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八年七月将作大监闫立德奉大唐皇帝李世民之命于洪、饶、江三州起造军船四百艘为远征高丽进行准备。州都督张俭帅幽、营二都督军先出辽东观其形势。与此同时各家报纸远征大唐的呼声也额外的热烈在许多人眼中如高丽这般小国举大唐之力出击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一鼓可擒。
然而进谏李世民的朝中大臣亦不在少数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以及褚遂良等得臣异口同声地反对此项战事。尤其是以前诸事均给人以软弱无主印象的太子李治一反常态地数次上书力谏李世民不应匆忙出征。
李治之所以一下子这么有底气原来在于其太子府这一段以来的新动作。
此时李治在自己书房中看着手中的折子脑海中却不由想起当日卢鸿的话语来。
“太子殿下应该明白圣上的不满并非针对殿下对出征一事的具体看法而是殿下处理事务的态度。当此情形或殿下冒然改变方针进言只怕圣上更会对殿下产生随风摇摆、缺少主见的恶劣印象岂非雪上加霜。因此按为臣计殿下先要做的并非向圣上表现态度而是要做出具体的改变令圣上看到殿下的动作。”
“动作?”李治有此糊涂地道:“师尊何以教我?”
“殿下虽然英明神武。但毕竟年纪尚幼且经历不多。何况古人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今圣上也推崇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因此为臣认为既然现下太子尚无力独断纲行那便扬长避短。仿照当年圣上天策府之例组建自己地幕府班底以求集思广益。但有重大事项均由幕府中群策群力提出各类参考意见及解决方案之后择其佳者呈于圣上。自然便少出差错。就是圣上得知也必然高兴殿下能知人用人善采诸长了。”
李治有些犹豫地道:“如此能行自是甚佳但建府一事。父皇会不会……”
卢鸿心中明白李治的意思当年李世民便是靠了天策府的实力才有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天子之位。若李治也全盘照搬难保李世民心中不会存疑。
卢鸿笑道:“殿下匆忧。虽然这幕府是仿天策旧例但其规制全然不同。天策府诸将文武全才内可定策执行外可领军出征权力颇大。太子这幕府。全然不参与执行只管整理信息、分析判断并提出建议便是如同太子的一个智囊团一般。便是圣上得知。必然也不会怪罪的。”
李治果然听了卢鸿之言在府中设立幕府分为内外两阁。内阁便是李世民指给他的几位朝中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以及卢鸿并在其中;外阁却是由其自己选定地一些忠心的学士。以及卢鸿为他从国子监及太极书院中筛选的有各方面长项的精英之材组建而成。其主要工作。便是每日由朝廷内部消息以及各家报纸上报道的消息中挑出需要李治重视的内容。经过整理、归纳、分析后形成文字材料并附上简单地说明及方案之后报于李治。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项上也会提出多种解决意见以及需注意的问题供李治参考。一些特别重要的李治便会拿来与内阁诸老相商。
如此一来果然立竿见影现在李治再与李世民讨论起一些大事来心中有底口中言语有理有据一下子便如换了个人一般。
李世民知道这些情况之后并未言语。但对李治地表现较之从前显然是满意了许多。
当闫立德奉命造船的消息传开后李治的外阁经过连续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为李治对出战高丽一事拿出了一份相当详细的参考资料出来。这套资料可以说是集目前大唐对高丽信息掌握之大成几乎包括了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通过反复对比各种方案的优劣幕阁给出的最佳选择应该是以威震之以势压之若仍不见效则以大将精兵快出击打击其气焰迫其臣服是为上策。
若朝廷下定决心欲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则应先期支持新罗暂不投身其中。之后暗中调动人马按兵不动。在新罗灭亡之后挑动高丽与百济再起战火。大唐坐山观虎斗最后突然出手一举平定三国将其纳入大唐领土建郡驻兵。此法虽然投入巨大耗费时日但亦为后世开立基业解决隐患。
而现在大张旗鼓地出击时机并不合适。打下来后大唐也难得利益徒费人力物力全为他人作嫁实在是不智之举。
李治便按照外阁提出地建议又与内阁几位重臣商议后写了一道非常长的折子呈于李世民。李世民看过之后沉思了很久最后终于置于袖中未一言。
之后李治数次进言虽然李世民均对李治相关见解赞赏有佳但出征之意却从未动摇。
李治坐在卢鸿对面脸上神色略带沮丧。
“便是如此父皇虽然称赞我最近颇有长进置阁之法是为老成之策但在西征一事上却不肯听从本王的建议。”
卢鸿听李治诉完苦脸上淡然无波只是轻轻说道:“殿下无须沮丧。西征高丽一事无论成败于我大唐根本并无太多影响。想来圣上心中早有定计若想凭着太子三言两语便能令圣上改意本是绝无可能之事。”
卢鸿之言其实李治也能想到。李世民是何等人物自少年时便征战天下。初登基时更曾只身独领数骑面对颉利数万大军。彼时朝庭上下可说举朝反对而李世民终凭一己之力只语退却番兵。因此在这等时刻就算他认为李治分析得或有道理但内心深处依然是只肯相信他自己。
此时形势并非谁能左右得了地。李治只不过是受卢鸿指点后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想在李世民面前表现一次自己的个人形象因此额外希望得到认同。偏偏此事李世民是不可能听从他的意见的因此李治觉得颇受打击心中有些失落也是很正常的事。
卢鸿也不说破只是淡淡地说道:“既然事已无可挽回殿下便收束心情不再多费心思了吧。这几天圣上忙于出征之事估计也少不得你随侍左右。公务繁忙之余寻些闲暇还是多多放松些才好。”
李治这才从失落地情绪中振作一点说道:“师尊一说果然我也觉得这一段实在是有些乏了。不知师尊你最近可又有什么好玩艺没有?”
说罢眼睛溜溜地便向四周打量开来。
“去你地!”卢鸿看了李治这番作态也不由笑了起来说道:“最近可是没空做什么东西。上官庭芝这些天光缠着我为他去寻套瓦当砚出来不然你给想想办法?”
李治一听为难道:“罢了那汉时未央宫遗迹所在现在是那胤国公府杨元静所居。若是我李家的府第不管是王叔公主我还都能有些办法。唯独杨家后人我若去寻东西反倒不便设法。这个忙我可帮不上。”
一听李治说起杨元静来卢鸿心中不由想起前时族中探到李恪府中曾有一名颇似杨元静地黑衣人到访一事不由顺着李治的口气说道:“哦?那杨元静便是前朝代王之子吧?算来还是吴王的亲舅舅呢?不然你去找你三哥帮忙或许也就成了呢。”
李治连连摇头道:“更不用说我那三哥了。他这人虽然一向性情不错但唯独与那杨元静合不来一向话都不大说的。其实那杨元静担个王爷的名字哪有人真当他是回事了不过是碍着面子弄个样罢了。不过这个杨元静也很稳当轻易也不见他有什么动静可是合了他这名字了。本王不过是怕担着个外议不便压他而已。”说着言语中口气上颇有些轻蔑。
卢鸿听李治说那吴王李恪与杨元静平素这番生疏之态心中倒隐隐认定他们之间必然有些不为人知之事。不然以李恪的八面玲珑哪会与他亲舅舅弄出这份生分的样子来给人看的。
“如此说来这瓦当砚怕上官庭芝是得不到了。”卢鸿摇摇头说道。
李治还没开口问怎么一回事说曹操曹操到上官庭芝又找上门来了。
“我的恩师您就帮帮忙吧。只要您肯出手以后做牛做马庭芝也感恩戴德。”上官庭芝给卢鸿和李治见过礼立时便转向卢鸿满脸乞求地说道。这一段上官庭芝见了卢鸿态度好得不得了一口一个恩师倒让卢鸿哭笑不得。
“不是我不帮忙现在哪还找得到完品的瓦当啊。还一下要两个?”卢鸿满脸无奈指着李治说道:“刚才我还和太子殿下说呐他都没办法。”
然而进谏李世民的朝中大臣亦不在少数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以及褚遂良等得臣异口同声地反对此项战事。尤其是以前诸事均给人以软弱无主印象的太子李治一反常态地数次上书力谏李世民不应匆忙出征。
李治之所以一下子这么有底气原来在于其太子府这一段以来的新动作。
此时李治在自己书房中看着手中的折子脑海中却不由想起当日卢鸿的话语来。
“太子殿下应该明白圣上的不满并非针对殿下对出征一事的具体看法而是殿下处理事务的态度。当此情形或殿下冒然改变方针进言只怕圣上更会对殿下产生随风摇摆、缺少主见的恶劣印象岂非雪上加霜。因此按为臣计殿下先要做的并非向圣上表现态度而是要做出具体的改变令圣上看到殿下的动作。”
“动作?”李治有此糊涂地道:“师尊何以教我?”
“殿下虽然英明神武。但毕竟年纪尚幼且经历不多。何况古人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今圣上也推崇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因此为臣认为既然现下太子尚无力独断纲行那便扬长避短。仿照当年圣上天策府之例组建自己地幕府班底以求集思广益。但有重大事项均由幕府中群策群力提出各类参考意见及解决方案之后择其佳者呈于圣上。自然便少出差错。就是圣上得知也必然高兴殿下能知人用人善采诸长了。”
李治有些犹豫地道:“如此能行自是甚佳但建府一事。父皇会不会……”
卢鸿心中明白李治的意思当年李世民便是靠了天策府的实力才有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天子之位。若李治也全盘照搬难保李世民心中不会存疑。
卢鸿笑道:“殿下匆忧。虽然这幕府是仿天策旧例但其规制全然不同。天策府诸将文武全才内可定策执行外可领军出征权力颇大。太子这幕府。全然不参与执行只管整理信息、分析判断并提出建议便是如同太子的一个智囊团一般。便是圣上得知。必然也不会怪罪的。”
李治果然听了卢鸿之言在府中设立幕府分为内外两阁。内阁便是李世民指给他的几位朝中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以及卢鸿并在其中;外阁却是由其自己选定地一些忠心的学士。以及卢鸿为他从国子监及太极书院中筛选的有各方面长项的精英之材组建而成。其主要工作。便是每日由朝廷内部消息以及各家报纸上报道的消息中挑出需要李治重视的内容。经过整理、归纳、分析后形成文字材料并附上简单地说明及方案之后报于李治。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项上也会提出多种解决意见以及需注意的问题供李治参考。一些特别重要的李治便会拿来与内阁诸老相商。
如此一来果然立竿见影现在李治再与李世民讨论起一些大事来心中有底口中言语有理有据一下子便如换了个人一般。
李世民知道这些情况之后并未言语。但对李治地表现较之从前显然是满意了许多。
当闫立德奉命造船的消息传开后李治的外阁经过连续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为李治对出战高丽一事拿出了一份相当详细的参考资料出来。这套资料可以说是集目前大唐对高丽信息掌握之大成几乎包括了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通过反复对比各种方案的优劣幕阁给出的最佳选择应该是以威震之以势压之若仍不见效则以大将精兵快出击打击其气焰迫其臣服是为上策。
若朝廷下定决心欲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则应先期支持新罗暂不投身其中。之后暗中调动人马按兵不动。在新罗灭亡之后挑动高丽与百济再起战火。大唐坐山观虎斗最后突然出手一举平定三国将其纳入大唐领土建郡驻兵。此法虽然投入巨大耗费时日但亦为后世开立基业解决隐患。
而现在大张旗鼓地出击时机并不合适。打下来后大唐也难得利益徒费人力物力全为他人作嫁实在是不智之举。
李治便按照外阁提出地建议又与内阁几位重臣商议后写了一道非常长的折子呈于李世民。李世民看过之后沉思了很久最后终于置于袖中未一言。
之后李治数次进言虽然李世民均对李治相关见解赞赏有佳但出征之意却从未动摇。
李治坐在卢鸿对面脸上神色略带沮丧。
“便是如此父皇虽然称赞我最近颇有长进置阁之法是为老成之策但在西征一事上却不肯听从本王的建议。”
卢鸿听李治诉完苦脸上淡然无波只是轻轻说道:“殿下无须沮丧。西征高丽一事无论成败于我大唐根本并无太多影响。想来圣上心中早有定计若想凭着太子三言两语便能令圣上改意本是绝无可能之事。”
卢鸿之言其实李治也能想到。李世民是何等人物自少年时便征战天下。初登基时更曾只身独领数骑面对颉利数万大军。彼时朝庭上下可说举朝反对而李世民终凭一己之力只语退却番兵。因此在这等时刻就算他认为李治分析得或有道理但内心深处依然是只肯相信他自己。
此时形势并非谁能左右得了地。李治只不过是受卢鸿指点后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想在李世民面前表现一次自己的个人形象因此额外希望得到认同。偏偏此事李世民是不可能听从他的意见的因此李治觉得颇受打击心中有些失落也是很正常的事。
卢鸿也不说破只是淡淡地说道:“既然事已无可挽回殿下便收束心情不再多费心思了吧。这几天圣上忙于出征之事估计也少不得你随侍左右。公务繁忙之余寻些闲暇还是多多放松些才好。”
李治这才从失落地情绪中振作一点说道:“师尊一说果然我也觉得这一段实在是有些乏了。不知师尊你最近可又有什么好玩艺没有?”
说罢眼睛溜溜地便向四周打量开来。
“去你地!”卢鸿看了李治这番作态也不由笑了起来说道:“最近可是没空做什么东西。上官庭芝这些天光缠着我为他去寻套瓦当砚出来不然你给想想办法?”
李治一听为难道:“罢了那汉时未央宫遗迹所在现在是那胤国公府杨元静所居。若是我李家的府第不管是王叔公主我还都能有些办法。唯独杨家后人我若去寻东西反倒不便设法。这个忙我可帮不上。”
一听李治说起杨元静来卢鸿心中不由想起前时族中探到李恪府中曾有一名颇似杨元静地黑衣人到访一事不由顺着李治的口气说道:“哦?那杨元静便是前朝代王之子吧?算来还是吴王的亲舅舅呢?不然你去找你三哥帮忙或许也就成了呢。”
李治连连摇头道:“更不用说我那三哥了。他这人虽然一向性情不错但唯独与那杨元静合不来一向话都不大说的。其实那杨元静担个王爷的名字哪有人真当他是回事了不过是碍着面子弄个样罢了。不过这个杨元静也很稳当轻易也不见他有什么动静可是合了他这名字了。本王不过是怕担着个外议不便压他而已。”说着言语中口气上颇有些轻蔑。
卢鸿听李治说那吴王李恪与杨元静平素这番生疏之态心中倒隐隐认定他们之间必然有些不为人知之事。不然以李恪的八面玲珑哪会与他亲舅舅弄出这份生分的样子来给人看的。
“如此说来这瓦当砚怕上官庭芝是得不到了。”卢鸿摇摇头说道。
李治还没开口问怎么一回事说曹操曹操到上官庭芝又找上门来了。
“我的恩师您就帮帮忙吧。只要您肯出手以后做牛做马庭芝也感恩戴德。”上官庭芝给卢鸿和李治见过礼立时便转向卢鸿满脸乞求地说道。这一段上官庭芝见了卢鸿态度好得不得了一口一个恩师倒让卢鸿哭笑不得。
“不是我不帮忙现在哪还找得到完品的瓦当啊。还一下要两个?”卢鸿满脸无奈指着李治说道:“刚才我还和太子殿下说呐他都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