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内建地有限,堪称寸土寸金,能在城中置宅落户者,皆是非富即贵。
北阙闾里虽不似北阙甲第般显贵云集,然其建地也被世家大族的分支和姻亲远亲之类占去半数,小官小吏和豪商巨贾亦占去小半,余下的寻常百姓家也是家赀丰厚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居,打从人类内部出现阶级划分,不同阶级必然出现不同的社交圈乃至生活圈和居住圈。
这没甚么可避讳的,坦率的说,打着“人人平等”旗号宣扬普世价值的后世欧美诸国,也没见政商名流和劳苦大众住一个小区啊。
非但北阙甲第和北阙闾里有所区隔,一百六十个闾里也分别聚居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同一条街巷的邻里多半是门第身家都差不多的。
譬如裴府和公孙府,作为常山王妃裴澹和清河王妃公孙慧的娘家,两家宅邸就是紧挨着的,且正门直面杜门大街,周边宅邸绝非有钱就能购置得到的。
两家平日行事都颇为低调,向来与邻为善,从未有仗势欺人之举。
这倒也不奇怪,裴氏本就是寒门庶户出身,公孙氏更是换了姓氏的匈奴人,与家世显赫的长安公孙氏实是没甚么血缘的。
若非家中出了位亲王正妃,两家安能有今日荣景?
因着清河王刘乘和常山王刘舜乃一母同胞,且两位亲王妃的妯娌关系处的不错,故裴府和公孙府平日也多有走动,毕竟相较其他亲王妃的娘家,他们两家的门第真是低得太多太多。
旁的不说,广川王妃袁姝的祖父乃是前任丞相袁盎,安陵袁氏更是厚植底蕴,这实在是没得比。
裴夫人和公孙夫人皆是“半文盲”,去北阙甲第的袁府寻袁夫人品评诗赋,鉴赏字画,那不是脑子魔怔了作的么?
倒不如彼此时常串门子,聊些家长里短,反倒欢喜自在。
这一日,公孙夫人闻得太上皇下旨赐婚,让贤王府的翁主下嫁给裴家小子,忙是吭哧吭哧的跑到裴府道喜。
没错,是吭哧吭哧的,盖因公孙夫人心宽体胖,跑几步就得喘粗气。
说实话,清河王刘乘每每见得岳母,都很是担忧自家那腰肢纤细的婆娘日后也会变成这般“厚实”体态,公孙慧却是连翻白眼,直道阿母昔年可是个大美人,否则岂能成为阿父的大妻?
实在是前些年被汉军俘虏且发卖为奴后,吃了太多苦头,待得公孙慧入了清河王府,公孙夫人又恢复了锦衣玉食的美好日子,难免就再抑制不住口腹之欲。
更重要的是,公孙慧乃是她的亲闺女,公孙氏上下数十口都是靠她闺女才重获自幼,复得荣华,她再无须似昔年般与妾室争宠,怎么自在怎么活,想吃甚么吃甚么。
公孙夫人现今之强势,足可与裴澹姑母王婶相提并论,很有种挣脱枷锁翻身做主的味道,便连公孙慧都对自家阿母的变化咋舌不已。
“哈哈,裴家嫂子,给你道喜了!”
公孙夫人对裴府已是熟门熟路,不待门房通禀,径自就登堂入室,给裴夫人道喜。
裴夫人正自犯愁,见得她前来道喜,只得苦笑以对。
“怎的了?”
公孙夫人见状,不由大为疑惑,心道若自家儿子能迎娶个翁主,她不得乐疯了,怎会如裴家嫂子这般愁容满面的。
“妹子,你且随我到内室,咱姊妹私下说话。”
裴夫人拉着公孙夫人进了内室,掩了房门,却又迟迟不再言语,显得极为局促踌躇。
公孙夫人虽是满头雾水,却也没出言催促,只是静静等着。
过得小半晌,裴夫人才是咬了咬下唇,低声道:“妹子,我与你说实话,这门不当户不对的,贤王府的翁主岂是我家那小子能高攀得起的?”
“呀!”
公孙夫人着实惊到了,忙是警醒道:“裴家嫂子莫不是想推拒这门亲事吧?这可是太上皇下旨赐婚啊,别说抗旨拒婚,单是你适才这话传扬出去,怕都要招来大祸的!”
与自幼贫寒的裴夫人不同,她昔年是出身匈奴大贵族的,见识可不少,懂得“主君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的道理。
抗旨拒婚?
无异于往太上皇脸上甩耳光,往死了作啊!
裴夫人也急了:“休得胡说,我岂会如此不识好歹,天家能看上我家那没出息的臭小子,我自是欢喜的,只怕委屈了那翁主。”
公孙夫人疑惑道:“此话怎讲?你裴府又不缺钱财,不是在田氏商团和永和商团都有些许份子么,虽谈不上日进斗金,但也不至短吃少喝,委屈了儿媳妇吧?”
“吃喝倒是不愁,愁的是宅子,总不能让翁主住到北阙闾里来啊!”
裴夫人抬手扶额,无奈道。
公孙夫人仍是不解:“你翁主儿媳妇在北阙甲第还能没处宅院?”
裴夫人两眼圆瞪,仿似看到了没开化的猴子般,若非晓得她没甚么讥讽意味,怕都忍不住要往她脸上啐唾沫:“我家虎子是娶媳妇,不是入赘,还能住媳妇宅子,用媳妇的嫁妆?”
汉人的婚嫁规矩远比匈奴多,寒门庶户在迫于生计时,或许会典当或变卖媳妇的嫁妆,然但凡家有余赀,婆家是绝不会动媳妇嫁妆的,盖因那是媳妇的私产,尤是大汉民风开放,夫妻和离之事并不鲜见,和离之后,妻子昔年带来的嫁妆都能尽数带走,婆家若刻意贪墨,可将之告到官府。
寻常百姓家尚且如此,世家大族就更是在意这规矩。
裴府好歹出了个亲王妃裴澹,裴父亦得了爵位,裴虎也靠浴血奋战得为骑营军候,虽不是底蕴深厚的名门高第,好歹也是勋贵之家了,不要脸面的么?
裴夫人宁可活活饿死,都不会动儿媳妇半点嫁妆,更遑论让没过门的儿媳妇出宅子置办婚房。
若真如此,她下半辈子都没脸出门见人了!
公孙夫人却是撇撇嘴,心道昔年你闺女嫁入常山王府时,你除却聘礼,可也收了不少田宅,现下这裴府大院可不就是常山王送的么?
汉人就是矫情,“卖”了闺女,却不舍用儿媳妇的嫁妆,尝闻女儿是赔钱货,可照此看来,女儿出嫁赚大了,儿子娶媳妇却要赔掉棺材本。
当然,公孙夫人只是心下吐槽,没甚么恶意,更没蠢到说出口,否则怕是要被裴夫人扫地出门,老死不相往来了。
“那就去伢行,问问能否在北阙甲第买间宅院好了。”
“诶,你倒说得轻省,我已让侄儿王富贵去托了人,然北阙甲第的宅院有钱也难买,若非如此,那些豪商巨贾还会住这北阙闾里?”
裴夫人摇头苦笑道,公孙夫人终究是出身匈奴,平日也没与旁的世家宗妇有甚么往来,总不免用匈奴人的角度看事情。
阿爸死了,儿子还能娶阿爸的婆娘;兄长死了,阿弟还能娶嫂嫂为妻!
早先公孙夫人嘴里不时蹦出这类话来,对裴夫人而言简直毁三观,觉着自个很有必要纠正其伦理道德,好生“教化”她。
如今看来,仍是任重而道远啊!
甲者,居于首也;第者,宅邸也。
北阙甲第的宅邸多为官邸,或许没有太多美轮美奂的水榭台阁,甚至因建地有限,某些小宅邸也就两进院落,然其代表的意义远不止是宅邸大小和好坏,而是居住之人的地位。
不说甚么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不矫情甚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简单用后世华夏类比,皇城根下的四合院,四环外的别墅能换多少栋?
阿里马在西湖有大会馆,可他能住进中海,南海和西山?
北阙甲第现今虽已扩建,分作南坊,西坊和东坊,但因着王侯京居令的缘故,各地王侯纷纷迁居入京,空置的宅邸不是没有,却非人人有资格入住的。
甲第南坊,家里没出过公卿将相或有列候之爵,公府可不会给你“配房”。
何为公卿将相?
秩比二千石往上的文臣武将,光禄大夫及各郡太守都尉亦在此列。
甲第东坊和甲第西坊虽无甚明定阶层,然权贵们还是依循着某种潜在的规矩,若非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员,或身具高爵者,也是不敢住。
这条潜在界限也是有说法的。
皇帝僚属四大夫,为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官秩最低的谏议大夫即为秩六百石。
各府署的辅官仆射,诸如太史令,太官令,考工令等,亦秩六百石。
所谓高爵者,即高于九等爵“五大夫”的爵位,从十等“左庶长”至十九等“关内候”,“列候”爵居最高,必敕封号,另当别论。
裴夫人唉声叹气道:“诶,还是我家那臭小子不争气,从军近十载,也才秩比六百石,还差了半阶官秩。”
公孙夫人闻言,眼角抽搐不已。
裴夫人,你这不是明贬实褒,赤果果的夸耀么?
晓得你家小崽子弱冠之龄就已得为骑营军候,前途大好,但无须时时拐着弯的来回显摆。
咱还能好好说话不?
北阙闾里虽不似北阙甲第般显贵云集,然其建地也被世家大族的分支和姻亲远亲之类占去半数,小官小吏和豪商巨贾亦占去小半,余下的寻常百姓家也是家赀丰厚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居,打从人类内部出现阶级划分,不同阶级必然出现不同的社交圈乃至生活圈和居住圈。
这没甚么可避讳的,坦率的说,打着“人人平等”旗号宣扬普世价值的后世欧美诸国,也没见政商名流和劳苦大众住一个小区啊。
非但北阙甲第和北阙闾里有所区隔,一百六十个闾里也分别聚居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同一条街巷的邻里多半是门第身家都差不多的。
譬如裴府和公孙府,作为常山王妃裴澹和清河王妃公孙慧的娘家,两家宅邸就是紧挨着的,且正门直面杜门大街,周边宅邸绝非有钱就能购置得到的。
两家平日行事都颇为低调,向来与邻为善,从未有仗势欺人之举。
这倒也不奇怪,裴氏本就是寒门庶户出身,公孙氏更是换了姓氏的匈奴人,与家世显赫的长安公孙氏实是没甚么血缘的。
若非家中出了位亲王正妃,两家安能有今日荣景?
因着清河王刘乘和常山王刘舜乃一母同胞,且两位亲王妃的妯娌关系处的不错,故裴府和公孙府平日也多有走动,毕竟相较其他亲王妃的娘家,他们两家的门第真是低得太多太多。
旁的不说,广川王妃袁姝的祖父乃是前任丞相袁盎,安陵袁氏更是厚植底蕴,这实在是没得比。
裴夫人和公孙夫人皆是“半文盲”,去北阙甲第的袁府寻袁夫人品评诗赋,鉴赏字画,那不是脑子魔怔了作的么?
倒不如彼此时常串门子,聊些家长里短,反倒欢喜自在。
这一日,公孙夫人闻得太上皇下旨赐婚,让贤王府的翁主下嫁给裴家小子,忙是吭哧吭哧的跑到裴府道喜。
没错,是吭哧吭哧的,盖因公孙夫人心宽体胖,跑几步就得喘粗气。
说实话,清河王刘乘每每见得岳母,都很是担忧自家那腰肢纤细的婆娘日后也会变成这般“厚实”体态,公孙慧却是连翻白眼,直道阿母昔年可是个大美人,否则岂能成为阿父的大妻?
实在是前些年被汉军俘虏且发卖为奴后,吃了太多苦头,待得公孙慧入了清河王府,公孙夫人又恢复了锦衣玉食的美好日子,难免就再抑制不住口腹之欲。
更重要的是,公孙慧乃是她的亲闺女,公孙氏上下数十口都是靠她闺女才重获自幼,复得荣华,她再无须似昔年般与妾室争宠,怎么自在怎么活,想吃甚么吃甚么。
公孙夫人现今之强势,足可与裴澹姑母王婶相提并论,很有种挣脱枷锁翻身做主的味道,便连公孙慧都对自家阿母的变化咋舌不已。
“哈哈,裴家嫂子,给你道喜了!”
公孙夫人对裴府已是熟门熟路,不待门房通禀,径自就登堂入室,给裴夫人道喜。
裴夫人正自犯愁,见得她前来道喜,只得苦笑以对。
“怎的了?”
公孙夫人见状,不由大为疑惑,心道若自家儿子能迎娶个翁主,她不得乐疯了,怎会如裴家嫂子这般愁容满面的。
“妹子,你且随我到内室,咱姊妹私下说话。”
裴夫人拉着公孙夫人进了内室,掩了房门,却又迟迟不再言语,显得极为局促踌躇。
公孙夫人虽是满头雾水,却也没出言催促,只是静静等着。
过得小半晌,裴夫人才是咬了咬下唇,低声道:“妹子,我与你说实话,这门不当户不对的,贤王府的翁主岂是我家那小子能高攀得起的?”
“呀!”
公孙夫人着实惊到了,忙是警醒道:“裴家嫂子莫不是想推拒这门亲事吧?这可是太上皇下旨赐婚啊,别说抗旨拒婚,单是你适才这话传扬出去,怕都要招来大祸的!”
与自幼贫寒的裴夫人不同,她昔年是出身匈奴大贵族的,见识可不少,懂得“主君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的道理。
抗旨拒婚?
无异于往太上皇脸上甩耳光,往死了作啊!
裴夫人也急了:“休得胡说,我岂会如此不识好歹,天家能看上我家那没出息的臭小子,我自是欢喜的,只怕委屈了那翁主。”
公孙夫人疑惑道:“此话怎讲?你裴府又不缺钱财,不是在田氏商团和永和商团都有些许份子么,虽谈不上日进斗金,但也不至短吃少喝,委屈了儿媳妇吧?”
“吃喝倒是不愁,愁的是宅子,总不能让翁主住到北阙闾里来啊!”
裴夫人抬手扶额,无奈道。
公孙夫人仍是不解:“你翁主儿媳妇在北阙甲第还能没处宅院?”
裴夫人两眼圆瞪,仿似看到了没开化的猴子般,若非晓得她没甚么讥讽意味,怕都忍不住要往她脸上啐唾沫:“我家虎子是娶媳妇,不是入赘,还能住媳妇宅子,用媳妇的嫁妆?”
汉人的婚嫁规矩远比匈奴多,寒门庶户在迫于生计时,或许会典当或变卖媳妇的嫁妆,然但凡家有余赀,婆家是绝不会动媳妇嫁妆的,盖因那是媳妇的私产,尤是大汉民风开放,夫妻和离之事并不鲜见,和离之后,妻子昔年带来的嫁妆都能尽数带走,婆家若刻意贪墨,可将之告到官府。
寻常百姓家尚且如此,世家大族就更是在意这规矩。
裴府好歹出了个亲王妃裴澹,裴父亦得了爵位,裴虎也靠浴血奋战得为骑营军候,虽不是底蕴深厚的名门高第,好歹也是勋贵之家了,不要脸面的么?
裴夫人宁可活活饿死,都不会动儿媳妇半点嫁妆,更遑论让没过门的儿媳妇出宅子置办婚房。
若真如此,她下半辈子都没脸出门见人了!
公孙夫人却是撇撇嘴,心道昔年你闺女嫁入常山王府时,你除却聘礼,可也收了不少田宅,现下这裴府大院可不就是常山王送的么?
汉人就是矫情,“卖”了闺女,却不舍用儿媳妇的嫁妆,尝闻女儿是赔钱货,可照此看来,女儿出嫁赚大了,儿子娶媳妇却要赔掉棺材本。
当然,公孙夫人只是心下吐槽,没甚么恶意,更没蠢到说出口,否则怕是要被裴夫人扫地出门,老死不相往来了。
“那就去伢行,问问能否在北阙甲第买间宅院好了。”
“诶,你倒说得轻省,我已让侄儿王富贵去托了人,然北阙甲第的宅院有钱也难买,若非如此,那些豪商巨贾还会住这北阙闾里?”
裴夫人摇头苦笑道,公孙夫人终究是出身匈奴,平日也没与旁的世家宗妇有甚么往来,总不免用匈奴人的角度看事情。
阿爸死了,儿子还能娶阿爸的婆娘;兄长死了,阿弟还能娶嫂嫂为妻!
早先公孙夫人嘴里不时蹦出这类话来,对裴夫人而言简直毁三观,觉着自个很有必要纠正其伦理道德,好生“教化”她。
如今看来,仍是任重而道远啊!
甲者,居于首也;第者,宅邸也。
北阙甲第的宅邸多为官邸,或许没有太多美轮美奂的水榭台阁,甚至因建地有限,某些小宅邸也就两进院落,然其代表的意义远不止是宅邸大小和好坏,而是居住之人的地位。
不说甚么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不矫情甚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简单用后世华夏类比,皇城根下的四合院,四环外的别墅能换多少栋?
阿里马在西湖有大会馆,可他能住进中海,南海和西山?
北阙甲第现今虽已扩建,分作南坊,西坊和东坊,但因着王侯京居令的缘故,各地王侯纷纷迁居入京,空置的宅邸不是没有,却非人人有资格入住的。
甲第南坊,家里没出过公卿将相或有列候之爵,公府可不会给你“配房”。
何为公卿将相?
秩比二千石往上的文臣武将,光禄大夫及各郡太守都尉亦在此列。
甲第东坊和甲第西坊虽无甚明定阶层,然权贵们还是依循着某种潜在的规矩,若非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员,或身具高爵者,也是不敢住。
这条潜在界限也是有说法的。
皇帝僚属四大夫,为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官秩最低的谏议大夫即为秩六百石。
各府署的辅官仆射,诸如太史令,太官令,考工令等,亦秩六百石。
所谓高爵者,即高于九等爵“五大夫”的爵位,从十等“左庶长”至十九等“关内候”,“列候”爵居最高,必敕封号,另当别论。
裴夫人唉声叹气道:“诶,还是我家那臭小子不争气,从军近十载,也才秩比六百石,还差了半阶官秩。”
公孙夫人闻言,眼角抽搐不已。
裴夫人,你这不是明贬实褒,赤果果的夸耀么?
晓得你家小崽子弱冠之龄就已得为骑营军候,前途大好,但无须时时拐着弯的来回显摆。
咱还能好好说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