斯特拉罕的外面,关键就得看今晚。
在今晚挫败敌人的进攻锐气,打掉敌人的突击部队,让敌人停止前进,并重新调集兵力组织进攻,才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防御部署,也才有机会在阿斯特拉罕北面组建防线,然后与敌方主力决一死战。
如果今晚的反击行动失败了,后果将难以设想。
不要忘了,北面杀来的是足足3个装甲旅,其中有1个是迢曼陆军的精锐部队。
此外,还有迢曼低空突击旅。
如果没能档住敌人,最多只需要2天,敌人的装甲洪流就能够杀到阿斯特拉罕。
当然,廉明阳他们并非孤军奋战。
第4机步师的04101营已经北上,而且正全速赶往战场,预计大概能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前线。
郑直爽为此临时调整了任务。
廉明阳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制空权,也就是阻击敌人的武装直升机,确保第4机步师的装甲部队能顺利投入战斗。
如此一来,就要与装甲部队协同作战。
所幸,这不是什么难事。
协同装甲部队作战本身就是低空突击部队,即武装直升机的头号任务,也是日常训练的重中之重。
为此,帝国陆军还专门建立起了覆盖全军的通信与指挥系统。
依托这套系统,在到达战场之后,廉明阳他们得听从装甲旅指挥官的命令,成为该装甲旅的临时加强部队。
其实,这也是一种解脱。
在协同装甲部队作战的时候,廉明阳他们不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
按照郑直爽的安排,该旅会在战线后方设置几处临时起降场,并安排后勤部队,为武装直升机提供必要的保障。
当然,主要提供燃油与炮弹。
燃油不用多说,涡轴发动机能够直接使用柴油。步兵战车用的也是30毫米机关炮,弹药跟“直-10a”的通用。
至于导弹,需要后方派运输直升机送上来。
不过,这能有效的提高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效率。
总而言之,这次不再是充当孤胆英雄,而是跟兄弟部队协同作战!
虽然在两伊战争中,直升机空战就已成为常态,但是到战争结束,交战双方都没有总结出可行的战术。
在长达8年的交战期间,双方大部分时候都在混战。
至于备受瞩目的直升机空战,基本都是遭遇战。
当然,这也不是波伊国与伊拉克的错。
直升机空战的最大问题,就是飞行高度实在太低了,对机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导致很多战术根本行不通。
可见,直升机空战的战术仍然在摸索当中。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航空兵才在6年之前,仿照空军假想敌部队,组建了全球第一支陆航假想敌部队。
为了能更好的模拟敌机,陆航假想敌部队不但想法搞到了几架ah-1与-24,还拿自己的“直-7”改造,并且招聘数十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组建了一支以对抗训练为主的教官团队。
此后,陆航空中突击旅的所有飞行员,特别是武装直升机飞行员,每年都要前往假想敌部队进行实战对抗训练。
也就是在对抗训练当中,“直-10a”的性能缺陷暴露了出来。
因为使用的是“直-7w”的“wz-6f”发动机,配套的“wz-9”没能按照计划量产,导致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远远低于设计指标,而且热负荷偏高,所以“直-10a”的机动性存在很严重的缺陷。
当然,往根本上讲,问题出在设计上。
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要用这种安装了厚重装甲,以打击地面装甲目标为主的直升机执行空战任务。
其实,在设计“直-10a”的时候,帝国陆军对直升机空战还没有明确认识。
受此种种因素限制,“直-10a”的空战性能确实很一般。
当然,通过训练找到了改进办法。
最为简单,也是最为直接的办法,其实就换上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提高功重比,以此提高直升机的敏捷性。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在“wz-9”发动机上继续投资,要求改进型输出功率比基础型提高25%。
如果能够做到,那么“直-10”的敏捷性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不过,也就是对抗训练,让帝国陆军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直-10”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武装直升机。
这个问题,同样能够追溯到设计阶段,准确说是在设计之前,陆军提出的性能指标。
发展武装直升机的概念,其实比“直-10”项目正式启动早了十几年。
早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陆军就提出,研制一种能够伴随运输直升机行动,并且掩护运输直升机的战斗直升机,主要负责压制敌人的地面火力,消灭对运输直升机构成威胁的地面敌人。
这也是被敌人打出来的需求。
当时,帝国陆军已经在波伊战场上损失了上千架直升机,其中的绝大部分是被地面防空火力击落。
关键还有,大部分毁于高射机枪之类轻便防空武器!
出于应急之需,帝国陆军已经把一部分运输直升机改装成“炮艇直升机”,也就是装上机枪或机关炮,挂上火箭发射巢,为其他的运输直升机提供掩护。此外还给几乎所有的运输直升机增加了武装,主要是安装舱门机枪,在起降的时候用来压制附近的敌人,以增强起降阶段的安全性。
只是,这些措施的效果都不是很突出。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决定研制专门的“战斗直升机”。
只是,当时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是太高了,远远超过技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研制工作进行得极为缓慢。
与之相比,作战需要却极为迫切。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大量采用成熟技术与设备,性能指标很一般,不过能够在几个月内完成试飞,并且投产的“直-7a”才脱颖而出,获得了陆军青睐,最后拿到了300架的订单。
在最初的时候,帝国陆军只是用“直-7a”来应急。
当时,没有人想到,这种“简陋”的武装直升机最终会生产3000多架!
其实,也就是在“直-7”大规模服役,而且在战场上表现出强悍的战斗力之后,帝国陆军才有足够多的时间研制更加先进的“直-10”,或者说不再那么急迫,让设计单位能够从容完成技术积累。
此外,波伊战争结束对“直-10”的研制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又过了大约5年,帝国陆军才觉得,需要一种更先进的武装直升机。
直到这个时候,“直-10”的研制工作才步入快车道。
可见,“直-10”的战术性能指标,其实都是帝国陆军在波伊战争当中,用惨痛的损失换来的。
这也造就了“直-10”。
简单的说,“直-10”是一台在树梢高度活动的飞行坦克,其凶悍的火力几乎都针对地面目标。
至于空战,根本就不在考虑之中。
当年,帝国陆军在直升机上测试格斗导弹,初衷不是对付直升机,而是对付也在超低空活动的攻击机。
如果需要,还得用来对付战斗机。
可见,也只是给了直升机一种勉强够用的自卫手段。
在波伊战争中,帝国陆军的直升机就没遇到过空中威胁!
此外,在设计“直-10”的时候,很多新技术,或者说是新战术思想还没诞生,也就不可能被设计师采纳。
最典型的,也就是隐身。
以“攻-11”为代表的隐身作战飞机,是在“直-10”完成设计之后才诞生,而通过实战证明,那还是4年前的事了。
结果就是,“直-10”根本就没有为隐身考虑。
在前几年,帝国陆军还在“直升机是否需要隐身”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或者说是不想随大流。
这些,全都是“直-10”的短板。
不过,也成为帝国陆军启动“直-x”项目的直接动因,或者说是为“直-x”项目订下的战术性能指标。
虽然这种还在设计的先进武装直升机准备取代的不是“直-10”,而是“直-7”,但是帝国陆军提出的性能要求,其实就是针对“直-10”的缺陷,所有“直-10”存在的问题都必须在“直-x”上得到解决。
与“直-10”相比,“直-x”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定位于“中型多用途战斗直升机”。
可惜的是,“直-x”还处于设计阶段,哪怕是快马加鞭,也需要几年之后,才有望加入帝国陆军战斗序列。
与当初研制“直-10”一样,“直-x”的研制工作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陆军订下的战术性能指标太高,现有技术根本达不到,所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解决技术难题,或者等相关技术成熟。
至于现在,只能将就使用还没达到完全态的“直-10a”。
当然,廉明阳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把握。
通过跟假想敌部队进行对抗训练,廉明阳等飞行员早就知道,遇到敌方直升机,特别是更加敏捷的武装直升机,最理想的交战方式就是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开火,尽量避免跟敌机缠斗。
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也需要谋求速战速决。
简单的说,就是尽量避免跟那些比自己灵活的敌机进行格斗。
所幸,直升机的格斗战术还处于摸索阶段。
准确的说,基本上没有战术可以依循。唯一的原则,就是抢在敌人的前面开火,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
其实,在进入机关炮的射程范围之后,直升机空战几乎都是一击毙命式的“秒杀”。
别说是中型武装直升机,即便是“直-10a”,也扛不住几枚30毫米炮弹。
因为爬升性能太差,而且不存在俯冲攻击所需要的空间,所以在空战当中,直升机都以水平机动为主,也就是设法避开对方机关炮的射击范围,尽可能绕到对方身后,然后将对方击落。
这里,关键就是直升机的机关炮,以及主要负责控制机关炮的武器操作员。
这也是“直-10a”最突出的优势。
专门为“直-10a”研制的30毫米机关炮,不但拥有巨大的威力,设在腹部的炮塔,有着当今所有武装直升机当中,最为开阔的射界,其水平转动角度为正负120度,垂直转动角度为正15度到负75度。
在武器操作员的控制下,这门机关炮能攻击除了后方120度范围,以及正下方外的几乎所有目标。
此外,对付直升机这类目标,30毫米炮弹能够做到秒杀。
与之相比,“虎”式的机关炮明显差得多。
虽然“虎”式采用的也是30毫米机关炮,威力并不差,但是安装在机首,准确说是机鼻的下方。
受到机体遮挡,这门81型机关炮的方向射界比“直-10a”的差了许多。
至于生存能力,两者更加不在一个层面上。
“直-10a”的关键部位,比如旋翼被30毫米炮弹击中之后,还能工作30分钟,为飞行员提供紧急迫降的机会。分别安装在机体两侧的2台发动机,因为有机体分隔,所以被一枚炮弹全部摧毁的概率非常低。即便只有一台发动机,“直-10a”也能够让另外一台发动机以超载方式工作15分钟。
这些能力,“虎”式都没有。
简单的说,如果双方都打中对方,那么“虎”式会立即坠毁,而“直-10a”有很大的概率还能够飞行至少15分钟。
千万别小看这15分钟。
在战场上,这意味着能够飞到己方战线的后方,然后在己方的控制区着陆,飞行员能获得更高的生存概率。
当然,这些都不是廉明阳考虑的问题。
夜间7点,廉明阳就带着队伍出发了。
最新侦查报告表明,敌人的前锋部队已经从阿赫图宾斯克向南推进了数十千米,离东骆沙军队的防线还有大约80千米。
以敌人的推进速度,最快能够在夜间9点到10点之间发起进攻。
哪怕期间遇到麻烦,比如需要花一些时间为进攻做准备,也肯定能在凌晨0点之前发动进攻。
此外就是,第4机步师的装甲部队在凌晨1点过后才能赶到。
之前几个小时,除了防线上的东骆沙军队之外,唯一能够阻挡敌军的,也就只有廉明阳的这支低空突击部队了。
至于空军的攻击机,主要在北面活动,轰炸正在向奥伦堡推进的敌军。
东骆沙空军则主要负责南面,阻击向新罗西斯克突击的敌军。
此外,帝国空军已经开始对西陆集团进行战略轰炸,打击的是战线后方的目标,对阻挡敌人的装甲突击部队没多大贡献。
用郑直爽的话来说,能否把敌人挡在阿斯特拉罕的外面,关键就得看今晚。
在今晚挫败敌人的进攻锐气,打掉敌人的突击部队,让敌人停止前进,并重新调集兵力组织进攻,才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防御部署,也才有机会在阿斯特拉罕北面组建防线,然后与敌方主力决一死战。
如果今晚的反击行动失败了,后果将难以设想。
不要忘了,北面杀来的是足足3个装甲旅,其中有1个是迢曼陆军的精锐部队。
此外,还有迢曼低空突击旅。
如果没能档住敌人,最多只需要2天,敌人的装甲洪流就能够杀到阿斯特拉罕。
当然,廉明阳他们并非孤军奋战。
第4机步师的04101营已经北上,而且正全速赶往战场,预计大概能提前半个小时到达前线。
郑直爽为此临时调整了任务。
廉明阳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制空权,也就是阻击敌人的武装直升机,确保第4机步师的装甲部队能顺利投入战斗。
如此一来,就要与装甲部队协同作战。
所幸,这不是什么难事。
协同装甲部队作战本身就是低空突击部队,即武装直升机的头号任务,也是日常训练的重中之重。
为此,帝国陆军还专门建立起了覆盖全军的通信与指挥系统。
依托这套系统,在到达战场之后,廉明阳他们得听从装甲旅指挥官的命令,成为该装甲旅的临时加强部队。
其实,这也是一种解脱。
在协同装甲部队作战的时候,廉明阳他们不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
按照郑直爽的安排,该旅会在战线后方设置几处临时起降场,并安排后勤部队,为武装直升机提供必要的保障。
当然,主要提供燃油与炮弹。
燃油不用多说,涡轴发动机能够直接使用柴油。步兵战车用的也是30毫米机关炮,弹药跟“直-10a”的通用。
至于导弹,需要后方派运输直升机送上来。
不过,这能有效的提高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效率。
总而言之,这次不再是充当孤胆英雄,而是跟兄弟部队协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