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杨博只觉得口干舌燥,不由自主地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朱厚?看到了,就从他方才的座位旁边的案几上端过茶碗,说道:“有点凉了,先润润嗓子,朕让人再给你换一碗。”
皇上亲手奉茶,这是人臣何等难得的荣耀,杨博自是无比感动,却知道皇上正在等着他继续说下去,也就不推辞,举起茶碗,仰天一揖,然后喝了一口,接着说道:“还有其三,据朝廷常驻鞑靼土默特部的钦使、礼部僧录司郎中初幼嘉初大人奏报,顺义王之子黄台吉曾多次与他谈起,言说顺义王仰慕天朝城市之繁盛富庶,有意要在哈刺兀那山之阳、哈屯河之滨的古丰州,亦即土默特部老营所在之地筑城定居,却苦于既无工匠,亦乏砖石等必需之物,恳请朝廷予以资助……”
朱厚?又插话进来,说道:“如今已经不是黄台吉托初幼嘉转达他们的要求了。今年俺答也学着我们汉人官员的样子,给朕进呈了新正贺表,还专程派人赶在元日之前送到了南京,正式向朕提出了这个要求。朕还说要召户部、工部的人来议一议这件事情,看看要不要答应他们呢!正好你提说此事,不妨先说说你们兵部的看法。”
杨博毫不犹豫地说:“助其筑城,朝廷虽要花费若干钱粮财物,却有大益于北地边防,臣以为,应当准允顺义王所请。”
朱厚?不过是个半吊子的军事烧友,他原来认为,帮助土默特部筑城之事一是需要户部掏钱,二是需要工部出人出物,只用找那两个部的堂官来商议即可,并没有想到跟国土防御有什么关系。直至方才听杨博主动提及此事之后,才想到应该征询兵部的意见,听杨博说的斩钉截铁,不由得来了兴致,追问道:“益在何处?”
杨博指点着《皇舆万国图》上土默特部老营古丰州及大明宣府、大同等边镇之地,从容解释说道:“自古以来,蒙古各部皆是逐水草而生,居无定所,四处迁徙。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两代圣主屡次倾举国之力兴兵北伐,皆因各部飘忽不定,东逃西窜,以致王师始终未能犁庭扫**、根除祸患,甚或无功而返。如今顺义王自请筑城定居,等若自困一隅。彼部诚心归顺、依约朝贡便罢,设若再妄生不臣之心,朝廷以大同军兵出塞外、直取丰州,宣府、蓟镇两军从右翼,榆林、延绥两军从左翼进击策应,定能一举全歼土默特部主力。是故臣以为,顺义王筑城之举,亦是向朝廷表明其并无南下牧马之心、问鼎中原之志。朝廷应当俯允所请,以安定其心。”
杨博在地图上指点的时候,朱厚?已经注意到,土默特部老营所在地古丰州,大概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内蒙古省会呼和浩特;而且又依稀回忆起来,呼和浩特大概就是始建于明朝时期,这么一来,就和历史相吻合,自己也就不必过于担忧了。想到这里,他大为高兴,忍不住赞叹道:“到底是文武双全的杨惟约!寥寥数语,便把这么大的一件事情说清楚了。朕一直担心马宪成那个老抠跟朕哭穷,不愿掏出那笔银子,既然有益于北地边防,那便是关乎社稷安危的大事,花点钱也是应该的,朕看他还怎么说!”
杨博谦逊地一笑:“皇上谬赞,微臣愧不敢受。微臣当日看过邸报上所刊初大人的奏疏,曾大致估算过所需使费。顺义王筑城,民夫自然是彼部所出;我朝所资助者,不过工匠及砖石而已。以十万人居住的城镇而计,开销折银总计不过二十万。如今蒙古各部诚心归顺天朝,戎马无南牧之警,边民无杀戮之祸,每年所省客军征调费不下百万之巨,更不用细说官民互市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榷税收项。以马阁老之精明强干,这笔账不用算,他也定会欣然拿出那笔银子。”
朱厚?更是大笑开怀:“哈哈哈。难怪人说你们山西人从娘胎里就会做买卖,你杨惟约是管军掌兵之人,算起账来也是这般头头是道,比马宪成那个户部尚书也不遑多让啊!”
正在笑着,他突然瞥见侍立一旁的张居正张了张嘴,似乎有话要说,却又十分犹豫的样子。
召见朝廷重臣询问军国大事之时,朱厚?经常让张居正陪侍在侧,还是出于为大明王朝培养日后的柄国大臣的长远考虑,让他能够熟悉国家诸般政务。可惜的是,张居正一向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又信奉恩师徐阶传授的“万言不当一默”的为官要诀,从不敢随意置喙,就军国大政表自己的意见,让朱厚?不免有些遗憾。此刻见张居正欲言又止,便含笑目视着他,鼓励他说:“太岳,朕早就说过,御前议事不同于朝堂奏对,心中但有所想,便要畅所欲言。”
得到皇上这样的鼓励,张居正似乎还有些犹豫,朱厚?佯装不快,板着脸说道:“你朝夕陪侍御前,莫非还怀疑朕推腹心于臣下的求贤纳谏之诚吗?你想说什么,尽可说来无妨。朕不会因言废事,更不会因言罪人。”
被皇上如此抢白,张居正这才大着胆子说道:“启奏皇上,顺义王之所以能够集结十万铁骑进击札答阑部,一因朝廷与其修好,承诺兵马不入草原百里,使其西征并无后顾之忧;二有朝廷资助其数十万石米麦粟豆,使其所辖各部军将、部民并无饿殍之虞。然则微臣以为,国朝目下正在江南厉行改稻为桑,又要用兵南洋,靡费钱粮之处甚多。顺义王既已归顺,便是我大明臣子,当与国同体、为君分忧……”
张居正的话说的十分隐晦,但朱厚?还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中暗道:难怪张居正如此犹豫,原来他是要建议朕自食其言啊!
原来,朱厚?于嘉靖二十八年巡幸草原、参加那达慕大会的归国途中,札答阑部曾参与亦不刺袭击大明天子圣驾。俺答担心招致明朝报复,遂主动提议愿举全族之兵,与明军并力合击札答阑部。朱厚?却料定他这么说只是在试探明朝是否有意染指草原,表示要信守明军不入草原百里的承诺,但可以给他们提供粮食作为支援。俺答这才放心下来,经过了一年的准备,于去年夏末秋初集结兵马,进军豁尔豁纳黑川。明朝也信守承诺,为其提供了数十万石米麦粟豆。张居正的意思是,朝廷可以拿江南的改稻为桑和南洋讨夷之战为借口,停止为土默特部的援助。失去了明朝的粮食供应,俺答便不能放开手脚挥师西进,一战而定豁尔豁纳黑川、吞并札答阑部也就成了泡影,于大明驭虏大业不无裨益。
对错暂且不论,张居正能提出这个建议,说明他并不像那些清流官员士子一样迂阔守旧,认为皇帝御口一开,便是不容改易的金科玉律,让朱厚?颇感欣慰。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他已在心中考虑很久,也大致有了答案,却不直说,转而问杨博:“惟约,对于张太岳的这个提议,你怎么看?”
杨博说道:“不敢欺瞒君父,微臣也曾这么想过。思虑再三,又觉得不甚妥当。一则不合天朝礼法,恐招天下人诟病;二则不合皇上‘推赤心于天下’之初衷,日后恐有各部背盟毁约、再起兵戈之祸……”
张居正虽说资望甚浅,却是侍奉御前的天子近臣,又是徐阶的门生,与杨博同属一派。因此,杨博纵然与他政见不合,也说的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不过意思总算是大致说清楚了。
朱厚?点点头,正色说道:“惟约所言,深契朕心。国朝以诚信为本,朕信守承诺,在道义上便站住了脚。日后俺答或其他部族若是背盟毁约,朕便起全国之兵伐之!”
别看他说的冠冕堂皇,其实,早在去年,他便萌生过和张居正同样的想法,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倒不是什么道义不道义的,而是担心把俺答惹毛了,再度入寇中原。一来蒙古各部光脚不怕穿鞋的,冲进来烧杀抢劫,大明不知道要遭受多大的损失;二来他还有更加宏大的战略构想,需要俺答全力协助。第一次合作,一定要取得对方的信任。不过,这些想法,就不足以向杨博和张居正明说了……
略微停顿了一下,朱厚?又说道:“总而言之,俺答既受封王爵,又出兵西征,还自请筑城定居,无论其是否诚心归顺,在三五年之内,北方不会有大的战事。不过,我们也不能懈怠,要时刻提高警惕,做好军事防御的诸般准备。趁这段难得的和平时期,大修险隘、苦练兵马、广开屯田、蓄积钱粮。蒙古各部一年不犯,则有一年之成功;两年无警,则有两年之实效。但得三五年安宁,必然诸般布置皆已周全,我们大明的边防就能坚如磐石,任他何方强敌来犯,定能叫他碰得头破血流、有去无回!这亦是兵家所谓‘能战而后能和’的道理所在!”
杨博躬身说道:“皇上鞭辟入里。嘉靖二十三年京师保卫战,乃是以战促和;嘉靖二十八年‘射天狼’军事演习,乃是以战维和。大明社稷安稳,全仰赖皇上天纵睿智、庙算有方!”
小说网:
皇上亲手奉茶,这是人臣何等难得的荣耀,杨博自是无比感动,却知道皇上正在等着他继续说下去,也就不推辞,举起茶碗,仰天一揖,然后喝了一口,接着说道:“还有其三,据朝廷常驻鞑靼土默特部的钦使、礼部僧录司郎中初幼嘉初大人奏报,顺义王之子黄台吉曾多次与他谈起,言说顺义王仰慕天朝城市之繁盛富庶,有意要在哈刺兀那山之阳、哈屯河之滨的古丰州,亦即土默特部老营所在之地筑城定居,却苦于既无工匠,亦乏砖石等必需之物,恳请朝廷予以资助……”
朱厚?又插话进来,说道:“如今已经不是黄台吉托初幼嘉转达他们的要求了。今年俺答也学着我们汉人官员的样子,给朕进呈了新正贺表,还专程派人赶在元日之前送到了南京,正式向朕提出了这个要求。朕还说要召户部、工部的人来议一议这件事情,看看要不要答应他们呢!正好你提说此事,不妨先说说你们兵部的看法。”
杨博毫不犹豫地说:“助其筑城,朝廷虽要花费若干钱粮财物,却有大益于北地边防,臣以为,应当准允顺义王所请。”
朱厚?不过是个半吊子的军事烧友,他原来认为,帮助土默特部筑城之事一是需要户部掏钱,二是需要工部出人出物,只用找那两个部的堂官来商议即可,并没有想到跟国土防御有什么关系。直至方才听杨博主动提及此事之后,才想到应该征询兵部的意见,听杨博说的斩钉截铁,不由得来了兴致,追问道:“益在何处?”
杨博指点着《皇舆万国图》上土默特部老营古丰州及大明宣府、大同等边镇之地,从容解释说道:“自古以来,蒙古各部皆是逐水草而生,居无定所,四处迁徙。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两代圣主屡次倾举国之力兴兵北伐,皆因各部飘忽不定,东逃西窜,以致王师始终未能犁庭扫**、根除祸患,甚或无功而返。如今顺义王自请筑城定居,等若自困一隅。彼部诚心归顺、依约朝贡便罢,设若再妄生不臣之心,朝廷以大同军兵出塞外、直取丰州,宣府、蓟镇两军从右翼,榆林、延绥两军从左翼进击策应,定能一举全歼土默特部主力。是故臣以为,顺义王筑城之举,亦是向朝廷表明其并无南下牧马之心、问鼎中原之志。朝廷应当俯允所请,以安定其心。”
杨博在地图上指点的时候,朱厚?已经注意到,土默特部老营所在地古丰州,大概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内蒙古省会呼和浩特;而且又依稀回忆起来,呼和浩特大概就是始建于明朝时期,这么一来,就和历史相吻合,自己也就不必过于担忧了。想到这里,他大为高兴,忍不住赞叹道:“到底是文武双全的杨惟约!寥寥数语,便把这么大的一件事情说清楚了。朕一直担心马宪成那个老抠跟朕哭穷,不愿掏出那笔银子,既然有益于北地边防,那便是关乎社稷安危的大事,花点钱也是应该的,朕看他还怎么说!”
杨博谦逊地一笑:“皇上谬赞,微臣愧不敢受。微臣当日看过邸报上所刊初大人的奏疏,曾大致估算过所需使费。顺义王筑城,民夫自然是彼部所出;我朝所资助者,不过工匠及砖石而已。以十万人居住的城镇而计,开销折银总计不过二十万。如今蒙古各部诚心归顺天朝,戎马无南牧之警,边民无杀戮之祸,每年所省客军征调费不下百万之巨,更不用细说官民互市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榷税收项。以马阁老之精明强干,这笔账不用算,他也定会欣然拿出那笔银子。”
朱厚?更是大笑开怀:“哈哈哈。难怪人说你们山西人从娘胎里就会做买卖,你杨惟约是管军掌兵之人,算起账来也是这般头头是道,比马宪成那个户部尚书也不遑多让啊!”
正在笑着,他突然瞥见侍立一旁的张居正张了张嘴,似乎有话要说,却又十分犹豫的样子。
召见朝廷重臣询问军国大事之时,朱厚?经常让张居正陪侍在侧,还是出于为大明王朝培养日后的柄国大臣的长远考虑,让他能够熟悉国家诸般政务。可惜的是,张居正一向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又信奉恩师徐阶传授的“万言不当一默”的为官要诀,从不敢随意置喙,就军国大政表自己的意见,让朱厚?不免有些遗憾。此刻见张居正欲言又止,便含笑目视着他,鼓励他说:“太岳,朕早就说过,御前议事不同于朝堂奏对,心中但有所想,便要畅所欲言。”
得到皇上这样的鼓励,张居正似乎还有些犹豫,朱厚?佯装不快,板着脸说道:“你朝夕陪侍御前,莫非还怀疑朕推腹心于臣下的求贤纳谏之诚吗?你想说什么,尽可说来无妨。朕不会因言废事,更不会因言罪人。”
被皇上如此抢白,张居正这才大着胆子说道:“启奏皇上,顺义王之所以能够集结十万铁骑进击札答阑部,一因朝廷与其修好,承诺兵马不入草原百里,使其西征并无后顾之忧;二有朝廷资助其数十万石米麦粟豆,使其所辖各部军将、部民并无饿殍之虞。然则微臣以为,国朝目下正在江南厉行改稻为桑,又要用兵南洋,靡费钱粮之处甚多。顺义王既已归顺,便是我大明臣子,当与国同体、为君分忧……”
张居正的话说的十分隐晦,但朱厚?还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中暗道:难怪张居正如此犹豫,原来他是要建议朕自食其言啊!
原来,朱厚?于嘉靖二十八年巡幸草原、参加那达慕大会的归国途中,札答阑部曾参与亦不刺袭击大明天子圣驾。俺答担心招致明朝报复,遂主动提议愿举全族之兵,与明军并力合击札答阑部。朱厚?却料定他这么说只是在试探明朝是否有意染指草原,表示要信守明军不入草原百里的承诺,但可以给他们提供粮食作为支援。俺答这才放心下来,经过了一年的准备,于去年夏末秋初集结兵马,进军豁尔豁纳黑川。明朝也信守承诺,为其提供了数十万石米麦粟豆。张居正的意思是,朝廷可以拿江南的改稻为桑和南洋讨夷之战为借口,停止为土默特部的援助。失去了明朝的粮食供应,俺答便不能放开手脚挥师西进,一战而定豁尔豁纳黑川、吞并札答阑部也就成了泡影,于大明驭虏大业不无裨益。
对错暂且不论,张居正能提出这个建议,说明他并不像那些清流官员士子一样迂阔守旧,认为皇帝御口一开,便是不容改易的金科玉律,让朱厚?颇感欣慰。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他已在心中考虑很久,也大致有了答案,却不直说,转而问杨博:“惟约,对于张太岳的这个提议,你怎么看?”
杨博说道:“不敢欺瞒君父,微臣也曾这么想过。思虑再三,又觉得不甚妥当。一则不合天朝礼法,恐招天下人诟病;二则不合皇上‘推赤心于天下’之初衷,日后恐有各部背盟毁约、再起兵戈之祸……”
张居正虽说资望甚浅,却是侍奉御前的天子近臣,又是徐阶的门生,与杨博同属一派。因此,杨博纵然与他政见不合,也说的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不过意思总算是大致说清楚了。
朱厚?点点头,正色说道:“惟约所言,深契朕心。国朝以诚信为本,朕信守承诺,在道义上便站住了脚。日后俺答或其他部族若是背盟毁约,朕便起全国之兵伐之!”
别看他说的冠冕堂皇,其实,早在去年,他便萌生过和张居正同样的想法,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倒不是什么道义不道义的,而是担心把俺答惹毛了,再度入寇中原。一来蒙古各部光脚不怕穿鞋的,冲进来烧杀抢劫,大明不知道要遭受多大的损失;二来他还有更加宏大的战略构想,需要俺答全力协助。第一次合作,一定要取得对方的信任。不过,这些想法,就不足以向杨博和张居正明说了……
略微停顿了一下,朱厚?又说道:“总而言之,俺答既受封王爵,又出兵西征,还自请筑城定居,无论其是否诚心归顺,在三五年之内,北方不会有大的战事。不过,我们也不能懈怠,要时刻提高警惕,做好军事防御的诸般准备。趁这段难得的和平时期,大修险隘、苦练兵马、广开屯田、蓄积钱粮。蒙古各部一年不犯,则有一年之成功;两年无警,则有两年之实效。但得三五年安宁,必然诸般布置皆已周全,我们大明的边防就能坚如磐石,任他何方强敌来犯,定能叫他碰得头破血流、有去无回!这亦是兵家所谓‘能战而后能和’的道理所在!”
杨博躬身说道:“皇上鞭辟入里。嘉靖二十三年京师保卫战,乃是以战促和;嘉靖二十八年‘射天狼’军事演习,乃是以战维和。大明社稷安稳,全仰赖皇上天纵睿智、庙算有方!”
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