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错愕间,又听到柳媚娘娇笑着说:“奴家今日在蔡大宗伯(礼部尚书的别称)府上也见着了许多,都是要讨顶乌纱帽的相公。听说如今朝廷已开下单子,一个武英殿中书九百两,一个文华殿中书一千五百两,内阁中书两千两,只要肯纳银子,哪怕你目不识丁,也照样能入学选贡,才子不才子的倒无甚打紧了!”
听她话中有掩饰不住的嘲讽之意,张居正和初幼嘉两人的脸上都变了颜色,却又听到齐汉生笑道:“也只有媚娘这样兰心慧质之人,才能说的如此一针见血。在下在夫子庙前摆摊之时,还曾听到一民谣,说如今是‘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扫尽江南钱,填入官家口!’哈哈,也算是新明朝廷一大逸闻趣事。”
初幼嘉还在愣,张居正已将恼怒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何心隐。何心隐不好再隐瞒,只得尴尬地笑笑,一五一十地向他们道出了实情。
原来,当初监国的益王朱厚烨的确是下令旨,召各省举子贡生进京候选任职,但南都主事的魏国公徐弘君、诚意伯刘计成和信国公汤正中等众多勋臣却极力反对,迫使朝廷将候选任职改为纳贡捐官。
对于纳贡捐官一事,何心隐解释说自然是那些勋臣显贵不愿意放过这个财的好机会,都想趁机大捞一把,但朝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自成祖文皇帝定鼎燕京之后,南京降为大明王朝的留都,虽保留了一整套的政府班底,但都是闲职,原有的宫阙衙属大多年久失修;后又经历前些日子的兵乱战火,更是残破不堪,急需整修完造。怎奈新明初定,为了笼络官绅士子,将当年秋赋尽数豁免,府库钱粮枯竭,不得已才开此例。其上者如府部堂官、郎中寺丞,须纳四五千两银子才能授给;次一等的如翰林待诏、知府县令,亦要二三千两银子。虽则如此,纳捐者仍蜂拥而至,各寻门路,争抢不休。方才柳媚娘提到的蔡大宗伯,亦即如今南京礼部尚书蔡益因受命主管此事,自然成为来京纳捐士子引颈翘,争相巴结的对象……
王翠翘插话说,她在筵席觥筹交错之时也听人说了,那几位自持拥立有功的勋臣虽碍于国朝祖制,不能出任内阁辅臣与六部尚书等文官要职,但他们已联名上书,要求今后朝廷一应大小事务,无论是吏部用人,还是户部拨钱,都必须与他们商议,征得他们同意之后才能施行。因此,依她看来,那些士子钻营蔡益的门路其实也是枉然,倒不如直接投到徐、刘、汤等人的门下,几千两银子换一封荐书,直接拿到吏部,还怕吏部不赶紧把官服乌纱双手奉上?兴许官缺肥瘦还有得挑,如今新明朝廷已将火耗归公用以养廉之法废弛,若是祖上无德,被分到一个贫瘠的县份,不晓得要多少年才能捞回本钱……
何心隐反驳道,来求官的士子毕竟都是些个读书人,皓穷经也挣不到一个出身,纳贡捐官讨顶乌纱也是为了光宗耀祖,未必就存了搜刮民财以偿得官之资的心思;再者说来,那几位勋臣闹得实在太不象话,将这关乎士人名节之事等同于商贾之流的一桩“生意”,在门房明目张胆地公开卖,寻常之人若是只求六品以下的官职,连封荐书也不愿意写,只派个家奴持着片子径直带人到吏部,强令吏部即刻授予官职。尤其可恶的是那个兵权在握的魏国公徐弘君,为人最是贪婪无比,四五百两银子送上去,哪怕是未曾进学之人,也能讨得把总、游击,如今南都的各级武职,已被他卖出去了一大半,还不算他们私家重建的南都锦衣卫,故此民间才有“都督满街走”之讥!
见他们说的兴起,齐汉生也加入了进来,帮着王翠翘反驳何心隐说,在他看来,魏国公徐弘君还不算是最贪婪之人,那个诚意伯刘计成不愧是神机军师刘基刘伯温的后人,最会算计,他不但公开卖自家掌管的江防水军的武职,还厚着脸皮使横耍蛮,从吏部强讨来已加盖印信的空白官牒,任你想要五品的知府还是七品的县令,只要奉上银子,他家的师爷大笔一挥,只管填了就是,听说他家师爷凭此所得的润笔之资每日都不下千金。武人本就粗鲁不文,花银子买官职倒还罢了,文职竟也如此,真是让全天下的读书人蒙羞……
柳媚娘与何心隐的情分非同一般,见齐汉生和王翠翘两人一起反驳何心隐,便帮腔说,照她看那些文官也不见得就比勋臣显贵干净多少,以受命主管此事的南京礼部尚书蔡益为例,举子贡生们给朝廷如数缴纳银子还不够,还要打通他的关节。那些纳捐的举子都知道,给他这个大宗伯送银子的花样也有讲究,不能照直送上,因他自诩是圣人门徒、两榜进士,嫌瞧着不雅气,辱没了斯文,眼下最时兴的是送“文房四宝”。读书人拜会座师,送文房四宝是情理之中之事,可那“文房四宝”非同寻常,不打开不知道,原来那砚台是银子铸的,笔管是金子打的,一块块的墨也非是寻常香墨,都是一整块的银子。要么就是送“书”,那书自是非宋即元的珍版,价值已然不菲,但那些求官心切的举子还是担心入不得蔡大宗伯法眼,还要在书里夹上“书帕”,也是非金即银,一函一函这样的书,健仆搬动起来都很吃力……
齐汉生笑着问众人,可曾听过还有一专论此事的民谣?见众人懵懂不知,便说,民谣嘲讽蔡益这个大宗伯曰“不识孔子,只取公子;不认曾子,只识银子。”据说此人本已致仕还乡,南都变乱之后,凭借家中那位曾是秦淮名妓的如夫人当年在旧院开门迎客之时,与魏国公徐弘君等勋贵结下的关系,从中牵线搭桥,赔上了夫人之后终于得以起复,然而几乎将家中的底子抖落一空,急需填补,因此他身为礼部尚书,却很起劲地鼓动朝廷改候选任职为纳贡捐官,想必定是要借这个美差大捞一把,以偿当日买官之资……
正在说话间,张居正突然站了起来,铁青着脸向在座诸人拱手道:“在下就此告退,怠慢之罪,请各位宽恕。”
在座诸人都是一愣,还未反应过来,张居正已经径直推开座椅,向外走去。
何心隐和初幼嘉对视一眼,立即明白过来,齐声叫着:“太岳,太岳!”赶紧跟了出去。
听到他们的叫唤,张居正没有回头,也没有停住脚步,相反,他咬紧牙关,走得更急了。
眼见他就要出了外轩的月洞门,何心隐和初幼嘉终于赶上了他,一左一右拉住了他的袍袖,有愧于心的何心隐不好说话,忙施了个眼色给初幼嘉。初幼嘉会意,假装不解地问道:“太岳,你这、这是做什么?”
张居正冷冷地瞥了他一眼,随即挣脱了他们的拉扯,扭头又走。
“嘿,站了!”初幼嘉着急了,跺跺脚,大声喊道:“你到底意欲何往?不说个明白,那就别走!”
张居正终于站住了,却连头也不回,说道:“回荆州!”
“回荆州?”初幼嘉慌了神,问道:“这,这是为何?”
这会儿,张居正终于肯将头稍稍转向了他,冷冷地说:“愚弟家贫,拿不出许多银子来纳贡捐官,留在南都也是徒劳无功,自然只有回荆州。”
初幼嘉语塞,他知道张居正家中并不宽裕,让他一次拿出几百几千两银子确实不容易,而他自己,虽然出身豪富之家,几千两银子倒也拿得出来,但这样花银子买官之事,却又如何能做的出来!他不禁也将嗔怪的目光投向了尴尬地站在一旁的何心隐。
“太岳何出此言啊!”何心隐绕到张居正面前站定,深深地给他施了一礼,说:“此事都怪为兄,当日监国确是颁下令旨,让各省举荐贤能之士充掖朝班,为兄才作书强要两位贤弟赴京候选,至于其后改为纳捐,为兄也是并不知情。”
道歉之后,何心隐又安慰他说,其实此事也并不尽然如此,朝廷的本意还是广开门路,接纳贤才,比如他们两位,是监国益王早已属意的人才,则勿需如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一样走权贵的门路纳贡捐官,凭他们在士林中的名声,只需他得个机会向朝廷举荐二人,朝廷定会予以重用云云。
张居正厌恶地打断了他的话:“柱乾兄不必说了,照各位方才所说之情形,新明朝廷如此公然卖官鬻爵,那么国家还有什么指望?我辈士子还应什么选,出什么仕?干脆趁早卷铺盖回家,岂不更好?”
何心隐毕竟是有官身之人,听他如此非议朝政攻讦当道,忙正色说道:“太岳,话也不能这么说。当此社稷危倾,纲常倒置,名教不行,士林蒙羞之际,我辈身为仁人君子,又岂能袖手旁观,自弃所求?”
“自弃所求?”张居正紧紧地盯着他,问道:“莫非我等当日大闹科场,就是为着今日这样吗?”
何心隐闻言一震,喃喃地说:“当然不是……”
在那一瞬间,他似乎也有些动摇了,话语之中流露出犹豫的语气,但随即又摇了摇头,说:“南都初定,诸事百废待兴,难免有欠周全之处。惟是如此,更需进贤才,正纲纪。太岳,你素有澄清天下、廓清宇内之志,且要坚定心志,不可徒生颓废……”
“澄清天下、廓清宇内?”张居正苦笑一声:“如今这天下,可有我辈士子一展宏图之处吗?”
听她话中有掩饰不住的嘲讽之意,张居正和初幼嘉两人的脸上都变了颜色,却又听到齐汉生笑道:“也只有媚娘这样兰心慧质之人,才能说的如此一针见血。在下在夫子庙前摆摊之时,还曾听到一民谣,说如今是‘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扫尽江南钱,填入官家口!’哈哈,也算是新明朝廷一大逸闻趣事。”
初幼嘉还在愣,张居正已将恼怒的目光投向了一旁的何心隐。何心隐不好再隐瞒,只得尴尬地笑笑,一五一十地向他们道出了实情。
原来,当初监国的益王朱厚烨的确是下令旨,召各省举子贡生进京候选任职,但南都主事的魏国公徐弘君、诚意伯刘计成和信国公汤正中等众多勋臣却极力反对,迫使朝廷将候选任职改为纳贡捐官。
对于纳贡捐官一事,何心隐解释说自然是那些勋臣显贵不愿意放过这个财的好机会,都想趁机大捞一把,但朝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自成祖文皇帝定鼎燕京之后,南京降为大明王朝的留都,虽保留了一整套的政府班底,但都是闲职,原有的宫阙衙属大多年久失修;后又经历前些日子的兵乱战火,更是残破不堪,急需整修完造。怎奈新明初定,为了笼络官绅士子,将当年秋赋尽数豁免,府库钱粮枯竭,不得已才开此例。其上者如府部堂官、郎中寺丞,须纳四五千两银子才能授给;次一等的如翰林待诏、知府县令,亦要二三千两银子。虽则如此,纳捐者仍蜂拥而至,各寻门路,争抢不休。方才柳媚娘提到的蔡大宗伯,亦即如今南京礼部尚书蔡益因受命主管此事,自然成为来京纳捐士子引颈翘,争相巴结的对象……
王翠翘插话说,她在筵席觥筹交错之时也听人说了,那几位自持拥立有功的勋臣虽碍于国朝祖制,不能出任内阁辅臣与六部尚书等文官要职,但他们已联名上书,要求今后朝廷一应大小事务,无论是吏部用人,还是户部拨钱,都必须与他们商议,征得他们同意之后才能施行。因此,依她看来,那些士子钻营蔡益的门路其实也是枉然,倒不如直接投到徐、刘、汤等人的门下,几千两银子换一封荐书,直接拿到吏部,还怕吏部不赶紧把官服乌纱双手奉上?兴许官缺肥瘦还有得挑,如今新明朝廷已将火耗归公用以养廉之法废弛,若是祖上无德,被分到一个贫瘠的县份,不晓得要多少年才能捞回本钱……
何心隐反驳道,来求官的士子毕竟都是些个读书人,皓穷经也挣不到一个出身,纳贡捐官讨顶乌纱也是为了光宗耀祖,未必就存了搜刮民财以偿得官之资的心思;再者说来,那几位勋臣闹得实在太不象话,将这关乎士人名节之事等同于商贾之流的一桩“生意”,在门房明目张胆地公开卖,寻常之人若是只求六品以下的官职,连封荐书也不愿意写,只派个家奴持着片子径直带人到吏部,强令吏部即刻授予官职。尤其可恶的是那个兵权在握的魏国公徐弘君,为人最是贪婪无比,四五百两银子送上去,哪怕是未曾进学之人,也能讨得把总、游击,如今南都的各级武职,已被他卖出去了一大半,还不算他们私家重建的南都锦衣卫,故此民间才有“都督满街走”之讥!
见他们说的兴起,齐汉生也加入了进来,帮着王翠翘反驳何心隐说,在他看来,魏国公徐弘君还不算是最贪婪之人,那个诚意伯刘计成不愧是神机军师刘基刘伯温的后人,最会算计,他不但公开卖自家掌管的江防水军的武职,还厚着脸皮使横耍蛮,从吏部强讨来已加盖印信的空白官牒,任你想要五品的知府还是七品的县令,只要奉上银子,他家的师爷大笔一挥,只管填了就是,听说他家师爷凭此所得的润笔之资每日都不下千金。武人本就粗鲁不文,花银子买官职倒还罢了,文职竟也如此,真是让全天下的读书人蒙羞……
柳媚娘与何心隐的情分非同一般,见齐汉生和王翠翘两人一起反驳何心隐,便帮腔说,照她看那些文官也不见得就比勋臣显贵干净多少,以受命主管此事的南京礼部尚书蔡益为例,举子贡生们给朝廷如数缴纳银子还不够,还要打通他的关节。那些纳捐的举子都知道,给他这个大宗伯送银子的花样也有讲究,不能照直送上,因他自诩是圣人门徒、两榜进士,嫌瞧着不雅气,辱没了斯文,眼下最时兴的是送“文房四宝”。读书人拜会座师,送文房四宝是情理之中之事,可那“文房四宝”非同寻常,不打开不知道,原来那砚台是银子铸的,笔管是金子打的,一块块的墨也非是寻常香墨,都是一整块的银子。要么就是送“书”,那书自是非宋即元的珍版,价值已然不菲,但那些求官心切的举子还是担心入不得蔡大宗伯法眼,还要在书里夹上“书帕”,也是非金即银,一函一函这样的书,健仆搬动起来都很吃力……
齐汉生笑着问众人,可曾听过还有一专论此事的民谣?见众人懵懂不知,便说,民谣嘲讽蔡益这个大宗伯曰“不识孔子,只取公子;不认曾子,只识银子。”据说此人本已致仕还乡,南都变乱之后,凭借家中那位曾是秦淮名妓的如夫人当年在旧院开门迎客之时,与魏国公徐弘君等勋贵结下的关系,从中牵线搭桥,赔上了夫人之后终于得以起复,然而几乎将家中的底子抖落一空,急需填补,因此他身为礼部尚书,却很起劲地鼓动朝廷改候选任职为纳贡捐官,想必定是要借这个美差大捞一把,以偿当日买官之资……
正在说话间,张居正突然站了起来,铁青着脸向在座诸人拱手道:“在下就此告退,怠慢之罪,请各位宽恕。”
在座诸人都是一愣,还未反应过来,张居正已经径直推开座椅,向外走去。
何心隐和初幼嘉对视一眼,立即明白过来,齐声叫着:“太岳,太岳!”赶紧跟了出去。
听到他们的叫唤,张居正没有回头,也没有停住脚步,相反,他咬紧牙关,走得更急了。
眼见他就要出了外轩的月洞门,何心隐和初幼嘉终于赶上了他,一左一右拉住了他的袍袖,有愧于心的何心隐不好说话,忙施了个眼色给初幼嘉。初幼嘉会意,假装不解地问道:“太岳,你这、这是做什么?”
张居正冷冷地瞥了他一眼,随即挣脱了他们的拉扯,扭头又走。
“嘿,站了!”初幼嘉着急了,跺跺脚,大声喊道:“你到底意欲何往?不说个明白,那就别走!”
张居正终于站住了,却连头也不回,说道:“回荆州!”
“回荆州?”初幼嘉慌了神,问道:“这,这是为何?”
这会儿,张居正终于肯将头稍稍转向了他,冷冷地说:“愚弟家贫,拿不出许多银子来纳贡捐官,留在南都也是徒劳无功,自然只有回荆州。”
初幼嘉语塞,他知道张居正家中并不宽裕,让他一次拿出几百几千两银子确实不容易,而他自己,虽然出身豪富之家,几千两银子倒也拿得出来,但这样花银子买官之事,却又如何能做的出来!他不禁也将嗔怪的目光投向了尴尬地站在一旁的何心隐。
“太岳何出此言啊!”何心隐绕到张居正面前站定,深深地给他施了一礼,说:“此事都怪为兄,当日监国确是颁下令旨,让各省举荐贤能之士充掖朝班,为兄才作书强要两位贤弟赴京候选,至于其后改为纳捐,为兄也是并不知情。”
道歉之后,何心隐又安慰他说,其实此事也并不尽然如此,朝廷的本意还是广开门路,接纳贤才,比如他们两位,是监国益王早已属意的人才,则勿需如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一样走权贵的门路纳贡捐官,凭他们在士林中的名声,只需他得个机会向朝廷举荐二人,朝廷定会予以重用云云。
张居正厌恶地打断了他的话:“柱乾兄不必说了,照各位方才所说之情形,新明朝廷如此公然卖官鬻爵,那么国家还有什么指望?我辈士子还应什么选,出什么仕?干脆趁早卷铺盖回家,岂不更好?”
何心隐毕竟是有官身之人,听他如此非议朝政攻讦当道,忙正色说道:“太岳,话也不能这么说。当此社稷危倾,纲常倒置,名教不行,士林蒙羞之际,我辈身为仁人君子,又岂能袖手旁观,自弃所求?”
“自弃所求?”张居正紧紧地盯着他,问道:“莫非我等当日大闹科场,就是为着今日这样吗?”
何心隐闻言一震,喃喃地说:“当然不是……”
在那一瞬间,他似乎也有些动摇了,话语之中流露出犹豫的语气,但随即又摇了摇头,说:“南都初定,诸事百废待兴,难免有欠周全之处。惟是如此,更需进贤才,正纲纪。太岳,你素有澄清天下、廓清宇内之志,且要坚定心志,不可徒生颓废……”
“澄清天下、廓清宇内?”张居正苦笑一声:“如今这天下,可有我辈士子一展宏图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