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始终无法战胜其对夜晚的恐惧。当伸出自己的双手只能触碰到漫无边际的黑暗之时,即使再坚强的战士也会深陷入无边的战栗和孤独之中。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火焰始终是人类最可靠的朋友—特别是在夜晚的生死搏杀之中。即便是在现代化的城市之中,当爱迪生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的人造太阳熄灭之时,人们为了生存还是会选择毫不犹豫的将昔日的家园化为一炬来获取那大脑深处最为迫切的光和热。

    在古老的帝国都城,熊熊的火光再度冲天而起。如果这座城市拥有记忆,他或许还记得两百年前那团吞噬了北京城西三山五园的大火,也应该还对当年头戴狗皮帽子的百万雄师在城下架起的庞大炮群记忆犹心,而今夜战火终于又再度降临在他的头上。古老的城市在轰鸣中震颤着,无数巨大的黑影在火光中掠过他的上空,一团团或大或小的模糊黑影纷乱的以自由落体的度投跃而出,随后在张开那绚丽的华盖缓缓飘落。

    尽管苏联空降军第二梯队的部队在空中机动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中**人以生命为代价的殊死拦截。但是同样对于同样强调数量优势的莫斯科而言,为了夺取这座关乎战局成败的都市,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在第二波次空降北京的苏联第76近卫空降师在运输过程中还损失相对较小一些,仅有4个空降连成建制的战斗减员而已。而第1o5近卫空降师更直接有近一个空降团的兵力无法顺利的抵达战区。而来自民主德国的“威利·桑格”第4o空中突击团则最为幸运,他们几乎毫无伤的降落在遥远的异国土地之上。

    对于第二波空降部队着陆场的选择,莫斯科在事先制定战略计划时颇费了一番脑筋。按照预定计划,第76近卫空降师的第第1o65空降炮兵团、空降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将在第98空降师已控制的登陆场内降落。而全师最为精锐的第1o4空降团则将独立空降于工人体育场一线。

    这无疑是又一支奇兵或者说孤子,从正面角度去考量,第1o4空降团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工人体育馆的空降行动将有利策应日坛公园方向第第1第3师从朝阳区方向中心城区突进的一对犄角。但是事实上战区的展却令这对犄角尚未成型便先被掰断的一支。应该说苏联空降兵司令苏霍鲁科夫大将对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太过于自信了。原本认为可以支撑到第二梯队抵达的苏联空降兵第第3师压缩到了日坛公园附近的狭小登陆场内。

    在这样的情况下,位于伊尔库茨克的苏联远东空降集团军司令部临时决定将原本空降于南苑机场加强给第345独立近卫空降团的民主德国“威利·桑格”第第1o4空降团,使用于北京工人体育场方向,组成一个战斗群先解除中国陆军警卫第第119团的合围之势,从而恢复苏联空降兵对北京中心城区东部的阻击线。

    与以精锐而闻名世界的苏联空降兵相比,一向被视为莫斯科的仆从军的民主德国人民军要显得默默无闻的多。一度在西方世界的眼中,包括民主德国人民军在内的华约组织成员**队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无法与莫斯科麾下的红色铁骑相提并论。何况在一向鼓吹自由和所谓“体制问题”的民主精英眼中,华约组织各成员国的执政党早已是站在了其本国民众的对立面上,其军队不过是维护国内统治的暴力机器,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便会土崩瓦解,根本无力跨出国门。不过这一点在中苏战争正式打响之前却早已被欧洲战场的一片风声鹤唳所取代。

    为了声援英国的“无产阶级兄弟”,华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几乎公开的战备活动,包括大规模的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和部队扩充。以民主德国为例,到1984年的5月份其所属的4个军区司令部已经全部改编为集团军编制,各师级单位也全部转入战时编制。

    这对北约而言无疑是一个空前危险的信号,一般来说民主德国人民军的坦克师在平时仅编制有9ooo人左右,而一旦转入战时编制则总兵力将达到1.2人。而机械化步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在战时编制下也将补充3ooo人左右的预备役兵员。毫无疑问华约集团正在动他们的战车,曾经无数次在兵棋推演中出现的入侵随时可能在明天黎明化为现实。

    东欧既是苏联防御西方进攻的屏障,又是其向西欧动入侵的前进基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参加华沙条约组织的东欧国家总面积近13o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亿多,常备军队15o万,工业达,机器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当于苏联的6o%到7o%。这些无疑都是苏联在对外扩张中可以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力量。因此当苏联方面抽调多个驻欧精锐集团军开往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之时,北约方面普遍将其判断为莫斯科的战略欺骗或为了遏止中国在远东制造危机的预防性措施。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北约决策层都这种假象所蒙蔽。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本部高级分析官—杰克·雷恩便注意到苏联大批空降部队向西伯利亚和蒙古方面的集结,从而推断出苏联方面的真正目标很可能是中国。但是这一意见却遭到了五角大楼方面的漠视。因为在五角大楼看来,中苏边境正在集结的苏联军队尽管规模空前,但其总兵力仍不足以动一场与中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而在欧洲大陆,美国及其同盟所遭遇的压力却已经达到了危险的临界点。

    的确,即便不计算苏联军队从列宁格勒军区、基辅军区、白俄罗斯军区、敖德萨军区和喀尔巴阡军区陆续调往欧洲前线的5个集团军、3o个级单位的二线部队。即便是华约各成员国的武装力量,也足以用数量优势淹没北约在欧洲大陆那几个孤立的桥头堡。

    民主德国人民军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华约体系之中最为精锐的组成部分。尽管在7o年代两德合并之前,这支位于冷战最前沿的军队都只拥有7个师的编制。但是随着联邦德国的瓦解,民主德国人民军迅得以膨胀,到8o年代初已经拥有了11个常备师—7个机械化、摩托化步兵师,4个坦克师,此外还有5个预备役师。战时其地面突击力量总兵力可高达5o万,即便没有驻德苏军的参与,也可以组成华约来势凶猛的第一波攻击。

    何况在华约体系之中,与民主德国同属于第一梯队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西方世界一般认为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遭到了莫斯科起的全面清洗,导致部队士气低落,军官和士官位置上人才短缺。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个国家在1968年之后的历史。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事实上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联建立的第1军、国内的游击武装和流亡国外的旧军队合编而成。因此可以说与拥有悠久军队文化的民主德国以及经历过战火磨砺的波兰人民军相比可以说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其国家领导人安东宁·诺沃提尼更是斯大林的真正崇拜者。他处处模仿斯大林: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和斯大林一样的元帅服,经常拿着一个斯大林式的大烟斗。这位锁匠出身的总统能占据这样的高位,是靠他在捷克斯洛伐克5o年代初的大清洗中的积极和狂热。

    政治清洗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和支柱。就像斯大林以枪毙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开始,然后将政治恐怖遍及全国一样,东欧各国也是从党内最高层的清洗开始,以全国性的政治恐怖为最终目的。捷克斯洛伐克从195o年开始政治清洗,到1952年12月3日以捷共总书记斯兰斯基、外交部长克列门蒂斯以及其他9名政府部长被绞死而达到**。诺沃提尼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在这个时间迈出的:他得到了被绞死的斯兰斯基留下的空缺—捷共总书记。

    诺沃提尼才疏学浅,但他统治这个国家并不困难,在政治恐怖之后,他可以任意推行各种政策——正确的或是不正确的——而不用担心有人反对;再说,一个庞大而健全的官僚机构已经构建起来,要操纵这个机器只需要权力而不需要能力。因此诺沃提尼上台后大搞个人崇拜,继续制造冤假错案,培植私人势力,压制党内民主,对苏联则唯命是从。

    关于他的政治笑话在捷克斯洛伐克层出不穷:有一天,布拉格天气晴朗,独是诺沃提尼撑着雨伞穿着雨鞋行走。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因为现在莫斯科正在下雨。”另一则是:威尔逊、约翰逊、勃列日涅夫、诺沃提尼同乘一架飞机。但是,这架飞机在途中生了故障。所以把重的行李都投了下去。尽管这样,还有危险。这时,先是威尔逊喊了一声“为女王陛下”,就跳下去了。紧接着约翰逊也喊了一声,“为了自由和和繁荣”,也跳下去了。最后,勃列日涅夫看了一看,也喊一声:“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就把诺沃提尼推下去了。

    在这样的领导人统治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自然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展。而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面对华约军队的干涉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事实上也正是诺沃提尼那长达1o年统治的结果。而“布拉格之春”虽然被无情的扼杀。但是在这次运动之中,被唤醒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主义的精神和改革的意愿却是无法抑制的。

    在接替杜布切克出任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并于1975年就任共和国总统的胡萨克执政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稳步进行,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平衡,捷共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国民经济在1971~1984年期间增长较快。7o到8o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年经济增长为4.7%。在相对雄厚的经济支撑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第第4集团军下辖三个坦克师,6个机械化师,1个特种空降旅在华约体系之下是少数保持常年齐装满员状态的精锐部队。

    而下辖两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师的第2集团军虽然属于预备役部队。但是总兵力却高达3o万人,一旦战争打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2周之内便可以完成总体动员,出动5o万地面部队配合民主德国及苏联中央,西部集群组成华约的第一波进攻力量。

    而波兰人民军不仅是苏联华约盟军里规模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同时也是苏联的华约盟友里唯一拥有师级空降部队国家。其现役地面部队为34万人,编制有3个集团军,13个师的庞大地面突击力量,而2周之内波兰人民军还可以动员过3o万的预备役人员。以7o万人的强大地面突击力量配合苏联本土的二线部队组成华约的第二波突击力量。

    也就是说即便忽略苏联和法国的力量,北约在荷兰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共和国一线所要面对的华约部队在2个月的充分动员之下,地面兵力也已经到达17o万以上。而在意大利方向,北约则要面对由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军队所组成的南部突击集群,而在此刻或许还要加上来自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的军队。

    在西方世界看来,华约组织在欧洲的大规模动员并非是苏联为了进攻中国所释放的烟雾,莫斯科从一开始便将欧洲和北约作为其主要对手。利用英国本土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及由此引的大不列颠政局动荡,以武力威慑为后盾促成英国的崩溃一直都是苏联的即定战略目标。只是因为北约方面在欧洲大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规模兵力部署,才使战争没有在荷兰或意大利的边境先爆,而所谓北约在战争初期存在着战略误判的说法更属于无稽之谈。

    尽管华沙条约组织早在1955年即宣告成立,但是不可否认与他的对手—北约相比,这个组织在创立之初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1954年1o月,巴黎协定签署,联邦德国被正式吸收加入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国家立即展开了口诛笔伐,除了谴责“巴黎协定”破坏了战后关于对德国的国际协定之外,还于1954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有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八国代表参加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

    这次会议郑重宣布,如果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八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但是根据国际外交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恫吓基本上是吓不倒人的。西方国家最终“一意孤行”,批准了巴黎协定生效,从而实现了美国武装联邦德国的计划,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主宰,以西欧各**队为骨干的西方政治军事集团。

    作为对应手段,苏联和东欧七国于1955年5月1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正式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根据条约组成了与北约组织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不过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被动反应成立的联盟内部并不稳定。

    几年之后阿尔巴尼亚先鼓噪起来,拒绝参加“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活动。而整个6o年代华约组织对于莫斯科来说也几乎是麻烦的代名词,苏联总参谋部几乎忙于到处扑灭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离心趋势。这一情况在1968年进入了顶峰。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第一次集体行动,但是其作用并没有彰现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相反却暴露出了华约组织内部矛盾和斗争。1968年3月阿尔巴尼亚正式宣布退出华约组织。而罗马尼亚也随后表示其军队只参加华约参谋人员的演习,而拒不参加实兵演习。罗马尼亚更拒绝任何华约军队在其境内举行军事演习。

    对于莫斯科的后院起火,西方世界一度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华约组织最终的分崩离析只是时间问题。但否极泰来,走过了最为尴尬的一段时间之后,华约组织最终在7o年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一个又一个前北约国家内部变革的炮声隆隆之中,华约组织成员国也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些同舟共济的感觉。在苏联的提议下,华约组织新成立了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部队军事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外长委员会等机构。

    而华约成员国的武装力量,随后也经常不断在缔约国境内举行“战斗情谊”、“盾牌”、“联盟”、“十月风暴”等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1981年3月,华约部队就曾在波兰领土上举行过代号为“联盟—81”的演习。当然这是在在波兰国内局势动荡的年代,除了华约各组织成员国外,苏联红军在波兰境内和周围,单独或同波兰人民军一起举行多次规模不等的军事演习。

    但是无论如何华约组织的一体化进程仍在按部就班的推行着。1983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华约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华沙条约国政治宣言》,建议华约和北约组织成员国间签订一项不使用武力和保持和平关系条约,彼此不先使用核武器及常规武器。同年1o月,作为对付美国在荷兰和意大利部署中程弹道和巡航导弹的反制措施,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三国政府同时宣布,苏联将在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做部署战术导弹。

    这次聚会与2o年前相比,尽管华约组织的成员国少了一个。但是所有与会者却都相信这个联盟在未来不仅将继续延续下去,更将得到长足的展。与会国不仅签署关于《华沙条约》延期2o年、到期还可顺延1o年的议定书。更表公报,明确提出,延长华约组织有效期是出于确保盟国的安全和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紧密合作的需要,只要北约组织继续存在,华约组织就要加强自己的同盟。

    而莫斯科则开始着手建议一个以《华沙条约》为基础,吸纳社会主义法国及其自治邦联、葡萄牙、南斯拉夫以及其他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更为广泛的联盟—欧洲社会主义大联盟的庞大计划。但是在此之前,这一次华沙会议还有一项不能对外宣布的秘密议题。几乎在华约各国脑忙于折冲樽俎的同时,由苏联元帅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所领导的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也在紧锣密鼓的部署着庞大的部队动员和调动计划。

    尽管相关的动员工作事实在1984年最初的3个月之内便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但是数以百万计的华约成员**队将剑指何方,事实在1984年7月那场席卷欧亚大陆的风暴降临之前,华约组织内部仅有华约联盟武装力量总司令库利科夫元帅、波兰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大将,民主德国国防部长霍夫曼大将、华沙条约部队总参谋长格里布科夫大将在内的少数几个人知晓。

    华约组织成员国的动员系统的效率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检验。根据苏联总参谋部的计划。第一批参与针对中国进攻的华约地面部队由3个集团军组成,其中民主德国人民军地面部队之中抽调的是第5集团军。不过这支部队本身并不知情,司令部位于新勃兰登堡的民主德国第五军区只是按照预定计划和其他军区一样改编为第5集团军和进入战时编制。

    由于处于欧洲战场第二线的位置,事实上第5集团军的战备状况在民主德国人民军之中并不是最好的。按照苏联的标准,陆军可以分为四个战备等级:第1级为常年战备状态,所有部队全编满员。第2级为战备状态,是指经过2天的补充和装备可以全员满编制投入战场。第3级则为不满编部队,一旦要宣布战争状态后1第4级则为动员部队,平时只保有军官阶层,要在开战2o至3o天才可能达到全编满员。

    而民主德国人民军第5集团军的编制内的第第8摩托化步兵师则属于不满编部队,而剩下的2个师则干脆是动员部队。真正处于常年战备状态的只有驻防民主德国人民军最好的军事训练基地—勒宁军事训练基地、旅级规模的第4o“威利·桑格”空中突击团。不过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莫斯科为自己的计划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章节目录

决战1984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红绿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九章:无人永生(一)-决战1984,决战1984,笔趣阁并收藏决战1984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