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鸡鸣未至,刘凡便起来挥戟练体。
当朝阳升起之时,刘遇走进练武场,看见刘凡拿起传世之宝霸王戟挥舞地破空声阵阵,好似一戟就要把空气划破,惊为天人。霸王戟非力士不得拿起。但是能拿起和能挥动是一回事。能挥动和能上战场又是一回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刘凡这种情况已经可以上阵杀敌了。
“已经三年没看过主人练武了,没想到主人已经有万人敌的本事了。”看到刘凡练完,刘遇唏嘘不已,迎了上去。
“大势之下,人力渺小。霸王神勇,万人敌乎。亦败亡垓下!”
万人敌只是一种勇气,豪气。没有真正的万人敌,就算是一万头猪让人杀,也能把人累死。更何况是披甲持矛的悍勇之士。
刘凡自信可以百人敌,但若是数百上千军士列阵包围。别说把他们打败,就是能不能突围,刘凡也没有信心。不是谁都有关羽那样的气势,万军之中能把颜良刺于马下。
刘遇点头,深以赞同。话锋一转,对刘凡道:“主人爵位虽为亭侯,但是整个西秦堡乡大部分人口都是西秦亭侯府佃户,我已经通知他们前往安邑城东集合。”
西秦亭侯府离安邑城十几里,刘凡和刘遇骑马而行,半个时辰便来到了安邑城东。
按照汉代的称量,每亩良田产粮三到四石。而佃户每亩地需要给地主缴纳五斗。正常收成下,佃农还能勉强的维持生计,偶有余粮。若是一旦遇到大旱,蝗灾。佃农连糊口的余粮都没有,还会欠下地主一屁股债,更有甚者土地房屋被地主收回,成为流民。
此时安邑城东的空地上站满了百姓。大部分都是面黄肌瘦,衣着破旧。有的还拿着农具,想等会集会完以后直接去地里耕耘,盼望明年有个好收成。
看到刘凡和刘遇到来,佃农之间互相喧闹的场景顿时停止,在封建社会,等级是很森严的。在佃农眼中,刘凡不仅是他们的地主,更是西秦亭侯,宗室子弟。比安邑令更有权威。
实则不然,东平苍王虽然属于光武一脉。但是像刘凡这样的宗室弟子在州郡还是有很多的。东平苍王一脉的嫡系现还坐在任城王的位置上。此时虽然朝纲混乱,但汉灵帝还在,刘凡提的意见说不定安邑令会考虑一二,等灵帝去世,华夏彻底进入诸侯争霸的局面后,宗室弟子就是一个笑话。
刘凡看到前面的一众佃农,心中五味陈杂。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乱世的人生就像是雨打的浮萍,文人不能上阵杀敌,更愿意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华,百姓希望天下海晏河清,宁可平凡的生活一世,也不愿在乱世中寻找机遇,枭雄和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只能去适应当前环境,而那些有远大抱负和雄才伟略的人更渴望改变当前环境。
翻身下马,刘凡走到佃农的最前边,刘遇紧随其后。
“这是诸位与西秦亭侯府签订的契约。”刘凡开门见山,从刘遇手中接过千张粗糙的纸张。
虽然蔡侯纸问世已经近百年,但蔡侯纸也只是在贵族之间流传。平民根本用不起蔡侯纸。
刘凡开门见山的话,让下方佃农一阵窃窃私语。有紧张,有不安,还以为刘凡要和他们解除契约。他们一家老小就靠租地生存,要是没有耕地,一家老小还不要喝西北风。
没有理会下方佃户各种各样的表情,刘凡大声说道:“大汉以仁孝治国,然灾民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吾为之痛心,吾名下良田千顷,皆为诸位耕种。今吾将名下良田全部分给诸位,今后,汝等将不再是佃农。”
说完,刘凡把契约丢在地上。拿出火折子,用力把它吹着,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火折子丢在纸堆上。橙红色的火苗慢慢的爬满整个纸堆。
直到烈火把契约烧成灰烬,众人方才回神。
“多谢西秦亭侯!”
上千人连忙跪拜,泪流满面,欢呼鼓舞。
如此庞大的场面连过往的路人也齐齐侧目。纷纷靠拢过来,想要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到如此情景,刘凡急忙上前将一名六旬老者扶起,正色道:“高祖规定,年花甲可遇官不拜,老人家折煞小子了,诸位快快请起。”
“全国大旱,只有司州少数地区未有波及,无数灾民来河东避难,官府虽有赈灾,但灾民太多,杯水车薪,远不足解决灾民温饱。吾愿在安邑搭建房屋,分发粮食,以振灾民。还请诸位帮忙搭建,事后皆有回报。”看到百姓慢慢起身,刘凡再次慷慨激昂的道。
安邑作为河东郡治,人口三万户以上,是北方闻名的大县。在安邑接待流民,用不了多久就能传遍整个河东郡。到时候周围的流民都会向安邑靠拢。
“不求回报,君侯仁义吾等敬佩,当受犬马之劳。”被刘凡扶起的老人带头应道。周围的人也纷纷回应。
接下来刘凡和刘遇与众百姓讨论如何建屋振灾的方略,渐渐的和百姓打成一团,众人皆被刘凡的气度折服。
刘凡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他来这里之前,一名衣着得体的青年和一名布衣老者就一直在静静的目睹这一幕。
“伯儒,可知此少年是何人,竟有陶朱公之仁义?”老者态度温和,对青年问道。
在汉末,土地是地主阶级统治平民的主要依靠。一个没有掌控土地的世族,很快就会衰败下去。刘凡把所有土地都分给佃户,又拿出钱粮救济流民。这几乎已经将家财散尽。
“回伯父,他是西秦亭侯刘凡,东平宪王刘苍之后,我与他有数面之缘,但未曾结识。”又望了一眼刘凡,青年尊敬得回道。
“还是宗室子弟!”看着刘凡身高近八尺,面容俊朗。站在人群里有如鹤立鸡群一样。又有如此仁义之举,老者颇为喜欢,道:“此人杰也,此时去拜访不礼,明日我欲亲自前往府上拜访,伯儒可与我同去。”
“愿往。”青年点头。
当朝阳升起之时,刘遇走进练武场,看见刘凡拿起传世之宝霸王戟挥舞地破空声阵阵,好似一戟就要把空气划破,惊为天人。霸王戟非力士不得拿起。但是能拿起和能挥动是一回事。能挥动和能上战场又是一回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刘凡这种情况已经可以上阵杀敌了。
“已经三年没看过主人练武了,没想到主人已经有万人敌的本事了。”看到刘凡练完,刘遇唏嘘不已,迎了上去。
“大势之下,人力渺小。霸王神勇,万人敌乎。亦败亡垓下!”
万人敌只是一种勇气,豪气。没有真正的万人敌,就算是一万头猪让人杀,也能把人累死。更何况是披甲持矛的悍勇之士。
刘凡自信可以百人敌,但若是数百上千军士列阵包围。别说把他们打败,就是能不能突围,刘凡也没有信心。不是谁都有关羽那样的气势,万军之中能把颜良刺于马下。
刘遇点头,深以赞同。话锋一转,对刘凡道:“主人爵位虽为亭侯,但是整个西秦堡乡大部分人口都是西秦亭侯府佃户,我已经通知他们前往安邑城东集合。”
西秦亭侯府离安邑城十几里,刘凡和刘遇骑马而行,半个时辰便来到了安邑城东。
按照汉代的称量,每亩良田产粮三到四石。而佃户每亩地需要给地主缴纳五斗。正常收成下,佃农还能勉强的维持生计,偶有余粮。若是一旦遇到大旱,蝗灾。佃农连糊口的余粮都没有,还会欠下地主一屁股债,更有甚者土地房屋被地主收回,成为流民。
此时安邑城东的空地上站满了百姓。大部分都是面黄肌瘦,衣着破旧。有的还拿着农具,想等会集会完以后直接去地里耕耘,盼望明年有个好收成。
看到刘凡和刘遇到来,佃农之间互相喧闹的场景顿时停止,在封建社会,等级是很森严的。在佃农眼中,刘凡不仅是他们的地主,更是西秦亭侯,宗室子弟。比安邑令更有权威。
实则不然,东平苍王虽然属于光武一脉。但是像刘凡这样的宗室弟子在州郡还是有很多的。东平苍王一脉的嫡系现还坐在任城王的位置上。此时虽然朝纲混乱,但汉灵帝还在,刘凡提的意见说不定安邑令会考虑一二,等灵帝去世,华夏彻底进入诸侯争霸的局面后,宗室弟子就是一个笑话。
刘凡看到前面的一众佃农,心中五味陈杂。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乱世的人生就像是雨打的浮萍,文人不能上阵杀敌,更愿意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华,百姓希望天下海晏河清,宁可平凡的生活一世,也不愿在乱世中寻找机遇,枭雄和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只能去适应当前环境,而那些有远大抱负和雄才伟略的人更渴望改变当前环境。
翻身下马,刘凡走到佃农的最前边,刘遇紧随其后。
“这是诸位与西秦亭侯府签订的契约。”刘凡开门见山,从刘遇手中接过千张粗糙的纸张。
虽然蔡侯纸问世已经近百年,但蔡侯纸也只是在贵族之间流传。平民根本用不起蔡侯纸。
刘凡开门见山的话,让下方佃农一阵窃窃私语。有紧张,有不安,还以为刘凡要和他们解除契约。他们一家老小就靠租地生存,要是没有耕地,一家老小还不要喝西北风。
没有理会下方佃户各种各样的表情,刘凡大声说道:“大汉以仁孝治国,然灾民遍地,百姓流离失所。吾为之痛心,吾名下良田千顷,皆为诸位耕种。今吾将名下良田全部分给诸位,今后,汝等将不再是佃农。”
说完,刘凡把契约丢在地上。拿出火折子,用力把它吹着,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火折子丢在纸堆上。橙红色的火苗慢慢的爬满整个纸堆。
直到烈火把契约烧成灰烬,众人方才回神。
“多谢西秦亭侯!”
上千人连忙跪拜,泪流满面,欢呼鼓舞。
如此庞大的场面连过往的路人也齐齐侧目。纷纷靠拢过来,想要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到如此情景,刘凡急忙上前将一名六旬老者扶起,正色道:“高祖规定,年花甲可遇官不拜,老人家折煞小子了,诸位快快请起。”
“全国大旱,只有司州少数地区未有波及,无数灾民来河东避难,官府虽有赈灾,但灾民太多,杯水车薪,远不足解决灾民温饱。吾愿在安邑搭建房屋,分发粮食,以振灾民。还请诸位帮忙搭建,事后皆有回报。”看到百姓慢慢起身,刘凡再次慷慨激昂的道。
安邑作为河东郡治,人口三万户以上,是北方闻名的大县。在安邑接待流民,用不了多久就能传遍整个河东郡。到时候周围的流民都会向安邑靠拢。
“不求回报,君侯仁义吾等敬佩,当受犬马之劳。”被刘凡扶起的老人带头应道。周围的人也纷纷回应。
接下来刘凡和刘遇与众百姓讨论如何建屋振灾的方略,渐渐的和百姓打成一团,众人皆被刘凡的气度折服。
刘凡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他来这里之前,一名衣着得体的青年和一名布衣老者就一直在静静的目睹这一幕。
“伯儒,可知此少年是何人,竟有陶朱公之仁义?”老者态度温和,对青年问道。
在汉末,土地是地主阶级统治平民的主要依靠。一个没有掌控土地的世族,很快就会衰败下去。刘凡把所有土地都分给佃户,又拿出钱粮救济流民。这几乎已经将家财散尽。
“回伯父,他是西秦亭侯刘凡,东平宪王刘苍之后,我与他有数面之缘,但未曾结识。”又望了一眼刘凡,青年尊敬得回道。
“还是宗室子弟!”看着刘凡身高近八尺,面容俊朗。站在人群里有如鹤立鸡群一样。又有如此仁义之举,老者颇为喜欢,道:“此人杰也,此时去拜访不礼,明日我欲亲自前往府上拜访,伯儒可与我同去。”
“愿往。”青年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