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切斯特第二法则和正反馈
假如x队有9名士兵,y队有6名士兵,双方每人中3颗子弹便死亡,双方都是以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为目的。x有50%的数量优势。
第一次火拼后,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x打出9发子弹,打死3人;y打出6发子弹,打死2人。x由9:6的优势转变为7:3的优势。x队50%的兵力优势变为大于100%。
第二次交火后,x打出7发子弹,打死2人,并且剩余人中有1人中1枪,y对打出3发子弹,打死1人。兵力对比会变为x以6:1占绝对优势。
第三次交战后,x打出6发子弹,将y消灭,y队打出1发子弹,未打死1人。y队就被彻底歼灭了。
再来看一下双方的伤亡情况。优势兵力(x)伤亡人数仅是劣势兵力(y队)的一半。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最开始x队与y队的兵力对比是3:2,x队有50%的兵力优势,当经过一轮之后,优势变为了133%,当经过第二轮之后优势变为了500%。相对优势是一个不断加强的正反馈模型。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和正反馈
在x队和y队组成的系统中,最开始的输入是x对y队的相对优势,每一轮交火之后,这个相对优势都在增加,从而使下一轮的相对优势的输入也在增加,最终形成了相对优势不断增大的正反馈过程,从而使得x队以较小的兵力损失,消灭了更多的敌人。
1.5 两面进攻、三面进攻和包围
多面进攻可以增加火力的效果,提高射击的命中率。多面进攻包括两面进攻、三面进攻或者四面进攻,有时也使用包围、口袋阵或者c型包围来表示多面进攻。
三面包围比两面包围所产生的火力协同作用大,四面包围比三面包围产生的火力协同作用大。
三面包围,留有一面不设兵力,这样与四面包围相比,有一面没有抵抗力,敌人有了一条退路。与只能完全抵抗相比,敌人多了一个选择,他们就会更多的选择撤退,减少抵抗的程度,这样会减少我方的伤亡概率,从而增加对方伤亡的概率。并且敌人在边抵抗边撤退的过程中,必然导致队形的散乱,这样就降低了敌人的攻击力。抗战中经常使用的口袋阵就是三面包围。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写道:“围师必阙。”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要让敌人陷入绝境,如果敌人陷入绝境就会拼死抵抗,这样会增加我方的伤亡。
敌人有了逃跑的缺口,敌人一边抵抗一边逃跑,那么敌人就将力量分散在抵抗和逃跑的两个方向上,这样敌人的抵抗战斗力就会大大减弱,从而我方更容易打败敌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专业化就是将力量用于一个方向,这样会增加成果。而敌人将力量分散于两个方向上,就会减少敌人的杀伤效果。
如果兵力强大到足以四面包围敌人,由于兵力差距较大,敌方容易失去胜利和逃亡的信心,减少抵抗的程度;有时甚至放弃抵抗,彻底投降。中国古时,刘邦层层兵力围困项羽于垓下,四面唱起楚歌,导致项羽军队绝望,项羽率小部分人马突围,最后自刎于乌江。四面包围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导致敌军认为生存无望,但却不想投降。敌军可能孤注一掷,无畏死亡,提高了敌军的士气,提高了敌军的战斗力,最后敌军虽然被歼灭,但我方伤亡也增加许多。
所以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四面包围要根据环境,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推测每种包围产生的效果最大,伤亡最小,最后选择一种合适的包围方式。
奇袭a
《战争论》的会战四原则的第三条是: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可以获得先机。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出敌不意在战略上起的作用比在战术上重要得多;它是导致胜利的最有效的因素。法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古斯达夫阿道夫、凯撒、汉尼拔、亚历山大都是由于行动迅速而得到了极大的声誉的。”
奇袭就是出敌不意地发起进攻,使敌措手不及,以取得战斗力对比优势的行动。奇袭是对兵力不同的使用方式,通过攻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可以达到比较优势,即兵力和精神双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以众击寡,达到以少量损失获得大量利益的目的。从广义动量定理fat=的角度说,在力量f大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力量的使用方式a可以改变成果,奇袭是通过改变力量的使用方式来增加成果。
克劳塞维茨认为出敌不意可以获得兵力优势和精神优势,他在《战争论》中写道:“为了达到上一章所谈的到处要争取的相对优势,就必然要到处争取出敌不意。一切行动都是或多或少以出敌不意为基础的,因为没有它,要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取得优势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出敌不意是取得优势的手段,但除此以外,就其精神效果来看,它还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因素。非常成功的出敌不意会使敌人陷于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会成倍地扩大胜利,这有许多大的和小的例子可以说明。”
岛**事学书籍《作战理论入门》认为奇袭可以达到增加精神和兵力的比较优势的目的。书中写到:“奇袭的效果首先是给敌以精神冲击,削弱其无形战力,即造成敌指挥混乱,士气低落等,其次是通过我方迅速打击,使敌人难以发挥有形战斗力(人员和武器等)。两者结合起来,即可达到有效地限制散人发挥战力,使我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的目的。”
那比如说,奇袭,到底奇袭是怎么做到的?奇袭需要哪些因素呢?奇袭所需要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假如x队有9名士兵,y队有6名士兵,双方每人中3颗子弹便死亡,双方都是以尽可能多的消灭敌人为目的。x有50%的数量优势。
第一次火拼后,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x打出9发子弹,打死3人;y打出6发子弹,打死2人。x由9:6的优势转变为7:3的优势。x队50%的兵力优势变为大于100%。
第二次交火后,x打出7发子弹,打死2人,并且剩余人中有1人中1枪,y对打出3发子弹,打死1人。兵力对比会变为x以6:1占绝对优势。
第三次交战后,x打出6发子弹,将y消灭,y队打出1发子弹,未打死1人。y队就被彻底歼灭了。
再来看一下双方的伤亡情况。优势兵力(x)伤亡人数仅是劣势兵力(y队)的一半。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最开始x队与y队的兵力对比是3:2,x队有50%的兵力优势,当经过一轮之后,优势变为了133%,当经过第二轮之后优势变为了500%。相对优势是一个不断加强的正反馈模型。
兰切斯特第二法则和正反馈
在x队和y队组成的系统中,最开始的输入是x对y队的相对优势,每一轮交火之后,这个相对优势都在增加,从而使下一轮的相对优势的输入也在增加,最终形成了相对优势不断增大的正反馈过程,从而使得x队以较小的兵力损失,消灭了更多的敌人。
1.5 两面进攻、三面进攻和包围
多面进攻可以增加火力的效果,提高射击的命中率。多面进攻包括两面进攻、三面进攻或者四面进攻,有时也使用包围、口袋阵或者c型包围来表示多面进攻。
三面包围比两面包围所产生的火力协同作用大,四面包围比三面包围产生的火力协同作用大。
三面包围,留有一面不设兵力,这样与四面包围相比,有一面没有抵抗力,敌人有了一条退路。与只能完全抵抗相比,敌人多了一个选择,他们就会更多的选择撤退,减少抵抗的程度,这样会减少我方的伤亡概率,从而增加对方伤亡的概率。并且敌人在边抵抗边撤退的过程中,必然导致队形的散乱,这样就降低了敌人的攻击力。抗战中经常使用的口袋阵就是三面包围。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写道:“围师必阙。”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要让敌人陷入绝境,如果敌人陷入绝境就会拼死抵抗,这样会增加我方的伤亡。
敌人有了逃跑的缺口,敌人一边抵抗一边逃跑,那么敌人就将力量分散在抵抗和逃跑的两个方向上,这样敌人的抵抗战斗力就会大大减弱,从而我方更容易打败敌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专业化就是将力量用于一个方向,这样会增加成果。而敌人将力量分散于两个方向上,就会减少敌人的杀伤效果。
如果兵力强大到足以四面包围敌人,由于兵力差距较大,敌方容易失去胜利和逃亡的信心,减少抵抗的程度;有时甚至放弃抵抗,彻底投降。中国古时,刘邦层层兵力围困项羽于垓下,四面唱起楚歌,导致项羽军队绝望,项羽率小部分人马突围,最后自刎于乌江。四面包围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导致敌军认为生存无望,但却不想投降。敌军可能孤注一掷,无畏死亡,提高了敌军的士气,提高了敌军的战斗力,最后敌军虽然被歼灭,但我方伤亡也增加许多。
所以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和四面包围要根据环境,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推测每种包围产生的效果最大,伤亡最小,最后选择一种合适的包围方式。
奇袭a
《战争论》的会战四原则的第三条是: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可以获得先机。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出敌不意在战略上起的作用比在战术上重要得多;它是导致胜利的最有效的因素。法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古斯达夫阿道夫、凯撒、汉尼拔、亚历山大都是由于行动迅速而得到了极大的声誉的。”
奇袭就是出敌不意地发起进攻,使敌措手不及,以取得战斗力对比优势的行动。奇袭是对兵力不同的使用方式,通过攻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可以达到比较优势,即兵力和精神双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以众击寡,达到以少量损失获得大量利益的目的。从广义动量定理fat=的角度说,在力量f大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力量的使用方式a可以改变成果,奇袭是通过改变力量的使用方式来增加成果。
克劳塞维茨认为出敌不意可以获得兵力优势和精神优势,他在《战争论》中写道:“为了达到上一章所谈的到处要争取的相对优势,就必然要到处争取出敌不意。一切行动都是或多或少以出敌不意为基础的,因为没有它,要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取得优势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出敌不意是取得优势的手段,但除此以外,就其精神效果来看,它还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因素。非常成功的出敌不意会使敌人陷于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会成倍地扩大胜利,这有许多大的和小的例子可以说明。”
岛**事学书籍《作战理论入门》认为奇袭可以达到增加精神和兵力的比较优势的目的。书中写到:“奇袭的效果首先是给敌以精神冲击,削弱其无形战力,即造成敌指挥混乱,士气低落等,其次是通过我方迅速打击,使敌人难以发挥有形战斗力(人员和武器等)。两者结合起来,即可达到有效地限制散人发挥战力,使我取得战斗力对比的优势的目的。”
那比如说,奇袭,到底奇袭是怎么做到的?奇袭需要哪些因素呢?奇袭所需要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