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会儿之后,李岫才回过神来。
这位高官子弟,因为父亲的缘故,从出生起就有爵位,长到如今四十余岁,除了北军之乱时受过惊吓,几乎从未遇到方才的事情。
因此在回过神之后,他暴跳如雷。
“咸阳令呢,咸阳令署的人死哪去了,那些巡检、武侯死哪去了,还有,北军南军西军的军士死哪去了!”
他在酒楼之中咆哮,安居楼的掌柜连滚带爬地冲了出来,一把揽住他:“郎君,郎君,你就少说两句……你不怕,小店还怕惹是非呢!”
“你怕惹是非?你们已经惹了是非!”李岫吼道:“我在此遇刺,你们酒楼之中竟然无人顾问!大秦律令,当街见不义者,当阻之!何况此处是你酒楼!”
那掌柜苦笑起来:“这、这不是没有反应过来么?”
这其实是谎话。
大秦律令中确实是有见不义当阻之的说法,而且以大秦一惯的习性,对于见不义不阻者还有罚钱、枷号等轻重不等的处罚。但这世上律令上写得好的多得是,实际执行之中能否得到遵行则又是另一回事。
方才那两名刺客气势汹汹,酒楼之中人为其所慑,没有谁敢站出来。当然,此时面对李岫的问责,他们也只能陪着说好话,毕竟这位的身份他们也知道,其父李非天下闻名,虽然如今只是一个“统考”,可谁知道会不会重新回到三公的高位上去呢。
安居楼这边的刺杀之事,很快就传到了赵和耳中。赵和当即将田珍召了来——虽然在此前给了田珍许多压力,但赵和出于用生不如用熟、使功不如使过的双重考虑,暂时没有罢去其咸阳令之职,而是勒令其维持咸阳的正常秩序。
“李非之子遇刺之事,你可知情?”见面之后,赵和劈头便问道。
田珍脸色阴郁,拱手行礼:“来之前,已经知晓了。”
“我知道咸阳人好勇斗狠,否则也不至于咸阳四恶之说了。”赵和声音严厉:“但是当街行刺之事情,你知道让我想起什么了么?”
“我……臣知罪。”田珍自然知道赵和想起了什么,当初咸阳之乱时,犬戎人当街刺杀晁冲之,虽然事后证明这只是一场自编自演的假戏,但此事直接揭开了那次咸阳之乱的大幕。
“还有,那个什么黄巾力士,是怎么回事?”赵和敲打了一句,然后开始询问内情。
“正待向护国公禀报。”田珍从袖子里取出了一份札子递了上来。
他准备得倒是挺充分,此人并非无才,只是大秦这些年来官场混乱,让有才之人也只能蝇苟求进。
赵和拆开札子看了一遍,心里顿时一惊。
“西王母?黄巾道?”
赵和在西域时间久了,虽然此前他在中原时关注市井乡里,但隔了几年时间,中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些事情也出乎他意料。而返回中原之后,他最急切的目的又是平定北军之乱,维护关中与中原的元气,因此还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情上来。
事实上,此前他入长乐宫时,田珍已经跟他提过有人代西王母行筹之事。
自从前年底起,有道士行走天下,自称奉西王母之命,为民间询问疾苦、消灾解厄。他们也不求财,只是以符水、丹药治病救人,若有乐善好施者捐助,便以西王母之名赈济百姓。他们行走于河东、河北一带,这二地曾为犬戎肆虐,民间多苦,故此很欢喜这所谓的“西王母”道人。道人身边,渐渐便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而道人也借助这些追随者之声势,替信徒争讼断事,追随者中孔武有力者,还会被道人赐予黄巾,称之为黄巾力士。又因为这黄巾的缘故,这西王母道人,也被称为“黄巾道”。
至去年时,黄巾道声势便超过了河北、河东,进入关中、河南和齐鲁之地,便是咸阳城,他们也来做过宣传,那便是所谓“替西王母行筹”,只不过彼时大将军曹猛尚活着,黄巾道在咸阳城中没有掀起什么风浪,便又退了出去。
“至于李公残害黄巾力士之事,实是因为李公返回咸阳之时,将一名为高进之人送入咸阳令署。”田珍在赵和看完之后,又补充了一句道。
“李非将这高进送入咸阳令署?”赵和愣了一愣。
事实上,他手下自然有人监视着李非,李非将一人押送咸阳令署的事情,也有禀报过。只不过此事在赵和心中,比起定道统差得太远,因此当时并没有注意。
“职下并无怠慢此事,遣人审讯这个高进,只是其人口风甚紧,未得招供,而且他自称原是上郡之人,往来查证还需时日。”田珍又道:“此前并无缘由,职下不愿擅自施刑,今既有其同党当街行刺,职下必会严刑拷掠,以明其罪!”
赵和是受过刑讯之苦的,因此他在为护国公后,确立的具体制度之中,便要求地方法曹、中央御史在审理案件之时都当慎用刑讯,为此他甚至准备以《罗织经》的部分内容为核心,再总结那些查案老手们的经验,专门编一套审讯侦案的手段出来。但他也没有天真到以为可以完全废止刑讯,只是对于何种情形下可以适用刑讯、行刑的程序与责任都有具体的要求。
听到田珍这样说,赵和点了点头:“你慎用刑讯是好的,我心甚慰……此去审问之外,还要想办法知道这黄巾道在咸阳城中有多少人,争取顺藤摸瓜,找到黄巾道的大首领!”
“职下遵命!”田珍见赵和并未发落自己,心中暗暗松了口气。他退出赵和的护国公府,出门之时,却看到李非正走了过来。
田珍笑着向李非行礼,李非却闪身避开,在经过之时,李非停住脚步,不阴不阳地道:“听闻那个高进在咸阳令署中过得挺开心啊,田公当真是爱民如子。”
田珍心里突的一跳,不过面上仍然维持着笑容:“不敢当李公谬赞。”
“谬赞?呵呵!”
李非阴笑了两声,然后大步向里行去。
田珍在心底暗骂了句,也板着脸离开。
李非来见赵和,自然是赵和相召。两人见礼之后,赵和先是慰问道:“令郎遇刺之事,我已经知晓,方才责令田珍彻查此事,李公且宽心,此事必会给李公一个交待。”
“老朽不需要什么交待,只恨那逆子未被刺死!”李非道。
赵和心中微微一惊,只道李非还怀有怨气,心里也有些不快起来。但李非接着又道:“若那逆子真的遇刺身亡,满朝公卿文武,才会意识到这黄巾道已经势大,再不严治,只怕将要掀起民乱!”
赵和神情顿时肃然。
在听到田令介绍黄巾道之后,赵和已经对这个民间的宗教组织产生了警惕之心,但从李非的口吻之中,他判断出自己的警惕之心似乎还不太够。
“护国公还记得当初浮图教么,浮图教不过在齐郡举事,便至天下震动,如今黄巾道遍布河北、河东数郡之地,甚至关中、中原亦常见其踪,若其一朝举事,护国公可知后果?”
赵和牙齿紧紧一咬。
若不是提忧这个,他怎么会让田珍想办法彻查黄巾道一事?
“与世家大族不同,这黄巾道所聚之众,多是乡野愚氓,彼辈为饥寒所迫,命悬一线罢了,若是有什么灾荒异变,生计便无着落。那时黄巾道登高一呼,以其黄巾力士为其骨干,以愚氓信徒为其兵卒,裹挟饥民,攻城掠地,所到之处,有若蝗灾!护国公,你千般才略,万种计谋,遇此情形,如之奈何?”
李非说到此处之时,须发皆张,整个人怒意勃发:“此灭国亡社稷之忧也,与之相比,诸侯相争,豪强割据,反倒是癣疥之患!”
赵和一时之间,也无话可说。
毕竟,李非描述的情形,太过可怕。
此前赵和对大秦目前局势的估计,最恶之情形不过是诸候割据,他花个三五年时间,最长不过十年时间,将之一一平定即可。但此时李非却指出一个更为可怕的情形:那些原本作为大秦根基的百姓,将会成为毁灭大秦的主力。
这不再是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而是自下而上摧毁一切的怒火。
赵和对这种忧患并非无所察觉,甚至连嬴吉与谢楠都明白,这是大秦两百年土地兼并之后必然产生的危机。以前,大秦可以通过奖励耕战开疆拓土不断进取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海内宜耕之地,已经尽属于大秦,四境并无可以大规模开垦之土地,也没有可以直接兼并之国家。
“以李公之见,此事何解?”在稍稍思忖了一会儿之后,赵和问道。
“我哪里知道此事何解?”李非叹了口气道。
“我欲行均田之策。”好一会儿之后,赵和望着李非,将自己准备下阶段才推行的政策说了出来。
“均田之策?取世家之田,均分于无地之民?”李非眼前一亮:“难怪你绝不肯与九姓十一家妥协,原来所为者便是这个?”
这位高官子弟,因为父亲的缘故,从出生起就有爵位,长到如今四十余岁,除了北军之乱时受过惊吓,几乎从未遇到方才的事情。
因此在回过神之后,他暴跳如雷。
“咸阳令呢,咸阳令署的人死哪去了,那些巡检、武侯死哪去了,还有,北军南军西军的军士死哪去了!”
他在酒楼之中咆哮,安居楼的掌柜连滚带爬地冲了出来,一把揽住他:“郎君,郎君,你就少说两句……你不怕,小店还怕惹是非呢!”
“你怕惹是非?你们已经惹了是非!”李岫吼道:“我在此遇刺,你们酒楼之中竟然无人顾问!大秦律令,当街见不义者,当阻之!何况此处是你酒楼!”
那掌柜苦笑起来:“这、这不是没有反应过来么?”
这其实是谎话。
大秦律令中确实是有见不义当阻之的说法,而且以大秦一惯的习性,对于见不义不阻者还有罚钱、枷号等轻重不等的处罚。但这世上律令上写得好的多得是,实际执行之中能否得到遵行则又是另一回事。
方才那两名刺客气势汹汹,酒楼之中人为其所慑,没有谁敢站出来。当然,此时面对李岫的问责,他们也只能陪着说好话,毕竟这位的身份他们也知道,其父李非天下闻名,虽然如今只是一个“统考”,可谁知道会不会重新回到三公的高位上去呢。
安居楼这边的刺杀之事,很快就传到了赵和耳中。赵和当即将田珍召了来——虽然在此前给了田珍许多压力,但赵和出于用生不如用熟、使功不如使过的双重考虑,暂时没有罢去其咸阳令之职,而是勒令其维持咸阳的正常秩序。
“李非之子遇刺之事,你可知情?”见面之后,赵和劈头便问道。
田珍脸色阴郁,拱手行礼:“来之前,已经知晓了。”
“我知道咸阳人好勇斗狠,否则也不至于咸阳四恶之说了。”赵和声音严厉:“但是当街行刺之事情,你知道让我想起什么了么?”
“我……臣知罪。”田珍自然知道赵和想起了什么,当初咸阳之乱时,犬戎人当街刺杀晁冲之,虽然事后证明这只是一场自编自演的假戏,但此事直接揭开了那次咸阳之乱的大幕。
“还有,那个什么黄巾力士,是怎么回事?”赵和敲打了一句,然后开始询问内情。
“正待向护国公禀报。”田珍从袖子里取出了一份札子递了上来。
他准备得倒是挺充分,此人并非无才,只是大秦这些年来官场混乱,让有才之人也只能蝇苟求进。
赵和拆开札子看了一遍,心里顿时一惊。
“西王母?黄巾道?”
赵和在西域时间久了,虽然此前他在中原时关注市井乡里,但隔了几年时间,中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些事情也出乎他意料。而返回中原之后,他最急切的目的又是平定北军之乱,维护关中与中原的元气,因此还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情上来。
事实上,此前他入长乐宫时,田珍已经跟他提过有人代西王母行筹之事。
自从前年底起,有道士行走天下,自称奉西王母之命,为民间询问疾苦、消灾解厄。他们也不求财,只是以符水、丹药治病救人,若有乐善好施者捐助,便以西王母之名赈济百姓。他们行走于河东、河北一带,这二地曾为犬戎肆虐,民间多苦,故此很欢喜这所谓的“西王母”道人。道人身边,渐渐便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而道人也借助这些追随者之声势,替信徒争讼断事,追随者中孔武有力者,还会被道人赐予黄巾,称之为黄巾力士。又因为这黄巾的缘故,这西王母道人,也被称为“黄巾道”。
至去年时,黄巾道声势便超过了河北、河东,进入关中、河南和齐鲁之地,便是咸阳城,他们也来做过宣传,那便是所谓“替西王母行筹”,只不过彼时大将军曹猛尚活着,黄巾道在咸阳城中没有掀起什么风浪,便又退了出去。
“至于李公残害黄巾力士之事,实是因为李公返回咸阳之时,将一名为高进之人送入咸阳令署。”田珍在赵和看完之后,又补充了一句道。
“李非将这高进送入咸阳令署?”赵和愣了一愣。
事实上,他手下自然有人监视着李非,李非将一人押送咸阳令署的事情,也有禀报过。只不过此事在赵和心中,比起定道统差得太远,因此当时并没有注意。
“职下并无怠慢此事,遣人审讯这个高进,只是其人口风甚紧,未得招供,而且他自称原是上郡之人,往来查证还需时日。”田珍又道:“此前并无缘由,职下不愿擅自施刑,今既有其同党当街行刺,职下必会严刑拷掠,以明其罪!”
赵和是受过刑讯之苦的,因此他在为护国公后,确立的具体制度之中,便要求地方法曹、中央御史在审理案件之时都当慎用刑讯,为此他甚至准备以《罗织经》的部分内容为核心,再总结那些查案老手们的经验,专门编一套审讯侦案的手段出来。但他也没有天真到以为可以完全废止刑讯,只是对于何种情形下可以适用刑讯、行刑的程序与责任都有具体的要求。
听到田珍这样说,赵和点了点头:“你慎用刑讯是好的,我心甚慰……此去审问之外,还要想办法知道这黄巾道在咸阳城中有多少人,争取顺藤摸瓜,找到黄巾道的大首领!”
“职下遵命!”田珍见赵和并未发落自己,心中暗暗松了口气。他退出赵和的护国公府,出门之时,却看到李非正走了过来。
田珍笑着向李非行礼,李非却闪身避开,在经过之时,李非停住脚步,不阴不阳地道:“听闻那个高进在咸阳令署中过得挺开心啊,田公当真是爱民如子。”
田珍心里突的一跳,不过面上仍然维持着笑容:“不敢当李公谬赞。”
“谬赞?呵呵!”
李非阴笑了两声,然后大步向里行去。
田珍在心底暗骂了句,也板着脸离开。
李非来见赵和,自然是赵和相召。两人见礼之后,赵和先是慰问道:“令郎遇刺之事,我已经知晓,方才责令田珍彻查此事,李公且宽心,此事必会给李公一个交待。”
“老朽不需要什么交待,只恨那逆子未被刺死!”李非道。
赵和心中微微一惊,只道李非还怀有怨气,心里也有些不快起来。但李非接着又道:“若那逆子真的遇刺身亡,满朝公卿文武,才会意识到这黄巾道已经势大,再不严治,只怕将要掀起民乱!”
赵和神情顿时肃然。
在听到田令介绍黄巾道之后,赵和已经对这个民间的宗教组织产生了警惕之心,但从李非的口吻之中,他判断出自己的警惕之心似乎还不太够。
“护国公还记得当初浮图教么,浮图教不过在齐郡举事,便至天下震动,如今黄巾道遍布河北、河东数郡之地,甚至关中、中原亦常见其踪,若其一朝举事,护国公可知后果?”
赵和牙齿紧紧一咬。
若不是提忧这个,他怎么会让田珍想办法彻查黄巾道一事?
“与世家大族不同,这黄巾道所聚之众,多是乡野愚氓,彼辈为饥寒所迫,命悬一线罢了,若是有什么灾荒异变,生计便无着落。那时黄巾道登高一呼,以其黄巾力士为其骨干,以愚氓信徒为其兵卒,裹挟饥民,攻城掠地,所到之处,有若蝗灾!护国公,你千般才略,万种计谋,遇此情形,如之奈何?”
李非说到此处之时,须发皆张,整个人怒意勃发:“此灭国亡社稷之忧也,与之相比,诸侯相争,豪强割据,反倒是癣疥之患!”
赵和一时之间,也无话可说。
毕竟,李非描述的情形,太过可怕。
此前赵和对大秦目前局势的估计,最恶之情形不过是诸候割据,他花个三五年时间,最长不过十年时间,将之一一平定即可。但此时李非却指出一个更为可怕的情形:那些原本作为大秦根基的百姓,将会成为毁灭大秦的主力。
这不再是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而是自下而上摧毁一切的怒火。
赵和对这种忧患并非无所察觉,甚至连嬴吉与谢楠都明白,这是大秦两百年土地兼并之后必然产生的危机。以前,大秦可以通过奖励耕战开疆拓土不断进取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海内宜耕之地,已经尽属于大秦,四境并无可以大规模开垦之土地,也没有可以直接兼并之国家。
“以李公之见,此事何解?”在稍稍思忖了一会儿之后,赵和问道。
“我哪里知道此事何解?”李非叹了口气道。
“我欲行均田之策。”好一会儿之后,赵和望着李非,将自己准备下阶段才推行的政策说了出来。
“均田之策?取世家之田,均分于无地之民?”李非眼前一亮:“难怪你绝不肯与九姓十一家妥协,原来所为者便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