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淅淅沥沥的冬雨又开始下了起来。
不象夏日雷阵雨那样狂暴,但这种绵延的冬雨带来的麻烦只会更大。换作咸阳衙署或者府邸之中,听得这嘀嘀哒哒的雨点声,文官们或许会诗兴大发,写上一首两首感怀的诗句。但在此时,此地,这雨声让人生厌。
就象此时成为众人目光焦点的向歆。
这位太史令在朝中向来以博学闻名,与各方的关系也都算可以,哪怕在正统元年之时因为拥立之事而让人看出他并不安分,可是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怎么可能爬到高位上去?
安分守己的人,哪怕有再大的才能、再高的品德,都会因为不肯折腾而被那些浮夸钻营之人超过,除非遇到慧眼识人又能用人的明主。
要不为何总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呢?
所以众人不在乎向歆折腾,只要不折腾到自己头上来。可是如今向歆却折腾出了一个大的,而且很明显,这样折腾下去,必然要影响到在场一半文官!
“护国公一心为国,以万金之躯尚且亲征于外,尔等平日皆以公忠自居,却为一己之私咆哮于此!尔等若欲辞官,何不回去各书辞表,进奉御前,却在此喧哗聚集,几欲逼宫!”
说到这里,向歆一捋衣袖,露出老拳,瞠目怒吼道:“汝等欲反乎?若欲造反,先自歆之尸骸上过去!”
他这一嗓子吼得帐中文官都是一个哆嗦,然后,有一半人默默地将自己的官帽又戴回头上去。
剩下之人,皆望向陈阳、田珍。
然后田珍用手挠了挠头上:“头皮痒,头皮痒。”
他挠个不停,紧接着便又有一半人也开始挠头:“田公说的是,我头皮也有些痒,想是行军艰难,未曾洗浴之故……”
陈阳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他已经很小心谨慎了!
他这个御史大夫之职,可是来之不易,完全是他缩头缩脑缩了几十年,再加上九分运气,这才坐上去的。但不曾想,最终还是在迁都问题上被向歆耍了一回。
他心里此时对向歆已经恨之入骨,可在赵和面前,却不能表露出来。
“陛下果真无有迁都之意?”他盯着赵和道。
赵和不耐烦地道:“今日只谈南征,不谈迁都!”
陈阳默然了片刻,然后叹气道:“臣老矣,南征归来之后,臣请致仕。”
“行吧。”赵和摆了摆手,没有丝毫挽留之意。
陈阳一瞬间仿佛老了十岁,原本笔直的腰也弯了下来,是在人掺扶之下这才出了赵和的营帐。望着他离开,营帐中其余文官神情各异,既有同情者,也有幸灾乐祸者。
而那些和他一般摘下帽子的文官们,则免不了忧心忡忡。
他们没有料想到,赵和竟然没有对陈阳进行挽留,哪怕是作个样子给其留下体面的挽留都没有。
向歆却在一旁冷冷一笑。
这些人还以为是数年之前、面对的是嬴祝或者嬴吉这两位缺乏根基的天子么?
自道统元年到现在,朝堂中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了。一方面,赵和以科举制掩人耳目,提拔了大量年轻读书人,将这些人委派到基层去历练,另一方面,赵和利用考功之制,从地方上提拔了大量有经验有才能的官员,充斥于六部之中。这些官员请辞,只要不是真的离开一大半,赵和完全有足够的人手接替他们的位置,并且保证帝国的运转不会因此停滞。
而此时,陈阳恰好走到了向歆面前。
陈阳停住脚步,深深地望着向歆:“向公亦是咸阳人士,如此行事,有何面目见咸阳父老?”
“呵呵,陈公,时代变了。”向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在其耳畔说了这么短短一句,然后后退一步,有些厌恶地甩了甩袖子。
他心里已经在琢磨着,陈阳似有二子,亦在朝中,等这老匹夫去职之后,定然要想法子再让这二子滚蛋。
随着陈阳离开,大帐之中的官员们有些不知所措,赵和将他们打发离开之后,却唯独将向歆留了下来。
这些官员对此,既是羡慕嫉妒,也是咬牙切齿。
“向公何必如此?”赵和屏退左右,就连萧由与段实秀都出了营帐,这才对向歆道。
向歆沉声道:“不忍见陛下以一己之身,当天下之任,臣欲助陛下绵薄之力,故为之耳。”
“向公如此,可就是将讥谤骂名,归于己身了啊。”赵和道。
向歆又道:“恩由上出,怨由下承,此千古不易之理。歆,一介庸人,并无德才,能为陛下分谤,实臣之幸也。”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况且,此辈鼠目寸光,不识进退,骂我不过一时之事,千秋之后,歆只怕会因迁都之议而居名臣之列!”
赵和哑然一笑:“向公也觉得迁都可以?”
“那是自然,大秦立国之初,都于雍,灵公之时,迁都泾阳,献公在位,又迁栎阳,孝公之时,方迁咸阳……咸阳为都,尔来三百年矣,再迁洛阳,有何不可?”向歆毫不犹豫地道。
稍停了一下之后,向歆继续说道:“昔日关中之富,甲于中国,故此以咸阳为都,可聚关中之力以治六国,自始皇帝之后,更是以咸阳而号令天下。但如今关中富庶、民口之众已经次于河南,又次于江淮,不过与齐郡相当。关中已不足以制衡天下,此大势所趋!”
紧接着向歆又提出第三个理由:“火妖自西而起,若西域不守,而关陇之地尽成战场,继续以此为重点,大秦失纵深之地,将帅必为之束缚,难以与强敌周旋。”
他又看了赵和一眼,第四个理由出随之而出:“便是陛下挟天命之威,御强敌于国门之外,奋十世之烈,破妖虏于异邦之域,关中未为战事所及,亦不可久为都城。关中地方狭僻,受其所限,人口滋生之后,必生祸患,何如河南广大,兼有河东、河北、齐郡、江淮之利,陛下自可从容布局,成百代之基!”
此前他所说还只是揣摩赵和之意,但到了这里,他提出的理由就让赵和精神一振了。
因为这个理由甚至比赵和想的还要远。
赵和之所以要迁都,最主要的考虑还是出于针对绿芒与火妖。
郁成城发生的战事证明,火妖已经来到了大秦之畔,而小普林尼带来的消息,更是表明骊轩与犬戎未必靠得住——这两国被赵和强迫充当抵挡火妖的盾牌,如今只靠着骊轩皇帝与犬戎大单于的才略威望,才压制住了其内部投靠绿芒的意图,而骊轩皇帝与犬戎大单于还能支撑多久,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若骊轩与犬戎彻底成为火妖大军中的一部分,那大秦西域的压力就会空前增长,赵和就不得不考虑收缩战线,将防线退至玉门、阳关一带,而关中就将直面威胁。
故此赵和有意迁都其实是权宜之举,可向歆的建议却是更进一步,哪怕天下太平,消灭了火妖,也将大秦帝都放在洛阳。
“奈何反对者甚众。”赵和此时已经确定,向歆不仅仅是在投机,也是实实在在支持迁都之计,因此叹息着道。
“故此陛下南征之议高明!”向歆信心比赵和还要足:“彼辈鼠目寸光,蝇蝇苟苟,至多可坚持至明日。也是护国公心存仁善,方与彼辈玩弄唇舌之机,若始皇帝在,不过是一大坑可屈之,若烈武帝在,不过是一酷吏可服之!”
闻得此言,赵和哑然失笑:“这倒是,比起坑人和兴狱,我是远远不如此二位先帝……我也希望自己在这此事上,永远都不如此二位先帝。”
“此天下大幸,国家大幸,官民大幸,却唯独委屈了陛下!”向歆恭敬地行礼:“匹夫尚有挟怒而奋刃之时,唯独陛下,却须一忍再忍。”
赵和凝视了此人一会儿,这才道:“也有忍无可能而无须再忍之时。”
说完之后,他振衣而起,召来军士传令:“传我军令,全军整备,半个时辰之后继续前行!”
此令传出,在帐外候着的萧由与段实秀二人对望了一眼,萧由无声无息地笑了一笑,段实秀则面色微微一沉。
不过旋即段实秀捋了捋自己的须髯,便匆匆回自己的营帐了。
赵和下令半个时辰整备,实际上他带出的大军只花费了不过一刻余的时间便已经整备完毕,便是运送物资的辅兵,也只花了两刻钟不到的时间。真正磨蹭拖拉的,还是随行的文官们——这两年时间里赵和可不仅是将精力花费在民政之上,他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于军队整训之上,两年的苦练、裁汰,如今随他坐镇于咸阳的近卫军团,已经恢复了军纪和战斗力,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之师了。
原本的南军、北军,被赵和将之融合,统称为近卫军,与边军相区分。但是近卫军与边军又不是一成不变,按照赵和原本的计划,边军与近卫军会实行将官轮换制,也就是每年自边军中抽调一批中低层将领入近卫军,同时又将近卫军部分中低将令轮替到边军中去。凡将领升迁一大步,都必须兼有边军与近卫军的经历。
故此,当文官们拖拖拉拉整理完毕之时,看到大军已经开拔,赵和本人,也已经前行至里许之外了。
这让文官们又鸡飞狗跳了一阵,幸好此时雨停了,待到中午之时,他们气喘吁吁赶上了赵和。
陈阳年长,故此有车坐,饶是如此,他也已经脸色苍白,胸闷气短。他在侍从掺扶之下才下了车,便看到一群泥猴一般的官员立在自己的面前。
“你们……”陈阳明白众人的来意。
不象夏日雷阵雨那样狂暴,但这种绵延的冬雨带来的麻烦只会更大。换作咸阳衙署或者府邸之中,听得这嘀嘀哒哒的雨点声,文官们或许会诗兴大发,写上一首两首感怀的诗句。但在此时,此地,这雨声让人生厌。
就象此时成为众人目光焦点的向歆。
这位太史令在朝中向来以博学闻名,与各方的关系也都算可以,哪怕在正统元年之时因为拥立之事而让人看出他并不安分,可是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怎么可能爬到高位上去?
安分守己的人,哪怕有再大的才能、再高的品德,都会因为不肯折腾而被那些浮夸钻营之人超过,除非遇到慧眼识人又能用人的明主。
要不为何总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呢?
所以众人不在乎向歆折腾,只要不折腾到自己头上来。可是如今向歆却折腾出了一个大的,而且很明显,这样折腾下去,必然要影响到在场一半文官!
“护国公一心为国,以万金之躯尚且亲征于外,尔等平日皆以公忠自居,却为一己之私咆哮于此!尔等若欲辞官,何不回去各书辞表,进奉御前,却在此喧哗聚集,几欲逼宫!”
说到这里,向歆一捋衣袖,露出老拳,瞠目怒吼道:“汝等欲反乎?若欲造反,先自歆之尸骸上过去!”
他这一嗓子吼得帐中文官都是一个哆嗦,然后,有一半人默默地将自己的官帽又戴回头上去。
剩下之人,皆望向陈阳、田珍。
然后田珍用手挠了挠头上:“头皮痒,头皮痒。”
他挠个不停,紧接着便又有一半人也开始挠头:“田公说的是,我头皮也有些痒,想是行军艰难,未曾洗浴之故……”
陈阳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他已经很小心谨慎了!
他这个御史大夫之职,可是来之不易,完全是他缩头缩脑缩了几十年,再加上九分运气,这才坐上去的。但不曾想,最终还是在迁都问题上被向歆耍了一回。
他心里此时对向歆已经恨之入骨,可在赵和面前,却不能表露出来。
“陛下果真无有迁都之意?”他盯着赵和道。
赵和不耐烦地道:“今日只谈南征,不谈迁都!”
陈阳默然了片刻,然后叹气道:“臣老矣,南征归来之后,臣请致仕。”
“行吧。”赵和摆了摆手,没有丝毫挽留之意。
陈阳一瞬间仿佛老了十岁,原本笔直的腰也弯了下来,是在人掺扶之下这才出了赵和的营帐。望着他离开,营帐中其余文官神情各异,既有同情者,也有幸灾乐祸者。
而那些和他一般摘下帽子的文官们,则免不了忧心忡忡。
他们没有料想到,赵和竟然没有对陈阳进行挽留,哪怕是作个样子给其留下体面的挽留都没有。
向歆却在一旁冷冷一笑。
这些人还以为是数年之前、面对的是嬴祝或者嬴吉这两位缺乏根基的天子么?
自道统元年到现在,朝堂中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了。一方面,赵和以科举制掩人耳目,提拔了大量年轻读书人,将这些人委派到基层去历练,另一方面,赵和利用考功之制,从地方上提拔了大量有经验有才能的官员,充斥于六部之中。这些官员请辞,只要不是真的离开一大半,赵和完全有足够的人手接替他们的位置,并且保证帝国的运转不会因此停滞。
而此时,陈阳恰好走到了向歆面前。
陈阳停住脚步,深深地望着向歆:“向公亦是咸阳人士,如此行事,有何面目见咸阳父老?”
“呵呵,陈公,时代变了。”向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在其耳畔说了这么短短一句,然后后退一步,有些厌恶地甩了甩袖子。
他心里已经在琢磨着,陈阳似有二子,亦在朝中,等这老匹夫去职之后,定然要想法子再让这二子滚蛋。
随着陈阳离开,大帐之中的官员们有些不知所措,赵和将他们打发离开之后,却唯独将向歆留了下来。
这些官员对此,既是羡慕嫉妒,也是咬牙切齿。
“向公何必如此?”赵和屏退左右,就连萧由与段实秀都出了营帐,这才对向歆道。
向歆沉声道:“不忍见陛下以一己之身,当天下之任,臣欲助陛下绵薄之力,故为之耳。”
“向公如此,可就是将讥谤骂名,归于己身了啊。”赵和道。
向歆又道:“恩由上出,怨由下承,此千古不易之理。歆,一介庸人,并无德才,能为陛下分谤,实臣之幸也。”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况且,此辈鼠目寸光,不识进退,骂我不过一时之事,千秋之后,歆只怕会因迁都之议而居名臣之列!”
赵和哑然一笑:“向公也觉得迁都可以?”
“那是自然,大秦立国之初,都于雍,灵公之时,迁都泾阳,献公在位,又迁栎阳,孝公之时,方迁咸阳……咸阳为都,尔来三百年矣,再迁洛阳,有何不可?”向歆毫不犹豫地道。
稍停了一下之后,向歆继续说道:“昔日关中之富,甲于中国,故此以咸阳为都,可聚关中之力以治六国,自始皇帝之后,更是以咸阳而号令天下。但如今关中富庶、民口之众已经次于河南,又次于江淮,不过与齐郡相当。关中已不足以制衡天下,此大势所趋!”
紧接着向歆又提出第三个理由:“火妖自西而起,若西域不守,而关陇之地尽成战场,继续以此为重点,大秦失纵深之地,将帅必为之束缚,难以与强敌周旋。”
他又看了赵和一眼,第四个理由出随之而出:“便是陛下挟天命之威,御强敌于国门之外,奋十世之烈,破妖虏于异邦之域,关中未为战事所及,亦不可久为都城。关中地方狭僻,受其所限,人口滋生之后,必生祸患,何如河南广大,兼有河东、河北、齐郡、江淮之利,陛下自可从容布局,成百代之基!”
此前他所说还只是揣摩赵和之意,但到了这里,他提出的理由就让赵和精神一振了。
因为这个理由甚至比赵和想的还要远。
赵和之所以要迁都,最主要的考虑还是出于针对绿芒与火妖。
郁成城发生的战事证明,火妖已经来到了大秦之畔,而小普林尼带来的消息,更是表明骊轩与犬戎未必靠得住——这两国被赵和强迫充当抵挡火妖的盾牌,如今只靠着骊轩皇帝与犬戎大单于的才略威望,才压制住了其内部投靠绿芒的意图,而骊轩皇帝与犬戎大单于还能支撑多久,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若骊轩与犬戎彻底成为火妖大军中的一部分,那大秦西域的压力就会空前增长,赵和就不得不考虑收缩战线,将防线退至玉门、阳关一带,而关中就将直面威胁。
故此赵和有意迁都其实是权宜之举,可向歆的建议却是更进一步,哪怕天下太平,消灭了火妖,也将大秦帝都放在洛阳。
“奈何反对者甚众。”赵和此时已经确定,向歆不仅仅是在投机,也是实实在在支持迁都之计,因此叹息着道。
“故此陛下南征之议高明!”向歆信心比赵和还要足:“彼辈鼠目寸光,蝇蝇苟苟,至多可坚持至明日。也是护国公心存仁善,方与彼辈玩弄唇舌之机,若始皇帝在,不过是一大坑可屈之,若烈武帝在,不过是一酷吏可服之!”
闻得此言,赵和哑然失笑:“这倒是,比起坑人和兴狱,我是远远不如此二位先帝……我也希望自己在这此事上,永远都不如此二位先帝。”
“此天下大幸,国家大幸,官民大幸,却唯独委屈了陛下!”向歆恭敬地行礼:“匹夫尚有挟怒而奋刃之时,唯独陛下,却须一忍再忍。”
赵和凝视了此人一会儿,这才道:“也有忍无可能而无须再忍之时。”
说完之后,他振衣而起,召来军士传令:“传我军令,全军整备,半个时辰之后继续前行!”
此令传出,在帐外候着的萧由与段实秀二人对望了一眼,萧由无声无息地笑了一笑,段实秀则面色微微一沉。
不过旋即段实秀捋了捋自己的须髯,便匆匆回自己的营帐了。
赵和下令半个时辰整备,实际上他带出的大军只花费了不过一刻余的时间便已经整备完毕,便是运送物资的辅兵,也只花了两刻钟不到的时间。真正磨蹭拖拉的,还是随行的文官们——这两年时间里赵和可不仅是将精力花费在民政之上,他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于军队整训之上,两年的苦练、裁汰,如今随他坐镇于咸阳的近卫军团,已经恢复了军纪和战斗力,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之师了。
原本的南军、北军,被赵和将之融合,统称为近卫军,与边军相区分。但是近卫军与边军又不是一成不变,按照赵和原本的计划,边军与近卫军会实行将官轮换制,也就是每年自边军中抽调一批中低层将领入近卫军,同时又将近卫军部分中低将令轮替到边军中去。凡将领升迁一大步,都必须兼有边军与近卫军的经历。
故此,当文官们拖拖拉拉整理完毕之时,看到大军已经开拔,赵和本人,也已经前行至里许之外了。
这让文官们又鸡飞狗跳了一阵,幸好此时雨停了,待到中午之时,他们气喘吁吁赶上了赵和。
陈阳年长,故此有车坐,饶是如此,他也已经脸色苍白,胸闷气短。他在侍从掺扶之下才下了车,便看到一群泥猴一般的官员立在自己的面前。
“你们……”陈阳明白众人的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