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上官婉儿的存在,这位能洞悉政事中微妙的武后身边人,会让李之今后的计划铺展有的放矢。
武后权术一流,但综合水平跟权术水平差距太大,刘禅也是这种人,但是他不需要为当皇帝而努力。
这位女皇为了当皇帝动过不少心思,最后一度把家族逼上了绝境,虽然凭借她的权术成功解套,不过如果她不是太后,而是从丞相变成皇帝的,那权术再强也只能等着灭族了。
大唐皇位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武后就吃亏在她的名不正、言不顺,更不要说改朝换代这种触及李姓根本的原则性问题了。
李姓皇族影响力根深蒂固,武后唯一能保证自己政权长久的方式,就是扩张自己的皇族,但这是应付大族强盛根基的饮鸩止渴招数。
魏晋南北朝玩了三百年,皇族内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还是不得不再次踏进去。
隋、唐承接的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乱世而统一的,魏晋南北朝大致是关中、河北和江南三个板块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随之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区域利益集团。
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属于关中利益集团独大,当然就引起了其他两大利益集团,尤其是河北利益集团的不满,江南利益集团在侯景之乱以及随后的江南战乱中损失惨重。
关中利益集团,即关陇贵族集团的形成就和河北利益集团有关,因东魏高仲密投降引起的邙山大战,西魏从六镇带来的人损失殆尽,而六镇故地多为东魏占据。
为了重新武装,为了稳定政权,不得不向关陇本土大族让步,西魏应该是第一个从法律上承认大族可以合法的拥有武装的政权,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就是最顶层的大族了。
大族强盛,关中利益集团就表现的像门阀政治的东晋了,大族轮流坐庄。
所以,隋唐帝王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不仅要处理内部大族强盛,轮流坐庄的关中内部问题,也要处理河北、江南两个被征服的利益集团的“外部”问题。
对于“外部”问题,主流还是拉江南压河北,隋文帝太子杨勇的被废就牵扯河北势力,杨坚在平定尉迟迥之乱后,就让杨勇坐镇洛阳,管理旧齐之地,杨勇也就和河北利益集团有了密切的关系。
杨广担任伐陈统帅,后来又任扬州总管,管理江南,杨广和江南利益集团有密切关系,此人手下曾说夺嫡不成功,就割据江南,复梁陈之旧,可见他和江南利益集团的关系。
唐朝取代隋朝后,再度面临隋朝面对的问题,内有关陇大族强盛,外有河北、江南利益集团盘踞。
应对之法也就差不多了,扩张皇族,拉江南压河北。
唐高宗继位后,母家长孙氏、妻家王氏都是关陇大族,王皇后是西魏元勋王思政孙女,属于关陇系。
长孙无忌一上手,就把两个重要的皇族成员吴王和江夏王砍了,目的已经昭然若揭了,削弱皇族,然后呢,自然就要篡位了,杨坚就是上位的。
当然,就引起了其他利益集团的不满,贵族政治最忌讳一家独大,大小通吃。
削弱长孙无忌集团,就从王皇后开始了,武则天的父亲是个木材商人,家族地位、家族人脉网络是不强的,但是武则天父亲又是跟着李渊太原起兵的功臣,关
系是很微妙的。
让武则天取代王皇后,应该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冲关陇系的不满,又能削弱长孙无忌集团。长孙无忌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坚决不同意废王立武。
普遍贵族应该是坐看风云起的,不愿意看到一家独大格局出现,但也不愿意参与到最高权力纷争中太深,输了往往是要满门抄斩的。一心支持长孙无忌的没几个,一心支持唐高宗的其实也没几个。
一旦武则天的改朝换代得成,那时候的局势就与长孙无忌和唐高宗世代完全是两码事了,若没有此举,武则天作为李姓皇族的媳妇暂代执掌大唐还算个理由,此时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也被她自己扯了下来。
于是,大族之间的表面平衡被打破了,只要有人大旗一挥,希望火中取栗的投机势力们,就会纷纷汇集在大旗下。
到那时,武则天就不仅仅不面对的内忧外患了,重新树立李姓为太子乃大势所趋,她那点册立武氏后人的想法只能是笑话。
李之早已猜测,高宗就是在那些大族里早早布下了暗手,就等着改朝换代的女皇点燃这把火,说穿了,他已经看透了在自己身边几十年的皇后野心的偌大。
所以,高宗才只安排李之关照那些李姓人,而不是利用他来搞什么纵横捭阖,因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家,熟谙势力存在现状,懂得如何借势,才是最基本前提。
为何李之敢于将山东门阀介入渤海湾航道运输,以及与太平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
大唐门阀大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魏晋延续下来的山东旧族,以太原王、荥阳郑、范阳卢、清河崔、博陵崔、赵郡李为代表,特点是历史悠久,力大根深,家族分支遍天下,在地方及百姓中有极大的权势与影响力。
另一种是当年李氏起兵得天下的依仗,以陇西李氏,长孙家,等等,特点是由于有从龙之功,极得皇室信任,在朝堂上把持权利,但是缺点是积累不足,目光短浅,在民间及郡县中影响力不如山东旧族。
关陇门阀势力更重要,特别是北周八柱国家族势力,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这就是李姓皇族的根底,陇西李氏,长孙家均基于此而建立成型,有这些庞然民间势力众目睽睽,武氏能坐久江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而高宗才会舍下脸面,被武后蹬鼻子上脸很多年,并再给她机会蹦跶上一段时间,就为的是大唐社稷,不至于因内部争斗而导致全盘崩溃。
接下来的的现实会告诉武后,大唐江山还是要交回李姓,不然就打破了大族轮流坐庄的数百年东土秩序,若再一意孤行下去,不仅是武氏,李姓天下也要改名换姓。
而那个时候,下一代李姓后人已经成长起来,这就是李之认为的高宗最大依仗。
所以说武则天权术一流,但综合水平跟权术水平差距太大的具体来处,与那些大族势力相比,她的个人底蕴有等于无,最后还是要依托李姓来保住江山社稷。
于李之而言,有了上官婉儿的存在,其他事有高宗的一系列暗手布置,他仅需切实掌握内廷动向脉搏,就能有针对性地抑制武则天的举措出手。
太平只是他利用来维系李姓之间,不至于太过分崩离析的中间人,绝不会将之直接置于正当强势的武氏魔掌之下。
至少有媚儿这样一位隐形妖修在身边,上官婉儿基本上不会有危险,李之才能在先知先觉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的保护李姓皇族中人。
实际上,在高宗前段时间针对武氏一系的打击,已经大大削弱了武家的实力,可惜已然野心膨胀的武则天,仍以为以她的权术,能够完全掌控满朝文武与各个地方藩属势力。
今晚,如同昨日里与对待太平一样,李之将上述内容,一一讲给上官婉儿听分明,他相信以此女的聪明才智,利用这些外力的手段,要比他自己还精道些。
毕竟李之属于纸上谈兵,上官婉儿却是在宫内长大,远比太平更懂得朝臣来由底细,利益纠缠,以及人脉交织构架。
这一晚也是李之重生以来意义重大的一天,因为自今晚之后开始,他就要利用上官婉儿正式自宫内布局了。
随着武后一步步踏上改朝换代之路,什么酷吏来俊臣针对李姓的大肆诬告,面首冯沈二张的淫祸宫闱,韦后之乱、诛杀武臣良将,都要在苗头初显之时,就要及早扼杀。
至于武则天,李之应对她的手段有很多,若非不敢担上一个篡改历史的罪过,他完全可以此时就较之灭杀。
但尽管此人位列后人所判的武韦之乱之首,相比后者的碌碌无为,武则天除了阴险、残忍、善弄权术、违反传统的礼教之外,倒也算得上治国有方。
在其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广开言路,注意纳谏,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方面,是李显、李旦兄弟所不具备的正面之处,却也因她,而令大唐少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丢失。
不过李之可不会这样任由她作乱内廷,打算每到其最感权势滔天,威慑八方的心理状态旺盛时候,他就会给她添些警示告诫。
尤其是此女正式登基称帝,做的头件事就是兴起告密之风,诛杀文武大臣、囚禁亲生儿子、应用酷吏、极为专横。
本来采取严厉的手段夺取帝位,巩固帝位,是任何一个帝王都釆取的必然手段,武则天此举也无可厚非。
但在其刻意示意下,却是对李姓皇族开始的大肆诛灭的最好借口。
李之便格外嘱咐了上官婉儿,自此时起,就要尽可能敛集李姓对立方罪名,且务必做到切实可靠,以此来抵消甚至取缔那一次的告密之风的从此风行。
于他本人而言,目前则需要具体观察,因他的一切所知均来自于史载,古代史书的编纂都是掌握在文人手中,他们对于女流掌权素来歧视,泼一点脏水在所难免。
历史上对武则天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
但以李之的个人理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才会有后世贞观遗风的美誉。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其孙唐玄宗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
90612/
武后权术一流,但综合水平跟权术水平差距太大,刘禅也是这种人,但是他不需要为当皇帝而努力。
这位女皇为了当皇帝动过不少心思,最后一度把家族逼上了绝境,虽然凭借她的权术成功解套,不过如果她不是太后,而是从丞相变成皇帝的,那权术再强也只能等着灭族了。
大唐皇位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武后就吃亏在她的名不正、言不顺,更不要说改朝换代这种触及李姓根本的原则性问题了。
李姓皇族影响力根深蒂固,武后唯一能保证自己政权长久的方式,就是扩张自己的皇族,但这是应付大族强盛根基的饮鸩止渴招数。
魏晋南北朝玩了三百年,皇族内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还是不得不再次踏进去。
隋、唐承接的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乱世而统一的,魏晋南北朝大致是关中、河北和江南三个板块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随之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区域利益集团。
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属于关中利益集团独大,当然就引起了其他两大利益集团,尤其是河北利益集团的不满,江南利益集团在侯景之乱以及随后的江南战乱中损失惨重。
关中利益集团,即关陇贵族集团的形成就和河北利益集团有关,因东魏高仲密投降引起的邙山大战,西魏从六镇带来的人损失殆尽,而六镇故地多为东魏占据。
为了重新武装,为了稳定政权,不得不向关陇本土大族让步,西魏应该是第一个从法律上承认大族可以合法的拥有武装的政权,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就是最顶层的大族了。
大族强盛,关中利益集团就表现的像门阀政治的东晋了,大族轮流坐庄。
所以,隋唐帝王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不仅要处理内部大族强盛,轮流坐庄的关中内部问题,也要处理河北、江南两个被征服的利益集团的“外部”问题。
对于“外部”问题,主流还是拉江南压河北,隋文帝太子杨勇的被废就牵扯河北势力,杨坚在平定尉迟迥之乱后,就让杨勇坐镇洛阳,管理旧齐之地,杨勇也就和河北利益集团有了密切的关系。
杨广担任伐陈统帅,后来又任扬州总管,管理江南,杨广和江南利益集团有密切关系,此人手下曾说夺嫡不成功,就割据江南,复梁陈之旧,可见他和江南利益集团的关系。
唐朝取代隋朝后,再度面临隋朝面对的问题,内有关陇大族强盛,外有河北、江南利益集团盘踞。
应对之法也就差不多了,扩张皇族,拉江南压河北。
唐高宗继位后,母家长孙氏、妻家王氏都是关陇大族,王皇后是西魏元勋王思政孙女,属于关陇系。
长孙无忌一上手,就把两个重要的皇族成员吴王和江夏王砍了,目的已经昭然若揭了,削弱皇族,然后呢,自然就要篡位了,杨坚就是上位的。
当然,就引起了其他利益集团的不满,贵族政治最忌讳一家独大,大小通吃。
削弱长孙无忌集团,就从王皇后开始了,武则天的父亲是个木材商人,家族地位、家族人脉网络是不强的,但是武则天父亲又是跟着李渊太原起兵的功臣,关
系是很微妙的。
让武则天取代王皇后,应该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冲关陇系的不满,又能削弱长孙无忌集团。长孙无忌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坚决不同意废王立武。
普遍贵族应该是坐看风云起的,不愿意看到一家独大格局出现,但也不愿意参与到最高权力纷争中太深,输了往往是要满门抄斩的。一心支持长孙无忌的没几个,一心支持唐高宗的其实也没几个。
一旦武则天的改朝换代得成,那时候的局势就与长孙无忌和唐高宗世代完全是两码事了,若没有此举,武则天作为李姓皇族的媳妇暂代执掌大唐还算个理由,此时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也被她自己扯了下来。
于是,大族之间的表面平衡被打破了,只要有人大旗一挥,希望火中取栗的投机势力们,就会纷纷汇集在大旗下。
到那时,武则天就不仅仅不面对的内忧外患了,重新树立李姓为太子乃大势所趋,她那点册立武氏后人的想法只能是笑话。
李之早已猜测,高宗就是在那些大族里早早布下了暗手,就等着改朝换代的女皇点燃这把火,说穿了,他已经看透了在自己身边几十年的皇后野心的偌大。
所以,高宗才只安排李之关照那些李姓人,而不是利用他来搞什么纵横捭阖,因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大家,熟谙势力存在现状,懂得如何借势,才是最基本前提。
为何李之敢于将山东门阀介入渤海湾航道运输,以及与太平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
大唐门阀大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魏晋延续下来的山东旧族,以太原王、荥阳郑、范阳卢、清河崔、博陵崔、赵郡李为代表,特点是历史悠久,力大根深,家族分支遍天下,在地方及百姓中有极大的权势与影响力。
另一种是当年李氏起兵得天下的依仗,以陇西李氏,长孙家,等等,特点是由于有从龙之功,极得皇室信任,在朝堂上把持权利,但是缺点是积累不足,目光短浅,在民间及郡县中影响力不如山东旧族。
关陇门阀势力更重要,特别是北周八柱国家族势力,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这就是李姓皇族的根底,陇西李氏,长孙家均基于此而建立成型,有这些庞然民间势力众目睽睽,武氏能坐久江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而高宗才会舍下脸面,被武后蹬鼻子上脸很多年,并再给她机会蹦跶上一段时间,就为的是大唐社稷,不至于因内部争斗而导致全盘崩溃。
接下来的的现实会告诉武后,大唐江山还是要交回李姓,不然就打破了大族轮流坐庄的数百年东土秩序,若再一意孤行下去,不仅是武氏,李姓天下也要改名换姓。
而那个时候,下一代李姓后人已经成长起来,这就是李之认为的高宗最大依仗。
所以说武则天权术一流,但综合水平跟权术水平差距太大的具体来处,与那些大族势力相比,她的个人底蕴有等于无,最后还是要依托李姓来保住江山社稷。
于李之而言,有了上官婉儿的存在,其他事有高宗的一系列暗手布置,他仅需切实掌握内廷动向脉搏,就能有针对性地抑制武则天的举措出手。
太平只是他利用来维系李姓之间,不至于太过分崩离析的中间人,绝不会将之直接置于正当强势的武氏魔掌之下。
至少有媚儿这样一位隐形妖修在身边,上官婉儿基本上不会有危险,李之才能在先知先觉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的保护李姓皇族中人。
实际上,在高宗前段时间针对武氏一系的打击,已经大大削弱了武家的实力,可惜已然野心膨胀的武则天,仍以为以她的权术,能够完全掌控满朝文武与各个地方藩属势力。
今晚,如同昨日里与对待太平一样,李之将上述内容,一一讲给上官婉儿听分明,他相信以此女的聪明才智,利用这些外力的手段,要比他自己还精道些。
毕竟李之属于纸上谈兵,上官婉儿却是在宫内长大,远比太平更懂得朝臣来由底细,利益纠缠,以及人脉交织构架。
这一晚也是李之重生以来意义重大的一天,因为自今晚之后开始,他就要利用上官婉儿正式自宫内布局了。
随着武后一步步踏上改朝换代之路,什么酷吏来俊臣针对李姓的大肆诬告,面首冯沈二张的淫祸宫闱,韦后之乱、诛杀武臣良将,都要在苗头初显之时,就要及早扼杀。
至于武则天,李之应对她的手段有很多,若非不敢担上一个篡改历史的罪过,他完全可以此时就较之灭杀。
但尽管此人位列后人所判的武韦之乱之首,相比后者的碌碌无为,武则天除了阴险、残忍、善弄权术、违反传统的礼教之外,倒也算得上治国有方。
在其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广开言路,注意纳谏,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方面,是李显、李旦兄弟所不具备的正面之处,却也因她,而令大唐少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丢失。
不过李之可不会这样任由她作乱内廷,打算每到其最感权势滔天,威慑八方的心理状态旺盛时候,他就会给她添些警示告诫。
尤其是此女正式登基称帝,做的头件事就是兴起告密之风,诛杀文武大臣、囚禁亲生儿子、应用酷吏、极为专横。
本来采取严厉的手段夺取帝位,巩固帝位,是任何一个帝王都釆取的必然手段,武则天此举也无可厚非。
但在其刻意示意下,却是对李姓皇族开始的大肆诛灭的最好借口。
李之便格外嘱咐了上官婉儿,自此时起,就要尽可能敛集李姓对立方罪名,且务必做到切实可靠,以此来抵消甚至取缔那一次的告密之风的从此风行。
于他本人而言,目前则需要具体观察,因他的一切所知均来自于史载,古代史书的编纂都是掌握在文人手中,他们对于女流掌权素来歧视,泼一点脏水在所难免。
历史上对武则天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
但以李之的个人理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才会有后世贞观遗风的美誉。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其孙唐玄宗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书客居手机版阅读网址:
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