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是能量的化生基础,此即所谓阳依存于阴并化生于阴;没有精则不能化生气,能量的产生有赖于精的分解,故精亏则气少。

    气是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又是化精的动力源泉,即所谓阴依存于阳而又化生于阳;没有气则难以生精,精华物质的合成以消耗能量为代价,故气少则不能生精。精与气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又以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气与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

    气为血之帅,能够生血、运血和统血,故气的运行正常有序,有助于血的生成和运行;血为气之母,能够载气、养气,血的充沛可使气充分发挥其功能。气与血之间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资生和相互促进关系。再以人体的基本机能兴奋与抑制而言,兴奋为阳,抑制属阴。

    它们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为用的。白天健全的兴奋,精神饱满,是以夜间充分的抑制即充足的睡眠为代偿的,而夜间睡眠安和又以白天的充分的兴奋为前提。

    失眠日久,势必导致兴奋亦趋不足,可出现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却又无法入睡的病理状态。若阴阳互源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弱,不能资助另一方,久之必然导致另一方亦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阴阳的相互吸引是与阴阳的相互排斥相对而言的,是指阴阳双方相吸相抱而维系它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阴阳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都是古人在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及人体自身的观察和体悟中获得的认识,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如动物的雌雄阴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阴阳的相互排斥缘于阴阳的对立,而相互吸引则维系阴阳的统一。因此,阴阳双方的相互吸引是维系阴阳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纽带。

    “阴阳互根:……盖阴以吸阳,故神不上脱;阳以煦阴,故精不下流。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而一阳已化。故阳自至阴之位而升之,使阴不下走;阴自至阳之位而降之,使阳不上越。上下相包,阴平阳秘,是以难老。”指出精属阴,神属阳,阴阳相互吸引,上下相抱,维系阴阳协调平衡,则“精神乃治”,健康长寿。

    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不能脱也。”指出阴阳的相互吸引能维系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若阴阳双方因某种原因而导致相互吸引的机制被破坏,如阴阳双方中一方过于虚弱而不能吸引另一方,则可导致另一方的脱失,临床上可见阳脱或阴脱的病证。如此,则阴阳双方不得相互维系于一个统一体内,阴阳互根的关系完全被破坏,终致阴阳离决而病势垂危,甚或死亡。

    阴能吸引阳,阳能吸引阴,阴阳双方通过自身具有的相互吸引维系其双方统一的思想,是符合现代辩证法认识的。需要指出,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只是就最一般的哲学意义而言的。只要有阴阳,就有相反性和相成性。

    因此,阴阳的对立统一,作为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普遍存在的。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和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则分别是在阴阳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基础上的具体化,深入化。它们是广泛存在的,但不是普遍存在的。

    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主要体现于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如水与火,寒与热,它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为你胜我衰的不可调和性,说它们是统一的,主要是基于没有水就无所谓火,没有寒就无所谓热的一般的哲学涵义。

    另外一些阴阳范畴则较多地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为用,如精与气、气与血、精与神等,说它们是对立的,是由于它们的阴阳属性相反,其实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排斥表现得并不明显,而主要表现为互源、互化、互用和互吸的关系。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当然,还有一些阴阳范畴兼有以上两种特性,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特性不同。如前述的兴奋与抑制,既是相互对立的,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

    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不仅要注意其差异性,而且还要注意其统一性,即相互关联性,从差异中寻找同一。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运用阴阳来分析说明。

    如上属阳,下属阴,没有上之属阳,也就无所谓下之属阴;没有下之属阴,也就无所谓上之属阳。昼属阳,夜属阴,没有昼之属阳,就无所谓夜之属阴;没有夜之属阴,也就没有昼之属阳。热属阳,寒属阴,没有热之属阳,也就无所谓寒之属阴;没有寒之属阴,也就没有热之属阳。

    所以说,阳依赖于阴,阴依赖于阳,每一方都以其对立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果事物不具有相互依存的关联性,并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就无法,分析其阴阳属性,也就不能用阴阳来说明了。因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如:就个体的生理活动而言,在物质与功能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均存在着阴阳互根的关系。

    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生命的主要标志。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健全,就会不断地促进营养物质的化生,而营养物质的充足,才能保护脏腑活动功能的平衡。平衡是华夏古代整体思维形态之一。

    平衡,又称中和、中道。平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适度性。

    无过无不及谓之平衡,过或不及谓之失衡。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人体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如阴阳消长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指维持平衡的限度,即条件),则平衡被打破,在自然界则引起灾害,在人体则引起疾病。

    在自然界中,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四季寒暑的更替,就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从冬至春及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气候则由寒逐渐变温变热,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热气渐消,寒气日增,气候则由热逐渐变凉变寒,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

    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反映了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就人体生理活动而言,各种功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运动变化是对自然和人体生命活动认识的根本出发点,这是宇宙恒动观。

    这种运动变化,包含着量变和质变过程。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学说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概括为“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即人体中阴阳对立的统一、矛盾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也就是阴阳双方在量的变化上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没有突破阴阳协调的界限,所以人体脏腑活动功能正常。

    只有物质和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都是如此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果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阳无阴谓之“孤阳”,有阴无阳谓之“孤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切生物也就不能存在,不能生化和滋长了。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如果正常的阴阳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乃至危及生命。人体内的阳气和阴液,一方的不足可以引起另一方的亏损,阳损可以耗阴,阴损可以耗阳。

    即阳虚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无阳则阴无以化”,故可进一步损伤体内的阴液而导致阴虚,称作“阳损及阴”。如长期食欲减退的病人,多表现为脾气(阳)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阳)虚弱,化源不足,会导致阴(血)亏损,这可称之为阳损及阴的气血两虚证。

    反之,阴虚至一定程度,由于“无阴则阳无以生”,故又可损伤体内的阳气而导致阳虚,故称作“阴损及阳”。如失血病人,由血(阴)的大量损失,气随血脱,往往会出现形寒肢冷的阳虚之候,这可称之为阴损及阳的气血两虚证。<

章节目录

纵横异界时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月下三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百一十三章 保持平衡-诸葛孔明纵横异界txt下载,纵横异界时空,笔趣阁并收藏纵横异界时空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