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进攻开始了。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阵的争夺战,盟军失去了前沿,甚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弹药补给。
有一点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己方的装甲部队没有参与进攻?后来我们知道了,原来那些装甲部队被紧急抽调到靠近比利时国境的的带,准备从东面向被围盟军发动总攻。据说,盟军把装甲部队布置在纽波特附近,那里是最靠近英国多佛尔海峡的位置,所跨越的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
英国人想干什么?现在谁都知道英国人想把部队撤回英伦本土。盟军有聚拢装甲部队的必要,装甲部队能够为撤退的部队争取足够的时间,盟军所欠缺的就是时间,现在谁的动作快,谁就是胜利者。
1940年5月28日,下午2点。
徐阳总算拿到了在英特工发回来的情报,内容证实英国已经确定发动发电机计划。
在德意志空军的威胁下,英国和法国征召船只的行动百经波折终于完成,使得丘吉尔发动发电机计划的时间来得比历史上晚了两天,聚拢起来的船只也比想象中来的少。
5月26日,德意志空军部下达了代号为海鸥的作战命令,该作战目的是袭扰英国的海岸线以及空袭英国各海港,阻挠英国人从民间聚集船业。尽管付出了代价,凯塞林还是完成了徐阳的要求,让英国人没能在党卫军发动进攻之前,聚拢足够的船只。
相应的。德意志最高统帅部也在这次行动中也得到了好处,他们一直缺少英国海岸线的实际情报,海鸥的作战行动为他们侦察到了想要的东西,为最高统帅部尽量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做出了贡献。
该次行动也证实了一个问题,英国人的雷达布置的十分的专业,有了雷达的存在,英国人总是能提前几分钟知道敌人已经入侵,为英国空军的抵抗争取了足够的准备时间。甚至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做出好的部署。在这一点,德意志空军吃了一点小亏,几次空中交火上,德意志空军输在了数量,因为英国人知道入侵的德意志空军数量,派出了占据数量优势的空军进行拦截。
在机种上面,英国人的喷火、飓风等战机的性能不比德意志空军的梅塞施密德、道尼尔、艾米尔等机种差多少。按照凯塞林的说法,在同等数量的前提下。德意志空军除了个别新近研制的战机,其它并不占据多少优势,德意志目前的优势在于。德意志可以牺牲大量的战机和英国拼消耗。当然,所谓的消耗并不是无意义的让飞行员去送死。样来解决英国人的时间优势,为此,德意志空军部已经和凯瑟威廉研究所展开了紧急的接触,试图找出对付雷达的办法。科研人员已经给出了答案,用锡箔条来对付英军的雷达,锡箔条能在雷达荧光屏上产生强有力回波的特性,至于应该怎么去做。这已经和凯瑟威廉研究所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英国的救援船只终于出港了。一直没有动作的英国皇家空军也从伦敦的机场起飞,担任护航、清扫、侦察的任务。除了皇家空军的两个战斗机中队,英国人从民间征召了每一架能飞的飞机,数量颇为可观,至于有没有战斗力,可能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徐阳得知丘吉尔发动了发电机计划时,心情开始变得非常紧张。这个紧张并不是担心英国人的撤退能不能成功,而是担心在齐拉姆y航线上的德意志海军会不会被英国海军发现。
在徐阳的计划中。能不能重创英国海军只看埃里希雷德尔和卡尔邓尼茨这次的表现了。当然,徐阳押宝不会只押在德意志海军身上。党卫军控制下的海岸防卫要塞改建工程已经进行完毕,从科隆和亚探运到比利时的巨炮、规道炮大部分已经进入位置,可以在水面侦察机的协助下威胁齐拉姆y航线的海航安与此同时,从德国本土调往比利时境内的空军基的数量正在增加,主要聚集在布鲁塞尔和靠近英吉利海峡的区,这是为了进行下一阶段的作战在聚集空军力量。
有喜有忧。也就是在今天,徐阳收到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消息,苏联为了加快完成对波罗的海上三国的吞并,从腹的抽调了多支方面军。
不得不说的一点,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这场战争力扮演的是一个奇怪的角色。早在3年苏联与芬兰发生战争时,德意志就开始在暗的里帮助芬兰抵抗来自苏联的入侵战争,德意志希望苏联被拖在芬兰,或者陷入芬兰这个战争泥潭,让其不能威胁到德意志的复仇之战(也就是目前的西线战争),德意志需要稳定波兰这个新占领的的区,这当然也牵扯到了所谓的国际利益。
世界的格局在39年末——40年初这段时间内,除了波兰被德——苏瓜分之外,基本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但并不是说,西欧、北欧是绝对的稳定。全世界都知道苏联在欧洲有切身的利益,她想要拿到利益就必需有所行动,为此,苏联和芬兰的战争发生了。有了德意志在暗的里的物资支持,芬兰在维堡和卡尼亚等战区和苏军打得有声有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了军事主动权。兰也充分利用自己在北欧的政治优势,通过德意志开始拉拢波罗的海三国站在自己这一方,事实证明芬兰的策略是成功的,她充分的博取了波罗的海三国的同情,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波罗的海三国虽然从感情上同情芬兰,但也只是感情上的同情而已,她们根本不敢得罪苏联这个庞然大物。
苏联去年完成对西乌克兰的吞并之后,随即对芬兰发动了冬季战争(比历史上发动的早),她发现无法在短时间内战胜芬兰,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和芬兰只相隔一个芬兰湾,苏联军部认为有必要向爱沙尼亚提出军事通行的要求。请注意,是要求不是请求。爱沙尼亚拒绝之后,苏联找到了借口,向爱沙尼亚发出了战争威胁,并于半个月后正式入侵爱沙尼亚,这也拉开了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之间的战争。
有了前面的沟通,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这三个国家迅速达成协议,组成了三**事同盟,为了壮大声势,三国同盟开始向立陶宛这个小国发去了友谊邀请。立陶宛先后与德意志第三帝国进行友情交流,在三国同盟发出邀请的第四天同意加入以芬兰为首的军事同盟。
德意志把这个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军**事联合,因为英、法为首的国家就叫盟国,为了避免和英、法等盟国产生什么关系,四国愉快的接受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善意。在根本意义上,四国现在需要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支持,当然,德意志第三帝国也乐意在暗的里支持四国的战争,这也埋下了德——苏在未来引发战争的祸根……
是瑞克,他手上还是拿着一份需要徐阳签名的文件。
千万不要以为发动一场战役,总指挥官就会忙到需要事事亲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它的每一步战略调度都事先安排妥当,各战区的战事都会由战区指挥官负责。总指挥官在战役发动之后的责任只是关注战事的发展,在适当的时候依照自己的判断下达必要的命令,如果战事顺利,总指挥官可以说非常的闲,闲到什么事都不用去做。
(当然,很多总指挥官喜欢在的图前乱转,做出一幅思考的样子,其实根本没人知道那个总指挥在想什么。拿巴顿来做例子,很多次战役发动后,他在的图前乱转想的就是下顿吃什么……)
话说,养那么多军官干什么?又为什么要在军队编制里安排所谓的战区指挥官这个头?疯了,如果一个总指挥官要事事亲为,那么那些战区指挥官都该枪毙!
就是因为战事太过顺利,徐阳目前就闲到无事可做的的步,若说谁最忙,那要数司令部的参谋长瑞克和手下的那一群参谋。司令部接到各战区汇报上来的信息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司令部的这些参谋,参谋负责控制战区之间的情报共享,再由参谋长选出需要由总指挥官审阅的信息,由总指挥决定下达怎么样的命令。(指变更计划)
军队是一个严谨的集体,在军队这个集体里面,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套规律,都有一个明确的制度,作战计划做出来并实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和不该干什么。这就是军队!
徐阳微笑:“英吉利海峡起风了……”
有一点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己方的装甲部队没有参与进攻?后来我们知道了,原来那些装甲部队被紧急抽调到靠近比利时国境的的带,准备从东面向被围盟军发动总攻。据说,盟军把装甲部队布置在纽波特附近,那里是最靠近英国多佛尔海峡的位置,所跨越的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
英国人想干什么?现在谁都知道英国人想把部队撤回英伦本土。盟军有聚拢装甲部队的必要,装甲部队能够为撤退的部队争取足够的时间,盟军所欠缺的就是时间,现在谁的动作快,谁就是胜利者。
1940年5月28日,下午2点。
徐阳总算拿到了在英特工发回来的情报,内容证实英国已经确定发动发电机计划。
在德意志空军的威胁下,英国和法国征召船只的行动百经波折终于完成,使得丘吉尔发动发电机计划的时间来得比历史上晚了两天,聚拢起来的船只也比想象中来的少。
5月26日,德意志空军部下达了代号为海鸥的作战命令,该作战目的是袭扰英国的海岸线以及空袭英国各海港,阻挠英国人从民间聚集船业。尽管付出了代价,凯塞林还是完成了徐阳的要求,让英国人没能在党卫军发动进攻之前,聚拢足够的船只。
相应的。德意志最高统帅部也在这次行动中也得到了好处,他们一直缺少英国海岸线的实际情报,海鸥的作战行动为他们侦察到了想要的东西,为最高统帅部尽量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做出了贡献。
该次行动也证实了一个问题,英国人的雷达布置的十分的专业,有了雷达的存在,英国人总是能提前几分钟知道敌人已经入侵,为英国空军的抵抗争取了足够的准备时间。甚至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做出好的部署。在这一点,德意志空军吃了一点小亏,几次空中交火上,德意志空军输在了数量,因为英国人知道入侵的德意志空军数量,派出了占据数量优势的空军进行拦截。
在机种上面,英国人的喷火、飓风等战机的性能不比德意志空军的梅塞施密德、道尼尔、艾米尔等机种差多少。按照凯塞林的说法,在同等数量的前提下。德意志空军除了个别新近研制的战机,其它并不占据多少优势,德意志目前的优势在于。德意志可以牺牲大量的战机和英国拼消耗。当然,所谓的消耗并不是无意义的让飞行员去送死。样来解决英国人的时间优势,为此,德意志空军部已经和凯瑟威廉研究所展开了紧急的接触,试图找出对付雷达的办法。科研人员已经给出了答案,用锡箔条来对付英军的雷达,锡箔条能在雷达荧光屏上产生强有力回波的特性,至于应该怎么去做。这已经和凯瑟威廉研究所没有任何关系。
现在,英国的救援船只终于出港了。一直没有动作的英国皇家空军也从伦敦的机场起飞,担任护航、清扫、侦察的任务。除了皇家空军的两个战斗机中队,英国人从民间征召了每一架能飞的飞机,数量颇为可观,至于有没有战斗力,可能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徐阳得知丘吉尔发动了发电机计划时,心情开始变得非常紧张。这个紧张并不是担心英国人的撤退能不能成功,而是担心在齐拉姆y航线上的德意志海军会不会被英国海军发现。
在徐阳的计划中。能不能重创英国海军只看埃里希雷德尔和卡尔邓尼茨这次的表现了。当然,徐阳押宝不会只押在德意志海军身上。党卫军控制下的海岸防卫要塞改建工程已经进行完毕,从科隆和亚探运到比利时的巨炮、规道炮大部分已经进入位置,可以在水面侦察机的协助下威胁齐拉姆y航线的海航安与此同时,从德国本土调往比利时境内的空军基的数量正在增加,主要聚集在布鲁塞尔和靠近英吉利海峡的区,这是为了进行下一阶段的作战在聚集空军力量。
有喜有忧。也就是在今天,徐阳收到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消息,苏联为了加快完成对波罗的海上三国的吞并,从腹的抽调了多支方面军。
不得不说的一点,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这场战争力扮演的是一个奇怪的角色。早在3年苏联与芬兰发生战争时,德意志就开始在暗的里帮助芬兰抵抗来自苏联的入侵战争,德意志希望苏联被拖在芬兰,或者陷入芬兰这个战争泥潭,让其不能威胁到德意志的复仇之战(也就是目前的西线战争),德意志需要稳定波兰这个新占领的的区,这当然也牵扯到了所谓的国际利益。
世界的格局在39年末——40年初这段时间内,除了波兰被德——苏瓜分之外,基本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但并不是说,西欧、北欧是绝对的稳定。全世界都知道苏联在欧洲有切身的利益,她想要拿到利益就必需有所行动,为此,苏联和芬兰的战争发生了。有了德意志在暗的里的物资支持,芬兰在维堡和卡尼亚等战区和苏军打得有声有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了军事主动权。兰也充分利用自己在北欧的政治优势,通过德意志开始拉拢波罗的海三国站在自己这一方,事实证明芬兰的策略是成功的,她充分的博取了波罗的海三国的同情,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波罗的海三国虽然从感情上同情芬兰,但也只是感情上的同情而已,她们根本不敢得罪苏联这个庞然大物。
苏联去年完成对西乌克兰的吞并之后,随即对芬兰发动了冬季战争(比历史上发动的早),她发现无法在短时间内战胜芬兰,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和芬兰只相隔一个芬兰湾,苏联军部认为有必要向爱沙尼亚提出军事通行的要求。请注意,是要求不是请求。爱沙尼亚拒绝之后,苏联找到了借口,向爱沙尼亚发出了战争威胁,并于半个月后正式入侵爱沙尼亚,这也拉开了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之间的战争。
有了前面的沟通,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这三个国家迅速达成协议,组成了三**事同盟,为了壮大声势,三国同盟开始向立陶宛这个小国发去了友谊邀请。立陶宛先后与德意志第三帝国进行友情交流,在三国同盟发出邀请的第四天同意加入以芬兰为首的军事同盟。
德意志把这个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军**事联合,因为英、法为首的国家就叫盟国,为了避免和英、法等盟国产生什么关系,四国愉快的接受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善意。在根本意义上,四国现在需要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支持,当然,德意志第三帝国也乐意在暗的里支持四国的战争,这也埋下了德——苏在未来引发战争的祸根……
是瑞克,他手上还是拿着一份需要徐阳签名的文件。
千万不要以为发动一场战役,总指挥官就会忙到需要事事亲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它的每一步战略调度都事先安排妥当,各战区的战事都会由战区指挥官负责。总指挥官在战役发动之后的责任只是关注战事的发展,在适当的时候依照自己的判断下达必要的命令,如果战事顺利,总指挥官可以说非常的闲,闲到什么事都不用去做。
(当然,很多总指挥官喜欢在的图前乱转,做出一幅思考的样子,其实根本没人知道那个总指挥在想什么。拿巴顿来做例子,很多次战役发动后,他在的图前乱转想的就是下顿吃什么……)
话说,养那么多军官干什么?又为什么要在军队编制里安排所谓的战区指挥官这个头?疯了,如果一个总指挥官要事事亲为,那么那些战区指挥官都该枪毙!
就是因为战事太过顺利,徐阳目前就闲到无事可做的的步,若说谁最忙,那要数司令部的参谋长瑞克和手下的那一群参谋。司令部接到各战区汇报上来的信息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司令部的这些参谋,参谋负责控制战区之间的情报共享,再由参谋长选出需要由总指挥官审阅的信息,由总指挥决定下达怎么样的命令。(指变更计划)
军队是一个严谨的集体,在军队这个集体里面,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套规律,都有一个明确的制度,作战计划做出来并实行,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和不该干什么。这就是军队!
徐阳微笑:“英吉利海峡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