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战士们都熟悉了旗帜号令后,李定国便开始让战士们演练《纪效新书》所载的戚继光以此纵横天下的“鸳鸯阵”。(看小说到网)
戚继光赖此阵,纵横东南,以三千步兵斩获五万多倭寇首级,而自身的伤亡不到三百,敌我伤亡比例达200:1,要知道当时其他明军虽十数万也奈何不得倭寇,如此看来,这“鸳鸯阵”可谓是攻击、防御都极其完美的阵法。李定国隐约知道,自戚继光之后数百年,他的鸳鸯阵一直没有被破解,而且这“鸳鸯阵”并不像平常人想象的那么难以训练,想当初戚继光用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让一些寻常的矿工变成了无敌战士。
对这个“鸳鸯阵”,李定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推行下去的。
其一,李定国预料到,随后数年内主要战场还是在四川与湖广之间的山区、丘陵地带,骑兵的作用更多是在奔袭,大规模阵战还要看步兵。而昔日戚继光也是在山地丘陵沼泽地用鸳鸯阵大败倭寇的,李定国在数年内面临的战场跟当年戚继光所面对的大致相同,都是骑兵施展不开的地方,所以鸳鸯阵大有用处。
其二,李定国推测出,随后三五年内所面临的敌人主要是明军、地方豪强武装和夷族各部土司武装。其中能够遇到的明军都不是像关宁铁骑那样的精锐,火器装备甚少,多是大刀长矛,骑兵也少,尤其是地方豪强武装和土司武装,他们配备刀具更多些,这样的武器装备正好被鸳鸯阵克制。等到要对抗满清铁骑时,他李定国怕是已经成功地研制住最厉害的火器和适合火器战法的阵法。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李定国恰逢其会,只知道这个“鸳鸯阵”,像什么很洋气的西班牙什么阵和其他长枪兵大阵,他是半点都不知晓。所以说他别无选择,只能拿戚继光赖以成名的“鸳鸯阵”来排兵布阵。
而且李定国认为,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阵法,适用于山区、丘陵、沼泽地带的“鸳鸯阵”被戚继光带到北地平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那么鸳鸯阵训练好了以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都将是“鸳鸯阵”的纵横无敌的地域,至于其他地方,李定国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很好的办法去克制凶猛而来的鞑子骑兵。
既然决定要练习“鸳鸯阵”,当然前提就是打造适合于鸳鸯阵的器具。随后的数日内,趁着部队暂时休整,李定国和他的亲兵大队钻进白土关附近的深山里寻觅合适的器具。
这天一大早,李定国传令营中所有将士集合。
李定国从自己的亲兵大队里拉出了十一个人,在最近几天,他们跟随李定国搜寻合适器具之余,也接受了李定国“鸳鸯阵”的训练。
为首之人现年十七岁,姓吴名崇,已经从军三年,已经算是老兵,战斗经验丰富,便充任这十一人小队的队长,他盔甲披挂完整,手持大枪。吴崇身后一边是一个行动敏捷灵活的士兵,他手里拿着一支藤牌,这名士兵位置为藤牌手。藤牌手身后背着几只标枪,因暂时没有条件,这标枪暂时是竹子削尖制成的。吴崇身后另一边是一个高大强壮的士兵,他手持一块长形大盾牌,他的位置称为长牌手,也背着数只标枪。长牌手和藤牌手身后各有一名膂力强健的士兵,他们手持近一丈长的竹竿,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这竹竿称为“狼筅”,手持狼筅的士兵便称为“狼筅手”。接着是四名手执铁尖木杆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长枪手身后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左右各有一人。
随后李定国便让张胜从剩余的近二千将士里选出二十位强健有力的士卒组成一队,手持官军常用的腰刀、长矛和弓箭,气势汹汹地跟鸳鸯阵小队对峙。
随后李定国宣布演习开始,在隆隆战鼓声中,吴崇小队排成“鸳鸯阵”冲向张胜小队。霎时,张胜命十名弓箭手张弓射箭,但在藤牌和长牌的掩护下,大部分箭矢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些箭矢即使是从盾牌边掠过也被狼筅挂住,无能为力,而“鸳鸯阵”仍在呐喊着前进。张胜这只小队士卒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阵势,开始乱了阵脚,一窝蜂冲上去迎战。
盾牌墙又一次阻挡了敌军的刀枪。混战中,狼筅手们高举狼筅冲上来,丛密的竹枝连成网形,遮蔽了敌军的视线,竹枝的尖头顺势刺向对方士卒的胸膛。就这样,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尖锐刺杀地方掩护了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而当张胜小队的部分士兵迂回攻击时,吴崇命短刀手手持短刀冲上前劈杀敌人,而盾牌手、狼筅手、长枪手则乘机攻击张胜小队的背部,人数为多的张胜小队却奇怪地陷入了包围,顿时大乱。
当然这场演习中,狼筅、刀枪都包上了布料,上面沾了石灰,沾上三片石灰就算阵亡。如此一算,吴崇小队因训练日短不幸损失了一名短刀手,而张胜小队全军覆没。
见麾下二千士卒对这场演习结果目瞪口呆,李定国笑道:“将士们,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崇他们组成的阵型就是当年戚继光戚少保赖以成名并以此大败倭寇,屡战屡捷的‘鸳鸯阵’。鸳鸯阵阵形以这十一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敌人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手持的是狼筅,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尖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李定国拿起盾牌展示给大家看:“这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很方便携带。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藤牌手拿着它除了能掩护其他战士外还可以跟敌人近战。这藤的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甚是好用。”
李定国又拿起长牌:“这种长牌是砍伐山间老木制成的,结实坚韧,长三尺,宽两尺,足以遮蔽住前方射向己方的箭矢,也能格挡住前方的刀枪。”
李定国又提起那根让大家都深表好奇的狼筅:“这就是狼筅,是这南方特产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约一丈五六,粗有两尺。如果再将它的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敌人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也能挡住长枪刺入,那么狼筅兵并无危险,胆气自大,敢在前冲阵,后面长枪手和短刀手补进,敌人焉能不败。”
李定国在这狼筅的用法上甚是佩服戚继光的见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提到“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
戚继光这样级别的将领还不敢把自己的士兵单单手持长枪面对强敌,某些不学无术、半路出家、半瓶子醋的将领还妄图组成什么光秃秃的长枪阵对抗满清铁骑,岂不是贻笑大方!两厢对比,李定国更坚定了自己使用“鸳鸯阵”和“狼筅”的决心。他从来不会把最后的胜利寄托在这个时代的士卒身上,即便是被自己洗脑过的。“己未胜先算己败”,要求自己事先做好万全准备迎敌,先立于不败之地方求胜才是良将所为,那种撞大运一般地用拼士卒性命和胆气来应对敌军的将领,李定国甚鄙视之。
李定国见大家都渐渐明白这个阵法的好处并笑逐颜开,便再补充道:“戚少保大才当然不止于此,这‘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阵。有时会变成两小阵,一边五人,中间一人策应,称‘五行阵’,又称‘两才阵’,即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有时会变成三小阵,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三个阵法,鸳鸯阵、五行阵、三才阵,分别应用于开阔地作战、狭窄地形作战、进攻作战,随着战情和战争环境的变化,这三个阵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鸳鸯阵的十一人遇到障碍地形可以马上分成两个五人的‘五行阵’,如果在战争中敌人逃跑,‘五行阵’马上变成用于追击的‘三才阵’。”
靳统武马上提出疑问:“这阵法显然是用于步兵的,但步兵并非只有这些人员,其他人员该怎么安置。”
李定国对这个问题早有考虑,便胸有成竹答道:“本来有一种鸳鸯阵排法里有十二人,多了一个伙夫,不过我将伙夫还是放在后方辎重队里,这鸳鸯阵最终还全部是战斗人员,以十一人为一队,十一人互相配合,互相掩护形成一个完美的战斗序列。鸳鸯阵后面再配上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组成了步军小营。当敌人来袭时,鸳鸯阵先低身准备,后方的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便根据敌人的距离发动远程攻击,当敌人进攻到一定距离,盾牌手便开始掷出标枪,随后鸳鸯阵开启,与此同时,后方的远程攻击人员准备腰刀和长枪,跟随鸳鸯阵痛打溃散之敌。”
李定国自然也不会忘了适当的骑兵配备,张献忠拨给孩儿营的五百坐骑里,除了有上百骡子和驴子不堪使用外,还有近两百马匹或老迈不堪或羸弱之极,真正能派上用场做骑兵坐骑的也只有两百匹,李定国便在孩儿营里成立了两百人的骑兵大队,亦是他的亲兵大队,他自任大队长。其他的坐骑便只做行军转移和运送物资之用。
有一千一百人参加鸳鸯阵的演练,排成一百个小分队,高文贵带四十个分队组成一个大队,张胜、王之邦各带三十个分队也分别组成一个大队,靳统武率四百人组成鸟铳手(鸟铳自然是从官兵那里缴获而来)、弓弩手、火箭手这一系列的远程攻击大队,而白文雅率近两百名女兵和一百多羸弱士兵组成辅兵大队负责辎重、医疗、餐饮、军备物资等事宜。
麾下将士都亲眼见证过“鸳鸯阵”的威力,也信服戚继光,听了李定国的介绍后,对李定国的编排都毫无意见,都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之中。
而李定国发现真正能让自己支配的大段训练时间很少,盖因义军需要不断地辗转作战,跟官军躲猫猫,所以他遵照戚继光“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的主张,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地,不但在大营内也在行军路上进行训练,并培养了麾下将士养成平时训练的好习惯。
所有的训练,李定国号令各级将领包括自己,都要陪着自己的战士们一起进行,不许搞特殊化。大部分战士在一开始对这一系列的训练很不满,怨声载道,尤其是对接近实战的武艺训练抱有情绪,李定国便将戚家军的事迹讲给他们听,同时引用后世的一句陈词滥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来引导大家,并着重强调平时的训练跟战时搏杀大为不同,平时训练时的十成武艺,在战时能用上五成,已算不错,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平时不加强训练,武艺荒废,到时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幸得这些士兵跟随张献忠转战四方时曾吃过许多败战,他们很快就明白了李定国的苦心,再结合着李定国对天下形势和他们未来前途的方向指明,他们渐渐知道训练对改变他们人生的重大意义,都积极投身在热火朝天的训练之中。
很显然,李定国给孩儿营制定的锻炼强度跟后世的军队,尤其是特种兵相比,是小儿科。但是跟同时代的相比就已经不同凡响,而且孩儿营的士兵大多还未发育完全,营养也跟不上,如果再多的锻炼强度只会适得其反,而且他们还要留些气力准备跑路,跟官兵躲猫猫。
而在作战太累不能再进行训练时,李定国就请潘独鳌、徐以显前来给自己的孩儿营士兵们教授文字和兵法,有时候李定国也参与授课。李定国不单单是想从这些孩儿兵里培养日后的基础军官和行政人员,他更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只有有知识、有思想,知道自己究竟生活在怎么样的世道的士兵才会有真正的战斗力,胜不骄、败不馁。在这动荡流窜的时段里创立黄埔军校是不现实的,只有见缝插针地灌输给这些孩儿兵一些文字和理念。
戚继光赖此阵,纵横东南,以三千步兵斩获五万多倭寇首级,而自身的伤亡不到三百,敌我伤亡比例达200:1,要知道当时其他明军虽十数万也奈何不得倭寇,如此看来,这“鸳鸯阵”可谓是攻击、防御都极其完美的阵法。李定国隐约知道,自戚继光之后数百年,他的鸳鸯阵一直没有被破解,而且这“鸳鸯阵”并不像平常人想象的那么难以训练,想当初戚继光用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让一些寻常的矿工变成了无敌战士。
对这个“鸳鸯阵”,李定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推行下去的。
其一,李定国预料到,随后数年内主要战场还是在四川与湖广之间的山区、丘陵地带,骑兵的作用更多是在奔袭,大规模阵战还要看步兵。而昔日戚继光也是在山地丘陵沼泽地用鸳鸯阵大败倭寇的,李定国在数年内面临的战场跟当年戚继光所面对的大致相同,都是骑兵施展不开的地方,所以鸳鸯阵大有用处。
其二,李定国推测出,随后三五年内所面临的敌人主要是明军、地方豪强武装和夷族各部土司武装。其中能够遇到的明军都不是像关宁铁骑那样的精锐,火器装备甚少,多是大刀长矛,骑兵也少,尤其是地方豪强武装和土司武装,他们配备刀具更多些,这样的武器装备正好被鸳鸯阵克制。等到要对抗满清铁骑时,他李定国怕是已经成功地研制住最厉害的火器和适合火器战法的阵法。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李定国恰逢其会,只知道这个“鸳鸯阵”,像什么很洋气的西班牙什么阵和其他长枪兵大阵,他是半点都不知晓。所以说他别无选择,只能拿戚继光赖以成名的“鸳鸯阵”来排兵布阵。
而且李定国认为,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阵法,适用于山区、丘陵、沼泽地带的“鸳鸯阵”被戚继光带到北地平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那么鸳鸯阵训练好了以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都将是“鸳鸯阵”的纵横无敌的地域,至于其他地方,李定国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很好的办法去克制凶猛而来的鞑子骑兵。
既然决定要练习“鸳鸯阵”,当然前提就是打造适合于鸳鸯阵的器具。随后的数日内,趁着部队暂时休整,李定国和他的亲兵大队钻进白土关附近的深山里寻觅合适的器具。
这天一大早,李定国传令营中所有将士集合。
李定国从自己的亲兵大队里拉出了十一个人,在最近几天,他们跟随李定国搜寻合适器具之余,也接受了李定国“鸳鸯阵”的训练。
为首之人现年十七岁,姓吴名崇,已经从军三年,已经算是老兵,战斗经验丰富,便充任这十一人小队的队长,他盔甲披挂完整,手持大枪。吴崇身后一边是一个行动敏捷灵活的士兵,他手里拿着一支藤牌,这名士兵位置为藤牌手。藤牌手身后背着几只标枪,因暂时没有条件,这标枪暂时是竹子削尖制成的。吴崇身后另一边是一个高大强壮的士兵,他手持一块长形大盾牌,他的位置称为长牌手,也背着数只标枪。长牌手和藤牌手身后各有一名膂力强健的士兵,他们手持近一丈长的竹竿,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这竹竿称为“狼筅”,手持狼筅的士兵便称为“狼筅手”。接着是四名手执铁尖木杆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长枪手身后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左右各有一人。
随后李定国便让张胜从剩余的近二千将士里选出二十位强健有力的士卒组成一队,手持官军常用的腰刀、长矛和弓箭,气势汹汹地跟鸳鸯阵小队对峙。
随后李定国宣布演习开始,在隆隆战鼓声中,吴崇小队排成“鸳鸯阵”冲向张胜小队。霎时,张胜命十名弓箭手张弓射箭,但在藤牌和长牌的掩护下,大部分箭矢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些箭矢即使是从盾牌边掠过也被狼筅挂住,无能为力,而“鸳鸯阵”仍在呐喊着前进。张胜这只小队士卒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阵势,开始乱了阵脚,一窝蜂冲上去迎战。
盾牌墙又一次阻挡了敌军的刀枪。混战中,狼筅手们高举狼筅冲上来,丛密的竹枝连成网形,遮蔽了敌军的视线,竹枝的尖头顺势刺向对方士卒的胸膛。就这样,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尖锐刺杀地方掩护了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而当张胜小队的部分士兵迂回攻击时,吴崇命短刀手手持短刀冲上前劈杀敌人,而盾牌手、狼筅手、长枪手则乘机攻击张胜小队的背部,人数为多的张胜小队却奇怪地陷入了包围,顿时大乱。
当然这场演习中,狼筅、刀枪都包上了布料,上面沾了石灰,沾上三片石灰就算阵亡。如此一算,吴崇小队因训练日短不幸损失了一名短刀手,而张胜小队全军覆没。
见麾下二千士卒对这场演习结果目瞪口呆,李定国笑道:“将士们,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崇他们组成的阵型就是当年戚继光戚少保赖以成名并以此大败倭寇,屡战屡捷的‘鸳鸯阵’。鸳鸯阵阵形以这十一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敌人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手持的是狼筅,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尖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使用短刀的短兵手,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李定国拿起盾牌展示给大家看:“这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很方便携带。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藤牌手拿着它除了能掩护其他战士外还可以跟敌人近战。这藤的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甚是好用。”
李定国又拿起长牌:“这种长牌是砍伐山间老木制成的,结实坚韧,长三尺,宽两尺,足以遮蔽住前方射向己方的箭矢,也能格挡住前方的刀枪。”
李定国又提起那根让大家都深表好奇的狼筅:“这就是狼筅,是这南方特产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桠杈,每支狼筅长约一丈五六,粗有两尺。如果再将它的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敌人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也能挡住长枪刺入,那么狼筅兵并无危险,胆气自大,敢在前冲阵,后面长枪手和短刀手补进,敌人焉能不败。”
李定国在这狼筅的用法上甚是佩服戚继光的见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提到“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
戚继光这样级别的将领还不敢把自己的士兵单单手持长枪面对强敌,某些不学无术、半路出家、半瓶子醋的将领还妄图组成什么光秃秃的长枪阵对抗满清铁骑,岂不是贻笑大方!两厢对比,李定国更坚定了自己使用“鸳鸯阵”和“狼筅”的决心。他从来不会把最后的胜利寄托在这个时代的士卒身上,即便是被自己洗脑过的。“己未胜先算己败”,要求自己事先做好万全准备迎敌,先立于不败之地方求胜才是良将所为,那种撞大运一般地用拼士卒性命和胆气来应对敌军的将领,李定国甚鄙视之。
李定国见大家都渐渐明白这个阵法的好处并笑逐颜开,便再补充道:“戚少保大才当然不止于此,这‘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阵。有时会变成两小阵,一边五人,中间一人策应,称‘五行阵’,又称‘两才阵’,即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有时会变成三小阵,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三个阵法,鸳鸯阵、五行阵、三才阵,分别应用于开阔地作战、狭窄地形作战、进攻作战,随着战情和战争环境的变化,这三个阵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鸳鸯阵的十一人遇到障碍地形可以马上分成两个五人的‘五行阵’,如果在战争中敌人逃跑,‘五行阵’马上变成用于追击的‘三才阵’。”
靳统武马上提出疑问:“这阵法显然是用于步兵的,但步兵并非只有这些人员,其他人员该怎么安置。”
李定国对这个问题早有考虑,便胸有成竹答道:“本来有一种鸳鸯阵排法里有十二人,多了一个伙夫,不过我将伙夫还是放在后方辎重队里,这鸳鸯阵最终还全部是战斗人员,以十一人为一队,十一人互相配合,互相掩护形成一个完美的战斗序列。鸳鸯阵后面再配上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组成了步军小营。当敌人来袭时,鸳鸯阵先低身准备,后方的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便根据敌人的距离发动远程攻击,当敌人进攻到一定距离,盾牌手便开始掷出标枪,随后鸳鸯阵开启,与此同时,后方的远程攻击人员准备腰刀和长枪,跟随鸳鸯阵痛打溃散之敌。”
李定国自然也不会忘了适当的骑兵配备,张献忠拨给孩儿营的五百坐骑里,除了有上百骡子和驴子不堪使用外,还有近两百马匹或老迈不堪或羸弱之极,真正能派上用场做骑兵坐骑的也只有两百匹,李定国便在孩儿营里成立了两百人的骑兵大队,亦是他的亲兵大队,他自任大队长。其他的坐骑便只做行军转移和运送物资之用。
有一千一百人参加鸳鸯阵的演练,排成一百个小分队,高文贵带四十个分队组成一个大队,张胜、王之邦各带三十个分队也分别组成一个大队,靳统武率四百人组成鸟铳手(鸟铳自然是从官兵那里缴获而来)、弓弩手、火箭手这一系列的远程攻击大队,而白文雅率近两百名女兵和一百多羸弱士兵组成辅兵大队负责辎重、医疗、餐饮、军备物资等事宜。
麾下将士都亲眼见证过“鸳鸯阵”的威力,也信服戚继光,听了李定国的介绍后,对李定国的编排都毫无意见,都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之中。
而李定国发现真正能让自己支配的大段训练时间很少,盖因义军需要不断地辗转作战,跟官军躲猫猫,所以他遵照戚继光“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的主张,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地,不但在大营内也在行军路上进行训练,并培养了麾下将士养成平时训练的好习惯。
所有的训练,李定国号令各级将领包括自己,都要陪着自己的战士们一起进行,不许搞特殊化。大部分战士在一开始对这一系列的训练很不满,怨声载道,尤其是对接近实战的武艺训练抱有情绪,李定国便将戚家军的事迹讲给他们听,同时引用后世的一句陈词滥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来引导大家,并着重强调平时的训练跟战时搏杀大为不同,平时训练时的十成武艺,在战时能用上五成,已算不错,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平时不加强训练,武艺荒废,到时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幸得这些士兵跟随张献忠转战四方时曾吃过许多败战,他们很快就明白了李定国的苦心,再结合着李定国对天下形势和他们未来前途的方向指明,他们渐渐知道训练对改变他们人生的重大意义,都积极投身在热火朝天的训练之中。
很显然,李定国给孩儿营制定的锻炼强度跟后世的军队,尤其是特种兵相比,是小儿科。但是跟同时代的相比就已经不同凡响,而且孩儿营的士兵大多还未发育完全,营养也跟不上,如果再多的锻炼强度只会适得其反,而且他们还要留些气力准备跑路,跟官兵躲猫猫。
而在作战太累不能再进行训练时,李定国就请潘独鳌、徐以显前来给自己的孩儿营士兵们教授文字和兵法,有时候李定国也参与授课。李定国不单单是想从这些孩儿兵里培养日后的基础军官和行政人员,他更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只有有知识、有思想,知道自己究竟生活在怎么样的世道的士兵才会有真正的战斗力,胜不骄、败不馁。在这动荡流窜的时段里创立黄埔军校是不现实的,只有见缝插针地灌输给这些孩儿兵一些文字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