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醇亲王
爱新觉罗·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宁第七子。ashu8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贵妃乌雅氏,与第八子钟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是同一个母亲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詝继位皇帝(咸丰帝)和早死幼殇者外,最出名的两个人,即第六子恭亲王奕和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奕出名,是因为他在同治、光绪二朝掌权久,政绩卓著;奕譞出名,则是因为他家连续两代都出了皇帝,前一个是奕譞的儿子光绪帝载湉,后一个是奕譞的孙子宣统帝溥仪。
奕譞的学识和才智都不及恭亲王奕,但他在官场上的遭际却远比奕顺利。奕譞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为人谨慎谦卑,不因身份显贵而稍露锋芒,这是他一生荣显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譞的谦卑与政治的懦弱从来是同义词,尤其在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听命,很少真知灼见。所以尽管他在诡谲多变的政局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政治上却几乎无所建树。
醇亲王的“智”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以上这段话是清朝光绪皇帝载湉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书写于子女房中的治家格言。
说到奕譞,他的知名度远不及他的哥哥恭亲王鬼子六奕欣,不过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在儿子做了皇帝后,他却做了两件出乎一般人预料的事:
一是上了一个《豫杜妄论》的密奏。从字面上看,就是预先防止有人提出“妄论”。奕譞没有做过皇帝,他此奏的目的就是怕儿子做皇帝后重蹈明嘉靖帝“大礼仪”的覆辙。二是“诚恳请罢一切职务”,上奏说“唯有哀垦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
自古“明荣辱,知进退”的人无疑是智者,这个“智”是大智慧。说到人的贪与智的关系,鱼总是想到“利令智昏”。观古今官场曾炙手可热而结局悲惨者,不可以说无“智”,有的人敛财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但这无疑是小智慧。而小“智”在与“利”字的权衡较量中,无疑总是失败的一方。
第二代醇亲王
爱新觉罗·载沣,奕譞的第五子,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
光绪十六年(1890)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成为摄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载沣继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醇亲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也就是所谓“两代潜龙,一朝摄政”。这本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却因清朝灭亡于其手而黯然失色。
——
爱新觉罗·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宁第七子。ashu8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贵妃乌雅氏,与第八子钟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是同一个母亲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詝继位皇帝(咸丰帝)和早死幼殇者外,最出名的两个人,即第六子恭亲王奕和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奕出名,是因为他在同治、光绪二朝掌权久,政绩卓著;奕譞出名,则是因为他家连续两代都出了皇帝,前一个是奕譞的儿子光绪帝载湉,后一个是奕譞的孙子宣统帝溥仪。
奕譞的学识和才智都不及恭亲王奕,但他在官场上的遭际却远比奕顺利。奕譞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为人谨慎谦卑,不因身份显贵而稍露锋芒,这是他一生荣显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譞的谦卑与政治的懦弱从来是同义词,尤其在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听命,很少真知灼见。所以尽管他在诡谲多变的政局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政治上却几乎无所建树。
醇亲王的“智”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以上这段话是清朝光绪皇帝载湉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书写于子女房中的治家格言。
说到奕譞,他的知名度远不及他的哥哥恭亲王鬼子六奕欣,不过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在儿子做了皇帝后,他却做了两件出乎一般人预料的事:
一是上了一个《豫杜妄论》的密奏。从字面上看,就是预先防止有人提出“妄论”。奕譞没有做过皇帝,他此奏的目的就是怕儿子做皇帝后重蹈明嘉靖帝“大礼仪”的覆辙。二是“诚恳请罢一切职务”,上奏说“唯有哀垦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
自古“明荣辱,知进退”的人无疑是智者,这个“智”是大智慧。说到人的贪与智的关系,鱼总是想到“利令智昏”。观古今官场曾炙手可热而结局悲惨者,不可以说无“智”,有的人敛财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但这无疑是小智慧。而小“智”在与“利”字的权衡较量中,无疑总是失败的一方。
第二代醇亲王
爱新觉罗·载沣,奕譞的第五子,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
光绪十六年(1890)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成为摄政王。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1911),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载沣继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
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醇亲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一个摄政王,也就是所谓“两代潜龙,一朝摄政”。这本是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的荣耀,却因清朝灭亡于其手而黯然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