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陟咬牙切齿地说:“今夏吴淞江端午汛,松江一府七县几十万百姓遭了灾,近十万百姓生计无着,仰赖朝廷赈救济方能苟且活命。皇上也即刻明上谕拨下赈灾钱粮数以百万计之,并责令内阁及应天府迅即组织各级地方有司衙门赈救民。煌煌圣谕载著邸报、《民报》,天下百官万民无不颂扬君父天心仁厚,圣德巍巍。新任知府赵鼎受命于危难之时,本应布皇恩及万民,救百姓于水火,却不思抚恤,反而肆意侵吞皇粮,夺民口食,擅自降低灾民赈口粮标准,减半赈,亵渎圣恩,虐民自肥,实不可有一日见容于尧舜之世。俆某身为一方士绅,实难忍见众多乡里惨遭贪官凌虐,尸横四野,故在各位钦差大人座前做不平之鸣,恳请各位钦差大人将我松江灾民所受之苦上达天听,穷治其罪!”
朱厚熜坦然地说:“哦,原来俆员外说的是这个。昨日高某进城便闻说了此事,还曾去城西粥厂看过,确实达不到朝廷‘插筷不倒,冷掬可食’及每人每天八两的赈标准,高某也是不胜愤慨之至,当场严斥其非,责令松江知府衙门官吏加米,给灾民施厚粥。”
徐陟忙说:“高大人之义举,俆某也有耳闻,全城百姓无不称颂高大人是爱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爷,惟愿高大人替他们做主呢。”
朱厚熜话锋一转:“惭愧!高某不察实情,行事孟浪,以致错怪了松江府一干忠君爱民的好官,昨晚已当面向赵知府致歉了。”
徐陟一愣,随即阴冷地笑了:“高大人如此宽宏大度,该不会是顾及同年之谊吧?但高大人有没有想过,贵师相夏阁老受命主持应天府赈灾诸事,松江出现了减半赈一事,赵鼎又与夏阁老有师谊,南北科道论争起来,难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倘若朝廷责问下来,夏阁老该如何给朝廷回话?”
朱厚熜似乎也被徐陟话语之中隐含的威胁之意给吓住了:“那么,依俆员外之见,高某该如何行事?”
徐陟张嘴,想要说话,却又看了看坐在东西两厢的其他人,欲言又止。
朱厚熜微微一笑:“张大人是令兄徐阁老的入室弟子,几位太保爷也都是高某的好相与,俆员外有话但说无妨。”
徐陟想想觉得“钦差高大人”说的有道理,但他还是把身子倾过来,压低声音说:“赵鼎不过区区一个四品知府,仰仗状元科名,最是迂阔执拗,不得圣心久矣,今次又犯下了欺君虐民之不赦大罪,实在九死难恕。而夏阁老却是朝廷砥柱中流,没来由为那个屡屡触犯圣意、忤逆师恩的劣徒担罪。但要说让夏阁老亲手料理了自己的门生,只怕以夏阁老宰辅天下、海纳百川的气度,是断然做不出来的。与其让那些攀附严分宜的科道言官抓住此事大做文章,高大人何不壮士断腕,既为皇上立一大功,更为师门除一大害?”
朱厚熜也学他的样子把身子倾过去,压低声音说:“俆员外言之有理。不过,兹事体大,高某敢问俆员外一句,这些话是贵驾自己的意思,还是令兄徐阁老的意思?”
徐陟说:“这自然是我及松江诸多缙绅的意思。事突然,还未修书于家兄告知此事。但家兄最看重乡亲福祉,想必不会对松江灾民所受苛政之苦视若无睹、袖手旁观。”
朱厚熜本来是想从徐陟嘴里套出徐阶到底在这件事情上参与的又多深,听他这么说,不免有些失望,随即就明白其实是自己太疑神疑鬼了:赵鼎减半赈,前后不过四天时间,这个时代又没有电话电报,徐阶又怎能得知此事?便不再跟徐陟废话,直截了当地说:“师谊、年谊,乃至天下万事,终究都拗不过一个‘理’字。赵知府无罪有功,高某也不敢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啊!”
徐陟又是一愣:“高大人,这可怎么说?”
朱厚熜冷笑道:“俆员外好耳报,高某昨日午后在城西粥厂了几句牢骚,俆员外也能了如指掌,难道就不知道,省里给松江府拨的赈粮四天前就断了,那几日赈,都是赵知府以个人的名义向米行赊购的粮食,等若他是自设粥厂赈济灾民。自设粥厂救民活命,这已是天大的功德,非但无罪,更有大功于社稷万民。至于施粥之厚薄,则全凭各人财力,可不能拿朝廷赈标准一概论之!是以高某昨晚便向赵知府当面致歉了。”
徐陟被噎住了,过了一会儿才说:“可高大人有没有想过,他赵鼎为何要拿出自家的钱粮来赈?”
终于说到正题了,朱厚熜说:“倒要请教。”
徐陟说:“朝廷要在江南各省推行改稻为桑国策,那些灾民的田反正都要改种桑棉,如今淹了也就淹了,赶紧卖给丝绵大户赶插桑棉才是正经。苏州的齐府台齐大人上体国忧,下解民难,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南京的夏阁老和刘中丞看后也是赞不绝口,欣然上奏朝廷,内阁遵上谕下急递允行。如今苏州丝绵大户纷纷拿出钱粮来买田,朝廷省下了颇多赈济开销,改稻为桑的国策得以顺利推行,百姓也能早日安心生计,可谓官民两便。松江棉业大户世受皇恩,也愿意为君分忧,舒民困顿,早早就备下了上百万担的粮食准备买田推行国策。这么好的方略,赵鼎却顶着不办,以致缙绅报国无门,百姓徒受其苦……”
朱厚熜不动声色地问道:“那么,俆员外可知道赵知府为何要跟省里对着干呢?”
“那种迂腐书生最是不可理喻,冒昧猜测,大概还是对新政素怀不满,有意阻挠国策推行。”徐陟义愤填膺地说:“即便如高大人方才所言,那个赵鼎是拿自家的钱粮出来赈,克扣灾民口粮之事尚有可恕之处,但他不遵君父圣谕、抵制国策推行,对抗省里的上司衙门、对抗内阁,乃至对抗新政之罪,凌迟难诛!不但是改稻为桑一事,还有重商恤商,也是皇上钦定的国策,赵鼎亦是不遵圣谕、公然抗命。这份知府衙门责令粮商限期将粮食借贷给官府的告示,便是他对抗君父之国策的铁证!”
有那么一刻,朱厚熜真怀疑,高拱这个吏部文选司郎中给他提供的徐陟的履历有问题,徐陟在弃官回乡之前,应该不是在浙江省的曹州任州同,而是在都察院任御史,因为他这种无限上纲上线且“攻击一点,不及其他”的言辞风格,简直象极了那些言官御史。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敢问俆员外,你所说的松江棉业大户,可包括贵驾?”
徐陟自得地一笑:“身为退职官员、一方士绅,国家有事,乡里有难,俆某安敢人后。”
朱厚熜慨叹道:“俆员外为国分忧、造福桑梓的高风亮节,高某深表钦佩。不过,国家有事,乡里有难,俆员外要为国效力、为乡亲造福,何不学一学贵府青浦县前太仆寺少卿史际史大人,他也是退职官员、一方士绅,当此民难之时,毅然捐出家里几千石稻米,在乡里开设粥厂给受灾的乡亲们施粥,高风亮节,可法当今后世。你徐员外为何却要囤积几万石粮食,等着十石一亩、八石一亩来贱买灾民的田?”
“这……这……”徐陟结结巴巴地说:“高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高某今日为何前来贵府拜会俆员外的原因。”朱厚熜冷笑道:“若非如此,宪命在身,野有饿殍,高某怎么还有闲情雅致来听你大谈什么魁龙珠,什么琵琶泉!”
徐陟终于明白了,从一开始,这个“钦差高大人”就不存好意,一直在戏谑自己!他愤然站了起来,说:“高大人,我知道你与赵鼎有同年之谊,以致一味袒护,偏听偏信。但我大明朝有王法律例在,断不容你一手遮天!”
“你也知道我大明朝有王法律例?高某还以为你退职年久,早忘了我大明朝还有王法律例呢!”朱厚熜说:“你有举人功名,还是个退职乡官,固然可以见官不拜,但你当年也不过是个从六品的州同,竟敢口口声声直呼四品府尊名讳,依我《大明律》,这可就是犯上,该如何定罪?还有,你饮食行止处处与君父比拟,夸口自己吃的茶连皇上都无福享用,依我《大明律》,这可就是僭越,又该如何定罪?”
“高大人!”徐陟恼羞成怒,说:“我尊你是辅门生、天子近臣,又是钦差,一再对你礼让三分。可你也别欺人太甚。不要忘了,家兄身在内阁,还兼着你吏部的堂官,真要翻了脸,自有家兄跟皇上和夏阁老去说。”
“哈哈哈!”朱厚熜大笑起来:“上面这两条罪过,不过是学你罗织罪名肆意诋毁赵知府而已,还真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嫌疑,更不好为此伤了徐阁老的颜面。不过,你的罪过也不止这两条,赵知府那边兴许也该有结果了,我倒要看看,徐阁老看到那堆积如山的状纸,该怎么跟皇上、跟夏阁老理论!”
徐陟说:“你——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厚熜笑道:“没什么意思,不过是让赵知府改了官府逢初二、十六放告收状的规矩,今日多放了一天告而已。”
朱厚熜坦然地说:“哦,原来俆员外说的是这个。昨日高某进城便闻说了此事,还曾去城西粥厂看过,确实达不到朝廷‘插筷不倒,冷掬可食’及每人每天八两的赈标准,高某也是不胜愤慨之至,当场严斥其非,责令松江知府衙门官吏加米,给灾民施厚粥。”
徐陟忙说:“高大人之义举,俆某也有耳闻,全城百姓无不称颂高大人是爱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爷,惟愿高大人替他们做主呢。”
朱厚熜话锋一转:“惭愧!高某不察实情,行事孟浪,以致错怪了松江府一干忠君爱民的好官,昨晚已当面向赵知府致歉了。”
徐陟一愣,随即阴冷地笑了:“高大人如此宽宏大度,该不会是顾及同年之谊吧?但高大人有没有想过,贵师相夏阁老受命主持应天府赈灾诸事,松江出现了减半赈一事,赵鼎又与夏阁老有师谊,南北科道论争起来,难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倘若朝廷责问下来,夏阁老该如何给朝廷回话?”
朱厚熜似乎也被徐陟话语之中隐含的威胁之意给吓住了:“那么,依俆员外之见,高某该如何行事?”
徐陟张嘴,想要说话,却又看了看坐在东西两厢的其他人,欲言又止。
朱厚熜微微一笑:“张大人是令兄徐阁老的入室弟子,几位太保爷也都是高某的好相与,俆员外有话但说无妨。”
徐陟想想觉得“钦差高大人”说的有道理,但他还是把身子倾过来,压低声音说:“赵鼎不过区区一个四品知府,仰仗状元科名,最是迂阔执拗,不得圣心久矣,今次又犯下了欺君虐民之不赦大罪,实在九死难恕。而夏阁老却是朝廷砥柱中流,没来由为那个屡屡触犯圣意、忤逆师恩的劣徒担罪。但要说让夏阁老亲手料理了自己的门生,只怕以夏阁老宰辅天下、海纳百川的气度,是断然做不出来的。与其让那些攀附严分宜的科道言官抓住此事大做文章,高大人何不壮士断腕,既为皇上立一大功,更为师门除一大害?”
朱厚熜也学他的样子把身子倾过去,压低声音说:“俆员外言之有理。不过,兹事体大,高某敢问俆员外一句,这些话是贵驾自己的意思,还是令兄徐阁老的意思?”
徐陟说:“这自然是我及松江诸多缙绅的意思。事突然,还未修书于家兄告知此事。但家兄最看重乡亲福祉,想必不会对松江灾民所受苛政之苦视若无睹、袖手旁观。”
朱厚熜本来是想从徐陟嘴里套出徐阶到底在这件事情上参与的又多深,听他这么说,不免有些失望,随即就明白其实是自己太疑神疑鬼了:赵鼎减半赈,前后不过四天时间,这个时代又没有电话电报,徐阶又怎能得知此事?便不再跟徐陟废话,直截了当地说:“师谊、年谊,乃至天下万事,终究都拗不过一个‘理’字。赵知府无罪有功,高某也不敢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啊!”
徐陟又是一愣:“高大人,这可怎么说?”
朱厚熜冷笑道:“俆员外好耳报,高某昨日午后在城西粥厂了几句牢骚,俆员外也能了如指掌,难道就不知道,省里给松江府拨的赈粮四天前就断了,那几日赈,都是赵知府以个人的名义向米行赊购的粮食,等若他是自设粥厂赈济灾民。自设粥厂救民活命,这已是天大的功德,非但无罪,更有大功于社稷万民。至于施粥之厚薄,则全凭各人财力,可不能拿朝廷赈标准一概论之!是以高某昨晚便向赵知府当面致歉了。”
徐陟被噎住了,过了一会儿才说:“可高大人有没有想过,他赵鼎为何要拿出自家的钱粮来赈?”
终于说到正题了,朱厚熜说:“倒要请教。”
徐陟说:“朝廷要在江南各省推行改稻为桑国策,那些灾民的田反正都要改种桑棉,如今淹了也就淹了,赶紧卖给丝绵大户赶插桑棉才是正经。苏州的齐府台齐大人上体国忧,下解民难,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南京的夏阁老和刘中丞看后也是赞不绝口,欣然上奏朝廷,内阁遵上谕下急递允行。如今苏州丝绵大户纷纷拿出钱粮来买田,朝廷省下了颇多赈济开销,改稻为桑的国策得以顺利推行,百姓也能早日安心生计,可谓官民两便。松江棉业大户世受皇恩,也愿意为君分忧,舒民困顿,早早就备下了上百万担的粮食准备买田推行国策。这么好的方略,赵鼎却顶着不办,以致缙绅报国无门,百姓徒受其苦……”
朱厚熜不动声色地问道:“那么,俆员外可知道赵知府为何要跟省里对着干呢?”
“那种迂腐书生最是不可理喻,冒昧猜测,大概还是对新政素怀不满,有意阻挠国策推行。”徐陟义愤填膺地说:“即便如高大人方才所言,那个赵鼎是拿自家的钱粮出来赈,克扣灾民口粮之事尚有可恕之处,但他不遵君父圣谕、抵制国策推行,对抗省里的上司衙门、对抗内阁,乃至对抗新政之罪,凌迟难诛!不但是改稻为桑一事,还有重商恤商,也是皇上钦定的国策,赵鼎亦是不遵圣谕、公然抗命。这份知府衙门责令粮商限期将粮食借贷给官府的告示,便是他对抗君父之国策的铁证!”
有那么一刻,朱厚熜真怀疑,高拱这个吏部文选司郎中给他提供的徐陟的履历有问题,徐陟在弃官回乡之前,应该不是在浙江省的曹州任州同,而是在都察院任御史,因为他这种无限上纲上线且“攻击一点,不及其他”的言辞风格,简直象极了那些言官御史。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敢问俆员外,你所说的松江棉业大户,可包括贵驾?”
徐陟自得地一笑:“身为退职官员、一方士绅,国家有事,乡里有难,俆某安敢人后。”
朱厚熜慨叹道:“俆员外为国分忧、造福桑梓的高风亮节,高某深表钦佩。不过,国家有事,乡里有难,俆员外要为国效力、为乡亲造福,何不学一学贵府青浦县前太仆寺少卿史际史大人,他也是退职官员、一方士绅,当此民难之时,毅然捐出家里几千石稻米,在乡里开设粥厂给受灾的乡亲们施粥,高风亮节,可法当今后世。你徐员外为何却要囤积几万石粮食,等着十石一亩、八石一亩来贱买灾民的田?”
“这……这……”徐陟结结巴巴地说:“高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高某今日为何前来贵府拜会俆员外的原因。”朱厚熜冷笑道:“若非如此,宪命在身,野有饿殍,高某怎么还有闲情雅致来听你大谈什么魁龙珠,什么琵琶泉!”
徐陟终于明白了,从一开始,这个“钦差高大人”就不存好意,一直在戏谑自己!他愤然站了起来,说:“高大人,我知道你与赵鼎有同年之谊,以致一味袒护,偏听偏信。但我大明朝有王法律例在,断不容你一手遮天!”
“你也知道我大明朝有王法律例?高某还以为你退职年久,早忘了我大明朝还有王法律例呢!”朱厚熜说:“你有举人功名,还是个退职乡官,固然可以见官不拜,但你当年也不过是个从六品的州同,竟敢口口声声直呼四品府尊名讳,依我《大明律》,这可就是犯上,该如何定罪?还有,你饮食行止处处与君父比拟,夸口自己吃的茶连皇上都无福享用,依我《大明律》,这可就是僭越,又该如何定罪?”
“高大人!”徐陟恼羞成怒,说:“我尊你是辅门生、天子近臣,又是钦差,一再对你礼让三分。可你也别欺人太甚。不要忘了,家兄身在内阁,还兼着你吏部的堂官,真要翻了脸,自有家兄跟皇上和夏阁老去说。”
“哈哈哈!”朱厚熜大笑起来:“上面这两条罪过,不过是学你罗织罪名肆意诋毁赵知府而已,还真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嫌疑,更不好为此伤了徐阁老的颜面。不过,你的罪过也不止这两条,赵知府那边兴许也该有结果了,我倒要看看,徐阁老看到那堆积如山的状纸,该怎么跟皇上、跟夏阁老理论!”
徐陟说:“你——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厚熜笑道:“没什么意思,不过是让赵知府改了官府逢初二、十六放告收状的规矩,今日多放了一天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