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浅译:

    老君说:大道没有形状可见,但是它却化生孕育出天地,大道没有感情意识,但是它却有日月轮转往来,大道没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却生长出有名类的万物,我不知道那个无名的它,只是勉强的叫它为道。

    这个道啊,有轻清,有重浊,上天是轻清的,大地是重浊的,轻清的上天是运动的,重浊的大地是安静的;男子秉承轻清之气相,女子秉承重浊之气相,男子因为秉承天清之气,所以偏向于灵动,女子因为大地重浊之气而偏向于安静;从道的根本之处渐渐衍生出细枝末梢,就化生出天地万物。

    轻清的天气是重浊地气的源头,灵动是安静的生机根本,人能够常常清灵安静,天地之气都会各归其本然状态。

    人的神,是偏向于轻清灵动的,但是人的心识会惊扰灵动的神,人的心识本来状态是偏向安静的,但是人的欲能够牵缠心识的安静。

    常常能够远离欲的牵缠,心识心思自然就会安然而静,清洗心识的牵缠,神就会自然的轻清灵动,这样的人自然不会生出六欲,贪嗔痴这三种心识的毒素也会自然消失无踪。

    之所以不能达到如此状态的人,是因为心识没有清洗干净,心识之所以不干净,就是因为没有离开欲望的纠缠。

    能够离开欲望的人,内观他的心识,他的心澄净清澈,因此内心是清澈透明而无碍的,外看形体,看到的是形体的本源,所以无碍于形体,远观他处,一切万物都不留碍,因为内心通明透彻,见证了这个内外清澈,所以于心、于身、于物皆无留碍,如此无碍,这就是空灵。

    如此证见的人,刚刚见证的时候,还会处在这种空灵的状态中,他还没有超脱自己的空灵状态,继续深入见证,连这个空灵的状态也明澈无留碍,空灵的状态也不会再有。

    所处的空灵状态也不再成为状态了,那就是连空灵也无碍了,如果无碍于一切,明澈于一切,就会明白清澈至极,这种至极的清明,就是寂然,寂然之中的人,是无所障碍留碍的,所以他不会有欲的牵缠。

    既然欲已经不再生成,那就是真的安静了,以这个真正安静的心灵应对事物,就不会留碍于事物,明白通达,心性就会被温养孕育,经常应对事物而能够常常安然寂静,那就是恒常的清净。

    这样的清静状态生活,就会渐渐的融入大道,既然融入了大道,就称为得道,虽然叫做得道,但是实际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为了引导众生,才叫做得道,能够领悟明白它的人,可以传承这个圣道。

    老君说:上乘根性的人,不好争于世,下乘根性的人,偏好于世上争;上乘德行的人,不计较德行,下乘德行的人,偏执于德行,执着于这些的人,不能明白大道的德行。

    众生之所以不能融入真道的原因是,心识、心思有欲、妄,因为有欲妄之心思,他的清灵之神就会受惊,若他的清灵之神受惊,他就不会有清明透彻的心境,他就会留碍执着于外物,既然执着于外物,就会生出贪得求取之心。

    生出贪得求取的心思,那就是烦恼的根源,这些烦恼妄想的心思,会让人的身体受苦痛,会让他的心神忧虑煎熬,因为如此身心不安,所以就会遭受污浊和侮辱,会在生死的苦海之中流浪漂流,这样的生死苦楚的人,就是离道的人。

    真正恒常的大道,明悟它的人,自然会融入大道,融入大道的人,才是永恒清灵安静的人。

    浅解:

    大道无形,比如说虚空,不可见,然而虚空中有空气,空气不动的时候,人不觉得有空气存在。太空中没有空气,犹如大道无形,空气犹如人的神,而空气中的海市蜃楼犹如人的心识,而人的欲则犹如夏天的热度和冬天的寒冷。

    再说生育天地,《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道如太空无物,连空气也没有,太道之初,大道生一,这个一在两千年前就是道气的表示,那时候的贤人都会说这个‘一’。

    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就是这个一,这个一就是现在修道者所说的虚无一气,所谓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就是无极化生太极之气。

    这一气没有阴阳之说,这一气也没有谁做主导,大道的状态,本来就是无生无灭,所以不可计算年岁,在这无量量的年岁之中,大道自然中化生出虚无一气,也是正常的,说是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也可以。

    这虚无一气,就是天地阴阳之气的根本,而一气之中,先有天气化出,因为虚无一气是所有一切生机之根本,是天地之根。

    地气因为天气而化生,天气轻清灵动,因为天气的运转,所以大地之气渐渐下落凝聚,渐渐化出形体,然而因为大地凝聚,所以天气的灵动也与地气相互往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形体。

    天地之气,就是阴阳二气,虚无一气为太极、太一之气,太一之气因为是在大道之中化生,所以是一团正圆的气团,这就是虚空祖气之界(祖气:生命本源气)。

    这气团就这么存在着,存在必然会有变化,时间久了自然有动,何况虚无一气是一切万物之本源生气,所谓得之者生,失之者死,就是这个生机之气。

    一气之中有阴阳二气流转,阳气清灵上浮,阴气受激荡而渐渐下聚,下聚的时间长了,自然就有形体,天地阴阳之气激荡,化生出风气、火气、水气,这就是二生三。

    然而天气无形灵动,所以主要以风火二气运转,地气重浊,水气随地气下沉,这就是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种气相相互渗透融合,就是一个生命体。

    这就是大道生育天地,而虚空天气之中,有风气化为空气,有火气化为日月明星,这里用‘有’字,就是说最初本源之气,最为玄妙,可以化生最为清净的万物,不是全部都化为某一类的形体。

    而天地之气是相互交融运转的,不然大地就不会有生机,一部分火气渗入大地,被大地凝聚,一部分风气渗入大地,也被凝聚,水气在大地上。

    此时天地俱全,天上也有地气和水气,虚空界中,就完全拥有了地火水风四种生命元素,但是这些只是生命机体的形成因素,众生为什么有灵呢?

    先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天气是地气的源头,所以说浊来自清,而天气的灵动却不是随意的,它还是依靠大地之气而运转的,所以这就是天地有序,所以后边才会告诫人们: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里说的人清静而天地归自然,是说人气,《道德经》云: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气是与天气、地气相互存在,才成为三才和合,这才是修行之道,以人气合天地气,返归本源祖气,以祖气而长存,渐渐融入大道清净境界。

    现在就得说,为什么有人,人没有灵识,跟天地万物也没有区别,那么灵识就是一切有灵众生的根本,也是佛家说的有情众生,其实佛经也是翻译过来的,这个有情,在中国早已有之,这里说这个,是不想众人有教派争论。

    这里不再论述人最初的灵识从何而来,具体的可以看《紫府仙录·第三卷》,这里只做《清净经》的浅解,敬请见谅。

    人有男女,男阳女阴,所以可以说男人好动而女人好静,所以自古以来都只说女子文静的;所谓男清女浊,就是清灵和重浊,这是说的阴阳之气;阴气重浊,所以女子身体无力,男子身体具备阳气,所以生有好的筋骨之力。

    而男女又是如何来的呢?略提一下,任何人都是具备地火水风这四气的,而人最初在母亲的**中的状态,也跟无极生太极是一样的。

    丹家修炼者说的清楚,父精母血和合,就是父母元阳元阴和合,但是这样只是具备阴阳二元气,这是最初的生命机体,如此的机体,是没有灵识的。

    而自古以来,都有入胎一说,道家说元灵入体,佛家说中阴身(并非是阴魂,也可以勉强的说不仅仅是阴魂),父母精血和合,此时如果没有元灵入胎,那女子是不能怀孕的,所以男女想要怀孕成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只有元阴、元阳和元灵,三元合一,才会成为一个胞胎,不但是人,凡是胎生的生物,都是如此。至于这胎中的十个月会怎样的发育,敬请阅览《佛说入胎经》,如果不愿意看而还想了解,那就敬请阅览《紫府仙录·第三卷和第四卷》,其中各有略提。

    再接着说男女是如何形成的,现代人说成精、卵(物质形体),道家说是元阳和元阴(物质性质),在和合成为胞胎的时候,就等于是阴阳和合为太极胞胎。

    而后,太极运转阴阳、四象之气,渐渐的化生出人的身体,所有器官和肢体的形成次序,经典中都有描述,科普知识中也有讲说。

    丹家说这个胞胎以元阳包裹元阴而形成的身体,就是男子,元阴包裹元阳而形成的身体,就是女子;所以说男子元气外阳而内阴,女子元气外阴而内阳。

    所以说男子之气属阳、属清、属动,女子之气属阴、属浊、属静。

    而人的元灵就是元神,《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元神就是谷神,玄牝之门,就是虚无一气,所以是天地之根源。

    谷神就是山谷的中空,扣之有声的山谷之空,谷神就是虚灵之神,无形而不可捉摸的神,这就是人的元灵,永远不灭,因为神是与道一样的存在,可以说神就是道。

    或许有人不理解,那就打个比方,丹经修炼者说有神光下照,一般理解为目光的神光,其实目光只是神光的一种用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用途,都是神的分用。

    比如说你看到万物景色,你的眼光是无形无色的,就算万万个人一起看某个地方,这万万个人的神光也都不会相互干扰,就跟没有一样;但是大家都看见了,那就是神光妙用。

    再打个比方,你的耳朵听见万物的声音,这就是神的妙用,就算一万个人同时听某个声音,这一万个人的听,也不会相互干扰,这种听的妙用,就是神的用途。

    再打个比方,就算一万个人同时闻到臭味或者香味,这么多人同时闻到,他们的鼻子闻的妙用不会干扰。

    有的人说得道的人那么多,就不会觉得挤得慌吗?得道者的本来境界就是这种神的自然境界,这样的境界,就算有再多的神,也不会挤得慌。

    还有人疑惑的话,那就再打个比方,全地球的人都可以感觉到冷热,大家感觉冷热的这个妙用就是神的妙用,人人具备这个神,动物也有。

    所有众生的这个神是没有区别的,只会因为众生的身体表现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感触,这种感触,就是心识、心思,丹家又叫做思虑。

    众生的思虑观点,也就是心中所以为的标准不一样,这是依据他的见识而决定的,好比狗喜欢吃屎,而人却不喜欢去吃。

    而狗也会啃骨头,人也会啃,这就是因为身体触觉不同而产生了一定的思维观念,这种观念有相交的一部分,也有不一样的部分,好比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绿色。

    这些都是因为心识的标尺决定,所以对错由心,可以这么说;人们因为这个标尺不同,见识的不同,认知的不同,就会有矛盾产生。

    这个矛盾的根源就是人执着于自己的见识,好比,你以人的要求对待狗,你就会骂狗吃屎,但那就是它的世界观和狗生观,而人因为执着自己的标尺,所以就会不理解,就算理解也未必不会生气,那么这个就是欲、就是烦恼。

    如果你能理解这只狗,那么这就是心识的纯净,并不是心识不知道恶心,而是这个恶心不妨碍于你,你不会因为这种感觉而产生厌恶、憎恶,这就是心思清净。

    再打个比方,你考试没有及格,你老爹怒气无比,这就是烦恼;如果你没有及格,你老爹知道你的状况而不生气,那就是他的心识清净,清净并不是白痴,反而是明净。

    有人把心识清净的人比作日月,这里只取日月光的说法,这些心识清净的人,内心如日月照耀大地虚空一样,一切都明明白白。

    那么为什么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不及格而生气呢?因为心有所求嘛,望子成龙的想法在心中纠缠着呢,求之不得,他还不能纯净,自然会因为自己的欲而恼怒了。

    他因为恼怒,自然就会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心思就会乱,他的神自然就不会清,心也不静,他被欲所牵缠,当然有荣辱纠缠。

    心不安静,心气就不会平,心气不平静,身体中的五气就不会安宁,五气不安宁,自然就会有病症发作,这样的人,身心都不能完好,怎么能长寿呢?

    那么这里已经说过神、心、欲,如果不能理解,接着看,或许能再明白点:

    刚才有一句叫做: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也可以用内修来解释,首先从人体的构成来说,最初以元阴、元阳和元灵成就一个灵胎,经历母胎十月化为婴儿出世。

    天地最初化生的时候,也是阴阳化三气,化万物而出,那么人的身体呢?以最初的太极胞胎,胞胎之中阴阳二气交合,也有地火水风化生,但因为有父母的遗传,所以生成的形状是人的形状。

    那么人从地火水风和合凝聚成胎儿,渐渐才以这四气化出五行之气,然后才有身体的五脏,然后才有骨骼经络,才有毛发等等。

    这也是道生一(元灵比为道,一是元阴元阳之胞胎),一生二(二就是元阴、元阳),二生三(元阴元阳运转化出风水火合地气成为人身),三生万物(四元素和合化生出人体的脏腑、骨骼比为万物)。

    如果以此来看,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而外在的大天地在虚无一气中运转,而虚无一气因道而生,道为自然最恒常的存在,不生不灭。

    那么人的元灵(元神)是如道一般的存在,也是不生不灭的,人的心识在元灵中的状态,好比就是日月星辰在太空的状态一样。

    而心识毕竟不是星辰,元灵却是大道,这是个比喻,心识在这个虚灵中生出,虚灵不灭,心识也不会灭,但是这个心识的形成,也是因为有身体才有。

    如果人没有了这个身体的感官,那么就会失去这种心识的立足点,这个心识就不能自己做主了,也就是身体死后没有‘我’了,这个‘我’只是众生当世所以为的‘我’,并不是那个不死的谷神。

    而这个‘我’的心识不会消灭,会在哪?好比星辰散布在太空中,心识也会散布在元灵之中,而元灵因为这个心识的前世行为,因为心识迷乱,所以死后不由自主,转生别的身体之中。

    这个新的身体形成之后,他的前世心识就会被今生心识所代替,如果非要比喻的话,那就勉强比喻为,从一个星球上,到达另一个星球,而他生生世世都没有跳出这个‘星球’,也就是心识,那么他今生的心识,在来世的时候,还会被来世的心识所代替。

    这里再打个比喻,达到一个星球,就会执着于这个星球,说这个星球是他的母星,那么他的元灵心识被困在现在的身体之中,那么就是执着现在这个身体。

    人们就会忘记过去,以为这个是本身,生生世世这样认为,就会生生世世的流转,那么这样的生活,再打个比方,就好比是流浪在生死之中,而生生世世都被这荣辱生死所拘束,那这就是苦海,所以《清净经》最后说: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有的人以为这个永失真道是以后没有出期了,其实不能这么理解,你若明悟了,自然出离,若不明白,那就在这个‘永’中,如果明悟了,那就破了这个‘永’。

    所以说轻易不要杀生是有因由的,所有元灵都会生死,那么生死最初从何而来?第一意识从哪来?第一世界如何成立?

    我们现在的心识轮回的时候,为什么有六道的区别?这些业缘(善业、恶业)又是如何判断?又怎么影响人的轮转呢?

    这里再说一下清净经中所说的修炼理论,那就是遣其欲、澄其心,以此来达到悟道的程度,但是悟道还不够,还要入道,合道。

    那么心识如何能够合道而存的呢?

    首先说欲,有人常常以为欲就是自己的心思,好比说食欲,贪吃和想吃是有区别的,想吃和吃也是有区别的。

    欲就是无明烦恼,这个无明烦恼怎么判断呢?打个比方,心识就是星球,那么欲就是星球的冷和热,为什么不说暖呢?因为没有人觉得暖会难受,而热和冷就会有人难受。

    打个比方,这个心识染了欲,比如说吃的心识念头,现在染了欲,就是贪吃,就是贪欲;这就好比地球上的夏热和冬冷一样。

    人的心识本来都是清净的,不热也不冷,现在染欲之后,就有了冷热,就有了难受,如果是四季如春,随顺自在的心境,那就清净人。

    我想这世上还是有温和的人吧!想来大家应该见过,而这些温和的人,带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暖!我想这样的人,大家都愿意去接近,因为他不伤人,他不伤那夏天的热,也不伤冬天的冷,这就是暖。

    我想这世上的人,应该都希望自己的心情平和的,之所以不能平和,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染了这些欲,欲的表现就是这样,如果仔细分说,那就很多,最大的欲就是贪欲。

    所以很多人都把无欲的状态理解错了,无欲的人温暖如春,散发着的是无尽的生机和正面的因素,因为他已经渐渐的融合于天地本源的虚无祖气,他就会长生,就会开朗。

    这样已经入道的,会慢慢的合道,这种心境,就算他今生没有合道成功,死了之后,心识因为没有牵缠,所以心境自然就是明朗的,来世从初生的时候,他的心识就是前世入道之时的那种心境,修行证悟起来,当然会很快,这就跟正常人穿衣吃饭一样正常简单。

    那么这算是解说了无欲的状态,无欲的人不是说他不知道欲,他明明朗朗,就算他自己没有,但是他眼中染欲的世人一大把,他会比染欲的人更加清楚他们的人生。

    所以这就是得道者可以指引世人的原因,那是因为他知道人的本源是什么样子,所以他知道人应该怎样才是幸福的,所以才有点化众生的说法。

    然而得道人所用的心识,难道不是心识吗?也是心识,只是这些得道人的心识,是那种清明无欲,皎洁纯净的心识,这就是纯净、清净的心。

    而这个心识因为是元灵之精,也是元灵之魂,不能分离的,所以得道的人会见证到很多世的心识,但是得道人不会被纠缠,如果被纠缠了,那就是心境不足,修证不够。

    所以得道人不会以为今生就是真自我,也不会以为前世就是真自我,而来世自然也如前生、今世,心识比喻为一个个星球,那么得道人的心境犹如太空,涵容前生的心识。

    这些心识对得道人来说,好比是前一天、昨天、上一个小时、上一秒,是一样的感觉,因为得道人的心境是合神的状态,所以心识已经不是关键了,而是心绪。

    得道人也是有心绪的,佛还会笑呢,更不用普通的众生了,只能说融入道的境界越深,他就越清明,而他存在世间的根本是什么呢?

    存在哪个世界上,就是随着哪一个世界中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个身体而应该具备的心识为应世的心识,别的心识好比昨日一样。

    得道人不会跟你说别的世界中你不能理解的东西,你能不能理解,得道人比你自己还要清楚,所以佛是不异语者,就是佛是不会说奇怪话的,不会说让你觉得奇异难以理解的话。

    那么得道的境界,就是如斯,先无欲而入道,后融入大道,至于合多少,这就是得道人自己的事了,没有得道的人也不能去猜测的。

    这就是遣其欲、澄其心,无欲之后,心自然明朗,这样的人,行事做事就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这就是得道;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这就是合道。

    《六祖坛经》里有一句:心皈依性。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一段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这个妄心就是因为那个欲而产生的心思,只要离了欲,得道是自然之事,这是道家最上乘的说法,与佛家的《心经》、《金刚经》一样的,而佛涅槃的时候说的《涅槃经》更是这个意思。

    但是丹家的修行法门各异,所以各有各的讲究,大体都是丹道,而丹道也可以修入这最上乘的法门,当然了,这里是阐述《清净经》,不牵扯过多的别的东西。

    最后一句,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可传圣道。

    这就是表面意思,只有悟道者才可以传道,想想也是,你没有悟怎么传?而这里却要解释前边一句话:得悟道者,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综上所述,得悟大道的人,得到了什么吗?得道者不过是回归自己本来的状态而已,没有什么另外所得的。那么世人如何呢?得道者没有得道前也是迷途世人,也可以说迷途世人都是未得道的人,而得道者,都是已得道的迷途人而已。

    2014-11-5夜.小神仙

    补注:

    人生苦短,岁月易老,光阴流逝爱难抛,

    诚心于学,自得逍遥,追求太过生烦恼,

    静以修身,杂念渐消,思虑纯净尘不扰,

    心意开朗,禅意正好,神仙也是这个道。

章节目录

紫府仙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开开心心小神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清静经》注解(作者个人观点)-紫府仙录,紫府仙录,笔趣阁并收藏紫府仙录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