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讥诮的目光从荀彧、刘晔脸上扫过,冷笑一声。他转身向天子施了一礼。“臣有眼无珠,举荐不明,不堪重任,请自免少府,闭门思过。”
天子很为难,看向荀彧、刘晔。孔融虽然话多烦人,但他忠心可嘉,名声又响,如此就此免职,对舆论不利,以后谁还愿意来长安?
刘晔无动于衷。荀彧不慌不忙,笑眯眯地拱拱手。“陛下,臣冒昧。”
天子打量着荀彧,有一种说不出的奇怪。“言者无罪,令君可直言。”
“唯!臣以为,陛下任命文举为少府,意在重名臣,奖忠贞,本无不可,但少府掌皇室财税、诸监器作,乃繁复琐碎之务,如今关中人口不足,赋税锐减,陛下为此节衣缩食,诸监都用作公务,少府有名无实,不能尽文举之才,非用人之道。”
天子点点头。他也对这个任命非常后悔。“令君所言甚是,朕见孔君欣喜,失之考虑了。”
孔融冷眼旁观,一言不发。
“臣以为,存亡继绝,君子之功。大汉存亡之际,不仅要重振尚武之风,整军备战,平定叛乱,更要匡正民心,使百姓知廉耻、明真伪,信朝廷。夫子云:足食、足兵、足信,食、兵可去,信不可去。如今人心惶惶,来去不定,正须文举这般名臣硕儒鼓之吹之,使民信之。孙策武夫,尚知尊崇蔡伯喈,使其襄阳著史。袁谭小儿,亦知奉郑康成以养名望,朝廷正朔所在,岂能无人相抗?臣以为,论德论才,唯文举堪与匹敌。论年资,文举正当不惑,更胜蔡伯喈、郑康成一筹,若能委文举以重任,伟业可成。”
天子明白了,不禁松了一口气。他转身看向孔融。“少府以为如何?”
孔融明白荀彧是嫌他烦,要让他离开天子身边。天子也有这样的心思,只是不好意思说,要借荀彧之口。不过他不在乎,他觉得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正如荀彧所说,没有人能比他更合适做这件事了。这简直就是宿命。春秋末世,礼崩乐坏,先人孔子整理六经,为华夏留下了道统。如今大汉日薄西山,能不能再续命,谁也不清楚。他挽救不了这个乱世,但他至少可以为后世留下一些记载,总不能让蔡邕做一言堂。
“臣不胜荣幸。”孔融转身看向荀彧。“著史作文,别的供应可以省,纸笔不能省。令君能保证及时供应吗?”
“不敢保证,但一定及时供应。关中有纸,南山有烟墨,想来应该问题不大。”荀彧说着,取出另一卷纸。“待文举大作成,我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文举印行天下,以正视听。”
“印行?”不仅孔融愣住了,就连天子和刘晔都吃了一惊,不绝而同的惊呼出声。
“是的,我刚刚得到了印书坊的工艺。”荀彧顿了顿,又道:“严格说来,这已经不是秘密,孙策公布了印书坊的工艺,我只不过早几天知道罢了。用不了多久,关中就会建起很多印书坊。”
天子和刘晔、孔融面面相觑。印书坊是孙策的一大利器,南阳、平舆印行的书籍非常畅销,是文人雅士之间互相送礼的首先,最近印行的一套《说文解字》更是风靡长安,有价无市,不少人都要去预定。他怎么突然公布了印书的工艺,放弃了这一大财源?
“这是怎么回事?是真是假?”孔融夺过纸卷细看,很快就闭上了嘴巴。印书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和拓碑非常相似,只是把正写的碑文变成反写的印版而已,其他的都很简单,说破了一文不值。孔融有一种被人欺骗的感觉,勃然大怒。“既然你已经知道了印书的办法,为什么不先印文章批驳蔡琰的流毒?”
荀彧不慌不忙。“非不愿也,乃不能也。一者,有工艺未必就能印,建一个书坊,再将工艺运到实处,没有两个月是实现不了的。二者,这印书的工艺搞不清来源,有可能是女子发明的。我担心文举不屑使用,故而不说。”
孔融的脸颊抽搐了两下,火辣辣的,识趣的闭上了嘴巴。如果织布裁衣是女人的本份,女人做的衣服照穿无妨,这文章可都是男人的事,现在却由女人发明印书技艺,他身为男子,的确有点丢脸。
见孔融闭了嘴,不再聒噪,天子松了一口气,思索良久,越想越觉得不可理解。“孙策为什么要公布这印书的工艺,会不会是一个阴谋?”
刘晔摇摇头。“陛下,这不是阴谋,是阳谋。”
“哦?”
刘晔看向荀彧,问道:“令君,你的细作知不知道孙策为什么要公布这个工艺?”
“大致听了一些,说是蔡家垄断印书工艺,造成书价奇高,孙策公布印书的工艺,鼓励更多的人设立印书坊,要把书价降下来。他说,要让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书,读得起书。我思量着,他这么做固然有推广教育的想法,也有解决南阳纸坊销路的问题。经过几年发展,南阳纸坊的工艺已经成熟,产量比几年前翻了一番。纸的利润丰厚,其他各州郡不会坐视,一定也会建纸坊,这么多纸卖给谁?孙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把书价降下来,印的书多了,纸坊才有可利图,不会因为滞销导致亏本。”
天子一声长叹。“这可是一举两得啊,果然是阳谋。”
荀彧躬身道:“陛下,这可不是一举两得,而是一举四得。”
“一举四得?”
“是的,书坊多了,需要的工匠也更多,工匠也有了更多的去处,印坊为了留住他们,就不能不提高佣钱。这是第三得。书价降了,百姓能够读得起书,识文断字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些人中,有天赋研究圣人经典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将来会成为工匠、商人,这是第四得。”荀彧拿起案上的《士论》,轻轻地抖了抖。“陛下,你能想象几年之后,孙策治下会有多少匠士,多少商士吗?”
天子面色大变,呆呆地坐在案前,半晌没说出话来。刘晔也呆坐着,一动不动。他比天子的反应快,早就看明白了一切,但他无计可施。阴谋可破,阳谋难敌,孙策既然敢将印书工艺公布,就不怕他们跟着学,实际上,他们也学不了。
孙策用《士论》造舆论,推行男女平等,四民同尊,关中能做到吗?他们可以把孔融赶去著书,但他们不能让孔融和那群老臣闭嘴。就算没有舆论阻力,关中人口还不到二十万,连一个南阳都比不上,怎么和孙策竞争?从长期来看,这就是必败之局。
除非他们能在几年之内击败孙策。
:。:
77137/
天子很为难,看向荀彧、刘晔。孔融虽然话多烦人,但他忠心可嘉,名声又响,如此就此免职,对舆论不利,以后谁还愿意来长安?
刘晔无动于衷。荀彧不慌不忙,笑眯眯地拱拱手。“陛下,臣冒昧。”
天子打量着荀彧,有一种说不出的奇怪。“言者无罪,令君可直言。”
“唯!臣以为,陛下任命文举为少府,意在重名臣,奖忠贞,本无不可,但少府掌皇室财税、诸监器作,乃繁复琐碎之务,如今关中人口不足,赋税锐减,陛下为此节衣缩食,诸监都用作公务,少府有名无实,不能尽文举之才,非用人之道。”
天子点点头。他也对这个任命非常后悔。“令君所言甚是,朕见孔君欣喜,失之考虑了。”
孔融冷眼旁观,一言不发。
“臣以为,存亡继绝,君子之功。大汉存亡之际,不仅要重振尚武之风,整军备战,平定叛乱,更要匡正民心,使百姓知廉耻、明真伪,信朝廷。夫子云:足食、足兵、足信,食、兵可去,信不可去。如今人心惶惶,来去不定,正须文举这般名臣硕儒鼓之吹之,使民信之。孙策武夫,尚知尊崇蔡伯喈,使其襄阳著史。袁谭小儿,亦知奉郑康成以养名望,朝廷正朔所在,岂能无人相抗?臣以为,论德论才,唯文举堪与匹敌。论年资,文举正当不惑,更胜蔡伯喈、郑康成一筹,若能委文举以重任,伟业可成。”
天子明白了,不禁松了一口气。他转身看向孔融。“少府以为如何?”
孔融明白荀彧是嫌他烦,要让他离开天子身边。天子也有这样的心思,只是不好意思说,要借荀彧之口。不过他不在乎,他觉得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正如荀彧所说,没有人能比他更合适做这件事了。这简直就是宿命。春秋末世,礼崩乐坏,先人孔子整理六经,为华夏留下了道统。如今大汉日薄西山,能不能再续命,谁也不清楚。他挽救不了这个乱世,但他至少可以为后世留下一些记载,总不能让蔡邕做一言堂。
“臣不胜荣幸。”孔融转身看向荀彧。“著史作文,别的供应可以省,纸笔不能省。令君能保证及时供应吗?”
“不敢保证,但一定及时供应。关中有纸,南山有烟墨,想来应该问题不大。”荀彧说着,取出另一卷纸。“待文举大作成,我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文举印行天下,以正视听。”
“印行?”不仅孔融愣住了,就连天子和刘晔都吃了一惊,不绝而同的惊呼出声。
“是的,我刚刚得到了印书坊的工艺。”荀彧顿了顿,又道:“严格说来,这已经不是秘密,孙策公布了印书坊的工艺,我只不过早几天知道罢了。用不了多久,关中就会建起很多印书坊。”
天子和刘晔、孔融面面相觑。印书坊是孙策的一大利器,南阳、平舆印行的书籍非常畅销,是文人雅士之间互相送礼的首先,最近印行的一套《说文解字》更是风靡长安,有价无市,不少人都要去预定。他怎么突然公布了印书的工艺,放弃了这一大财源?
“这是怎么回事?是真是假?”孔融夺过纸卷细看,很快就闭上了嘴巴。印书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和拓碑非常相似,只是把正写的碑文变成反写的印版而已,其他的都很简单,说破了一文不值。孔融有一种被人欺骗的感觉,勃然大怒。“既然你已经知道了印书的办法,为什么不先印文章批驳蔡琰的流毒?”
荀彧不慌不忙。“非不愿也,乃不能也。一者,有工艺未必就能印,建一个书坊,再将工艺运到实处,没有两个月是实现不了的。二者,这印书的工艺搞不清来源,有可能是女子发明的。我担心文举不屑使用,故而不说。”
孔融的脸颊抽搐了两下,火辣辣的,识趣的闭上了嘴巴。如果织布裁衣是女人的本份,女人做的衣服照穿无妨,这文章可都是男人的事,现在却由女人发明印书技艺,他身为男子,的确有点丢脸。
见孔融闭了嘴,不再聒噪,天子松了一口气,思索良久,越想越觉得不可理解。“孙策为什么要公布这印书的工艺,会不会是一个阴谋?”
刘晔摇摇头。“陛下,这不是阴谋,是阳谋。”
“哦?”
刘晔看向荀彧,问道:“令君,你的细作知不知道孙策为什么要公布这个工艺?”
“大致听了一些,说是蔡家垄断印书工艺,造成书价奇高,孙策公布印书的工艺,鼓励更多的人设立印书坊,要把书价降下来。他说,要让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书,读得起书。我思量着,他这么做固然有推广教育的想法,也有解决南阳纸坊销路的问题。经过几年发展,南阳纸坊的工艺已经成熟,产量比几年前翻了一番。纸的利润丰厚,其他各州郡不会坐视,一定也会建纸坊,这么多纸卖给谁?孙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把书价降下来,印的书多了,纸坊才有可利图,不会因为滞销导致亏本。”
天子一声长叹。“这可是一举两得啊,果然是阳谋。”
荀彧躬身道:“陛下,这可不是一举两得,而是一举四得。”
“一举四得?”
“是的,书坊多了,需要的工匠也更多,工匠也有了更多的去处,印坊为了留住他们,就不能不提高佣钱。这是第三得。书价降了,百姓能够读得起书,识文断字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些人中,有天赋研究圣人经典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将来会成为工匠、商人,这是第四得。”荀彧拿起案上的《士论》,轻轻地抖了抖。“陛下,你能想象几年之后,孙策治下会有多少匠士,多少商士吗?”
天子面色大变,呆呆地坐在案前,半晌没说出话来。刘晔也呆坐着,一动不动。他比天子的反应快,早就看明白了一切,但他无计可施。阴谋可破,阳谋难敌,孙策既然敢将印书工艺公布,就不怕他们跟着学,实际上,他们也学不了。
孙策用《士论》造舆论,推行男女平等,四民同尊,关中能做到吗?他们可以把孔融赶去著书,但他们不能让孔融和那群老臣闭嘴。就算没有舆论阻力,关中人口还不到二十万,连一个南阳都比不上,怎么和孙策竞争?从长期来看,这就是必败之局。
除非他们能在几年之内击败孙策。
:。:
7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