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辽重奖科研人员的事情迅速传了开了,次日的《鹏城日报》就报道了这件事,同时还配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题的社评,让陈天辽有些意外。他在邻市香市的vcd研发和生产的事迹也同时被报道出来,让陈天辽颇感意外。特区不愧是特区,他们发现新事物和对新事物的追捧速度确实让内地同行都非常惭愧的。
在鹏城媒体报道后,华国最权威的《新华日报》也转载了这个报道并配发了自己的社论,这让陈天辽既是高兴又是惶恐。他也很快接到了宋险峰的电话。作为政府官员的宋险峰当然知道上了《新华日报》是多么重大的事情,而配发了社论又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他当然要打电话来祝贺一下。当然也有敲打一下陈天辽,让他不要骄傲。
“没事,爸,我知道怎么做的。我们的国家只喜欢做实事的人,不喜欢没事找事,乱出风头的家伙。我做事有方寸的。我会老老实实地做好实事,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的。”陈天辽回答岳父兼继父大人。
宋险峰显然对陈天辽的回答很满意。他觉得陈天辽比自己还要聪明,比自己还适合从政,于是勉励了几句,就挂上了电话。
这个时候,一些电视台也联系采访陈天辽,被陈天辽一一拒绝了。而中心电视台的新闻部门也打电话想来鹏城现场采访他和他的实验室,陈天辽想了想,答应了。
在等候中心电视台的时候,田正亮给他的一张请帖,让陈天辽感兴趣起来,。这张请帖是鹏城市客家文化博物馆开馆的请帖。很长时间以来,陈天辽都忽视了自己客家人的身份。一方面,前世他并不是客家人,另一方面,他居住在远离客家人的大本营的北方地区,因此他并没有多在乎这份身份。他用客家话最多的时间,就是和李细妹一起讲客家话去怼小姑陈眉,把不会说客家话的陈眉说得恨不得捂着脸离家出走为止。
其实客家人是华族的一支有意思的民系。华族的其他支派一般是以地域命名的,比如楚人、粤人、吴人……只有客家人不是。因为客家人居住的原始地域,分属闽粤赣三省。由于客家人原本就居住在大山之中,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名声不显。间或出过一些名人,但没人注意其客家身份。
客家人的得名,是清朝中后期的土客大械斗中。在清朝中后期,因为人口的增长,各族群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而产生了械斗。这种械斗在南华国地区蔓延时间很长。这场大规模的械斗蔓延了上百年,到清末的时候更加剧烈,在岭东地区还酿成了数十万人伤亡的惨剧。
其中土客大械斗“客”的一方,在闽粤赣桂四省中主要就是客家人。他们的方言与周围的人都不同,民风彪悍,战斗力很强。他们以宗族为单位迁徙,尤其在清朝中期结束海禁,清政府为了开发沿海的土地招收了大量的客家移民过去开垦荒地。他们为了在当地生存,加强了自身的凝聚能力。初期土地多,大家相安无事。但当清末土地紧张的时候,械斗就开始了。因为这群人没有自己的族群名称,文件中多以土人和客人之分的“客”来称呼,所以就把他们叫做“客家人”。由于土人有在经济和政治、文化上都占有优势,因此客家人伤亡惨重之余,还被污蔑为落后民族。这就刺激了客家人对自己文化的研究。
在前世,陈天辽认识过一些闽赣客家地区的朋友,他们都说小时候不知道自己就是客家人,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也正好说明这个名称就是对外交流的时候才产生的,本地人原本是没有这个称呼的。
客家人的崛起是近现代的事情。第一次震惊世人的,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永安五王中,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都是客家人,而萧朝贵可能是会讲客家话的壮人。参加起义的人大都是在土客大械斗中被当地土人压制的客家人。他们的战斗力极强。许多客家人的特质也被带到这次起义之中。比如女营的建设。受到山区生活的影响,客家女人一般不缠足,也参加劳动,所以太平天国有女营的建制,反对缠足。当他们攻下南京后,引起了中外的关注,外国人也开始研究这支华族人的支系。
太平天国之后,客家人继续在华国的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比如孙中山(一说广府人,即说粤语的人群)、廖仲恺等人。在辛亥革命之后,主政岭东省的军阀陈炯明、张发奎、陈济棠等,几乎都是客家人。而内战两党的将领之中,国方的薛岳、罗卓英、吴奇伟、范运杰、黄伯韬等悍将,以及共和国方的开国元帅中的首尾两个元帅、叶挺、杨成武等名将都是客家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就建立在以闽赣两省客家地区为主的地方,红都瑞金和模f县兴国都是客家县。在中国近现代最悍勇的军队,其实不是名声最响的湘军,而是名声不响的客家军。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在对外作战中也表现英勇。
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割让宝岛,宝岛的客家人巡抚唐景崧、当地乡贤客家乡贤丘逢甲和客家抗法名将刘永福立刻着手抗倭自保。以唐景崧为首领,丘逢甲统领义军,而刘永福负责军事指挥。在义军之中,战斗力最强的是徐骧、吴汤兴和姜绍祖三个客家人率领的义军部队,三人也全部为国战死。在前世2008年的时候,宝岛曾经拍了一部《1895》,表现了这客家义军三杰的壮烈抗日情景,并获得了宝岛的金钟奖。只是因为全剧基本是客家话和倭语的对白,传播不广。
在抗倭战争中的第一场大会战淞沪会战中,第一个牺牲的华国高级将领黄梅兴就是客家文化中心的嘉应州py县人,而他同县的营长姚子青则率领全营五百余人死守宝山县城七天七夜,全部壮烈殉国,事后被追赠为陆军少将。而他们邻县jl县的谢晋元副团长在十万部队转移阵地的时候,率领400名士兵在著名的四行仓库阻击倭军,对外号称八百人,他们与倭寇血战四昼夜,被当时的中外媒体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华国军民的斗志。至于薛岳、吴奇伟等将领,那就不需多说了。
就算作为西川客家人这样非常小的群体,也还是出过一些人才的,武有共和国的元帅之首,文有著名学者、作家郭沫若。陈天辽的家庭也是西川的一个客家方言孤岛上出来的,他对客家人这个群体也是有自豪感的,但是西川本身客家人就极为少数,也就几个方言孤岛而已,加上他长期在京城,对自己的身份就有些淡漠了。不过客家人在政商界确实是非常大的群体,比如岭东的政坛,以及海外的商圈。这个身份或许会对他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
前世陈天辽接触过不少客家商人,对这个群体有一定的了解。客家著名的商人一直不少,像发明万金油的胡文虎、创建张裕葡萄酒的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等都是,但陈天辽最敬佩一个人——田家炳。说到在大陆捐资助学,最著名的就是邵逸夫和田家炳。邵逸夫很多人都多少有所了解,而且对他的身家也很清楚。而田家炳这个人绝大部分人真的就只听过这个名字而已。但遍布全国的田家炳中小学以及大学中以田家炳名字命名的建筑,让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老人。这是一个真正做慈善的人,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捐来建造学校、医院等机构,而自己却过着简单的日子。他甚至把自己住了37年的房子都卖了捐助做慈善。陈天辽自知做不到他这种程度,因此他越发敬佩这位老人,并愿意以其作为自己的楷模。这个时空,这位可敬的老人依旧在捐资助学。陈天辽就在鹏城看见过田家炳小学。
另外,客家人在海外一些国家的政坛也颇有影响力。在东南亚的岛上,客家人先后建立过一些政权,不过都被西方殖民者扑灭。而客家人还开辟了不少城市,包括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在前世的东南亚政坛,客家人也有不少担任政府首脑的,比如李家坡的李氏父子、泰国的他信兄妹,等等。而南美洲的圭亚那的开国总统干脆就是一个叫钟阿瑟客家人。
鹏城本来是一个客家人占多数的小县,但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了移民城市,尽管也涌入了不少粤东客家人,但客家话完全没有优势。而他们土著客家人的后代也逐渐被粤语区同化,于是出现了祖辈讲客家话、中年辈客家话和普通话语掺杂而年轻一辈讲粤语的有趣家庭现象。不管怎么说,那些传统的客家人还是很重视自己的根所在,因此有了这个文化博物馆的建造。
在简单回顾客家人的历史之后,陈天辽决定去出席这个客家文化博物馆的活动,一方面是给自己这一世的血统做一个寻根活动,二来也借此结识一些人物。陈天辽知道香江和宝岛的企业中有不少是客家人的企业,但他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北方人,对南方的很多事情了解并不深入,因此或许这次活动会让他认识到不同的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鹏城媒体报道后,华国最权威的《新华日报》也转载了这个报道并配发了自己的社论,这让陈天辽既是高兴又是惶恐。他也很快接到了宋险峰的电话。作为政府官员的宋险峰当然知道上了《新华日报》是多么重大的事情,而配发了社论又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他当然要打电话来祝贺一下。当然也有敲打一下陈天辽,让他不要骄傲。
“没事,爸,我知道怎么做的。我们的国家只喜欢做实事的人,不喜欢没事找事,乱出风头的家伙。我做事有方寸的。我会老老实实地做好实事,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的。”陈天辽回答岳父兼继父大人。
宋险峰显然对陈天辽的回答很满意。他觉得陈天辽比自己还要聪明,比自己还适合从政,于是勉励了几句,就挂上了电话。
这个时候,一些电视台也联系采访陈天辽,被陈天辽一一拒绝了。而中心电视台的新闻部门也打电话想来鹏城现场采访他和他的实验室,陈天辽想了想,答应了。
在等候中心电视台的时候,田正亮给他的一张请帖,让陈天辽感兴趣起来,。这张请帖是鹏城市客家文化博物馆开馆的请帖。很长时间以来,陈天辽都忽视了自己客家人的身份。一方面,前世他并不是客家人,另一方面,他居住在远离客家人的大本营的北方地区,因此他并没有多在乎这份身份。他用客家话最多的时间,就是和李细妹一起讲客家话去怼小姑陈眉,把不会说客家话的陈眉说得恨不得捂着脸离家出走为止。
其实客家人是华族的一支有意思的民系。华族的其他支派一般是以地域命名的,比如楚人、粤人、吴人……只有客家人不是。因为客家人居住的原始地域,分属闽粤赣三省。由于客家人原本就居住在大山之中,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名声不显。间或出过一些名人,但没人注意其客家身份。
客家人的得名,是清朝中后期的土客大械斗中。在清朝中后期,因为人口的增长,各族群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而产生了械斗。这种械斗在南华国地区蔓延时间很长。这场大规模的械斗蔓延了上百年,到清末的时候更加剧烈,在岭东地区还酿成了数十万人伤亡的惨剧。
其中土客大械斗“客”的一方,在闽粤赣桂四省中主要就是客家人。他们的方言与周围的人都不同,民风彪悍,战斗力很强。他们以宗族为单位迁徙,尤其在清朝中期结束海禁,清政府为了开发沿海的土地招收了大量的客家移民过去开垦荒地。他们为了在当地生存,加强了自身的凝聚能力。初期土地多,大家相安无事。但当清末土地紧张的时候,械斗就开始了。因为这群人没有自己的族群名称,文件中多以土人和客人之分的“客”来称呼,所以就把他们叫做“客家人”。由于土人有在经济和政治、文化上都占有优势,因此客家人伤亡惨重之余,还被污蔑为落后民族。这就刺激了客家人对自己文化的研究。
在前世,陈天辽认识过一些闽赣客家地区的朋友,他们都说小时候不知道自己就是客家人,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也正好说明这个名称就是对外交流的时候才产生的,本地人原本是没有这个称呼的。
客家人的崛起是近现代的事情。第一次震惊世人的,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永安五王中,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都是客家人,而萧朝贵可能是会讲客家话的壮人。参加起义的人大都是在土客大械斗中被当地土人压制的客家人。他们的战斗力极强。许多客家人的特质也被带到这次起义之中。比如女营的建设。受到山区生活的影响,客家女人一般不缠足,也参加劳动,所以太平天国有女营的建制,反对缠足。当他们攻下南京后,引起了中外的关注,外国人也开始研究这支华族人的支系。
太平天国之后,客家人继续在华国的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比如孙中山(一说广府人,即说粤语的人群)、廖仲恺等人。在辛亥革命之后,主政岭东省的军阀陈炯明、张发奎、陈济棠等,几乎都是客家人。而内战两党的将领之中,国方的薛岳、罗卓英、吴奇伟、范运杰、黄伯韬等悍将,以及共和国方的开国元帅中的首尾两个元帅、叶挺、杨成武等名将都是客家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就建立在以闽赣两省客家地区为主的地方,红都瑞金和模f县兴国都是客家县。在中国近现代最悍勇的军队,其实不是名声最响的湘军,而是名声不响的客家军。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在对外作战中也表现英勇。
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割让宝岛,宝岛的客家人巡抚唐景崧、当地乡贤客家乡贤丘逢甲和客家抗法名将刘永福立刻着手抗倭自保。以唐景崧为首领,丘逢甲统领义军,而刘永福负责军事指挥。在义军之中,战斗力最强的是徐骧、吴汤兴和姜绍祖三个客家人率领的义军部队,三人也全部为国战死。在前世2008年的时候,宝岛曾经拍了一部《1895》,表现了这客家义军三杰的壮烈抗日情景,并获得了宝岛的金钟奖。只是因为全剧基本是客家话和倭语的对白,传播不广。
在抗倭战争中的第一场大会战淞沪会战中,第一个牺牲的华国高级将领黄梅兴就是客家文化中心的嘉应州py县人,而他同县的营长姚子青则率领全营五百余人死守宝山县城七天七夜,全部壮烈殉国,事后被追赠为陆军少将。而他们邻县jl县的谢晋元副团长在十万部队转移阵地的时候,率领400名士兵在著名的四行仓库阻击倭军,对外号称八百人,他们与倭寇血战四昼夜,被当时的中外媒体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华国军民的斗志。至于薛岳、吴奇伟等将领,那就不需多说了。
就算作为西川客家人这样非常小的群体,也还是出过一些人才的,武有共和国的元帅之首,文有著名学者、作家郭沫若。陈天辽的家庭也是西川的一个客家方言孤岛上出来的,他对客家人这个群体也是有自豪感的,但是西川本身客家人就极为少数,也就几个方言孤岛而已,加上他长期在京城,对自己的身份就有些淡漠了。不过客家人在政商界确实是非常大的群体,比如岭东的政坛,以及海外的商圈。这个身份或许会对他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好处。
前世陈天辽接触过不少客家商人,对这个群体有一定的了解。客家著名的商人一直不少,像发明万金油的胡文虎、创建张裕葡萄酒的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等都是,但陈天辽最敬佩一个人——田家炳。说到在大陆捐资助学,最著名的就是邵逸夫和田家炳。邵逸夫很多人都多少有所了解,而且对他的身家也很清楚。而田家炳这个人绝大部分人真的就只听过这个名字而已。但遍布全国的田家炳中小学以及大学中以田家炳名字命名的建筑,让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老人。这是一个真正做慈善的人,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捐来建造学校、医院等机构,而自己却过着简单的日子。他甚至把自己住了37年的房子都卖了捐助做慈善。陈天辽自知做不到他这种程度,因此他越发敬佩这位老人,并愿意以其作为自己的楷模。这个时空,这位可敬的老人依旧在捐资助学。陈天辽就在鹏城看见过田家炳小学。
另外,客家人在海外一些国家的政坛也颇有影响力。在东南亚的岛上,客家人先后建立过一些政权,不过都被西方殖民者扑灭。而客家人还开辟了不少城市,包括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在前世的东南亚政坛,客家人也有不少担任政府首脑的,比如李家坡的李氏父子、泰国的他信兄妹,等等。而南美洲的圭亚那的开国总统干脆就是一个叫钟阿瑟客家人。
鹏城本来是一个客家人占多数的小县,但在改革开放后成为了移民城市,尽管也涌入了不少粤东客家人,但客家话完全没有优势。而他们土著客家人的后代也逐渐被粤语区同化,于是出现了祖辈讲客家话、中年辈客家话和普通话语掺杂而年轻一辈讲粤语的有趣家庭现象。不管怎么说,那些传统的客家人还是很重视自己的根所在,因此有了这个文化博物馆的建造。
在简单回顾客家人的历史之后,陈天辽决定去出席这个客家文化博物馆的活动,一方面是给自己这一世的血统做一个寻根活动,二来也借此结识一些人物。陈天辽知道香江和宝岛的企业中有不少是客家人的企业,但他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北方人,对南方的很多事情了解并不深入,因此或许这次活动会让他认识到不同的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