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和野蛮之间唯一的区别便是在于文明具有理智而野蛮缺乏这一要素……所谓草原游牧文明和我们中原汉人所建立的农业文明本身说不上孰优孰劣不过是地域等环境限制下各自展起来不同的文明而已。但是从长远来看像我们这样的农业文明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来养活更多的人口商业、文化的达也逐步体现在我们王朝的兴旺和强大上这些最终会体现在我们在军事上的优势!草原文明因为其环境制约纵然可以强大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展我们必然会胜出最终替代草原文明立于苍天之下!”王静辉抚摸着长城慢慢地对身后的赵熙说道。
这几年来王静辉大多数时间不是待在汴都开封每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在汴都待上两三个月。不过尽管王静辉在开封的时间并不多但是皇子赵熙却是和他一直都在一起的。而皇子赵熙恐怕也是除太祖太宗皇帝之外能够在大宋各地游历最多的皇子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有过这份经历的赵熙将会在数年之后继承现在皇帝赵顼的帝位来执掌这个庞大的东方帝国。
尽管王静辉在后世生活的时候小的时候都是在家族中长大最远也不会过一个省直到长大成*人后才会有机会在外地生活不过他知道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一生连都的城门都没有迈出过那对这个国家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闭门造车永远成就不了一个伟大的帝王而他在后世史书上读到的所谓清朝皇帝六下江南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游玩。在这点上和隋炀帝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隋炀帝已经为他们修好大运河使得他们出门更加方便一些而已。
王静辉在心中不奢望能够在自己的影响下为赵宋王朝建立不拔之基的万世王朝这种把整个国家的前途都压在一个人身上的做法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哀。这样做如果遇到一个所谓的明君可以使天下百姓幸运地渡过数年甚至数十年但是下一个皇帝乃至以后的皇帝中会不会出现隋炀帝的翻版这谁也说不好。不过可以肯定的说这个王朝几百年下来也就算是长寿王朝罢了迟早有一天会突然由盛转衰落后于这个时代甚至被别的民族踩在脚下被奴役。
尽管王静辉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才能够让中国避免这个悲剧的生但是显然在这个太平盛世之下搞什么革命是绝对不合时宜的况且这个时代也是不会允许他这么做他也不会有几个追随者。他现在唯一能够做到的便是一方面努力改善这个国家的生存环境另外一方面趁着自己现在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思想启蒙工作。
太子赵熙现在已经十二岁了身体健康可以说在王静辉的照顾下赵熙完全脱离了传统的王朝继承人的培养程序。赵熙在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还会有着非常广泛的运动加上王静辉这个可能是这个时代医术最好的医生在身边现在的赵熙身体健康程度好的让人非常乐观至少比他的爷爷和父亲当年要好的多。当然王静辉关心的也不仅仅是赵熙一个人皇帝赵顼的儿女们都有着特殊的“课程”——每天他们都会有固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
王静辉在他所辖下的书院中强制推广了体育运动包括蹴跼、射箭、武术、骑术等活动项目。好在他没有把后世的长跑、跳远等运动项目拿出来否则以这个时代人们的接受水平来说他将会迎来史无前例的惨败。说是强制推广其实在自己的书院中这些运动项目并没有遭到学生和书院先生的抵制。毕竟“文武双全”在这些读书士子的心目中还是非常向往的。这些读书读得脑袋热的青年人需要一些活动来泄而王静辉也给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大宋各个书院中还从来没有像王静辉所办的书院那样有大片的空间成为马场、弓箭场、蹴跼场和演武场。这在以地价昂贵为著称的大宋来说是极为奢侈的尤其是坐落在汴都开封和杭州的华蓥书院与西湖书院这样面积极为广阔专门为学生运动提供场地的做法让众多商家都极为眼馋。可惜他们无论开出多么高的价格王静辉都不会把这些场地卖掉这也让当地的商家非常惋惜。
尽管因为王安石的缘故金陵学院在办学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可惜相对于王静辉麾下的两大书院来说还是差的远无论在哪一方面金陵书院都无法和两大书院相提并论。两大书院就读的学生早就过了令大宋其他书院想都不敢想的三万大关。经过四年的学习后两大书院每年都会向外输出过五千人的各类人才。虽然王静辉并不在乎在抡才大典中高中榜单的学生数量多寡但是两大书院的学生非常争气自王静辉和李慎连夺两届状元之后这状元榜的位置就在华英书院安了家除此之外太学和进士的入取率在两大书院也是非常高。
王静辉心目中想要把两大书院办成接近于后世级大学的想法在他无尽的支持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尽管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的制约但在王静辉的心中这不过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两大书院每年向大宋提供的五千多毕业生员其各自都有出路。医科的毕业生最多但是有和大宋军方合作的军医项目还有大宋正在日渐完善的疫病应急机构都急需大量的医生加入照这个趋势下去根据王静辉的估算至少十年之内就读医科的生员根本不用愁找不到出路。而两大书院培养出来的物科、数科、会计等专业的学生更是大宋商界所急需的人才。往往学生还没有通过最后的结业考试都会被预定一空而王静辉本来为自己产业培养的人才则处处受到其他大宋商家的挖脚。
皇子赵熙在两大书院中也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书院中各种思潮很是新鲜。而他也去过金陵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等其他大宋有名的书院但是这些书院的办学水平和王静辉旗下的两大书院相比相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由于王静辉通过报纸和办学来推广他的思想所以在大宋士林中对“文明”等话题的探讨一直就没有消停过。尤其是在击败辽国取得长城以南的土地之后各种思潮更是风起云涌争论不休。这也是自唐末五代到现在中原王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做到大一统。对历史的反思在王静辉的引领下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辩而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的全文出版更是给这一运动提供了新的引擎。
现在在大宋任何一个书院或是城市中的图书馆中大宋的读书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借阅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王静辉的《论文明展》等书籍由于这两本书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展观点相对于旧派的《资治通鉴》而言王静辉的思想更令现在读书人所耳目一新。欢迎访问;文学
尽管司马光在朝中声望几乎除了王安石之外无人可比但是作为王静辉的弟子皇子赵熙更愿意接受王静辉的思想。虽然赵熙年龄还小但是他却明白自己作为赵宋皇朝未来的皇帝必须选择一条合理的治国道路。从表象上看司马光和王静辉的治国思想都是宽以待民但是深究起来尤其是谈论到皇朝更替这其中的韵味可就值得琢磨了。司马光还是老一套的“天命”皇朝的气数尽了便是该轮到谢幕的时候另外一个皇朝将会取而代之。但是王静辉的著作中却隐隐否定了千年以来人们对王朝更替的看法。“天命”不足以决定王朝更替更多的是百姓的取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朝不仁百姓自然要推翻它!
王静辉没有胆大到公开议论朝廷和国家之间的区别但是他却在自己的书中和对赵熙的教育中潜移默化这其间的区别。赵熙年龄还小但却不同于同龄人他很成熟。也许作为一个皇子所担负未来的责任使然不可否认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脑海中已经在思考这个帝国的未来——千秋万代、王朝永存!
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可能拒绝的诱惑不过历史的展证明任何一个皇帝有这种想法都是可笑的其下场也是可悲的至少那个始皇帝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错误。万代不过二世而终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
赵熙相信自己的爷爷和父亲的眼光在他的眼中王静辉是无所不能的他一定有自己所希望的答案跟随在王静辉的身边也是他想探究这个答案最大的动力。王静辉自然不知道小赵熙心中在想些什么不过他要知道赵熙心中最真实的想法的话那他肯定会以为赵熙不是一个“雄主”便是一个“枭雄”。赵熙的想法在王静辉的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能够影响到这个大宋未来的帝王借着赵熙的手来最终实现他心中的愿望。可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对这个王朝最终展成一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明确的概念。
王静辉带着赵熙在各地游历也是为了能够让赵熙清楚的看到帝国是如何运转的而社会底层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尽管大宋经过十数年的高展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穷困潦倒的人存在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是从小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赵熙所不能想像的。王静辉在来到这个时空后除了初期的时候还和一些村民有过短暂的来往几乎没有生活潦倒的时候不过好在后世的时候没有少看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接受能力还比较强一些。
“我们无法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但为政者要尽力争取让他们有可温饱之食有可御寒之衣。最重要的是不能够让他们承受饥寒交迫的同时还要遭受外敌入侵的耻辱!”对于所看到的一些事情王静辉也是无可奈何这种事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活潦倒的原因很多但是若是让这些可怜的百姓还要承受亡国奴的耻辱却是统治者的无能。
赵熙把他所看到的一些事情都写信送回了汴都开封而皇帝赵顼也非常放心赵熙在王静辉的身边在大宋各地去游历。虽然这在以往的皇子中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不过赵顼还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皇帝知道王静辉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什么。其实他也非常赞同王静辉这么来培养赵熙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不过至于儿子在信中所提出的那些疑问他虽贵为一国之君但却无能为力。
不过赵熙给皇帝赵顼的信件却显然让大宋统治高层在政策上更加偏重于民生方面。在经过几年的“报纸论战”之后大宋对疆域的扩大显然没有以前这么迫切了而报纸更多的报道各地民生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宋士林对民生多了很多关注。大宋统治高层的倾向在外敌威胁消失后也慢慢转移到民生问题上来。大宋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带给大宋的直接政策面上的变化便是大宋税率的进一步下降尤其是农业税收方面。农业税收自治平年间与商业税平分秋色后这十多年来在大宋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在降低在最近的七年间下降的尤为明显。这其中除去大宋越来越达的商业造成农业与商业税比重更加失衡之外三四次大规模农业税减税也是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尽管大宋还远没有到取消农业税的地步但是毫无疑问最近三年来大宋没有出现过地方农民暴动这其中农业税率不断降低居功甚伟。大宋此时的农业税收税率已经到了自大宋开国以来税率最低的水平这使得天下以农田为生的百姓多少松缓了许多。尽管此时的农业税率依然要比唐朝的还要略微高了一些但是由于大宋的农业耕作技术比唐朝高了可不是一点半点最好的优质良田亩产量几乎能够达到唐朝的两倍而大宋自从推广双季稻十几年间亩产水平更是有了突破性的增长这反而让大宋的农民比唐朝的同行要更加宽松一些。
不过随着大宋的农业税一路下降大宋的地主却更加偏向于向工商业方面投资。大宋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经推行了快五年其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不过在个人所得税中农业个人所得税征缴的比例极高使得大宋的大地主对土地兼并几乎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大宋可以轻易在南洋获得大量的粮食要不是出于稳定大宋粮价免得大宋的农民破产粮价可以降得更低。不过即便大宋朝廷有对本国农业保护政策但是显然平稳的粮价使地主无法在农田上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也就迫使大宋的资本更加偏重于工商业。
虽然大宋地主们对土地兼并的热情在下降这看起来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过想想大宋朝廷可以通过税法和不断的提供新的可耕种土地来调节这也就不显得奇怪了。依靠土地获得的利润如果到达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界限那高达四成的个人所得税几乎会让每一个地主感到胆战心惊。尽管受到这个时代的某些局限还无法对地主的收入作出准确的评估但是这么高的税率已经在给地主们敲响警钟了。况且依照土地拥有量过三百亩就必须缴纳农业所得税的硬性规定即便能够逃税也足以抑制住地主对土地兼并的热情。
当然也不是没有过一些奸商趁着某地生自然灾害的时候囤积粮食财不过大宋的各地仓储非常充实基本上有这样想法的奸商都以惨败而告终。朝廷粮食仓储充足通过达的交通运输可以迅的从异地调集粮食以保证当地的粮食稳定供应。大宋朝廷在加大了开南洋和南方的力度后大宋的粮食供应只会越来越充裕朝廷手中掌握了大量的农田在手中加上数十万奴隶在手可以形成众多“国营农场”这些“国营农场”的存在就是为了平衡国内的粮食价格和供应量。
“国营农场”的概念和作用也是王静辉在参考了后世中国在新疆和东北所建的大型国营农场提出来的这样一来便会使得不法奸商无法在粮食上来国难财并且也为大宋的粮食安全构建了一道防线也变相的更好的控制国内土地兼并。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大粮食供应量来使得地主在土地上的收益降低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硬性的迫使他们将资产从土地上转移到工商业上来。
这几年来王静辉大多数时间不是待在汴都开封每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在汴都待上两三个月。不过尽管王静辉在开封的时间并不多但是皇子赵熙却是和他一直都在一起的。而皇子赵熙恐怕也是除太祖太宗皇帝之外能够在大宋各地游历最多的皇子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有过这份经历的赵熙将会在数年之后继承现在皇帝赵顼的帝位来执掌这个庞大的东方帝国。
尽管王静辉在后世生活的时候小的时候都是在家族中长大最远也不会过一个省直到长大成*人后才会有机会在外地生活不过他知道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一生连都的城门都没有迈出过那对这个国家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闭门造车永远成就不了一个伟大的帝王而他在后世史书上读到的所谓清朝皇帝六下江南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游玩。在这点上和隋炀帝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隋炀帝已经为他们修好大运河使得他们出门更加方便一些而已。
王静辉在心中不奢望能够在自己的影响下为赵宋王朝建立不拔之基的万世王朝这种把整个国家的前途都压在一个人身上的做法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哀。这样做如果遇到一个所谓的明君可以使天下百姓幸运地渡过数年甚至数十年但是下一个皇帝乃至以后的皇帝中会不会出现隋炀帝的翻版这谁也说不好。不过可以肯定的说这个王朝几百年下来也就算是长寿王朝罢了迟早有一天会突然由盛转衰落后于这个时代甚至被别的民族踩在脚下被奴役。
尽管王静辉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才能够让中国避免这个悲剧的生但是显然在这个太平盛世之下搞什么革命是绝对不合时宜的况且这个时代也是不会允许他这么做他也不会有几个追随者。他现在唯一能够做到的便是一方面努力改善这个国家的生存环境另外一方面趁着自己现在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思想启蒙工作。
太子赵熙现在已经十二岁了身体健康可以说在王静辉的照顾下赵熙完全脱离了传统的王朝继承人的培养程序。赵熙在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还会有着非常广泛的运动加上王静辉这个可能是这个时代医术最好的医生在身边现在的赵熙身体健康程度好的让人非常乐观至少比他的爷爷和父亲当年要好的多。当然王静辉关心的也不仅仅是赵熙一个人皇帝赵顼的儿女们都有着特殊的“课程”——每天他们都会有固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
王静辉在他所辖下的书院中强制推广了体育运动包括蹴跼、射箭、武术、骑术等活动项目。好在他没有把后世的长跑、跳远等运动项目拿出来否则以这个时代人们的接受水平来说他将会迎来史无前例的惨败。说是强制推广其实在自己的书院中这些运动项目并没有遭到学生和书院先生的抵制。毕竟“文武双全”在这些读书士子的心目中还是非常向往的。这些读书读得脑袋热的青年人需要一些活动来泄而王静辉也给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大宋各个书院中还从来没有像王静辉所办的书院那样有大片的空间成为马场、弓箭场、蹴跼场和演武场。这在以地价昂贵为著称的大宋来说是极为奢侈的尤其是坐落在汴都开封和杭州的华蓥书院与西湖书院这样面积极为广阔专门为学生运动提供场地的做法让众多商家都极为眼馋。可惜他们无论开出多么高的价格王静辉都不会把这些场地卖掉这也让当地的商家非常惋惜。
尽管因为王安石的缘故金陵学院在办学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可惜相对于王静辉麾下的两大书院来说还是差的远无论在哪一方面金陵书院都无法和两大书院相提并论。两大书院就读的学生早就过了令大宋其他书院想都不敢想的三万大关。经过四年的学习后两大书院每年都会向外输出过五千人的各类人才。虽然王静辉并不在乎在抡才大典中高中榜单的学生数量多寡但是两大书院的学生非常争气自王静辉和李慎连夺两届状元之后这状元榜的位置就在华英书院安了家除此之外太学和进士的入取率在两大书院也是非常高。
王静辉心目中想要把两大书院办成接近于后世级大学的想法在他无尽的支持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尽管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的制约但在王静辉的心中这不过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两大书院每年向大宋提供的五千多毕业生员其各自都有出路。医科的毕业生最多但是有和大宋军方合作的军医项目还有大宋正在日渐完善的疫病应急机构都急需大量的医生加入照这个趋势下去根据王静辉的估算至少十年之内就读医科的生员根本不用愁找不到出路。而两大书院培养出来的物科、数科、会计等专业的学生更是大宋商界所急需的人才。往往学生还没有通过最后的结业考试都会被预定一空而王静辉本来为自己产业培养的人才则处处受到其他大宋商家的挖脚。
皇子赵熙在两大书院中也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书院中各种思潮很是新鲜。而他也去过金陵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等其他大宋有名的书院但是这些书院的办学水平和王静辉旗下的两大书院相比相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由于王静辉通过报纸和办学来推广他的思想所以在大宋士林中对“文明”等话题的探讨一直就没有消停过。尤其是在击败辽国取得长城以南的土地之后各种思潮更是风起云涌争论不休。这也是自唐末五代到现在中原王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做到大一统。对历史的反思在王静辉的引领下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辩而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的全文出版更是给这一运动提供了新的引擎。
现在在大宋任何一个书院或是城市中的图书馆中大宋的读书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借阅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王静辉的《论文明展》等书籍由于这两本书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展观点相对于旧派的《资治通鉴》而言王静辉的思想更令现在读书人所耳目一新。欢迎访问;文学
尽管司马光在朝中声望几乎除了王安石之外无人可比但是作为王静辉的弟子皇子赵熙更愿意接受王静辉的思想。虽然赵熙年龄还小但是他却明白自己作为赵宋皇朝未来的皇帝必须选择一条合理的治国道路。从表象上看司马光和王静辉的治国思想都是宽以待民但是深究起来尤其是谈论到皇朝更替这其中的韵味可就值得琢磨了。司马光还是老一套的“天命”皇朝的气数尽了便是该轮到谢幕的时候另外一个皇朝将会取而代之。但是王静辉的著作中却隐隐否定了千年以来人们对王朝更替的看法。“天命”不足以决定王朝更替更多的是百姓的取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朝不仁百姓自然要推翻它!
王静辉没有胆大到公开议论朝廷和国家之间的区别但是他却在自己的书中和对赵熙的教育中潜移默化这其间的区别。赵熙年龄还小但却不同于同龄人他很成熟。也许作为一个皇子所担负未来的责任使然不可否认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脑海中已经在思考这个帝国的未来——千秋万代、王朝永存!
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可能拒绝的诱惑不过历史的展证明任何一个皇帝有这种想法都是可笑的其下场也是可悲的至少那个始皇帝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错误。万代不过二世而终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
赵熙相信自己的爷爷和父亲的眼光在他的眼中王静辉是无所不能的他一定有自己所希望的答案跟随在王静辉的身边也是他想探究这个答案最大的动力。王静辉自然不知道小赵熙心中在想些什么不过他要知道赵熙心中最真实的想法的话那他肯定会以为赵熙不是一个“雄主”便是一个“枭雄”。赵熙的想法在王静辉的心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能够影响到这个大宋未来的帝王借着赵熙的手来最终实现他心中的愿望。可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对这个王朝最终展成一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明确的概念。
王静辉带着赵熙在各地游历也是为了能够让赵熙清楚的看到帝国是如何运转的而社会底层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尽管大宋经过十数年的高展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穷困潦倒的人存在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是从小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赵熙所不能想像的。王静辉在来到这个时空后除了初期的时候还和一些村民有过短暂的来往几乎没有生活潦倒的时候不过好在后世的时候没有少看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接受能力还比较强一些。
“我们无法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但为政者要尽力争取让他们有可温饱之食有可御寒之衣。最重要的是不能够让他们承受饥寒交迫的同时还要遭受外敌入侵的耻辱!”对于所看到的一些事情王静辉也是无可奈何这种事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活潦倒的原因很多但是若是让这些可怜的百姓还要承受亡国奴的耻辱却是统治者的无能。
赵熙把他所看到的一些事情都写信送回了汴都开封而皇帝赵顼也非常放心赵熙在王静辉的身边在大宋各地去游历。虽然这在以往的皇子中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不过赵顼还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皇帝知道王静辉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什么。其实他也非常赞同王静辉这么来培养赵熙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不过至于儿子在信中所提出的那些疑问他虽贵为一国之君但却无能为力。
不过赵熙给皇帝赵顼的信件却显然让大宋统治高层在政策上更加偏重于民生方面。在经过几年的“报纸论战”之后大宋对疆域的扩大显然没有以前这么迫切了而报纸更多的报道各地民生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宋士林对民生多了很多关注。大宋统治高层的倾向在外敌威胁消失后也慢慢转移到民生问题上来。大宋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带给大宋的直接政策面上的变化便是大宋税率的进一步下降尤其是农业税收方面。农业税收自治平年间与商业税平分秋色后这十多年来在大宋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在降低在最近的七年间下降的尤为明显。这其中除去大宋越来越达的商业造成农业与商业税比重更加失衡之外三四次大规模农业税减税也是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尽管大宋还远没有到取消农业税的地步但是毫无疑问最近三年来大宋没有出现过地方农民暴动这其中农业税率不断降低居功甚伟。大宋此时的农业税收税率已经到了自大宋开国以来税率最低的水平这使得天下以农田为生的百姓多少松缓了许多。尽管此时的农业税率依然要比唐朝的还要略微高了一些但是由于大宋的农业耕作技术比唐朝高了可不是一点半点最好的优质良田亩产量几乎能够达到唐朝的两倍而大宋自从推广双季稻十几年间亩产水平更是有了突破性的增长这反而让大宋的农民比唐朝的同行要更加宽松一些。
不过随着大宋的农业税一路下降大宋的地主却更加偏向于向工商业方面投资。大宋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经推行了快五年其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不过在个人所得税中农业个人所得税征缴的比例极高使得大宋的大地主对土地兼并几乎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大宋可以轻易在南洋获得大量的粮食要不是出于稳定大宋粮价免得大宋的农民破产粮价可以降得更低。不过即便大宋朝廷有对本国农业保护政策但是显然平稳的粮价使地主无法在农田上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也就迫使大宋的资本更加偏重于工商业。
虽然大宋地主们对土地兼并的热情在下降这看起来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过想想大宋朝廷可以通过税法和不断的提供新的可耕种土地来调节这也就不显得奇怪了。依靠土地获得的利润如果到达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界限那高达四成的个人所得税几乎会让每一个地主感到胆战心惊。尽管受到这个时代的某些局限还无法对地主的收入作出准确的评估但是这么高的税率已经在给地主们敲响警钟了。况且依照土地拥有量过三百亩就必须缴纳农业所得税的硬性规定即便能够逃税也足以抑制住地主对土地兼并的热情。
当然也不是没有过一些奸商趁着某地生自然灾害的时候囤积粮食财不过大宋的各地仓储非常充实基本上有这样想法的奸商都以惨败而告终。朝廷粮食仓储充足通过达的交通运输可以迅的从异地调集粮食以保证当地的粮食稳定供应。大宋朝廷在加大了开南洋和南方的力度后大宋的粮食供应只会越来越充裕朝廷手中掌握了大量的农田在手中加上数十万奴隶在手可以形成众多“国营农场”这些“国营农场”的存在就是为了平衡国内的粮食价格和供应量。
“国营农场”的概念和作用也是王静辉在参考了后世中国在新疆和东北所建的大型国营农场提出来的这样一来便会使得不法奸商无法在粮食上来国难财并且也为大宋的粮食安全构建了一道防线也变相的更好的控制国内土地兼并。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大粮食供应量来使得地主在土地上的收益降低到难以忍受的地步硬性的迫使他们将资产从土地上转移到工商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