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发来的电报,让担任南方面军司令的叶戈罗夫和政委斯大林感到有些不甘。
是的目前以邓尼金为首的南方白匪军,已经被他们压制到克里木半岛和高加索地区。只要再加一把力,就能将他们分割成两部分。
因为第1骑兵集团军已经向他们报告,其离罗斯托夫只有不到一百公里,只需要一天时间就能拿下这个战略要点。
只不过这份莫斯科的电报让这一切变得不在现实。因为南方面军即将被调到到乌克兰西部地区,同时他们将被改名为西方面军,而他们留下的空缺将有东南方面军接手。所以哪怕离罗斯托夫近在咫尺,他们也只能让骑兵第1集团军撤离。
因为东南方面军接下来将转为战略防守,哪怕打下罗斯托夫,也守不住。
“真让人不甘心。”
身为南方面军司令的叶戈罗夫,一巴掌狠狠的拍在了桌子上。毕业于喀山步兵土官学校的叶戈罗夫,内心非常不甘。作为军事将领,罗斯托夫有多重要他太清楚了。
位于顿河出海口仅45公里的这座战略要点城市,只要拿下它位于其出海口的亚速城就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轻易就能夺取。只要将两座城市夺取,邓尼金的白匪军部队必然分割城两部分。不过现在没机会。
“好了,叶戈罗夫。留点力气考虑一下,接下来面对罗马尼亚这个敌人吧”
看到叶戈罗夫发泄内心的不满,身为政委的斯大林必须制止其的行为。毕竟这是中央的决定,他们作为苏维埃的一员必须无条件遵守。
不过在内心深处,斯大林其实对中央的决定也是不满意。
在他看来,目前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消灭白匪军。等到将内部敌人消灭后,就可以集中力量让这些占苏维埃便宜邻国,感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怒火。现在就凉力量分散开,真的是何其不智。简直就是在给白匪军回复的时间。做出这样决定的人,简直就是在对苏维埃犯罪,应该被送往西伯利亚劳动改造。
而对于这次中央命令的内情,他也是知道的。不过是胜仗多了,一些中央委员认不清情况所致。不过现在只能先执行命令。
尽管斯大林内心也是不满意,不过作为在后世也是鼎鼎大名的他,城府可是相当的深。才不会想叶戈罗夫一样,表露出不满。
被斯大林说了一句后,叶戈罗夫也平静了下来。既然无法改变那么他只能根据中央的命令,先做好手头的事。所以他立刻考虑怎么安排兵力,转向乌克兰西面。
叶戈罗夫看着地图对斯大林说道:“现在我们可以让第1骑兵集团军撤回来,然后等东南方面军接手。”
“完全可行。”
叶戈罗夫提出的建议,斯大林也认可。
叶戈罗夫继续说道:“然后让14集团军可以先行前往基辅,加强该地区的防守力量,这是为了防止罗马尼亚对该城市起不该有的心思。”
“没问题,就按照你说的办。”
在得到斯大林同意后,叶戈罗夫叫来传令兵下达了命令。之所以有现在这幅场面,主要也是因为和早期苏俄特有的军事制度有关,这就是政委决定权制。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也是和苏俄军事干部较少有很大关系。
在战争时最开始,苏俄发现自己设立的士兵委员会,完全不能替代指挥官的作用,而后实行政治委员制也就是政委。不过在战斗中发现政委政治能力是有,不过大多数军事能力堪忧。
而苏俄已经来不及现培养军事干部,所以只能用被他们抓起来的前沙俄军官。不过为了防止这些有可能对苏维埃不满的军官作乱,所以在作战命令上,必须有军事主官和政委的签字。而为了防止两人起了争执后,谁也说不服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最后的决定权将由政委来执行。
而在沙俄军队当过上校的叶戈罗夫,肯定不能和苏维埃高层的斯大林平起平坐。所以一般都是他说出意见,而后由斯大林来拍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两人相处时间不长,但是极为融洽。
在叶戈罗夫说完自己的建议后,斯大林告知他一个好消息。
“因为要面对罗马尼亚人,所有接下来我们方面军将得到增强。目前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第6、第8、第9集团军、骑兵第2集团军编入我们方面军。除此之外,因为罗马尼亚装备精良,所以军委还会支援我们不少机枪、大炮、装甲车等技术装备。”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这样我们至少能有兵力优势,这要技术兵种差距不大这仗就能打。”
得知将要补充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叶戈罗夫像小孩子得到心爱的玩具一样,高兴的跳了起来,完全看出之前的不满。毕竟不是谁都是指挥五十万大军,这种机会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才会有。
看着高兴地像孩子一样的叶戈罗夫,斯大林向外面走去。
看到斯大林要出去,叶戈罗夫好奇的问道:“你去哪里?”
“我需要去准备粮食等物质,这些光靠后方运输可不行。需要我们筹措一些,缓解中央的压力。”
斯大林同志就是觉悟高,完全站在中央的角度考虑。
“可是,我们附近的物资已经征集过了,再想征集这非常困难。”
斯大林的话,让叶戈罗夫以为他要在附近征集。
“这我知道。这次就没打算在附近征集物资。”
不在附近征集物资?
叶戈罗夫有些疑惑的问道:“那你去哪里征集?”
“我想让基辅给我们收集物资。”
“基辅?”
斯大林的话,让叶戈罗夫大为吃惊。不仅乌克兰名义算得上是邻国,这样去收集物资真的好么?
看到叶戈罗夫吃惊的样子,斯大林知道他担心什么。“你放心,我不会让我们的军队去收集。乌克兰可是我们的粮仓,让基辅的人帮我们做。别担心,我们会告知中央的。”
。
是的目前以邓尼金为首的南方白匪军,已经被他们压制到克里木半岛和高加索地区。只要再加一把力,就能将他们分割成两部分。
因为第1骑兵集团军已经向他们报告,其离罗斯托夫只有不到一百公里,只需要一天时间就能拿下这个战略要点。
只不过这份莫斯科的电报让这一切变得不在现实。因为南方面军即将被调到到乌克兰西部地区,同时他们将被改名为西方面军,而他们留下的空缺将有东南方面军接手。所以哪怕离罗斯托夫近在咫尺,他们也只能让骑兵第1集团军撤离。
因为东南方面军接下来将转为战略防守,哪怕打下罗斯托夫,也守不住。
“真让人不甘心。”
身为南方面军司令的叶戈罗夫,一巴掌狠狠的拍在了桌子上。毕业于喀山步兵土官学校的叶戈罗夫,内心非常不甘。作为军事将领,罗斯托夫有多重要他太清楚了。
位于顿河出海口仅45公里的这座战略要点城市,只要拿下它位于其出海口的亚速城就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轻易就能夺取。只要将两座城市夺取,邓尼金的白匪军部队必然分割城两部分。不过现在没机会。
“好了,叶戈罗夫。留点力气考虑一下,接下来面对罗马尼亚这个敌人吧”
看到叶戈罗夫发泄内心的不满,身为政委的斯大林必须制止其的行为。毕竟这是中央的决定,他们作为苏维埃的一员必须无条件遵守。
不过在内心深处,斯大林其实对中央的决定也是不满意。
在他看来,目前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消灭白匪军。等到将内部敌人消灭后,就可以集中力量让这些占苏维埃便宜邻国,感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怒火。现在就凉力量分散开,真的是何其不智。简直就是在给白匪军回复的时间。做出这样决定的人,简直就是在对苏维埃犯罪,应该被送往西伯利亚劳动改造。
而对于这次中央命令的内情,他也是知道的。不过是胜仗多了,一些中央委员认不清情况所致。不过现在只能先执行命令。
尽管斯大林内心也是不满意,不过作为在后世也是鼎鼎大名的他,城府可是相当的深。才不会想叶戈罗夫一样,表露出不满。
被斯大林说了一句后,叶戈罗夫也平静了下来。既然无法改变那么他只能根据中央的命令,先做好手头的事。所以他立刻考虑怎么安排兵力,转向乌克兰西面。
叶戈罗夫看着地图对斯大林说道:“现在我们可以让第1骑兵集团军撤回来,然后等东南方面军接手。”
“完全可行。”
叶戈罗夫提出的建议,斯大林也认可。
叶戈罗夫继续说道:“然后让14集团军可以先行前往基辅,加强该地区的防守力量,这是为了防止罗马尼亚对该城市起不该有的心思。”
“没问题,就按照你说的办。”
在得到斯大林同意后,叶戈罗夫叫来传令兵下达了命令。之所以有现在这幅场面,主要也是因为和早期苏俄特有的军事制度有关,这就是政委决定权制。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也是和苏俄军事干部较少有很大关系。
在战争时最开始,苏俄发现自己设立的士兵委员会,完全不能替代指挥官的作用,而后实行政治委员制也就是政委。不过在战斗中发现政委政治能力是有,不过大多数军事能力堪忧。
而苏俄已经来不及现培养军事干部,所以只能用被他们抓起来的前沙俄军官。不过为了防止这些有可能对苏维埃不满的军官作乱,所以在作战命令上,必须有军事主官和政委的签字。而为了防止两人起了争执后,谁也说不服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最后的决定权将由政委来执行。
而在沙俄军队当过上校的叶戈罗夫,肯定不能和苏维埃高层的斯大林平起平坐。所以一般都是他说出意见,而后由斯大林来拍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两人相处时间不长,但是极为融洽。
在叶戈罗夫说完自己的建议后,斯大林告知他一个好消息。
“因为要面对罗马尼亚人,所有接下来我们方面军将得到增强。目前苏维埃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第6、第8、第9集团军、骑兵第2集团军编入我们方面军。除此之外,因为罗马尼亚装备精良,所以军委还会支援我们不少机枪、大炮、装甲车等技术装备。”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这样我们至少能有兵力优势,这要技术兵种差距不大这仗就能打。”
得知将要补充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叶戈罗夫像小孩子得到心爱的玩具一样,高兴的跳了起来,完全看出之前的不满。毕竟不是谁都是指挥五十万大军,这种机会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才会有。
看着高兴地像孩子一样的叶戈罗夫,斯大林向外面走去。
看到斯大林要出去,叶戈罗夫好奇的问道:“你去哪里?”
“我需要去准备粮食等物质,这些光靠后方运输可不行。需要我们筹措一些,缓解中央的压力。”
斯大林同志就是觉悟高,完全站在中央的角度考虑。
“可是,我们附近的物资已经征集过了,再想征集这非常困难。”
斯大林的话,让叶戈罗夫以为他要在附近征集。
“这我知道。这次就没打算在附近征集物资。”
不在附近征集物资?
叶戈罗夫有些疑惑的问道:“那你去哪里征集?”
“我想让基辅给我们收集物资。”
“基辅?”
斯大林的话,让叶戈罗夫大为吃惊。不仅乌克兰名义算得上是邻国,这样去收集物资真的好么?
看到叶戈罗夫吃惊的样子,斯大林知道他担心什么。“你放心,我不会让我们的军队去收集。乌克兰可是我们的粮仓,让基辅的人帮我们做。别担心,我们会告知中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