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好一直在家里头过到正月初五。
初五这天,后娘青玉要带她去天门寺烧香。早早的起来,不等她穿衣裳,小丫头环儿捧了蜜枣百合汤来,红红的枣儿、雪白的百合,盛在描着睡莲的青花小碗里,一口下去,暖心暖肺,口齿清甜。
青玉自家妆奁丰厚,自打过了门子,就买了一个小丫鬟伺候着。自打静好来家里这些日子,环儿被青玉指派单门伺候静好。睡前打来热热的水给她烫脚,早上伺候她梳头更衣,事无巨细的在身边伺候,一口一个大小姐喊的无比亲热,静好不习惯这样的生活,凡事自个来,环儿一张圆脸带着团团的笑道:“大小姐,本该就我伺候你呀。伺候的不好,奶奶还不依呢。”
奶奶自然是青玉了。王老太太对静好难得展开了笑脸,吃饭偶尔往碗里夹块肉,人前人后不住嘴的夸静好生的俊。
王家母子被后娘捏的团团转,以往文绣在时一句话不合张口就骂提腿就踢,现今要觑着青玉的脸色过日子,虽然这样,王老太太整天乐呵呵的,谁让这个儿媳妇有银子出手大方呢,过年给她做了三套衣裳,全部是用整匹的绸缎缝的,走出去谁不夸她得了个好儿媳,乡下人家只看眼前,加上青玉待左邻右舍客气,谁还记得她的出身。
静好对着镜子梳妆。环儿散开了她的头发,静好的头发很美、浓密、漆黑,握在手里厚厚一捧。
“姑娘的头发真好!”环儿拿着篦子耐心的将她的头发篦至蓬松,一股一股编成辫子,挽成花瓣的形状,窝在头顶。形成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小时候娘帮她洗头,春天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她躺在上头,怕打湿了她的衣衫,特意在脖子上围一块红绸子。又黑又浓的头发涂抹上桂花头油,她仰着脸把头发垄到后背,一直放在水盆里。娘给她用香膏一遍一遍清洗。春深日暖。院子里一株桃花开的烈,一朵一朵被风吹得打着旋儿落在她身上。
娘在的时候,姑姑经常来家里。看到她的满头乌黑光亮的头发,会不咸不淡说一句:“发丝这样硬,怕是命也硬,是个克人的。”
她听得出那语气里的嫉恨。后来娘死了,姑姑说是她克死的。若是娘活着。她愿意剪去满头青丝,生生世世变作一只不长毛发的濑头乌龟。
想到娘,眼神暗了暗,用手按下了眼角的水光。
初一那天。刚跨进家门,青玉准备了祭祀果品、三牲、黄表纸,她哽咽着给娘上了一炷香。心下对这个后娘满心感激。
“姑娘生的白净,我看倒不如戴这支钗。”环儿从描着双鱼戏莲的梳妆台里拿出一枚钗。前端细细,顶端一只大红色石榴花,握在手里,一转动整个屋子跟着流光溢彩起来。
“姑娘带这钗不合适,年纪小,就这牡丹髻也压不住,重新梳个发型。”青玉站在静好身后细细打量一眼,上前扶着她的肩膀,解开了刚窝好的牡丹髻,“你先去厨下看看饭菜好了没,我来给姑娘梳头。”
环儿屈膝应了一声退下了。
和青玉相处了几天,由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相谈甚欢。
静好这几天一直睡在母亲原来的屋子里,房间收拾打扮了一番,一张橡木床铺着厚厚的被褥,垄了一只火盆,炭火烧得旺旺得,怕屋子里有炭火味,环儿日日在屋子里熏上百合香,晚上就打地铺睡在底下,随时给她端茶递水。新打了两只衣柜,上头雕刻着朵朵梅花,拉开柜门,架子上搭着一排排的衣裳,一年四季俱齐。环儿笑道:“奶奶对姑娘真好,准备了一年四季的衣裳,日后姑娘回家再也不用赶着做了。”…
大年初二,王云娘来走亲戚,撩开帘子看了一眼屋子,嘴撇到耳根冷讽了一句:“又不是啥千金小姐,用得着住这么好的地方。”
这话传到青玉耳朵里,脸色沉了又沉。在饭桌上,王宝柱以大哥的口气落了云娘的脸,这还是头一遭,气的云娘掷下筷子就要家去。
知道静好绣花刺绣拿去卖,温婉的提醒她,当绣娘可不轻省,最是累人的活计,看着衣上绸上绣的鲜亮,一阵阵扎下去的俱是绣娘的眼神,那做上十年以上的老绣娘,眼睛也模糊脖子酸的再也抬不起来,一身的毛病。
静好朝镜子里的青玉微微一笑,坐定了由着她打扮。
青玉的手细腻温柔,给她挽了一只常云髻。在梳妆匣子里挑选了一番,没有一支钗一根簪能入她的眼,叹了口气阖上,拉开抽屉,从另一只匣子里抽出一只簪子。
静好搭眼一看,是一朵芍药花。捧在手里细细看,花色纯红,芍药花瓣还都打着皱,插在瓶子里除开闻不到花香,便和真花一样。又拿了一支蝴蝶钗,活灵活现的一只蝴蝶儿,亮片翅膀迎风扇动,那大红色的牡丹簪插戴在头上,在攒了这只钗,可不就如同活蝴蝶落在她发间。
静好身上穿着新缝的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她昨日刚洗了头发,身上俱是茉莉香,一张粉脸愈发显得桃腮杏眼,端的是明艳。
打扮完,环儿已端上了早饭。
青玉是江南人,吃的饭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精致,酥皮小饺儿、豆沙小圆子、枣泥山楂糕、南瓜蜜枣粥。
静好是个不挑食的,每样吃了一点填饱了肚子。
王老太太和王宝柱吃不习惯南方小食,环儿下了一锅鸡丝面条,母子俩呼呼吃了个干净,连汤带水全进了肚皮。
正月初五去天门寺拜岁,是王老太太提出来的,讨了这么个财神儿媳妇,她怕一溜手飞走了,赶紧借着正月里头去庙里菩萨面前烧香还愿。
徐州府风气一向淳朴。女子可以出门赶集、上香且不用蒙面纱,和男人一样坦荡荡。天门寺人很多,拥挤的水泄不通。静好坐在马车里,因贪恋外头的风景,掀开帘子一角往外看。她已经长开,日头融金,万道霞光给她月白色的衣衫裙子染成了一层金。头上的蝴蝶钗欲飞。点点啐金映到眼睛里,引得一众后生扭头看。
马车一路驶到天门寺,沙弥看到青玉和静好的打扮以为是清贵的大户人家。急急忙忙引到里头。
王老太太双手合十拜菩萨,王宝柱拿着签桶等在边上,等亲娘拜完笑着说:“娘,咱们求个签吧。”
王老太太想了想。现在的日头那么兴盛,不求也罢。一眼看到立在一边的静好:“静好掣吧。”
静好来家里头,青玉把她捧成心尖尖上的人,让静好掣签为了讨好儿媳妇的意味。
静好懵懵懂懂,看到大红签桶里刻了莲花头的竹签子。叫王宝柱拿住手抱牢签桶,摇晃出声,摇了没两下里头就掉出一支红签。
王老太太赶紧抢着拿在手里。从兜里掏出十文钱叫僧人解签,那和尚胖胖笃笃。一拿住就笑眯眯的点头:“六十六签,中吉。”
也就是不好不坏,青玉瞅了眼竹签,问道:“大师,这上头说的甚?”
老和尚身边的小沙弥早早就瞧中了,转身拿了一卷黄纸递过来,老和尚常年解签,也不须展开来看,交给王老太太就说:“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静好跟着母亲识字,听了这句诗只知是前朝高侍郎所作,并不甚明白意思。
青玉听了这诗,倒是看了静好两眼,或许是个有福气的,但就不知道压住压不住。
王老太太和王宝柱俱听不懂,提了一句最关心的话:“那我孙女的婚事?”
老和尚点了点黄纸再不肯说,后头求他解签的人排了长龙,一说完就挥挥手,小沙弥做个请的手势,一家人随着人流涌至殿外。
王家这个年过的富足,陈家也不冷清。
初五这天,文英和文嫡走娘家。文英带了两份礼,大房和上房一样丰厚,俱是半腔羊、两瓶烧刀子酒、十斤制肉、八色攒盒,侄儿侄女也各有各的礼物,或是鞋垫、或是簪子、或是玩意,连蔡氏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都得到两只肚兜。
就这样,陈老太太话里话外嫌礼少,被文英堵了过去:“我家日子哪有妹妹家好过,可着劲的给娘好东西。”
文嫡厚脸皮惯了,倒是坐在一边的段二虎涨红了脸。早起为了年礼,他和文嫡吵了一架,文嫡嘴里说的好好的,临了临了只带了两包果子、一斤红糖,那还是段二虎的大姐带来的。
“我看大嫂子连同几个孩子浑身上下俱是新的,大哥家发财了也不想想妹子。”文嫡一进门看到大房一水的新衣新裤,低低给陈老太太埋怨起来。
“别说是妹妹,就是娘也没得到多少。”赵氏添了一把火。
陈老太太的眉毛立了起来。
文嫡不住嘴的嗑瓜子皮,上下嘴皮子翻飞:“等吃饭时,看我咋说道她脸上去。”
文英站在墙根下听了一下,知道后娘带着儿媳妇和闺女在排揎亲嫂子呢,掀开帘子抄着手道:“说谁脸上去。”
文嫡心底惧文英,为闺女时,最怕这个姐姐,一个不和,就拿大嘴巴子抽。为了这,陈老太太故意让文英拖到老大才挑了比她大十岁的郑豁子,没成想郑豁子是个心思活泛的,待文英好,不出一年搬到镇上开了个新铺子,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倒把陈老太太气个仰倒。
开了两席,陈老爷子带着男人一桌,女眷一桌,陈老太太坐在主位,文嫡坐在对面。肉菜堆得高高的,文嫡一筷子就挟走了鸡腿,摆在碗里慢慢啃,又赶紧挟了另一个给春姐,春姐吃得满嘴是油。
文英气不过,倒不是她在乎那点子肉。伸手夹了一块肥嫩的鱼肉给了嫂子李氏:“嫂子做饭辛苦,多吃些,幸好今年分了家,否则天天这样做菜岂不是累死。”
赵氏和张氏坐在对面,吃不住这话,讪讪的。
看着文嫡和春姐两个吃得一桌子鸡骨头,陈老太太一径望着女儿外孙女笑,只在陈老爷子瞧过来的时候招呼一声文英吃菜
陈雪娇垂着眼也不知陈老太太是不是故意,一堆肉菜都摆放在文嫡、二房面前,文英、大房面前就只一碟子猪肉,白花花全是肥油,陈雪娇捏着筷子挟了两片便不吃了。文英看到侄女这个样子,心里哪有不知,抓起文嫡旁边一碟子卤牛肉、一盘子鱼、一盘子鸡摆放在大房几个孩子一边。
“我看妹妹面前这么多肉都不知道筷子往哪里下,不若给侄女吃。”文英夹了一块鸡肉放进雪娇碗里。
男人那桌和这边差不了多少,桌上的整鸡整鸭子全在段二虎一边,打横里就只摆了一大碗油渣跟一大海碗的猪大肠在郑豁子一边。
这东西往日常吃,为着下饭,半碗油渣用辣椒煨了可以吃三碗饭,可年节里拿这个来待客显得看轻了他,偏生陈子长还不住口的劝郑豁子:“姐夫,知道你素日爱吃这个,早早预备了,这个可是我家那口子灶上花了半天功夫炖的,你且尝一尝。”
郑豁子在好性见岳家不拿他当回事便阴了脸,段二虎脸上也不好看,陈家这么着把自己推向了连襟的对立面,还是陈齐安移了移盘子,把肉菜朝郑豁子面前移了移。(未完待续)
初五这天,后娘青玉要带她去天门寺烧香。早早的起来,不等她穿衣裳,小丫头环儿捧了蜜枣百合汤来,红红的枣儿、雪白的百合,盛在描着睡莲的青花小碗里,一口下去,暖心暖肺,口齿清甜。
青玉自家妆奁丰厚,自打过了门子,就买了一个小丫鬟伺候着。自打静好来家里这些日子,环儿被青玉指派单门伺候静好。睡前打来热热的水给她烫脚,早上伺候她梳头更衣,事无巨细的在身边伺候,一口一个大小姐喊的无比亲热,静好不习惯这样的生活,凡事自个来,环儿一张圆脸带着团团的笑道:“大小姐,本该就我伺候你呀。伺候的不好,奶奶还不依呢。”
奶奶自然是青玉了。王老太太对静好难得展开了笑脸,吃饭偶尔往碗里夹块肉,人前人后不住嘴的夸静好生的俊。
王家母子被后娘捏的团团转,以往文绣在时一句话不合张口就骂提腿就踢,现今要觑着青玉的脸色过日子,虽然这样,王老太太整天乐呵呵的,谁让这个儿媳妇有银子出手大方呢,过年给她做了三套衣裳,全部是用整匹的绸缎缝的,走出去谁不夸她得了个好儿媳,乡下人家只看眼前,加上青玉待左邻右舍客气,谁还记得她的出身。
静好对着镜子梳妆。环儿散开了她的头发,静好的头发很美、浓密、漆黑,握在手里厚厚一捧。
“姑娘的头发真好!”环儿拿着篦子耐心的将她的头发篦至蓬松,一股一股编成辫子,挽成花瓣的形状,窝在头顶。形成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小时候娘帮她洗头,春天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她躺在上头,怕打湿了她的衣衫,特意在脖子上围一块红绸子。又黑又浓的头发涂抹上桂花头油,她仰着脸把头发垄到后背,一直放在水盆里。娘给她用香膏一遍一遍清洗。春深日暖。院子里一株桃花开的烈,一朵一朵被风吹得打着旋儿落在她身上。
娘在的时候,姑姑经常来家里。看到她的满头乌黑光亮的头发,会不咸不淡说一句:“发丝这样硬,怕是命也硬,是个克人的。”
她听得出那语气里的嫉恨。后来娘死了,姑姑说是她克死的。若是娘活着。她愿意剪去满头青丝,生生世世变作一只不长毛发的濑头乌龟。
想到娘,眼神暗了暗,用手按下了眼角的水光。
初一那天。刚跨进家门,青玉准备了祭祀果品、三牲、黄表纸,她哽咽着给娘上了一炷香。心下对这个后娘满心感激。
“姑娘生的白净,我看倒不如戴这支钗。”环儿从描着双鱼戏莲的梳妆台里拿出一枚钗。前端细细,顶端一只大红色石榴花,握在手里,一转动整个屋子跟着流光溢彩起来。
“姑娘带这钗不合适,年纪小,就这牡丹髻也压不住,重新梳个发型。”青玉站在静好身后细细打量一眼,上前扶着她的肩膀,解开了刚窝好的牡丹髻,“你先去厨下看看饭菜好了没,我来给姑娘梳头。”
环儿屈膝应了一声退下了。
和青玉相处了几天,由一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相谈甚欢。
静好这几天一直睡在母亲原来的屋子里,房间收拾打扮了一番,一张橡木床铺着厚厚的被褥,垄了一只火盆,炭火烧得旺旺得,怕屋子里有炭火味,环儿日日在屋子里熏上百合香,晚上就打地铺睡在底下,随时给她端茶递水。新打了两只衣柜,上头雕刻着朵朵梅花,拉开柜门,架子上搭着一排排的衣裳,一年四季俱齐。环儿笑道:“奶奶对姑娘真好,准备了一年四季的衣裳,日后姑娘回家再也不用赶着做了。”…
大年初二,王云娘来走亲戚,撩开帘子看了一眼屋子,嘴撇到耳根冷讽了一句:“又不是啥千金小姐,用得着住这么好的地方。”
这话传到青玉耳朵里,脸色沉了又沉。在饭桌上,王宝柱以大哥的口气落了云娘的脸,这还是头一遭,气的云娘掷下筷子就要家去。
知道静好绣花刺绣拿去卖,温婉的提醒她,当绣娘可不轻省,最是累人的活计,看着衣上绸上绣的鲜亮,一阵阵扎下去的俱是绣娘的眼神,那做上十年以上的老绣娘,眼睛也模糊脖子酸的再也抬不起来,一身的毛病。
静好朝镜子里的青玉微微一笑,坐定了由着她打扮。
青玉的手细腻温柔,给她挽了一只常云髻。在梳妆匣子里挑选了一番,没有一支钗一根簪能入她的眼,叹了口气阖上,拉开抽屉,从另一只匣子里抽出一只簪子。
静好搭眼一看,是一朵芍药花。捧在手里细细看,花色纯红,芍药花瓣还都打着皱,插在瓶子里除开闻不到花香,便和真花一样。又拿了一支蝴蝶钗,活灵活现的一只蝴蝶儿,亮片翅膀迎风扇动,那大红色的牡丹簪插戴在头上,在攒了这只钗,可不就如同活蝴蝶落在她发间。
静好身上穿着新缝的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她昨日刚洗了头发,身上俱是茉莉香,一张粉脸愈发显得桃腮杏眼,端的是明艳。
打扮完,环儿已端上了早饭。
青玉是江南人,吃的饭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精致,酥皮小饺儿、豆沙小圆子、枣泥山楂糕、南瓜蜜枣粥。
静好是个不挑食的,每样吃了一点填饱了肚子。
王老太太和王宝柱吃不习惯南方小食,环儿下了一锅鸡丝面条,母子俩呼呼吃了个干净,连汤带水全进了肚皮。
正月初五去天门寺拜岁,是王老太太提出来的,讨了这么个财神儿媳妇,她怕一溜手飞走了,赶紧借着正月里头去庙里菩萨面前烧香还愿。
徐州府风气一向淳朴。女子可以出门赶集、上香且不用蒙面纱,和男人一样坦荡荡。天门寺人很多,拥挤的水泄不通。静好坐在马车里,因贪恋外头的风景,掀开帘子一角往外看。她已经长开,日头融金,万道霞光给她月白色的衣衫裙子染成了一层金。头上的蝴蝶钗欲飞。点点啐金映到眼睛里,引得一众后生扭头看。
马车一路驶到天门寺,沙弥看到青玉和静好的打扮以为是清贵的大户人家。急急忙忙引到里头。
王老太太双手合十拜菩萨,王宝柱拿着签桶等在边上,等亲娘拜完笑着说:“娘,咱们求个签吧。”
王老太太想了想。现在的日头那么兴盛,不求也罢。一眼看到立在一边的静好:“静好掣吧。”
静好来家里头,青玉把她捧成心尖尖上的人,让静好掣签为了讨好儿媳妇的意味。
静好懵懵懂懂,看到大红签桶里刻了莲花头的竹签子。叫王宝柱拿住手抱牢签桶,摇晃出声,摇了没两下里头就掉出一支红签。
王老太太赶紧抢着拿在手里。从兜里掏出十文钱叫僧人解签,那和尚胖胖笃笃。一拿住就笑眯眯的点头:“六十六签,中吉。”
也就是不好不坏,青玉瞅了眼竹签,问道:“大师,这上头说的甚?”
老和尚身边的小沙弥早早就瞧中了,转身拿了一卷黄纸递过来,老和尚常年解签,也不须展开来看,交给王老太太就说:“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静好跟着母亲识字,听了这句诗只知是前朝高侍郎所作,并不甚明白意思。
青玉听了这诗,倒是看了静好两眼,或许是个有福气的,但就不知道压住压不住。
王老太太和王宝柱俱听不懂,提了一句最关心的话:“那我孙女的婚事?”
老和尚点了点黄纸再不肯说,后头求他解签的人排了长龙,一说完就挥挥手,小沙弥做个请的手势,一家人随着人流涌至殿外。
王家这个年过的富足,陈家也不冷清。
初五这天,文英和文嫡走娘家。文英带了两份礼,大房和上房一样丰厚,俱是半腔羊、两瓶烧刀子酒、十斤制肉、八色攒盒,侄儿侄女也各有各的礼物,或是鞋垫、或是簪子、或是玩意,连蔡氏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都得到两只肚兜。
就这样,陈老太太话里话外嫌礼少,被文英堵了过去:“我家日子哪有妹妹家好过,可着劲的给娘好东西。”
文嫡厚脸皮惯了,倒是坐在一边的段二虎涨红了脸。早起为了年礼,他和文嫡吵了一架,文嫡嘴里说的好好的,临了临了只带了两包果子、一斤红糖,那还是段二虎的大姐带来的。
“我看大嫂子连同几个孩子浑身上下俱是新的,大哥家发财了也不想想妹子。”文嫡一进门看到大房一水的新衣新裤,低低给陈老太太埋怨起来。
“别说是妹妹,就是娘也没得到多少。”赵氏添了一把火。
陈老太太的眉毛立了起来。
文嫡不住嘴的嗑瓜子皮,上下嘴皮子翻飞:“等吃饭时,看我咋说道她脸上去。”
文英站在墙根下听了一下,知道后娘带着儿媳妇和闺女在排揎亲嫂子呢,掀开帘子抄着手道:“说谁脸上去。”
文嫡心底惧文英,为闺女时,最怕这个姐姐,一个不和,就拿大嘴巴子抽。为了这,陈老太太故意让文英拖到老大才挑了比她大十岁的郑豁子,没成想郑豁子是个心思活泛的,待文英好,不出一年搬到镇上开了个新铺子,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倒把陈老太太气个仰倒。
开了两席,陈老爷子带着男人一桌,女眷一桌,陈老太太坐在主位,文嫡坐在对面。肉菜堆得高高的,文嫡一筷子就挟走了鸡腿,摆在碗里慢慢啃,又赶紧挟了另一个给春姐,春姐吃得满嘴是油。
文英气不过,倒不是她在乎那点子肉。伸手夹了一块肥嫩的鱼肉给了嫂子李氏:“嫂子做饭辛苦,多吃些,幸好今年分了家,否则天天这样做菜岂不是累死。”
赵氏和张氏坐在对面,吃不住这话,讪讪的。
看着文嫡和春姐两个吃得一桌子鸡骨头,陈老太太一径望着女儿外孙女笑,只在陈老爷子瞧过来的时候招呼一声文英吃菜
陈雪娇垂着眼也不知陈老太太是不是故意,一堆肉菜都摆放在文嫡、二房面前,文英、大房面前就只一碟子猪肉,白花花全是肥油,陈雪娇捏着筷子挟了两片便不吃了。文英看到侄女这个样子,心里哪有不知,抓起文嫡旁边一碟子卤牛肉、一盘子鱼、一盘子鸡摆放在大房几个孩子一边。
“我看妹妹面前这么多肉都不知道筷子往哪里下,不若给侄女吃。”文英夹了一块鸡肉放进雪娇碗里。
男人那桌和这边差不了多少,桌上的整鸡整鸭子全在段二虎一边,打横里就只摆了一大碗油渣跟一大海碗的猪大肠在郑豁子一边。
这东西往日常吃,为着下饭,半碗油渣用辣椒煨了可以吃三碗饭,可年节里拿这个来待客显得看轻了他,偏生陈子长还不住口的劝郑豁子:“姐夫,知道你素日爱吃这个,早早预备了,这个可是我家那口子灶上花了半天功夫炖的,你且尝一尝。”
郑豁子在好性见岳家不拿他当回事便阴了脸,段二虎脸上也不好看,陈家这么着把自己推向了连襟的对立面,还是陈齐安移了移盘子,把肉菜朝郑豁子面前移了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