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内,安民很是让李文头痛,曹魏经营襄阳多年,根深蒂固,并未出现百姓箪食以迎王师的情景,李文忙的焦头烂额,烛灯照耀之时方进晚饭。最后一口饭食咽下之时,李文还是下了决心,命人往成都禀明诸葛亮,取法邈过来相助,这小子虽看着有些心烦,但搞内政,应对豪门还是一把好手来的。
堂内凉风习习,烛光或明或暗,映得李文的心情也是忽明忽暗。李文独坐于堂中,望着烛影摇曳,思绪飞到了关羽水淹七军之时。同样地战告捷,拔取襄阳,不同的是与东吴盟好之情未变,主将由名震华夏的关羽换成了冉冉升起的自己。
与关羽战荆襄相比,此次要有利许多,烽火台仍在,黄叙、关索远胜傅士仁、糜芳,与东吴交好,加之自己不会再像关羽那般骄傲自负,当不至于再遭白衣渡江之失。并且此番出兵出其不意,曹魏或许会反应迟缓,自己名声又不及关羽,樊城曹仁未必会以名将之尊死守。此所以李文心里明亮。
然曹魏毕竟强大,援军可以源源不断,且出洛阳奔宛城,时间不长,如不能闪电击破樊城甚至宛城,恐局势依旧不利。要做到这点极难,此所以李文心里灰暗。
李文自己也不知苦思了多久,直到眼睛都看得有些酸痛了,忽然一阵脚步声把李文的思绪拉了回来。抬头一看,原来是应龙,雄赳赳气昂昂的模样,一战便取下襄阳,应龙恨不能立马杀向宛城,报那国仇家恨,是以当晚便来找李文,急切想问何时进兵。
“将军,我等以半州之力击魏,必须攻其不备,以快打慢方有胜机,将军何不乘势疾进,若成僵持之势,恐蹈覆辙矣。”应龙因和李文经历生死,知其脾性,所以也不拘礼,直言不讳,声震大堂。
李文正虑及于此,闻言哈哈大笑,笑声停顿后微微叹气道:“定远,还如当年快言快语。我岂不知,奈何未得良策,正在踌躇。”李文也不讳言,生死兄弟之间说话本就不需拐弯抹角。
应龙闻言一怔,在他看来,李文无所不知,但有疑难总能迎刃而解,未曾想李文也有为难之时,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说,堂内顿时静默下来。
李文望着应龙出了一会儿神,忽然间长笑不已,把应龙吓了一跳,“将军,何事哂笑?”
“定远,我有计了,只是要你担些风险。”李文忽然面容一整,沉声说道。
“将军但请吩咐,末将何惧之有。”应龙慷慨激昂,掷地有声,震得烛光也抖了几抖。
“好!附耳过来。”李文细细吩咐应龙数句,应龙越听越喜,竟无丝毫畏惧之色,笑逐颜开转身便去了。
次日,李文聚将坐定,缓缓说道:“诸位将军,我军战告捷,震慑敌胆,当可分曹丕之心,缓陇西之势。今要之务乃稳守襄水以南,以策万全。
众人闻听,吃惊不已,纷纷攘攘议论,分明是不解李文之意。
李文微笑摆手止住,也不解释,“诸公不必如此,我随丞相多年,丞相多有叮嘱,用兵不可尽是弄险,当未虑胜先虑败,我意已决,你等不必多言。”
“蒙奕听令,命你引军五千,沿襄水南岸筑烽火台,旬日完成,不得有误。”
“元俭将军,就请你将曹军降卒择其精壮,勤加操练,编入我军,以壮实力。”
“白亮听令,山地营多有新兵,命你旬日内整训完毕,我另有用处。”
“周仓将军,你且随我安民巡城,如何?”
将令不断出,众人见应龙不在,且又是周仓随李文干这巡营巡城之事,皆轰然大笑,猜得一二,都大张旗鼓忙去了。
樊城之内,百姓惊惶,多年未经战争,霎时间感觉战火逼近,满城沸沸扬扬,已有些豪门筹谋着迁徙以避战祸。
曹仁、夏侯尚等人正在商议,探马飞报,言李文命人在襄水以南修筑烽火台,曹仁老脸微皱,不知李文葫芦里卖什么药,心下有些狐疑,缓缓说道:“李文先是故作姿态,后骤起刀兵,狡计袭占襄阳,今又摆出稳守姿态,究竟意欲何为?”
夏侯尚想起李文,仍愤恨不已,恨声道:“李文这厮狡诈不已,行事往往出人意表,须防诡计。”
偏将张氏兄弟对视一眼,说道:“兵法有云:虚虚实实,我等料想李文此番动作,不会再用旧计,必是刘备新丧,为防两线吃紧,以攻为守,既已得手,便见好就收。”这张氏兄弟,一个名叫张天,字经纬,一个名叫张旭,字东升(备注:此二人乃我同学,借用其名字)。
夏侯尚点点头,“樊城乃坚城,纵然危急,援军亦旦夕可至,想那关羽当年围攻多时不能克,正是为此,李文如何敢再触霉头?”
曹仁沉吟半晌,谨慎道:“虽如此,仍不可不防,还是命人往报洛阳,请朝廷派援军相助,一保樊城不失,二则徐图进取,方为万全之策。”曹仁年迈,越地稳妥些。
转眼间十天过去了,襄水南岸动静依旧,烽火台逐渐成形,景山大营每日里热火朝天地训练,山地营、龙啸营等各营旗帜高高飘扬在景山大营内,曹军细作每天都往樊城禀报这边动静。
曹仁想想不放心,又命众人轮流引军,每日里巡哨江岸,斥候遍洒樊城周围数十里。
李文再次擂鼓聚将,“诸位,曹仁垂垂老矣,胆魄渐失,只是稳守,处处落于后手,如今时机已到,料其必为我所破。”
众人闻言又惊又喜,脸露兴奋,都有些按耐不住地等待下文。
“蒙奕听令,命你率五千兵驻守景山大营,每日动静依旧,只须骗过曹军细作五日,便算你之功。”
“周仓听令,命你每日引军巡哨江岸,压迫对岸,但见对岸有动静,即率万名精兵渡江攻城。”
“白亮听令,命你率山地营乘夜开拔,或绕道渡江,或化整为零,潜行到樊城以北,自有人与你接应。”
“廖化听令,命你镇守襄阳。”
众人应诺接令。
翌日晚,繁星点点,凉风习习,襄阳城外,千骑肃立,只有几下虫鸣,更显周围寂静。李文仰望北方,默想应龙也该有些动作了,回头望向诸军,轻声下令:以百骑为单位,分数路数个梯次开拔。
众骑随令而动,马蹄皆包布包棉,悄然无声没入黑夜,只有地面微有震感。
堂内凉风习习,烛光或明或暗,映得李文的心情也是忽明忽暗。李文独坐于堂中,望着烛影摇曳,思绪飞到了关羽水淹七军之时。同样地战告捷,拔取襄阳,不同的是与东吴盟好之情未变,主将由名震华夏的关羽换成了冉冉升起的自己。
与关羽战荆襄相比,此次要有利许多,烽火台仍在,黄叙、关索远胜傅士仁、糜芳,与东吴交好,加之自己不会再像关羽那般骄傲自负,当不至于再遭白衣渡江之失。并且此番出兵出其不意,曹魏或许会反应迟缓,自己名声又不及关羽,樊城曹仁未必会以名将之尊死守。此所以李文心里明亮。
然曹魏毕竟强大,援军可以源源不断,且出洛阳奔宛城,时间不长,如不能闪电击破樊城甚至宛城,恐局势依旧不利。要做到这点极难,此所以李文心里灰暗。
李文自己也不知苦思了多久,直到眼睛都看得有些酸痛了,忽然一阵脚步声把李文的思绪拉了回来。抬头一看,原来是应龙,雄赳赳气昂昂的模样,一战便取下襄阳,应龙恨不能立马杀向宛城,报那国仇家恨,是以当晚便来找李文,急切想问何时进兵。
“将军,我等以半州之力击魏,必须攻其不备,以快打慢方有胜机,将军何不乘势疾进,若成僵持之势,恐蹈覆辙矣。”应龙因和李文经历生死,知其脾性,所以也不拘礼,直言不讳,声震大堂。
李文正虑及于此,闻言哈哈大笑,笑声停顿后微微叹气道:“定远,还如当年快言快语。我岂不知,奈何未得良策,正在踌躇。”李文也不讳言,生死兄弟之间说话本就不需拐弯抹角。
应龙闻言一怔,在他看来,李文无所不知,但有疑难总能迎刃而解,未曾想李文也有为难之时,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说,堂内顿时静默下来。
李文望着应龙出了一会儿神,忽然间长笑不已,把应龙吓了一跳,“将军,何事哂笑?”
“定远,我有计了,只是要你担些风险。”李文忽然面容一整,沉声说道。
“将军但请吩咐,末将何惧之有。”应龙慷慨激昂,掷地有声,震得烛光也抖了几抖。
“好!附耳过来。”李文细细吩咐应龙数句,应龙越听越喜,竟无丝毫畏惧之色,笑逐颜开转身便去了。
次日,李文聚将坐定,缓缓说道:“诸位将军,我军战告捷,震慑敌胆,当可分曹丕之心,缓陇西之势。今要之务乃稳守襄水以南,以策万全。
众人闻听,吃惊不已,纷纷攘攘议论,分明是不解李文之意。
李文微笑摆手止住,也不解释,“诸公不必如此,我随丞相多年,丞相多有叮嘱,用兵不可尽是弄险,当未虑胜先虑败,我意已决,你等不必多言。”
“蒙奕听令,命你引军五千,沿襄水南岸筑烽火台,旬日完成,不得有误。”
“元俭将军,就请你将曹军降卒择其精壮,勤加操练,编入我军,以壮实力。”
“白亮听令,山地营多有新兵,命你旬日内整训完毕,我另有用处。”
“周仓将军,你且随我安民巡城,如何?”
将令不断出,众人见应龙不在,且又是周仓随李文干这巡营巡城之事,皆轰然大笑,猜得一二,都大张旗鼓忙去了。
樊城之内,百姓惊惶,多年未经战争,霎时间感觉战火逼近,满城沸沸扬扬,已有些豪门筹谋着迁徙以避战祸。
曹仁、夏侯尚等人正在商议,探马飞报,言李文命人在襄水以南修筑烽火台,曹仁老脸微皱,不知李文葫芦里卖什么药,心下有些狐疑,缓缓说道:“李文先是故作姿态,后骤起刀兵,狡计袭占襄阳,今又摆出稳守姿态,究竟意欲何为?”
夏侯尚想起李文,仍愤恨不已,恨声道:“李文这厮狡诈不已,行事往往出人意表,须防诡计。”
偏将张氏兄弟对视一眼,说道:“兵法有云:虚虚实实,我等料想李文此番动作,不会再用旧计,必是刘备新丧,为防两线吃紧,以攻为守,既已得手,便见好就收。”这张氏兄弟,一个名叫张天,字经纬,一个名叫张旭,字东升(备注:此二人乃我同学,借用其名字)。
夏侯尚点点头,“樊城乃坚城,纵然危急,援军亦旦夕可至,想那关羽当年围攻多时不能克,正是为此,李文如何敢再触霉头?”
曹仁沉吟半晌,谨慎道:“虽如此,仍不可不防,还是命人往报洛阳,请朝廷派援军相助,一保樊城不失,二则徐图进取,方为万全之策。”曹仁年迈,越地稳妥些。
转眼间十天过去了,襄水南岸动静依旧,烽火台逐渐成形,景山大营每日里热火朝天地训练,山地营、龙啸营等各营旗帜高高飘扬在景山大营内,曹军细作每天都往樊城禀报这边动静。
曹仁想想不放心,又命众人轮流引军,每日里巡哨江岸,斥候遍洒樊城周围数十里。
李文再次擂鼓聚将,“诸位,曹仁垂垂老矣,胆魄渐失,只是稳守,处处落于后手,如今时机已到,料其必为我所破。”
众人闻言又惊又喜,脸露兴奋,都有些按耐不住地等待下文。
“蒙奕听令,命你率五千兵驻守景山大营,每日动静依旧,只须骗过曹军细作五日,便算你之功。”
“周仓听令,命你每日引军巡哨江岸,压迫对岸,但见对岸有动静,即率万名精兵渡江攻城。”
“白亮听令,命你率山地营乘夜开拔,或绕道渡江,或化整为零,潜行到樊城以北,自有人与你接应。”
“廖化听令,命你镇守襄阳。”
众人应诺接令。
翌日晚,繁星点点,凉风习习,襄阳城外,千骑肃立,只有几下虫鸣,更显周围寂静。李文仰望北方,默想应龙也该有些动作了,回头望向诸军,轻声下令:以百骑为单位,分数路数个梯次开拔。
众骑随令而动,马蹄皆包布包棉,悄然无声没入黑夜,只有地面微有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