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豹差点把舌头都咬了,郑芝凤也一脸错愕的看着大哥郑芝龙。
这可是五百万两白银,五十万两黄金啊,这得收多少船的税金,贩卖多少船的货物才能赚到?
虽然郑氏一年的收入有上千万两白银,但是不要成本吗?不需要养兵吗?士兵的甲胄衣物不要银子?打点大大小小的官员不要银子?俺们几个兄弟伙的吃喝玩乐不要银子?
还有粮食啊!
这福建粮食产量很少,兵卒吃的粮食都是从外地运来的,成本多高啊,简直就像淌海水一样。
大哥啊,你这一张口就是五百万两银子啊,献的可真阔气,可是俺们兄弟伙的肉都是疼的啊!
郑芝豹现在忒想一棒子将大哥闷晕了去,他想了想肉疼道,“大哥,俺们今年刚刚置办了十来艘新船,只怕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
郑芝龙豪气干云道,“不碍事,劳资,哦不~本将军在倭国还存下了不少银子,芝豹啊,你过几天就去倭国将本将军的银子全部运回来。”
卧槽~
郑芝凤恨不得一脚踹死大哥郑芝龙,这狗皇帝的蜜枣给的真好,直接将大哥的脑袋瓜子都糊糊涂了。
藏在倭国的银子可是俺们的老本呐,如今中原风起云涌,陕西烽烟遍地,各路贼寇称王称霸,以后这天下未必就会姓朱了。
狡兔还有三窟,俺们郑家这才在倭国藏了大批的银子,大哥啊你倒好,直接将老本都贡献了出来。
郑芝豹和郑芝凤在一旁唉声叹气,而郑芝龙却心情大好,能够用这些银子换来皇帝陛下的宠爱,值!
……
京城,正阳门外。
今年的雪甚大,就如同鹅毛般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满城银装素裹,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人人都裹着鼓鼓囊囊的衣服。
十来岁的郑森下了马车,他好奇的东张西望着。
这郑森自小在倭国长大,倭国虽然也下雪,但却从来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雪,是以他非常好奇。
家将郑华将一袭狐裘披了郑森身上道,“这京城的雪可真大呐,仔细受寒了。”
郑森如今才十来岁,正是阳气足,又贪玩的年纪,他根本就不想披这狐裘,他甚至还想脱了鞋子,踩一踩这雪地呢!
不过郑华是郑芝龙派来保护他的,加上他地位颇高,这郑森倒也不敢太过于放肆。
郑华交代道,“哥儿,这京城可不比安海,皇宫里也处处都是规矩,哥儿要处处留心,步步小心,切莫调皮贪玩知道吗?
还有啊,京城的官老爷也都是心思深沉,七窍玲珑心,哥儿切莫乱说话,要多做事,少闲谈。”
这郑华就如同个老妈子般,絮絮叨叨交代着,可惜郑森还是个孩子,他如何听得懂?
郑森只是胡乱的点点头,也不知道他究竟听进去了多少?
魏忠贤也下了马车,他紧紧裹着貂皮大袄,戴着貂皮帽子,却依旧觉得寒气入骨,冷的他瑟瑟发抖。
魏忠贤走到郑森旁边,淡淡道,“郑家小哥,咱们已经到了京城的地界了,咱家先去皇宫里复命去,你们先去寻找住所,休整一番,等待陛下的传召。”
魏忠贤说完后,便转身又上了马车,马车向着皇宫的方向驶去。
而郑华则带着郑森寻找着房子,京城不比安海,京城到处都是人,人山人海的,以至于房舍奇缺,价钱还颇高。
但是?
这对于郑家而言这算是个事吗?这世上就没有银子解决不了的事儿,如果有,那就是银子使的不够多,钱多了连鬼都愿意给你推磨。
这郑华直接甩出两千金,买了间三进三出的大院子,就这三进三出的大院子都被郑家人住的满满当当的。
原来为了让郑森过的好,这郑芝龙除了派遣郑华外,还派来了不少的丫鬟婆子杂役小厮啥的。
郑华将郑森安顿下来后,他便拿出郑芝龙交给他的金银珠宝,准备用来上下打点关系。
这郑芝龙确实豪,在捐了五百万两白银,五十万两黄金后,他居然还给郑森准备了许多奇珍异宝。
因为安海距离京城遥远,所以郑华带来的大多是一些极细巧珍贵的珠宝,其中以珍珠和宝石居多。
光珍珠就准备了十盒之多。
这些珍珠色彩艳丽,就连黑紫二色都有,且颗颗饱满硕大,一看就是极难得的海珠,颗颗价值连城,比鞑子的东珠不知要珍贵多少倍。
在崇祯没有召见郑森的这几天里,郑华偷偷摸摸结交了不少权贵大官。
价值连城的珍珠就如同豆子般撒了出去,获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就连温体仁也对朕家赞不绝口呢!
当然,这一切崇祯都知道。
而官员受贿啥的也没瞒着他,大家都知道这位皇帝陛下的习性,受贿可以,只要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且不损坏国家的利益,随便你吖的怎么受贿都行。
而且通过这些事,更坚信了崇祯对郑芝龙的印象,这家伙确实是个厉害的这人物。
就是没啥大志气,骨头比较软,胆小怕事,就服强权。
只要大明一天不灭,崇祯一日不死,这郑芝龙便会乖的如同只兔子般,尽职尽责的帮忙大明守护海疆,顺便在干点间谍的事儿。
倘若大明灭了,对不起了!
这郑芝龙立马就会投降,甭管是鞑子也好,还是李自成也罢,谁强投降谁。
事实上……
历史上的郑芝龙在崇祯殉国后,他确实投降了清,可惜啊,人家根本就不是真心招降他的,郑芝龙甫一投降,就被杀了。
可怜这一位集官盗商于一身的大海盗,一辈子叱咤风云,打的西洋各国屁滚尿流的郑芝龙,就这么窝囊的死了。
倘若他最后能够硬气一点,哪怕殉国了,也无愧英雄之名啊,必会流传千古的。
甚至……
以当时郑家水师之威,他若铁了心的抗清,估计大汉衣冠也不会被异族所践踏,而南明也未必不能崛起,历史或许会被改变。
对于他的一生,只能一声叹息,时也,命也!
这可是五百万两白银,五十万两黄金啊,这得收多少船的税金,贩卖多少船的货物才能赚到?
虽然郑氏一年的收入有上千万两白银,但是不要成本吗?不需要养兵吗?士兵的甲胄衣物不要银子?打点大大小小的官员不要银子?俺们几个兄弟伙的吃喝玩乐不要银子?
还有粮食啊!
这福建粮食产量很少,兵卒吃的粮食都是从外地运来的,成本多高啊,简直就像淌海水一样。
大哥啊,你这一张口就是五百万两银子啊,献的可真阔气,可是俺们兄弟伙的肉都是疼的啊!
郑芝豹现在忒想一棒子将大哥闷晕了去,他想了想肉疼道,“大哥,俺们今年刚刚置办了十来艘新船,只怕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
郑芝龙豪气干云道,“不碍事,劳资,哦不~本将军在倭国还存下了不少银子,芝豹啊,你过几天就去倭国将本将军的银子全部运回来。”
卧槽~
郑芝凤恨不得一脚踹死大哥郑芝龙,这狗皇帝的蜜枣给的真好,直接将大哥的脑袋瓜子都糊糊涂了。
藏在倭国的银子可是俺们的老本呐,如今中原风起云涌,陕西烽烟遍地,各路贼寇称王称霸,以后这天下未必就会姓朱了。
狡兔还有三窟,俺们郑家这才在倭国藏了大批的银子,大哥啊你倒好,直接将老本都贡献了出来。
郑芝豹和郑芝凤在一旁唉声叹气,而郑芝龙却心情大好,能够用这些银子换来皇帝陛下的宠爱,值!
……
京城,正阳门外。
今年的雪甚大,就如同鹅毛般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满城银装素裹,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人人都裹着鼓鼓囊囊的衣服。
十来岁的郑森下了马车,他好奇的东张西望着。
这郑森自小在倭国长大,倭国虽然也下雪,但却从来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雪,是以他非常好奇。
家将郑华将一袭狐裘披了郑森身上道,“这京城的雪可真大呐,仔细受寒了。”
郑森如今才十来岁,正是阳气足,又贪玩的年纪,他根本就不想披这狐裘,他甚至还想脱了鞋子,踩一踩这雪地呢!
不过郑华是郑芝龙派来保护他的,加上他地位颇高,这郑森倒也不敢太过于放肆。
郑华交代道,“哥儿,这京城可不比安海,皇宫里也处处都是规矩,哥儿要处处留心,步步小心,切莫调皮贪玩知道吗?
还有啊,京城的官老爷也都是心思深沉,七窍玲珑心,哥儿切莫乱说话,要多做事,少闲谈。”
这郑华就如同个老妈子般,絮絮叨叨交代着,可惜郑森还是个孩子,他如何听得懂?
郑森只是胡乱的点点头,也不知道他究竟听进去了多少?
魏忠贤也下了马车,他紧紧裹着貂皮大袄,戴着貂皮帽子,却依旧觉得寒气入骨,冷的他瑟瑟发抖。
魏忠贤走到郑森旁边,淡淡道,“郑家小哥,咱们已经到了京城的地界了,咱家先去皇宫里复命去,你们先去寻找住所,休整一番,等待陛下的传召。”
魏忠贤说完后,便转身又上了马车,马车向着皇宫的方向驶去。
而郑华则带着郑森寻找着房子,京城不比安海,京城到处都是人,人山人海的,以至于房舍奇缺,价钱还颇高。
但是?
这对于郑家而言这算是个事吗?这世上就没有银子解决不了的事儿,如果有,那就是银子使的不够多,钱多了连鬼都愿意给你推磨。
这郑华直接甩出两千金,买了间三进三出的大院子,就这三进三出的大院子都被郑家人住的满满当当的。
原来为了让郑森过的好,这郑芝龙除了派遣郑华外,还派来了不少的丫鬟婆子杂役小厮啥的。
郑华将郑森安顿下来后,他便拿出郑芝龙交给他的金银珠宝,准备用来上下打点关系。
这郑芝龙确实豪,在捐了五百万两白银,五十万两黄金后,他居然还给郑森准备了许多奇珍异宝。
因为安海距离京城遥远,所以郑华带来的大多是一些极细巧珍贵的珠宝,其中以珍珠和宝石居多。
光珍珠就准备了十盒之多。
这些珍珠色彩艳丽,就连黑紫二色都有,且颗颗饱满硕大,一看就是极难得的海珠,颗颗价值连城,比鞑子的东珠不知要珍贵多少倍。
在崇祯没有召见郑森的这几天里,郑华偷偷摸摸结交了不少权贵大官。
价值连城的珍珠就如同豆子般撒了出去,获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就连温体仁也对朕家赞不绝口呢!
当然,这一切崇祯都知道。
而官员受贿啥的也没瞒着他,大家都知道这位皇帝陛下的习性,受贿可以,只要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干好,且不损坏国家的利益,随便你吖的怎么受贿都行。
而且通过这些事,更坚信了崇祯对郑芝龙的印象,这家伙确实是个厉害的这人物。
就是没啥大志气,骨头比较软,胆小怕事,就服强权。
只要大明一天不灭,崇祯一日不死,这郑芝龙便会乖的如同只兔子般,尽职尽责的帮忙大明守护海疆,顺便在干点间谍的事儿。
倘若大明灭了,对不起了!
这郑芝龙立马就会投降,甭管是鞑子也好,还是李自成也罢,谁强投降谁。
事实上……
历史上的郑芝龙在崇祯殉国后,他确实投降了清,可惜啊,人家根本就不是真心招降他的,郑芝龙甫一投降,就被杀了。
可怜这一位集官盗商于一身的大海盗,一辈子叱咤风云,打的西洋各国屁滚尿流的郑芝龙,就这么窝囊的死了。
倘若他最后能够硬气一点,哪怕殉国了,也无愧英雄之名啊,必会流传千古的。
甚至……
以当时郑家水师之威,他若铁了心的抗清,估计大汉衣冠也不会被异族所践踏,而南明也未必不能崛起,历史或许会被改变。
对于他的一生,只能一声叹息,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