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吴毅兵马犁过的地方,都成为了大极王朝治下领土,雍王担心吴毅以此为根据地,图谋叛变,迅速派遣相应官吏统治这些地区,乐安所占据的两座城池,反倒成为了后方。
而乐安并不认为这些土地真的能够守住,尽管雍王多次让他进军协防,也迟迟不动,真是可笑,胆怯到了极点。
雍王此举,在普通人眼中,再是正常不过,算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为吴毅背书,也就是说,吴毅此番出征,是得到雍王支持的。
事实上,随着吴毅的进军,雍王的态度,确实变得模棱两可起来。
要知道,这些个小国,基本上与东军高层关系匪浅,通过这些小国,东军才能够维持自己原有地位,若是被吴毅尽数灭了,他们靠什么维系自己的地位呢?
现在吴毅这条鲶鱼闯将进来,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过,最关键的是吴毅完全不靠后勤,打到哪里,就吃到哪里,还能够补充兵员,以至于兵力越来越多,一点恶心他的法子也没有,难受极了。
东军内的这些将门世家,几乎是出动自己阖族人马,发动自己的全部人脉,要找出吴毅的位置,阻击并镇压吴毅。
这些世家,基本上都是千年世家,即便是在整个王朝之中,也属于最为顶级的那一批,这乐安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过就乐安的表现来看,显然,多年无战事,这些人早已忘却先祖风范,失去了作战在外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家族,即便是没落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能够掉以轻心。
而吴毅的手段,堪称是粗暴,杀地主,打土豪,将原本的被压迫阶级扶持起来,他们可不会怀念旧社会。
将地主的土地尽数送与小民,分钱分地,反正这些土地,吴毅也带不走,分田之后,兵员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现在,吴毅麾下,已然有五万人马,而且一个个骁勇善战,因为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土地而战,干系一家性命呢。
那些土地,多多少少与这些东军世家们有所关联,吴毅以暴力手段,毁灭一切秩序,在废墟之上,建构起新的秩序来,死在屠刀之下的地主豪强,难以估量,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他们,是受损最大的一批人。
但是他们对此,一点办法也没有,甚至于为了尽快剿灭吴毅,还不得不违心地鼓励雍王依照吴毅的办法做,说法是以防吴毅收买人心,日后更加难以剿灭。
吴毅带领大军一路横推而过,连续挫败小国联军的镇压绞杀策略,随着交战持续,双方实力对比逐渐缩小,以至于吴毅反倒占据上方,占据主动权。
最后,小国联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作战策略,否则,只有亡国这一条路可走了。
小国联军在被吴毅横扫过的地方,积极培植复辟势力,特别是招徕地主亲人,也就是那些对土地拥有占有权的人,这些人是绝对拥护小国统治的。
不得不说,这个做法,发挥出了该有的效果,很多分到土地的家庭,子嗣都参加了吴毅的军队,等到复辟势力反攻倒算的时候,都是老弱妇孺在家,以至于接连被屠杀,一些地区,甚至有屠村这样恶劣的事情发生。
而这些事情的接连发生,也让吴毅接下来的分田分地行动,陷入僵局,一些佃农,甚至不敢领取土地,以防如何被反攻倒算。恶**件不断发生,很多之后参军之人,想着回去保卫家乡,乃至于内部军心,都出现了动摇。
最后,一个蝴蝶效应便是雍王也不再推进这个分地工程,防止这些新近占领之地,发生异变。
吴毅好似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样,进无可进,退无可退,陷入了对方的重重包围之中,再也无法灵活地进出战场,就连命令派发下去之后,异样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手下人认为此行的作战目标已经实现,可以退出战斗,休养生息,以待之后一举攻灭这些小国。
而且这个观点,在军中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为了自身的利益,许多人不愿意被吴毅绑上战车之上。
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吴毅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吗?当发动这场战争以来,自己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回到大极王朝治下之地,自己一定是被软禁至死,甚至就是莫名其妙的睡死,雍王念及旧情,也未必保得住自己。
所以,吴毅必须通过一场又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推动这辆战车继续前进,直到其膨胀扩张地不能够再前进,那个时候,也就是自己该消失的时候了。
雍王根本无法掌控这辆战车,无法掌控的存在,就是秩序的最大破坏者。
现在面临这等困境,吴毅并没有直接与他们唱反调,作出深思熟虑的样子后,答应了他们的建议,开始撤兵后退。
战场之上,撤退可是一件关键活计,若是没有处理好,那就是一场溃败,到时候自己人践踏而死的,都不可胜算。
分批次撤退,吴毅亲自率领重兵殿后,那些时时刻刻想着撤退的人马,让他们先行退场,与此同时,吴毅并没有刻意封锁消息,当然,也是因为撤退的消息根本瞒不过其他人,特别是自己的对手。
当吴毅开始撤退的时候,小国联军内部,就发生了一场巨大的争执,究竟要不要趁此机会,进攻吴毅,收复失地。
绝大多数人被吴毅打怕了,吴毅不去进攻都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敢去摸吴毅的胡须,一个个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要是吴毅杀个回马枪,自己这些人不是送菜吗?甚至威胁退兵为要挟。
最后的决策,不是这些小国主将们决定的,而是由来自于大极王朝的东军世家耆老们决定的,他们的声音甚至可以直通小国天子之耳,而他们最后的选择,自然是去阻击吴毅。
一个吴毅不压制下,就会有其他人出现,秩序就无法维系了,必须足够冷酷无情。
而乐安并不认为这些土地真的能够守住,尽管雍王多次让他进军协防,也迟迟不动,真是可笑,胆怯到了极点。
雍王此举,在普通人眼中,再是正常不过,算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为吴毅背书,也就是说,吴毅此番出征,是得到雍王支持的。
事实上,随着吴毅的进军,雍王的态度,确实变得模棱两可起来。
要知道,这些个小国,基本上与东军高层关系匪浅,通过这些小国,东军才能够维持自己原有地位,若是被吴毅尽数灭了,他们靠什么维系自己的地位呢?
现在吴毅这条鲶鱼闯将进来,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过,最关键的是吴毅完全不靠后勤,打到哪里,就吃到哪里,还能够补充兵员,以至于兵力越来越多,一点恶心他的法子也没有,难受极了。
东军内的这些将门世家,几乎是出动自己阖族人马,发动自己的全部人脉,要找出吴毅的位置,阻击并镇压吴毅。
这些世家,基本上都是千年世家,即便是在整个王朝之中,也属于最为顶级的那一批,这乐安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不过就乐安的表现来看,显然,多年无战事,这些人早已忘却先祖风范,失去了作战在外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家族,即便是没落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能够掉以轻心。
而吴毅的手段,堪称是粗暴,杀地主,打土豪,将原本的被压迫阶级扶持起来,他们可不会怀念旧社会。
将地主的土地尽数送与小民,分钱分地,反正这些土地,吴毅也带不走,分田之后,兵员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扩张。
现在,吴毅麾下,已然有五万人马,而且一个个骁勇善战,因为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土地而战,干系一家性命呢。
那些土地,多多少少与这些东军世家们有所关联,吴毅以暴力手段,毁灭一切秩序,在废墟之上,建构起新的秩序来,死在屠刀之下的地主豪强,难以估量,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他们,是受损最大的一批人。
但是他们对此,一点办法也没有,甚至于为了尽快剿灭吴毅,还不得不违心地鼓励雍王依照吴毅的办法做,说法是以防吴毅收买人心,日后更加难以剿灭。
吴毅带领大军一路横推而过,连续挫败小国联军的镇压绞杀策略,随着交战持续,双方实力对比逐渐缩小,以至于吴毅反倒占据上方,占据主动权。
最后,小国联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作战策略,否则,只有亡国这一条路可走了。
小国联军在被吴毅横扫过的地方,积极培植复辟势力,特别是招徕地主亲人,也就是那些对土地拥有占有权的人,这些人是绝对拥护小国统治的。
不得不说,这个做法,发挥出了该有的效果,很多分到土地的家庭,子嗣都参加了吴毅的军队,等到复辟势力反攻倒算的时候,都是老弱妇孺在家,以至于接连被屠杀,一些地区,甚至有屠村这样恶劣的事情发生。
而这些事情的接连发生,也让吴毅接下来的分田分地行动,陷入僵局,一些佃农,甚至不敢领取土地,以防如何被反攻倒算。恶**件不断发生,很多之后参军之人,想着回去保卫家乡,乃至于内部军心,都出现了动摇。
最后,一个蝴蝶效应便是雍王也不再推进这个分地工程,防止这些新近占领之地,发生异变。
吴毅好似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一样,进无可进,退无可退,陷入了对方的重重包围之中,再也无法灵活地进出战场,就连命令派发下去之后,异样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手下人认为此行的作战目标已经实现,可以退出战斗,休养生息,以待之后一举攻灭这些小国。
而且这个观点,在军中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为了自身的利益,许多人不愿意被吴毅绑上战车之上。
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吴毅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吗?当发动这场战争以来,自己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回到大极王朝治下之地,自己一定是被软禁至死,甚至就是莫名其妙的睡死,雍王念及旧情,也未必保得住自己。
所以,吴毅必须通过一场又一场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推动这辆战车继续前进,直到其膨胀扩张地不能够再前进,那个时候,也就是自己该消失的时候了。
雍王根本无法掌控这辆战车,无法掌控的存在,就是秩序的最大破坏者。
现在面临这等困境,吴毅并没有直接与他们唱反调,作出深思熟虑的样子后,答应了他们的建议,开始撤兵后退。
战场之上,撤退可是一件关键活计,若是没有处理好,那就是一场溃败,到时候自己人践踏而死的,都不可胜算。
分批次撤退,吴毅亲自率领重兵殿后,那些时时刻刻想着撤退的人马,让他们先行退场,与此同时,吴毅并没有刻意封锁消息,当然,也是因为撤退的消息根本瞒不过其他人,特别是自己的对手。
当吴毅开始撤退的时候,小国联军内部,就发生了一场巨大的争执,究竟要不要趁此机会,进攻吴毅,收复失地。
绝大多数人被吴毅打怕了,吴毅不去进攻都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敢去摸吴毅的胡须,一个个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要是吴毅杀个回马枪,自己这些人不是送菜吗?甚至威胁退兵为要挟。
最后的决策,不是这些小国主将们决定的,而是由来自于大极王朝的东军世家耆老们决定的,他们的声音甚至可以直通小国天子之耳,而他们最后的选择,自然是去阻击吴毅。
一个吴毅不压制下,就会有其他人出现,秩序就无法维系了,必须足够冷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