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世间至理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想要在这条路上行走,并且抵达它的终点,最为重要的品质就是真诚。既然大王您诚心诚意的想要知晓世间的至理,那么就要诚心诚意的和臣躲猫猫。所以在大王您闭上了眼睛的同时,也请让您的侍卫闭上眼睛,在臣走出大王的宫殿之后,也请大王您给臣一道诏书,让您的军队在遇到臣时也一同闭上眼睛。”
于是闰鸢公主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走出楚王的宫殿,离开了楚国的王都,三天之后走到楚国的边关,用诏书让边关的士兵闭上眼睛,然后驾着小舟离开了楚国。
边关是河流边的一个渡口,河的对岸就是齐国。这条河的河面并不宽阔,水势却如烟波浩渺的大江一般开阔。此时夕阳斜照,水面上万里尽染,闰鸢公主荡起双桨,波光粼粼间,小舟悠悠地飘向对岸。楚国的渡口在公主的视野中越来越小,那些抱着头蹲在墙边的楚国士兵也渐渐的缩小成了一个黑点,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闰鸢公主,她自己,已经离开了。
于是闰鸢公主神色黯然的一叹息,顿时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这时,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驶来一艘小舟,背对着漫天的红霞,它就像一抹黑色的影子,伴着悠扬的歌声将水面分成两个部分。“沧浪之水清兮,足可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闰鸢公主扭过头,看到小舟之上有苍髯老者,独坐船头,手不执桨,击陶釜而歌。老人衣衫破烂,不可以蔽体,于是集两岸之芦苇,束之成蓑衣,披在身上抵御风寒。他所唱的,就是这首既不知何人所作,亦不知何人所传的沧浪歌。
相传屈子自投闵罗江时,就有这样的一位老者唱诵此歌。大概是在规劝屈子世事有浊清,不必如此强求。屈子所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老者却歌“沧浪之水清兮,足可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时人以为意境与之相当,于是传为佳话,使其与屈子之芳名同垂青史。然而此处既非屈子所沉之闵罗江,自己亦非不能蒙俗世尘埃的皓皓之白,这样的老者此时咏唱此歌,又到底是为着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闰鸢公主略略的分析了一番,觉得以楚王的昏聩,时下楚之士人中,如屈子一般想要自沉于某处的定然不在少数。于是万万黎庶中便站出了一批忠义之辈,他们自发的走上船头,巡游于江河之上,仅以一己绵薄之力,为殉国的义士们提供临终关怀。
于是闰鸢公主蔚然叹服,曰:“楚国有布衣若此,随君上昏聩,国亦不当亡啊。”紧接着她又感叹道:“布衣若此诚然忠义可嘉,然而若是国家昌盛太平,又何至于此呢?以国家而论,最好还是不要有屈子一般的义士,也不要有楚民一样的布衣啊。”说完,她放眼一扫江面,看到至少在此时无人想要沉江,便不知为何的感到了安心。
然而下一刻,闰鸢公主就看到那远去的边关处有一排黑点移到了江边,他们整齐的沿着河岸排成了一列,然后扑通扑通的都跳了下去。顿时间闰鸢公主的五官拧成了一团,她有些发虚的拍了拍自己的胸脯,心中反复念道:“如果人蠢到这种地步是怎么也都活不下了的,自己不过是恰巧推了他们一把罢了。而且就算真的要有人为此负责的话,也应该是哪个愚不可及的楚王而不是自己啊。实际上这件事是和我没关系的,实际上这件事是和我没关系的···”这样不断的念着,闰鸢公主便觉得逃课了什么,从而得以安心自处。
这样不断的念着,闰鸢公主就看到之前的老者放下陶釜,拿起桨划着舟靠向了边关一边的河面,借着桨扬起的水声,老者更加意味情长地唱道:“沧浪之水清兮,足可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闰鸢公主长吸了一口气,大叫道:“喂,这些人可不是要投江殉国的义士啊,老头你这么唱是没有意义的啊,他们只会不明所以啊!”
岸边的黑点们一个接一个的,已经跳下去了一半,剩下的人听到了老者的歌声,产生了一瞬间的停顿,然后更加果断地一齐跳了下去。远处的闰鸢公主看到之后顿时捂住了脸,痛心疾首地说道:“因为听不懂老者的歌,不明白老者的用意,于是更加觉得自己愚不可及,所以更加果断地跳下去了啊。老头你知道,某种意义上就是你害死了这些士兵,某种意义上你就是凶手啊。”闰鸢公主别过脸,不在去看这不忍目视的惨象。从她这个位置,既看不到人具体的面容,也只能听见隐隐约约的水声。整个场面虽然就发生在眼前,但从此处看去就好像远在天边一般。活生生的人死在那里,竟如同神话中天有九日,民不聊生,死者十之有五一般的没有实感。以至于虽然被元凶所目睹,却不能使元凶感到愧疚。
是的,闰鸢公主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只是礼义仁心告诉她,她应该为之感到痛苦。
礼义仁心还告诉她,这种时候不仅应该感到痛苦,还应该至少得尽到自己能做事。于是闰鸢公主转过头,用对楚国的最后一次回眸注视着那些人,看着他们一个个的沉入江中。而后,她就惊讶的发现这些人又被渔夫捞了起来。一根长长的竹篙探出水中,吃住很沉的力弯成弓形,而后韧性十足地一弹,就把沉入水中的人挑到船上。一瞬间闰鸢公主恍然明白,原来愚蠢的人有时会因为愚蠢而死,但有时也会因为愚蠢而活下了。如果这里是投江殉国的义士的话,强行的把他捞起来反倒是一种侮辱。正因为他们是无知是士卒,只是因为失职而被迫跳河,所以被捞起来也是他们的命数,因之逃过一劫,所有人都会认为是天意。
闰鸢公主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遥遥的老者也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隔着不宽的江面两人相视一笑,然后在暖人的氛围中,老者扒光了士卒的衣物,把铜质的矛头掰下来放到一边,最后一脚把士卒又重新地踹回河里。
于是闰鸢公主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走出楚王的宫殿,离开了楚国的王都,三天之后走到楚国的边关,用诏书让边关的士兵闭上眼睛,然后驾着小舟离开了楚国。
边关是河流边的一个渡口,河的对岸就是齐国。这条河的河面并不宽阔,水势却如烟波浩渺的大江一般开阔。此时夕阳斜照,水面上万里尽染,闰鸢公主荡起双桨,波光粼粼间,小舟悠悠地飘向对岸。楚国的渡口在公主的视野中越来越小,那些抱着头蹲在墙边的楚国士兵也渐渐的缩小成了一个黑点,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闰鸢公主,她自己,已经离开了。
于是闰鸢公主神色黯然的一叹息,顿时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这时,远方水天相接的地方驶来一艘小舟,背对着漫天的红霞,它就像一抹黑色的影子,伴着悠扬的歌声将水面分成两个部分。“沧浪之水清兮,足可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闰鸢公主扭过头,看到小舟之上有苍髯老者,独坐船头,手不执桨,击陶釜而歌。老人衣衫破烂,不可以蔽体,于是集两岸之芦苇,束之成蓑衣,披在身上抵御风寒。他所唱的,就是这首既不知何人所作,亦不知何人所传的沧浪歌。
相传屈子自投闵罗江时,就有这样的一位老者唱诵此歌。大概是在规劝屈子世事有浊清,不必如此强求。屈子所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老者却歌“沧浪之水清兮,足可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时人以为意境与之相当,于是传为佳话,使其与屈子之芳名同垂青史。然而此处既非屈子所沉之闵罗江,自己亦非不能蒙俗世尘埃的皓皓之白,这样的老者此时咏唱此歌,又到底是为着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闰鸢公主略略的分析了一番,觉得以楚王的昏聩,时下楚之士人中,如屈子一般想要自沉于某处的定然不在少数。于是万万黎庶中便站出了一批忠义之辈,他们自发的走上船头,巡游于江河之上,仅以一己绵薄之力,为殉国的义士们提供临终关怀。
于是闰鸢公主蔚然叹服,曰:“楚国有布衣若此,随君上昏聩,国亦不当亡啊。”紧接着她又感叹道:“布衣若此诚然忠义可嘉,然而若是国家昌盛太平,又何至于此呢?以国家而论,最好还是不要有屈子一般的义士,也不要有楚民一样的布衣啊。”说完,她放眼一扫江面,看到至少在此时无人想要沉江,便不知为何的感到了安心。
然而下一刻,闰鸢公主就看到那远去的边关处有一排黑点移到了江边,他们整齐的沿着河岸排成了一列,然后扑通扑通的都跳了下去。顿时间闰鸢公主的五官拧成了一团,她有些发虚的拍了拍自己的胸脯,心中反复念道:“如果人蠢到这种地步是怎么也都活不下了的,自己不过是恰巧推了他们一把罢了。而且就算真的要有人为此负责的话,也应该是哪个愚不可及的楚王而不是自己啊。实际上这件事是和我没关系的,实际上这件事是和我没关系的···”这样不断的念着,闰鸢公主便觉得逃课了什么,从而得以安心自处。
这样不断的念着,闰鸢公主就看到之前的老者放下陶釜,拿起桨划着舟靠向了边关一边的河面,借着桨扬起的水声,老者更加意味情长地唱道:“沧浪之水清兮,足可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闰鸢公主长吸了一口气,大叫道:“喂,这些人可不是要投江殉国的义士啊,老头你这么唱是没有意义的啊,他们只会不明所以啊!”
岸边的黑点们一个接一个的,已经跳下去了一半,剩下的人听到了老者的歌声,产生了一瞬间的停顿,然后更加果断地一齐跳了下去。远处的闰鸢公主看到之后顿时捂住了脸,痛心疾首地说道:“因为听不懂老者的歌,不明白老者的用意,于是更加觉得自己愚不可及,所以更加果断地跳下去了啊。老头你知道,某种意义上就是你害死了这些士兵,某种意义上你就是凶手啊。”闰鸢公主别过脸,不在去看这不忍目视的惨象。从她这个位置,既看不到人具体的面容,也只能听见隐隐约约的水声。整个场面虽然就发生在眼前,但从此处看去就好像远在天边一般。活生生的人死在那里,竟如同神话中天有九日,民不聊生,死者十之有五一般的没有实感。以至于虽然被元凶所目睹,却不能使元凶感到愧疚。
是的,闰鸢公主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只是礼义仁心告诉她,她应该为之感到痛苦。
礼义仁心还告诉她,这种时候不仅应该感到痛苦,还应该至少得尽到自己能做事。于是闰鸢公主转过头,用对楚国的最后一次回眸注视着那些人,看着他们一个个的沉入江中。而后,她就惊讶的发现这些人又被渔夫捞了起来。一根长长的竹篙探出水中,吃住很沉的力弯成弓形,而后韧性十足地一弹,就把沉入水中的人挑到船上。一瞬间闰鸢公主恍然明白,原来愚蠢的人有时会因为愚蠢而死,但有时也会因为愚蠢而活下了。如果这里是投江殉国的义士的话,强行的把他捞起来反倒是一种侮辱。正因为他们是无知是士卒,只是因为失职而被迫跳河,所以被捞起来也是他们的命数,因之逃过一劫,所有人都会认为是天意。
闰鸢公主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遥遥的老者也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隔着不宽的江面两人相视一笑,然后在暖人的氛围中,老者扒光了士卒的衣物,把铜质的矛头掰下来放到一边,最后一脚把士卒又重新地踹回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