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死了,安重根被抓了,李鸿章却病了。
中日和谈,顿成笑柄。极力促成这一切的列强诸国灰头土脸,本来就不怎么乐意的日本人,更是歇斯底里的嚷嚷,要血战到底,不洗雪此耻辱,誓不罢休。
数百名高丽士子跑到紫禁城叩阙请命,要求清廷停止和谈,派出大军继续剿杀日本,不清理干净国境之内的敌人誓不罢休。如果清廷一意孤行,非得出卖高丽的利益来换取结束战争,此等屈辱,他们宁可一头碰死在那里,也绝不接受!
光绪皇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气的在皇宫里嗷嗷直叫,不知道骂了多少亲近股肱大臣“废物、饭桶”,最后还得命人出面好言好语的安慰那群棒子。
没办法,天朝上国的体面他得要啊。中国几千年,混到今天只剩下一个藩国的凄惨地步,大清国算是独一份儿了。他光绪皇帝既要中兴大清,就绝对不能允许出现这样的污点在史书上。偷偷的干了谁也说不出什么,可明打明儿的给曝光出来,再继续做就不怎么合适了。
不过要想对付杨浩,却必须扫清障碍,断绝后患。列强调停那也是有条件的,必须暂停与日本的战争,然后才能支持朝廷平息叛乱,解决内部矛盾。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日本人惨败之下的狮子大开口。
允许高丽独立,是基本条件,日本人还狂妄的要求割让湾岛,否则宁可大家一拍两散---这活脱儿是耍无赖么?
一个孤悬海外的湾岛。大清朝廷还真没看在眼里。但他们害怕名声受损啊。丧权辱国的罪名,谁也担不起不是?
英明神武的皇帝自然不肯背上这黑锅,满人高官那也必须不能当替罪羊。于是,一切事务都压到了总理大臣李鸿章的脑袋上。
李鸿章才不会吃那个哑巴亏。如今事态明朗,他又何必去上杆子背负千古骂名?自家的儿子闺女都被杨浩拐带蒙骗出去了,剩一个老头子去给大清国当忠臣孝子?那事儿可不能干!
世易时移,已经看出来大清必死无疑,指不定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能看到。那时节给翻出老账来当卖国贼一样的骂,他不能接受。
于是李鸿章干脆装病。老夫年纪大了,这事儿干不动。你们想谈判呐,换人吧。
清流们都不傻。这种不落好的事儿他们才不会沾手呢,立马仗着自己不熟悉外交业务的“优势”,一叠声的催促李鸿章出来顶雷。光绪帝的谕令,那几乎是一天三遍。没几下子,慈禧太后的懿旨也下来了,让李鸿章赶紧的谈完了拉倒,别耽误了老太婆过安生日子。
如果没有杨浩。李鸿章只能捏着鼻子认栽。但现在,他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不肯当那出头椽子。早早的下令刘步蟾把北洋舰队剩下的舰艇开去日照和青岛造船厂升级维护,然后把脑袋一蒙果断装死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如果满清听说过这句话,一定会认同的发出感叹。
怎么都吆喝不动弹李鸿章,他们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太妙。再想找人出来当冤大头,赫然发现之前跳腾最欢的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没有一个冲上来当接盘侠的。谁特么傻啊,明白着谈完了就要当卖国贼的下场,格老子绝壁不伺候。
李鸿藻这帮子清流,平时表现的无比忠君爱国,恨不能为了皇帝肝脑涂地。但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他们却一个个一推二六五,绝对不肯接下这烂摊子。
光绪皇帝年轻,但人不傻,他总算是整明白了,清流就是这么一帮子王八蛋啊!光会站在岸边上支招,下水的活儿绝对不干。出了功劳都是他们指挥得当,捅了篓子立马推卸责任给别人……都特么什么东西啊!
更有一条,清流的脸皮厚,你不管怎么骂,人家是稳如泰山、岿然不动。用他们的专业术语说,这是心性功夫做的到位。
一时之间,中日合战大局,竟有失控的迹象。不光英国人俄国人怎么催促,清廷这边迟迟决不出能够承担大任的代表。
最终,还是李鸿藻道出根源:“不剿灭杨氏叛逆,国朝再无宁日。”
1895年4月初,胸怀一腔怒火的光绪帝,亲自驾临天津马厂,检阅编练的新军。
春夏交际,天气已见和暖。河道路边绿意盎然,清风徐来,送出一片馨香。
从皇宫出来,好似鱼归大海,光绪帝郁闷了许久的心情好了许多。到了马厂练兵场,亲眼见到军容整齐的部队,更是按捺不住的欣慰。
操场上,足足七千号新军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在新军督办胡燏棻和帮办袁世凯的带领下,单膝下跪,山呼万岁。那震天动地的声响,让光绪皇帝差点喜翻了心头,一时间豪情勃发,就像吟诗一首来抒发胸怀……可惜文采不济写不出来。
当日的杨浩新军阅兵式,许多人都亲眼见识过的。这一回皇帝亲眼来看,他们有样学样。虽然不能弄出标准的正步军阵,齐步走还是能整出来的。
一水儿的黑军服,大檐帽,辫子排在后头,绑腿打的整齐。肩扛上了刺刀的步枪,一簇簇的从检阅台前走过,搞得尘土飞扬,气势却是不凡。
三个月就弄出如此模样,光绪兴奋难抑,连连叫好。他亲自来到队列之前,满意的打量着一个个从直隶各省千挑万选出来的青年尖子,那身高,那身板,那精神面貌,都与以往蔫不拉他的清军不可同日而语。
回到检阅台上,光绪问胡燏棻:“胡爱卿,如此军士可堪一战否?”
胡燏棻眼珠子一转,谦虚的道:“臣并不懂军事,一切练兵细务皆由袁帮办具体负责。圣上垂询于他,了解的更加清楚。”
从李鸿章手底下出来的官油子,见老长官自己都躲了,焉能不知这里头问题多大?有功劳也得看有没有那脑袋抗住,他干脆把袁世凯给顶上来。
袁世凯正求之不得呢。当即上前一步,五体投地的跪拜:“臣万万不敢冒领此功。仰赖圣上天威浩荡,知人善用,才得此七千锐健之士。”
光绪却不是以前那么好糊弄了,眉头微微一皱,喝问:“朕问你们,新军训练的如何,到底能不能拉出去打一仗?”
袁世凯心中一阵犹疑。他很清楚,这到底要朝着谁挥刀?自然是杨浩杨家军了。可能不能打得过?这事儿他心里头没谱。当初的新军只有一个连,已经让他惊骇的不能自已。现在人家是一万多人了,还杀了几万日军。那得多横啊!
见他没马上回答,光绪心中一点兴奋顿时一扫而空。他脸色往下一沉,厉声喝道:“朝廷花了那么多钱,欲求一强军而不可得。莫非诸位爱卿只有敷衍塞责的道理么?”
这话就诛心了,糊弄皇帝,那是要掉脑袋的。
袁世凯胆子大,果断直起身来,昂然无惧的回答:“圣上明鉴。新军编练时间毕竟短暂,虽则能令行禁止,毕竟没有见过阵仗。德国教员们认为,或可与日军一较长短。以此数目规模,尚嫌单薄。”
“还是不行么?”
光绪帝心中大为失望。他满以为自己大把钱撒下去,有诏令在,立即就能唤起天下无数人的“天良”,从而奋身报效。不就是训练么,几个月就能出成绩。
结果袁世凯却说还不行?这事儿他到底有那么难么?
凭良心说,眼下的新军已经相当不错了。编制上,一改淮军的落后方式,充实中间环节,形成军、镇、协、标、营、队、排、棚等完整体系。大批的军官充实进去,立马就老母鸡变鸭,好了许多。
装备上,他们得到洋鬼子们的大力支持,居然买到了从杨浩那儿“出口转内销”的各种先进步枪,统一了装备。另外还弄了不少的格林机关枪,甚至还有江南制造局的老版马克沁!
火炮更是多了去。有成堆的克虏伯75野炮,60mm步炮,林林总总足有一百多门。
全军分为步、骑、炮、工、辎重等陆军主要兵种,堪称完备。
花多少钱这事儿就不足为外人道,可起码样子已经起来了。光绪帝平时没少了看兵书,就他的感官而言,觉得这部队已经相当之牛叉了。没想到,还是比不上杨浩的新军啊!
胡大人也不能干看热闹不管事儿,犹豫了一下,还是插了一嘴:“陛下,好的军队都需要实战磨练。不经血肉搏杀征战,他们成不了铁军。”
“朕上哪儿给你们找地方练兵去?”
光绪帝听说过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而今日本人都退出去了,要和谈,没仗打。他总不能把人都送到高丽半岛去继续开干吧?那也太离谱了。
这时候,随行的荣禄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跑到便是低声道:“皇上,奴才听闻,曹州单县一带有大刀会聚众闹事,当地官员甚至不敢惊动。可否……?”
光绪帝目光一闪,断然道:“那就让他们去维护一下朝廷体面吧!”(未完待续。。)
中日和谈,顿成笑柄。极力促成这一切的列强诸国灰头土脸,本来就不怎么乐意的日本人,更是歇斯底里的嚷嚷,要血战到底,不洗雪此耻辱,誓不罢休。
数百名高丽士子跑到紫禁城叩阙请命,要求清廷停止和谈,派出大军继续剿杀日本,不清理干净国境之内的敌人誓不罢休。如果清廷一意孤行,非得出卖高丽的利益来换取结束战争,此等屈辱,他们宁可一头碰死在那里,也绝不接受!
光绪皇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气的在皇宫里嗷嗷直叫,不知道骂了多少亲近股肱大臣“废物、饭桶”,最后还得命人出面好言好语的安慰那群棒子。
没办法,天朝上国的体面他得要啊。中国几千年,混到今天只剩下一个藩国的凄惨地步,大清国算是独一份儿了。他光绪皇帝既要中兴大清,就绝对不能允许出现这样的污点在史书上。偷偷的干了谁也说不出什么,可明打明儿的给曝光出来,再继续做就不怎么合适了。
不过要想对付杨浩,却必须扫清障碍,断绝后患。列强调停那也是有条件的,必须暂停与日本的战争,然后才能支持朝廷平息叛乱,解决内部矛盾。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日本人惨败之下的狮子大开口。
允许高丽独立,是基本条件,日本人还狂妄的要求割让湾岛,否则宁可大家一拍两散---这活脱儿是耍无赖么?
一个孤悬海外的湾岛。大清朝廷还真没看在眼里。但他们害怕名声受损啊。丧权辱国的罪名,谁也担不起不是?
英明神武的皇帝自然不肯背上这黑锅,满人高官那也必须不能当替罪羊。于是,一切事务都压到了总理大臣李鸿章的脑袋上。
李鸿章才不会吃那个哑巴亏。如今事态明朗,他又何必去上杆子背负千古骂名?自家的儿子闺女都被杨浩拐带蒙骗出去了,剩一个老头子去给大清国当忠臣孝子?那事儿可不能干!
世易时移,已经看出来大清必死无疑,指不定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能看到。那时节给翻出老账来当卖国贼一样的骂,他不能接受。
于是李鸿章干脆装病。老夫年纪大了,这事儿干不动。你们想谈判呐,换人吧。
清流们都不傻。这种不落好的事儿他们才不会沾手呢,立马仗着自己不熟悉外交业务的“优势”,一叠声的催促李鸿章出来顶雷。光绪帝的谕令,那几乎是一天三遍。没几下子,慈禧太后的懿旨也下来了,让李鸿章赶紧的谈完了拉倒,别耽误了老太婆过安生日子。
如果没有杨浩。李鸿章只能捏着鼻子认栽。但现在,他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不肯当那出头椽子。早早的下令刘步蟾把北洋舰队剩下的舰艇开去日照和青岛造船厂升级维护,然后把脑袋一蒙果断装死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如果满清听说过这句话,一定会认同的发出感叹。
怎么都吆喝不动弹李鸿章,他们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太妙。再想找人出来当冤大头,赫然发现之前跳腾最欢的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没有一个冲上来当接盘侠的。谁特么傻啊,明白着谈完了就要当卖国贼的下场,格老子绝壁不伺候。
李鸿藻这帮子清流,平时表现的无比忠君爱国,恨不能为了皇帝肝脑涂地。但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他们却一个个一推二六五,绝对不肯接下这烂摊子。
光绪皇帝年轻,但人不傻,他总算是整明白了,清流就是这么一帮子王八蛋啊!光会站在岸边上支招,下水的活儿绝对不干。出了功劳都是他们指挥得当,捅了篓子立马推卸责任给别人……都特么什么东西啊!
更有一条,清流的脸皮厚,你不管怎么骂,人家是稳如泰山、岿然不动。用他们的专业术语说,这是心性功夫做的到位。
一时之间,中日合战大局,竟有失控的迹象。不光英国人俄国人怎么催促,清廷这边迟迟决不出能够承担大任的代表。
最终,还是李鸿藻道出根源:“不剿灭杨氏叛逆,国朝再无宁日。”
1895年4月初,胸怀一腔怒火的光绪帝,亲自驾临天津马厂,检阅编练的新军。
春夏交际,天气已见和暖。河道路边绿意盎然,清风徐来,送出一片馨香。
从皇宫出来,好似鱼归大海,光绪帝郁闷了许久的心情好了许多。到了马厂练兵场,亲眼见到军容整齐的部队,更是按捺不住的欣慰。
操场上,足足七千号新军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在新军督办胡燏棻和帮办袁世凯的带领下,单膝下跪,山呼万岁。那震天动地的声响,让光绪皇帝差点喜翻了心头,一时间豪情勃发,就像吟诗一首来抒发胸怀……可惜文采不济写不出来。
当日的杨浩新军阅兵式,许多人都亲眼见识过的。这一回皇帝亲眼来看,他们有样学样。虽然不能弄出标准的正步军阵,齐步走还是能整出来的。
一水儿的黑军服,大檐帽,辫子排在后头,绑腿打的整齐。肩扛上了刺刀的步枪,一簇簇的从检阅台前走过,搞得尘土飞扬,气势却是不凡。
三个月就弄出如此模样,光绪兴奋难抑,连连叫好。他亲自来到队列之前,满意的打量着一个个从直隶各省千挑万选出来的青年尖子,那身高,那身板,那精神面貌,都与以往蔫不拉他的清军不可同日而语。
回到检阅台上,光绪问胡燏棻:“胡爱卿,如此军士可堪一战否?”
胡燏棻眼珠子一转,谦虚的道:“臣并不懂军事,一切练兵细务皆由袁帮办具体负责。圣上垂询于他,了解的更加清楚。”
从李鸿章手底下出来的官油子,见老长官自己都躲了,焉能不知这里头问题多大?有功劳也得看有没有那脑袋抗住,他干脆把袁世凯给顶上来。
袁世凯正求之不得呢。当即上前一步,五体投地的跪拜:“臣万万不敢冒领此功。仰赖圣上天威浩荡,知人善用,才得此七千锐健之士。”
光绪却不是以前那么好糊弄了,眉头微微一皱,喝问:“朕问你们,新军训练的如何,到底能不能拉出去打一仗?”
袁世凯心中一阵犹疑。他很清楚,这到底要朝着谁挥刀?自然是杨浩杨家军了。可能不能打得过?这事儿他心里头没谱。当初的新军只有一个连,已经让他惊骇的不能自已。现在人家是一万多人了,还杀了几万日军。那得多横啊!
见他没马上回答,光绪心中一点兴奋顿时一扫而空。他脸色往下一沉,厉声喝道:“朝廷花了那么多钱,欲求一强军而不可得。莫非诸位爱卿只有敷衍塞责的道理么?”
这话就诛心了,糊弄皇帝,那是要掉脑袋的。
袁世凯胆子大,果断直起身来,昂然无惧的回答:“圣上明鉴。新军编练时间毕竟短暂,虽则能令行禁止,毕竟没有见过阵仗。德国教员们认为,或可与日军一较长短。以此数目规模,尚嫌单薄。”
“还是不行么?”
光绪帝心中大为失望。他满以为自己大把钱撒下去,有诏令在,立即就能唤起天下无数人的“天良”,从而奋身报效。不就是训练么,几个月就能出成绩。
结果袁世凯却说还不行?这事儿他到底有那么难么?
凭良心说,眼下的新军已经相当不错了。编制上,一改淮军的落后方式,充实中间环节,形成军、镇、协、标、营、队、排、棚等完整体系。大批的军官充实进去,立马就老母鸡变鸭,好了许多。
装备上,他们得到洋鬼子们的大力支持,居然买到了从杨浩那儿“出口转内销”的各种先进步枪,统一了装备。另外还弄了不少的格林机关枪,甚至还有江南制造局的老版马克沁!
火炮更是多了去。有成堆的克虏伯75野炮,60mm步炮,林林总总足有一百多门。
全军分为步、骑、炮、工、辎重等陆军主要兵种,堪称完备。
花多少钱这事儿就不足为外人道,可起码样子已经起来了。光绪帝平时没少了看兵书,就他的感官而言,觉得这部队已经相当之牛叉了。没想到,还是比不上杨浩的新军啊!
胡大人也不能干看热闹不管事儿,犹豫了一下,还是插了一嘴:“陛下,好的军队都需要实战磨练。不经血肉搏杀征战,他们成不了铁军。”
“朕上哪儿给你们找地方练兵去?”
光绪帝听说过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而今日本人都退出去了,要和谈,没仗打。他总不能把人都送到高丽半岛去继续开干吧?那也太离谱了。
这时候,随行的荣禄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跑到便是低声道:“皇上,奴才听闻,曹州单县一带有大刀会聚众闹事,当地官员甚至不敢惊动。可否……?”
光绪帝目光一闪,断然道:“那就让他们去维护一下朝廷体面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