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朝廷规制,就算是内阁辅,有事需要面奏皇上,也要写揭帖请旨,得到准允之后方能进宫唯独御前办公厅的秘书,算是天子近臣,毋需请旨,便能进宫面圣。严世蕃如今还兼着御前办公厅的差使,也可直出直入,又有“路票”开道,一路畅通无阻地来到了东暖阁。
到了门口,严世蕃悄悄问了内侍,得知张居正今日在国子监那边授课,并未进宫,他的心中暗道一声:“天助我也!”――皇上身边有乱耳之人,有些话可就不好说出口了;更何况,那个张太岳平日和高拱那厮走得很近,对自己却是不即不离,还是要提防他一点
跪在东暖阁外唱名报姓,严世蕃听出皇上宣他进来的语气有些不快,心中暗喜,却不敢在脸上表露出分毫,老老实实地走进东暖阁,规规矩矩地向端坐在御案之后、埋头于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疏之中的皇上行礼如仪。
朱厚?把头从抬了起来,果然不是很高兴,阴沉着脸,只用鼻子哼了一声,说道:“起来吧。征缴秋赋的事情忙完了?”
严世蕃说:“回皇上,截至昨日,应天府各州县今年赋税已全部征缴入仓。朝廷正赋及定额火耗之外,未加派分毫苛捐。”
“苏松两府及太湖流域其他受灾州县呢?”
“回皇上,那些受灾的州县都按照朝廷的章程,依据灾情,豁免或减半征收。所得钱粮一部分用以偿还苏松织造局从那些大户人家那里借来的赈灾粮,其余均解付应天军粮库。多少运往京师、多少留在江南用作远征军军需,微臣昨日已行文请示南北两京户部。一俟户部回文,便着手组织转运。”
“江南各省要改稻为桑,浙江是大头,应天的任务也不轻,各地官仓应留有一定的储粮。还有,太湖流域受灾县份今年冬闲之时都要整修河道、堤坝,那部分的钱粮也要留足。”
“回皇上,这层意思,微臣也在公文中向户部提了出来。各州县报来修河工款花费的初步估算,微臣都审过了,已行文报户部工部核准。”
听到严世蕃答的言简意赅,诸般政务也安排的井井有条,朱厚?的面色缓和了一点,说道:“治河是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耗费颇多钱粮,却搞出一个豆腐渣工程,徒糜国帑民力,还要给日后留下很大隐患,这样的工程还不如不做!朝野内外都说朕一向悭吝得很,可朕在治河之事上从来不敢小气。清理河道、整修堤坝要以能抗得过百年一遇的水患为标准,如此方能保得沿岸百姓百年无水患之灾,不但可活民无数,朝廷日后更能省下一大笔赈灾的开支。你原来在工部任职,有这方面的经验,要在这件事情上多操点心。既要监督工程质量;又要监督开支,严禁各级地方官府、河道监管衙门贪墨修河工款。”
接着,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涩涩的苦笑:“我们君臣私下里说,我大明朝的不少官员是敢下油锅捞钱的主儿,要钱不要命。你当年清查整修通州军粮库的差事办得很好,当日申斥那些贪墨官吏时说过,我大明朝的工程,只要朝廷核准的工价银有七成用在工程上,就能确保质量无忧。这些话虽说没有写在奏疏里,朕却听说了,至今仍记忆犹新,也深以为然。说真的,只要能把河堤修好,不让两岸百姓再受水患之苦,即便他们贪上两三成,朕也认了。怕只怕那些贪官污吏把修河工款都给贪了,却拿两岸百姓的生命当儿戏,搞出祸国殃民的豆腐渣工程……”
皇上如同拉家常一般向自己诉苦,足见将自己视为心腹,严世蕃当即慨然表态:“微臣定当谨遵圣谕,监督各州县把朝廷的修河工款一分一厘都用在治河上!”
朱厚?心里很清楚,历来工程建设就是贪官们营私舞弊的大好机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他原来所处的那个时空就有“竖立一片高楼,倒下一批贪官”的说法,更不用说是在官场贪墨横行无忌的封建社会。不过,在严世蕃这样的大贪官面前,下面那些小贪官休想玩什么猫腻。因此,他方才说的那番话,既是给严世蕃压担子,又不乏敲打他本人的意思。而严世蕃模式化的表态当然不能使他全然放心,淡淡地说道:“你办事,朕当然是放心的。不过,话也不要说的太满。比如你方才说,朝廷正赋和定额火耗之外,应天府未曾向百姓加征分毫苛捐,朕就不敢相信。”
严世蕃忙说:“回皇上,微臣不敢妄言欺君。微臣今日前来,正是为着向皇上奏陈此事。皇上天纵仁厚、爱民如子,颁下圣谕,着令户部铸造铁斛铁秤分全国各州县用于征缴赋税,又定下了诸多收粮章程。然三尺之法不行于天下久矣,各地贪官污吏浮收勒折之手段花样更是不胜枚举。微臣以为,朝廷可颁布律令,在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州县衙门的戒石铭旁侧,另立一块碑,其上铭刻禁绝官吏在征缴赋税之时增加浮收的禁令,既使各州县职官吏员心生惊惧、深自收敛,不敢擅自加赋及摊派杂捐,或以各种浮收陋规侵夺民财;又使百姓知晓皇上一片爱民之心……”
回到明朝之后,为了不使别人现自己是个冒牌货,朱厚?对于明朝各项制度、典故狠下了一番功夫。这些年里,他又时常微服出巡,到过不少州县衙门,他对于严世蕃所说的“戒石铭”并不陌生。那是一块高五尺、厚约六寸、汉白玉质地的大石碑,正面工楷大书三个字,正是“戒石铭”;背面用颜体小楷写着一段铭文:
“敕谕皇明天下郡县戒石铭: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改存三异,道在异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提,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役是切,存国是资。朕之恩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为民父母,须是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恩。
洪武十五年吉旦立”
这一方戒石铭,可是大有来历: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既给地主家放过牛,又当过游方和尚,受尽官吏、豪强的侵凌侮辱。日后打下江山坐了龙椅之后,他也未曾忘本,从严惩贪肃奸,与民休养生息。他平生最痛恨之事,莫过于官员贪墨,亲自制定、颁布的《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遍》和《大诰武臣》等法外加刑汇编,总计不过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就高达150条之多,而且刑罚极其严酷,罗列有枭、凌迟、夷族等酷刑;并以“空印案”、“郭桓案”屡兴大狱,掀起阵阵席卷全国的反腐风暴,其中“空印”一案竟将两京一十三省各省府州县的正印官杀了个干干净净。整个洪武年间,各地官员干满任期而不获罪少之又少,以致政务衙事无人料理,不得不让获罪官员带枷坐衙理事,可谓有史以来绝无仅有之一大奇闻。这且不说,朱元璋不但给予了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等科道言官“风闻奏事”之权,对于不修官箴、贪鄙好货之人,不管证据确凿还是道听途说,言官都可上奏朝廷予以揭;还曾将一位贪墨十两银子的县令剥皮楦草,制成“人干”,挂在大堂上以儆效尤。如此严苛治吏,虽说不免有冤假错案,但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后世史家都认可,明朝开国之初,官场风气之正,为历朝历代所罕有。但是,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惩罚如此严酷惨烈,仍免不了有贪财好货的官员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既令朱元璋出离愤怒,又使他十分头痛,遂于洪武十五年写下这篇《戒石铭》颁全国,按照统一的规制和格式勒石作碑,竖立在全国府州县衙的大门口,要求每一位新上任的官员,上任之日,必须先这篇《戒石铭》;每月初一十五,还要聚齐衙门职官属吏,整冠肃容向“圣碑”行礼,接受洪武皇帝的警示教育。
不过,时日久远,朝廷律令、祖宗成法都渐渐成了一纸空文,煌煌圣谕也都成了“瞧着办”的橡皮泥,却是当年颁赐这块《戒石铭》的明太祖朱元璋始料未及的。而大明王朝官场**、贪腐横行,亦让他的后世子孙无比头痛又苦无良策,连朱厚?这位冒牌的皇帝也不例外。因此,听到严世蕃提出这样的建议,朱厚?大感兴趣,欣然说道:“这个建议深契朕心。这块碑该立!把那些贪官污吏盘剥压榨百姓的花样都公诸于世,谁敢违犯,便是欺天大罪。百姓亦可按图索骥,将他们告到上司衙门乃至朝廷。”
严世蕃大声说道:“皇上圣明!”
例行颂圣之后,他从袍袖之中掏出一张笺纸,躬下身子,双手呈过头顶:“微臣搜集了各地种种陋规,恭请皇上御览圣裁。”
到了门口,严世蕃悄悄问了内侍,得知张居正今日在国子监那边授课,并未进宫,他的心中暗道一声:“天助我也!”――皇上身边有乱耳之人,有些话可就不好说出口了;更何况,那个张太岳平日和高拱那厮走得很近,对自己却是不即不离,还是要提防他一点
跪在东暖阁外唱名报姓,严世蕃听出皇上宣他进来的语气有些不快,心中暗喜,却不敢在脸上表露出分毫,老老实实地走进东暖阁,规规矩矩地向端坐在御案之后、埋头于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疏之中的皇上行礼如仪。
朱厚?把头从抬了起来,果然不是很高兴,阴沉着脸,只用鼻子哼了一声,说道:“起来吧。征缴秋赋的事情忙完了?”
严世蕃说:“回皇上,截至昨日,应天府各州县今年赋税已全部征缴入仓。朝廷正赋及定额火耗之外,未加派分毫苛捐。”
“苏松两府及太湖流域其他受灾州县呢?”
“回皇上,那些受灾的州县都按照朝廷的章程,依据灾情,豁免或减半征收。所得钱粮一部分用以偿还苏松织造局从那些大户人家那里借来的赈灾粮,其余均解付应天军粮库。多少运往京师、多少留在江南用作远征军军需,微臣昨日已行文请示南北两京户部。一俟户部回文,便着手组织转运。”
“江南各省要改稻为桑,浙江是大头,应天的任务也不轻,各地官仓应留有一定的储粮。还有,太湖流域受灾县份今年冬闲之时都要整修河道、堤坝,那部分的钱粮也要留足。”
“回皇上,这层意思,微臣也在公文中向户部提了出来。各州县报来修河工款花费的初步估算,微臣都审过了,已行文报户部工部核准。”
听到严世蕃答的言简意赅,诸般政务也安排的井井有条,朱厚?的面色缓和了一点,说道:“治河是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耗费颇多钱粮,却搞出一个豆腐渣工程,徒糜国帑民力,还要给日后留下很大隐患,这样的工程还不如不做!朝野内外都说朕一向悭吝得很,可朕在治河之事上从来不敢小气。清理河道、整修堤坝要以能抗得过百年一遇的水患为标准,如此方能保得沿岸百姓百年无水患之灾,不但可活民无数,朝廷日后更能省下一大笔赈灾的开支。你原来在工部任职,有这方面的经验,要在这件事情上多操点心。既要监督工程质量;又要监督开支,严禁各级地方官府、河道监管衙门贪墨修河工款。”
接着,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涩涩的苦笑:“我们君臣私下里说,我大明朝的不少官员是敢下油锅捞钱的主儿,要钱不要命。你当年清查整修通州军粮库的差事办得很好,当日申斥那些贪墨官吏时说过,我大明朝的工程,只要朝廷核准的工价银有七成用在工程上,就能确保质量无忧。这些话虽说没有写在奏疏里,朕却听说了,至今仍记忆犹新,也深以为然。说真的,只要能把河堤修好,不让两岸百姓再受水患之苦,即便他们贪上两三成,朕也认了。怕只怕那些贪官污吏把修河工款都给贪了,却拿两岸百姓的生命当儿戏,搞出祸国殃民的豆腐渣工程……”
皇上如同拉家常一般向自己诉苦,足见将自己视为心腹,严世蕃当即慨然表态:“微臣定当谨遵圣谕,监督各州县把朝廷的修河工款一分一厘都用在治河上!”
朱厚?心里很清楚,历来工程建设就是贪官们营私舞弊的大好机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他原来所处的那个时空就有“竖立一片高楼,倒下一批贪官”的说法,更不用说是在官场贪墨横行无忌的封建社会。不过,在严世蕃这样的大贪官面前,下面那些小贪官休想玩什么猫腻。因此,他方才说的那番话,既是给严世蕃压担子,又不乏敲打他本人的意思。而严世蕃模式化的表态当然不能使他全然放心,淡淡地说道:“你办事,朕当然是放心的。不过,话也不要说的太满。比如你方才说,朝廷正赋和定额火耗之外,应天府未曾向百姓加征分毫苛捐,朕就不敢相信。”
严世蕃忙说:“回皇上,微臣不敢妄言欺君。微臣今日前来,正是为着向皇上奏陈此事。皇上天纵仁厚、爱民如子,颁下圣谕,着令户部铸造铁斛铁秤分全国各州县用于征缴赋税,又定下了诸多收粮章程。然三尺之法不行于天下久矣,各地贪官污吏浮收勒折之手段花样更是不胜枚举。微臣以为,朝廷可颁布律令,在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州县衙门的戒石铭旁侧,另立一块碑,其上铭刻禁绝官吏在征缴赋税之时增加浮收的禁令,既使各州县职官吏员心生惊惧、深自收敛,不敢擅自加赋及摊派杂捐,或以各种浮收陋规侵夺民财;又使百姓知晓皇上一片爱民之心……”
回到明朝之后,为了不使别人现自己是个冒牌货,朱厚?对于明朝各项制度、典故狠下了一番功夫。这些年里,他又时常微服出巡,到过不少州县衙门,他对于严世蕃所说的“戒石铭”并不陌生。那是一块高五尺、厚约六寸、汉白玉质地的大石碑,正面工楷大书三个字,正是“戒石铭”;背面用颜体小楷写着一段铭文:
“敕谕皇明天下郡县戒石铭: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改存三异,道在异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提,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役是切,存国是资。朕之恩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为民父母,须是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恩。
洪武十五年吉旦立”
这一方戒石铭,可是大有来历: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既给地主家放过牛,又当过游方和尚,受尽官吏、豪强的侵凌侮辱。日后打下江山坐了龙椅之后,他也未曾忘本,从严惩贪肃奸,与民休养生息。他平生最痛恨之事,莫过于官员贪墨,亲自制定、颁布的《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遍》和《大诰武臣》等法外加刑汇编,总计不过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就高达150条之多,而且刑罚极其严酷,罗列有枭、凌迟、夷族等酷刑;并以“空印案”、“郭桓案”屡兴大狱,掀起阵阵席卷全国的反腐风暴,其中“空印”一案竟将两京一十三省各省府州县的正印官杀了个干干净净。整个洪武年间,各地官员干满任期而不获罪少之又少,以致政务衙事无人料理,不得不让获罪官员带枷坐衙理事,可谓有史以来绝无仅有之一大奇闻。这且不说,朱元璋不但给予了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等科道言官“风闻奏事”之权,对于不修官箴、贪鄙好货之人,不管证据确凿还是道听途说,言官都可上奏朝廷予以揭;还曾将一位贪墨十两银子的县令剥皮楦草,制成“人干”,挂在大堂上以儆效尤。如此严苛治吏,虽说不免有冤假错案,但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后世史家都认可,明朝开国之初,官场风气之正,为历朝历代所罕有。但是,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惩罚如此严酷惨烈,仍免不了有贪财好货的官员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既令朱元璋出离愤怒,又使他十分头痛,遂于洪武十五年写下这篇《戒石铭》颁全国,按照统一的规制和格式勒石作碑,竖立在全国府州县衙的大门口,要求每一位新上任的官员,上任之日,必须先这篇《戒石铭》;每月初一十五,还要聚齐衙门职官属吏,整冠肃容向“圣碑”行礼,接受洪武皇帝的警示教育。
不过,时日久远,朝廷律令、祖宗成法都渐渐成了一纸空文,煌煌圣谕也都成了“瞧着办”的橡皮泥,却是当年颁赐这块《戒石铭》的明太祖朱元璋始料未及的。而大明王朝官场**、贪腐横行,亦让他的后世子孙无比头痛又苦无良策,连朱厚?这位冒牌的皇帝也不例外。因此,听到严世蕃提出这样的建议,朱厚?大感兴趣,欣然说道:“这个建议深契朕心。这块碑该立!把那些贪官污吏盘剥压榨百姓的花样都公诸于世,谁敢违犯,便是欺天大罪。百姓亦可按图索骥,将他们告到上司衙门乃至朝廷。”
严世蕃大声说道:“皇上圣明!”
例行颂圣之后,他从袍袖之中掏出一张笺纸,躬下身子,双手呈过头顶:“微臣搜集了各地种种陋规,恭请皇上御览圣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