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光启笑嘻嘻的答道:“我不知道这新王府的规矩,就想了这么个法子,我要见燕王。”
温知新释然的一笑,转身就走:“就这么点事,你还鼓捣这么大动静,走吧。”
姚光启一把拉住温知新,甩头示意他看乞丐:“给他们放粥吧,他们吃饱了能说燕王好话。”
温知新会意的一笑:“这不用你操心了,保管他们能吃上饭。”
从这天开始,北平的乞丐中间便开始流传一个故事,是一位少年的传说,这位少年给数百位乞丐要来了一顿饱饭,而且自那以后,燕王府便有了规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王府固定的行善日,不管你是乞丐还是百姓,都可以到王府门前领一碗粥喝,这个规矩维持了很多年。这个原本是姚光启突发奇想的小恶作剧,却在多年后,在燕王定鼎天下关键时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了这是后话。
进了燕王府,姚光启没见到朱棣,因为朱棣两天前已经出城到北平周边各卫巡视军务了,要一个月才能回来。但姚光启没有失望,他见到了另外一个人,他的养母姚王氏,当温知新带着姚光启见到养母的时候,姚光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发配充军北上千里,姚王氏虽然消瘦了很多,但精神尚好。姚光启见了母亲,噗通跪在地上,膝行趴到养母跟前,他再也控制不住情感,所有的情感在一瞬间全部迸发出来,抱着姚王氏的腿哇的一声大哭。温知新后退缓缓的关上门,让这对团员的母子独处。
被分派伺候姚王氏的丫头守在院子中,母子二人在房间中整整两个时辰没出来,这丫头听到母子二人时而同时痛哭,时而是姚光启激动的哭诉,时而姚母低声哭泣,有时母子二人的谈话声音稍大,丫头也能听清一两个字,其中“报仇”两个字反复出现,一直过了晌午,二人才从房间出来。
从养母的小院中出来,姚光启见到了朱能,两人见面,格外高兴,朱能拉着姚光启的手,满脸都是笑容:“怎么长头发了?不是说你从小不长头发吗?”
“说来话长。”哭了一上午的姚光启却看起来心情不错,但他没有跟朱能寒暄,而是直接进入正题:“最近北平城有一桩大案,你知道吗?”
朱能点头:“你说的是盐商的案子?”
姚光启点头问:“这案子跟王府有牵扯吗?”
朱能肯定的说:“怎么能没牵扯,这个案子就是发端就在燕王这里。”
一听这话,姚光启的心立刻提了起来,他最担心此事是燕王所为。
朱能接着说:“说起来,你预言的还真准,去年冬天蒙古大军果然南下,朝廷也真的派曹国公李文忠领兵出战,燕王受命归大将军李文忠节制。但燕王并未随军出征,而是负责留守北平督办粮草。李大将军不愧是当世名将,为了不让北平遭受战火涂炭,竟然决定主动出击,主力大军正面迎战,自己亲率一万轻兵绕到蒙古大军后面,结果一战而胜,大将军亲率大军追击,可是他的骑兵只随身携带了五天的口粮,所以后方的粮草必须保证及时供应,最开始的阶段军粮供应及时,但是当追击的大军深入大漠追击了十几天后,粮食供应突然中断,所以又追击的三天后,大将军无奈下令退军。大将军回到北平,立即质问燕王为何粮草供应中断,其实燕王也很无奈,带着大将军去看了北平的蕃库粮库,此时库中已经无粮。”
姚光启道:“大军连续征战,粮食消耗殆尽也是平常事。”
朱能摇头:“可是按照布政司衙门和蕃库登记的数量,库中粮食再接济大军半年以上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一查之下,库中平白少了至少几十万石粮食。”
姚光启眼睛瞪大了两圈,惊的说不出话。
朱能苦笑一下:“最开始我们也不信,但仔细核查了大军的粮草收支,确实是短了这么多。”
姚光启皱着眉:“短了几十万,一定不是一时一日所为,想必这亏空至少也是几年的积累才至于此。”
朱能很平静的解释:“查了账也没查出问题,从表面看,是盐商与蕃库收粮记账的官员上下其手,私下里做了手脚,朝廷制度,须输粮两斗五升才能得盐一引,可是这些盐商历年每次实际只是交粮两斗或一斗五升,账面上就记为两斗五升,就可以换一盐引,也就是说,朝廷每派出一份盐引,就亏了五升或一斗,放的盐引越多,亏的粮就越多,几年下来,就少了几十万的粮。”
姚光启立刻质疑:“这么大事,就凭几个盐商,加上几个蕃库进粮记账的经手官吏,互相勾结一下就能得手?这账目管的这么松懈?如果追查下去,上面一定还有人指使,同谋也不在少数。”
朱能叹气:“我也是这么怀疑的,但现在这些事现在都差不清了,因为查账的当天晚上,布政司的几位主管佥事、连同蕃库的司库和其他几位经手官员就都自杀了,没过几天,又出了盐商这案子,当事人都死了,查也查不下去了,更何况燕王并无纠察司法之权,想查也没法查,这事就这么放下了。”
听了朱能这番话,姚光启得到两个结论,第一,盐商的案子,与燕王朱棣无关;第二,盐商的案子,其实是为了掩盖一个更大更惊人的阴谋,而这个阴谋,直接关系到朝廷几十万石的军粮的去向。从眼下掌握的所有信息分析,死去的盐商,被杀人灭口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对方不想让盐商说出实话,至少不希望盐商说出真的交足了两斗五升换一引这个事实。
那么根据这个逻辑,杀了盐商的幕后黑手,很可能就是贪腐案的真正主谋。按照常理,布政使是嫌疑最大的,可是自己昨晚分明在布政司衙门听到了一番对话,而那番对话明明白白的告诉自己,发出破案悬赏的人正是布政使,他也不想背盐商案子的黑锅。那么问题来了,主谋如果不是主管民政的布政使,那么又会是谁呢?
分析完了这些,姚光启又有些泄气了,因为分析来分析去,到头来自己还需要去找杀盐商的真凶。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温知新释然的一笑,转身就走:“就这么点事,你还鼓捣这么大动静,走吧。”
姚光启一把拉住温知新,甩头示意他看乞丐:“给他们放粥吧,他们吃饱了能说燕王好话。”
温知新会意的一笑:“这不用你操心了,保管他们能吃上饭。”
从这天开始,北平的乞丐中间便开始流传一个故事,是一位少年的传说,这位少年给数百位乞丐要来了一顿饱饭,而且自那以后,燕王府便有了规矩,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王府固定的行善日,不管你是乞丐还是百姓,都可以到王府门前领一碗粥喝,这个规矩维持了很多年。这个原本是姚光启突发奇想的小恶作剧,却在多年后,在燕王定鼎天下关键时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了这是后话。
进了燕王府,姚光启没见到朱棣,因为朱棣两天前已经出城到北平周边各卫巡视军务了,要一个月才能回来。但姚光启没有失望,他见到了另外一个人,他的养母姚王氏,当温知新带着姚光启见到养母的时候,姚光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发配充军北上千里,姚王氏虽然消瘦了很多,但精神尚好。姚光启见了母亲,噗通跪在地上,膝行趴到养母跟前,他再也控制不住情感,所有的情感在一瞬间全部迸发出来,抱着姚王氏的腿哇的一声大哭。温知新后退缓缓的关上门,让这对团员的母子独处。
被分派伺候姚王氏的丫头守在院子中,母子二人在房间中整整两个时辰没出来,这丫头听到母子二人时而同时痛哭,时而是姚光启激动的哭诉,时而姚母低声哭泣,有时母子二人的谈话声音稍大,丫头也能听清一两个字,其中“报仇”两个字反复出现,一直过了晌午,二人才从房间出来。
从养母的小院中出来,姚光启见到了朱能,两人见面,格外高兴,朱能拉着姚光启的手,满脸都是笑容:“怎么长头发了?不是说你从小不长头发吗?”
“说来话长。”哭了一上午的姚光启却看起来心情不错,但他没有跟朱能寒暄,而是直接进入正题:“最近北平城有一桩大案,你知道吗?”
朱能点头:“你说的是盐商的案子?”
姚光启点头问:“这案子跟王府有牵扯吗?”
朱能肯定的说:“怎么能没牵扯,这个案子就是发端就在燕王这里。”
一听这话,姚光启的心立刻提了起来,他最担心此事是燕王所为。
朱能接着说:“说起来,你预言的还真准,去年冬天蒙古大军果然南下,朝廷也真的派曹国公李文忠领兵出战,燕王受命归大将军李文忠节制。但燕王并未随军出征,而是负责留守北平督办粮草。李大将军不愧是当世名将,为了不让北平遭受战火涂炭,竟然决定主动出击,主力大军正面迎战,自己亲率一万轻兵绕到蒙古大军后面,结果一战而胜,大将军亲率大军追击,可是他的骑兵只随身携带了五天的口粮,所以后方的粮草必须保证及时供应,最开始的阶段军粮供应及时,但是当追击的大军深入大漠追击了十几天后,粮食供应突然中断,所以又追击的三天后,大将军无奈下令退军。大将军回到北平,立即质问燕王为何粮草供应中断,其实燕王也很无奈,带着大将军去看了北平的蕃库粮库,此时库中已经无粮。”
姚光启道:“大军连续征战,粮食消耗殆尽也是平常事。”
朱能摇头:“可是按照布政司衙门和蕃库登记的数量,库中粮食再接济大军半年以上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一查之下,库中平白少了至少几十万石粮食。”
姚光启眼睛瞪大了两圈,惊的说不出话。
朱能苦笑一下:“最开始我们也不信,但仔细核查了大军的粮草收支,确实是短了这么多。”
姚光启皱着眉:“短了几十万,一定不是一时一日所为,想必这亏空至少也是几年的积累才至于此。”
朱能很平静的解释:“查了账也没查出问题,从表面看,是盐商与蕃库收粮记账的官员上下其手,私下里做了手脚,朝廷制度,须输粮两斗五升才能得盐一引,可是这些盐商历年每次实际只是交粮两斗或一斗五升,账面上就记为两斗五升,就可以换一盐引,也就是说,朝廷每派出一份盐引,就亏了五升或一斗,放的盐引越多,亏的粮就越多,几年下来,就少了几十万的粮。”
姚光启立刻质疑:“这么大事,就凭几个盐商,加上几个蕃库进粮记账的经手官吏,互相勾结一下就能得手?这账目管的这么松懈?如果追查下去,上面一定还有人指使,同谋也不在少数。”
朱能叹气:“我也是这么怀疑的,但现在这些事现在都差不清了,因为查账的当天晚上,布政司的几位主管佥事、连同蕃库的司库和其他几位经手官员就都自杀了,没过几天,又出了盐商这案子,当事人都死了,查也查不下去了,更何况燕王并无纠察司法之权,想查也没法查,这事就这么放下了。”
听了朱能这番话,姚光启得到两个结论,第一,盐商的案子,与燕王朱棣无关;第二,盐商的案子,其实是为了掩盖一个更大更惊人的阴谋,而这个阴谋,直接关系到朝廷几十万石的军粮的去向。从眼下掌握的所有信息分析,死去的盐商,被杀人灭口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对方不想让盐商说出实话,至少不希望盐商说出真的交足了两斗五升换一引这个事实。
那么根据这个逻辑,杀了盐商的幕后黑手,很可能就是贪腐案的真正主谋。按照常理,布政使是嫌疑最大的,可是自己昨晚分明在布政司衙门听到了一番对话,而那番对话明明白白的告诉自己,发出破案悬赏的人正是布政使,他也不想背盐商案子的黑锅。那么问题来了,主谋如果不是主管民政的布政使,那么又会是谁呢?
分析完了这些,姚光启又有些泄气了,因为分析来分析去,到头来自己还需要去找杀盐商的真凶。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