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隋时军制,十二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两至四人,卫下分设骠骑府、车骑府统辖诸军,故称之为卫府军,简称府军。在此军制下,每逢战时,由皇帝亲自命帅统兵出征,行军元帅之下设多位行军总管,作为战时统军将领,战事已毕,行军元帅以及受他节制的各路行军总管须向皇帝交还兵符、印信,所带军队仍归各卫府统辖。
因隋高祖杨坚设置河北道行台以及河北道行军元帅一职的用意就是为了统一北境诸州府军令、政令,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抵御突厥南侵,故而于杨爽奉调任河北道行军元帅之初,就下诏诏准杨爽辖下常年保持战时的军列状态,全军主将称行军元帅,各营主将称行军总管。
杨爽奉调离任后,杨广只是暂代河北道行军元帅,加之自杨爽率军出关北伐以来,突厥和隋朝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处于和平状态,故而杨广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与突厥外交往来以及治理内政两个方面,杨爽麾下原有的近十万兵马仍由各行军总管分别统领,驻扎于并州四周。
因此,在张威、王韶两位仆射奉命率领归行台兵部节制的并州府军及就地招募的两万多新军火速增援雁门关以后,杨广手头可供调遣的最主要的兵力便是杨爽麾下这些行军总管统领的近十万府军了。
要知道,杨广不仅仅是河北道行军元帅,他还有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头衔:左武卫大将军。这就使得包括燕荣在内的各位行军总管统领之兵马,依卫府建制,名义上统由杨广这位左武卫大将军节制,即便待将来燕荣等人不再担任行军总管,也须归入左武卫建制、序列,在名义上接受杨广的节制。
正因如此,杨广听燕荣一张口,就在自己面前意存轻慢,口出不逊,把脸一沉,冷冷地提醒燕荣道:“燕总管,这里如同中军帅帐,没有王爷,只有元帅。我且问你,突厥此次突然发兵来犯,一共出动了几路兵马,兵力分别是多少,统军之将领又是何人?这些你尚不得而知,凭什么敢在本帅面前口出狂言,要带兵出战?”
在杨爽麾下的诸位行军总管之中,就数周摇平日里与燕荣最为要好了,此时见燕荣一开口就遭到杨广的痛斥,生怕燕荣一副火暴脾气,会当场与杨广翻脸,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忙跨步向前,抱拳向杨广解释道:“元帅教训得甚是,燕荣总管实则是担心雁门关有失,才向元帅主动请缨,请求领军出征的。元帅虽已向雁门关派出两路援军,然军中尚缺能与敌临阵对决之大将,不如就赐一枝令箭给燕总管,命他带本部人马增援雁门,以防不测。”
“齐安公,你以为如何呀?”杨广听周摇所说不无道理,脸色有所缓和,转过脸来问李彻道。
“元帅,沙钵略父子居心叵测,先是送宇文阅首级与我朝,继而不过两日,便悍然兴兵来犯,可见其犯我之心,必存之已久,若不及时给予迎头痛击,势必给河北道诸州带来更大的灾难。然目下我方所不知者,实为元帅方才所言之事,且件件至关重要,关系两军胜败,故而,末将以为,从全局考虑,目前暂不宜向雁门关增派援军,待稍后沿边诸州府报来敌情后,再视敌军情形做出决断。”李彻念及杨广初次担当全军主帅,指挥与突厥大规模交战,且所统皆是骄兵悍将,唯恐其威望不足以服众,便有意提醒杨广切不可轻易派出手中所有的兵力,而需根据敌情变化依次派兵应战。
以李彻的资历、威望和地位,尚在燕荣、周摇等人之上,他一开口帮杨广定了调,殿中诸将皆不再吱声多言了。
杨广随即传令军中诸将,在未得到突厥军队最新动向之前,各自回营做好各项准备,随时听候自己的军令从事。
在燕荣等诸将表示愿遵从元帅将令,退下之后,李彻又提醒杨广道:“王爷,以突厥强攻雁门关出动的兵马观之,只怕来者不善,王爷在整军应战的同时,是否将这里的情形从速报与皇上,敦请皇上派军增援河北。另,自卫王率大军从营州班师返回并州,幽州所留兵马不足三万,若突厥再施声东击西之计,从东面举兵来犯,末将唯恐幽州有失,王爷不可不提前做好防范。”
杨广点头应道:“齐安公提醒得是,关于向朝廷禀报军情,请发援军之事,我以为,待赵才将此次突厥不宣而战,出动的各路军力摸清之后,再向父皇禀明,也不为迟。至于幽州驻防兵力不足,的确是我未曾想到之事,目下敌情不明,雁门关战事胜负未定,似乎尚不宜分兵增援幽州,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以河北道行军元帅的名义传下一道军令给幽州总管李祟,许他便宜行事,根据敌情自主调集驻防其辖下各州府的军力,针对东线敌情集中优势兵力加以应对,待并州战局稍缓,再向东线增兵。”
李彻沉吟多时,觉得依目前了解到的敌方军情,杨广所说也不为无理,毕竟除强攻雁门关的一路突厥兵马外,别处尚未报来发现突厥大举入侵的讯息,遂抱拳答道:“王爷早已成竹在胸,末将多虑了。”
“齐安公,本王还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一二:若沙钵略父子只是为了迷惑于我,使我军对突厥疏于防备,以便其实施偷袭的话,似乎不必要多此一举,斩杀宇文阅,将他的首级送到并州来吧?依你之见,这沙钵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末将以为,沙钵略近半年以来,是因其国内不安宁,才采取权宜之计,与我大隋罢兵修好的。据报,不久前,沙钵略亲统大军西征,大败阿波可汗所部,阿波几乎是单人独骑缺德了达头可汗,如此,突厥国内纷争已尘埃落定,沙钵略挥师南下,再次入侵我大隋也是顺理成章之事。王爷不必对沙钵略父子施用的鬼魅伎俩花费太多心思,只须根据敌情变化,加以应对即可。”
杨广本想请教李彻沙钵略斩杀宇文阅,是否说明他与可贺敦宇文般若之间已出现了矛盾,以便自己根据长孙晟为父皇杨坚定下的对突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方针,能够加以利用,再施离间,既听李彻判断沙钵略此前与大隋罢兵修好只是权宜之计,据今看来,似乎也的确如此,便就此打住,没有就此话题再同李彻讨论下去。
因隋高祖杨坚设置河北道行台以及河北道行军元帅一职的用意就是为了统一北境诸州府军令、政令,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抵御突厥南侵,故而于杨爽奉调任河北道行军元帅之初,就下诏诏准杨爽辖下常年保持战时的军列状态,全军主将称行军元帅,各营主将称行军总管。
杨爽奉调离任后,杨广只是暂代河北道行军元帅,加之自杨爽率军出关北伐以来,突厥和隋朝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处于和平状态,故而杨广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与突厥外交往来以及治理内政两个方面,杨爽麾下原有的近十万兵马仍由各行军总管分别统领,驻扎于并州四周。
因此,在张威、王韶两位仆射奉命率领归行台兵部节制的并州府军及就地招募的两万多新军火速增援雁门关以后,杨广手头可供调遣的最主要的兵力便是杨爽麾下这些行军总管统领的近十万府军了。
要知道,杨广不仅仅是河北道行军元帅,他还有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头衔:左武卫大将军。这就使得包括燕荣在内的各位行军总管统领之兵马,依卫府建制,名义上统由杨广这位左武卫大将军节制,即便待将来燕荣等人不再担任行军总管,也须归入左武卫建制、序列,在名义上接受杨广的节制。
正因如此,杨广听燕荣一张口,就在自己面前意存轻慢,口出不逊,把脸一沉,冷冷地提醒燕荣道:“燕总管,这里如同中军帅帐,没有王爷,只有元帅。我且问你,突厥此次突然发兵来犯,一共出动了几路兵马,兵力分别是多少,统军之将领又是何人?这些你尚不得而知,凭什么敢在本帅面前口出狂言,要带兵出战?”
在杨爽麾下的诸位行军总管之中,就数周摇平日里与燕荣最为要好了,此时见燕荣一开口就遭到杨广的痛斥,生怕燕荣一副火暴脾气,会当场与杨广翻脸,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忙跨步向前,抱拳向杨广解释道:“元帅教训得甚是,燕荣总管实则是担心雁门关有失,才向元帅主动请缨,请求领军出征的。元帅虽已向雁门关派出两路援军,然军中尚缺能与敌临阵对决之大将,不如就赐一枝令箭给燕总管,命他带本部人马增援雁门,以防不测。”
“齐安公,你以为如何呀?”杨广听周摇所说不无道理,脸色有所缓和,转过脸来问李彻道。
“元帅,沙钵略父子居心叵测,先是送宇文阅首级与我朝,继而不过两日,便悍然兴兵来犯,可见其犯我之心,必存之已久,若不及时给予迎头痛击,势必给河北道诸州带来更大的灾难。然目下我方所不知者,实为元帅方才所言之事,且件件至关重要,关系两军胜败,故而,末将以为,从全局考虑,目前暂不宜向雁门关增派援军,待稍后沿边诸州府报来敌情后,再视敌军情形做出决断。”李彻念及杨广初次担当全军主帅,指挥与突厥大规模交战,且所统皆是骄兵悍将,唯恐其威望不足以服众,便有意提醒杨广切不可轻易派出手中所有的兵力,而需根据敌情变化依次派兵应战。
以李彻的资历、威望和地位,尚在燕荣、周摇等人之上,他一开口帮杨广定了调,殿中诸将皆不再吱声多言了。
杨广随即传令军中诸将,在未得到突厥军队最新动向之前,各自回营做好各项准备,随时听候自己的军令从事。
在燕荣等诸将表示愿遵从元帅将令,退下之后,李彻又提醒杨广道:“王爷,以突厥强攻雁门关出动的兵马观之,只怕来者不善,王爷在整军应战的同时,是否将这里的情形从速报与皇上,敦请皇上派军增援河北。另,自卫王率大军从营州班师返回并州,幽州所留兵马不足三万,若突厥再施声东击西之计,从东面举兵来犯,末将唯恐幽州有失,王爷不可不提前做好防范。”
杨广点头应道:“齐安公提醒得是,关于向朝廷禀报军情,请发援军之事,我以为,待赵才将此次突厥不宣而战,出动的各路军力摸清之后,再向父皇禀明,也不为迟。至于幽州驻防兵力不足,的确是我未曾想到之事,目下敌情不明,雁门关战事胜负未定,似乎尚不宜分兵增援幽州,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以河北道行军元帅的名义传下一道军令给幽州总管李祟,许他便宜行事,根据敌情自主调集驻防其辖下各州府的军力,针对东线敌情集中优势兵力加以应对,待并州战局稍缓,再向东线增兵。”
李彻沉吟多时,觉得依目前了解到的敌方军情,杨广所说也不为无理,毕竟除强攻雁门关的一路突厥兵马外,别处尚未报来发现突厥大举入侵的讯息,遂抱拳答道:“王爷早已成竹在胸,末将多虑了。”
“齐安公,本王还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一二:若沙钵略父子只是为了迷惑于我,使我军对突厥疏于防备,以便其实施偷袭的话,似乎不必要多此一举,斩杀宇文阅,将他的首级送到并州来吧?依你之见,这沙钵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末将以为,沙钵略近半年以来,是因其国内不安宁,才采取权宜之计,与我大隋罢兵修好的。据报,不久前,沙钵略亲统大军西征,大败阿波可汗所部,阿波几乎是单人独骑缺德了达头可汗,如此,突厥国内纷争已尘埃落定,沙钵略挥师南下,再次入侵我大隋也是顺理成章之事。王爷不必对沙钵略父子施用的鬼魅伎俩花费太多心思,只须根据敌情变化,加以应对即可。”
杨广本想请教李彻沙钵略斩杀宇文阅,是否说明他与可贺敦宇文般若之间已出现了矛盾,以便自己根据长孙晟为父皇杨坚定下的对突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方针,能够加以利用,再施离间,既听李彻判断沙钵略此前与大隋罢兵修好只是权宜之计,据今看来,似乎也的确如此,便就此打住,没有就此话题再同李彻讨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