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兵法的传承比起文法的传承更加艰难,而且更加敏感一点。

    在国家太平时节偃武修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大规模搞什么军事教育,在文官们看来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武官来看,这也有些不可思议。

    兵法传承不像儒学传承,到现在为止这些学问都有了非常明确的传承方式,有学校有老师,还有各自的家学私学,遍地开花。

    但是兵学就难了。

    这玩意儿没有儒学这样的授课规模,教育传承全面落后于儒学,要么就是家传,产生将门之类的,要么就是天生奇才,运气好,撞上大时代。

    而且一般来说,太平时节谁需要军事人才?

    马上建国,难道还能马上治国吗?

    这是当初儒生们说服刘邦的那句话,刘邦也无法反驳。

    正是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之类的。

    意思就是国家太平了就不需要将军了,全部交给文人就可以了。

    可是军队这玩意儿难道是可以荒废一阵子之后一旦有需要就立刻原地恢复超强战斗力的那种吗?

    没有常年累月的投入和精心维持,一旦战败一次,老兵大量战死之后,军队战斗力会很快衰落下去。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战事,军队将无法应对,国家必将遭到极大的危机。

    封建军队的战斗力衰弱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很难维持,开国那一批军队老去或者战死之后,新兵是跟不上那种战斗力的。

    郭鹏也想过,如果不做改变,自己死后,也就二三十年的功夫,魏军也会失去曾经无比强悍的战斗力,开始走下坡路。

    古代也不是没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也曾有人想过要办理军事院校。

    最早付诸实施的人是前秦皇帝苻坚,他下令建立一个名为教武堂的军事院校,让熟悉兵法阵法的人传授兵法军阵的知识给军队将领。

    之后就被人反对,说这样不好,后来苻坚也就没有坚持,军校自然也没有办理下去,这是关于军事院校的最早记载。

    再往后,就要到北宋,王安石改革时期出现了名为武学的军事院校,但是按照北宋重文轻武的强大传统,也没怎么办理,就停办了。

    之后南宋时期,出于对抗北方威胁的需要,武学才开始大范围广泛出现,政府才开始主动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

    一直到两宋之前,历代政府都没有主动设置军事院校培养过军事人才。

    这在郭某人看来是极其错误的。

    军事人才全靠将门传承而不主动培养,全靠天生,不去主动发掘,那军队迟早会败落。

    一家一姓靠血统传承的将门和大范围全面招生的军校哪个更容易出现真正的军事人才,是个人都能想到。

    而且更关键的是,军队不是靠一个军事人才就能支撑起来的,军队是一个大组织,靠着千千万万的基层军官和更加庞大数量的士兵组织起来。

    绝世猛将固然重要,但是一个绝世猛将就能带起一支军队吗?

    戚继光足够勇猛,在抗倭战场上屡屡带头冲锋,战功赫赫。

    但是非常滑稽的是,他最早带领的军队在他带头冲锋攻击倭寇的时候居然抛弃了他掉头逃跑,差点让戚继光一个人去送人头了。

    大将带头冲锋,士兵全部往后跑。

    何等滑稽?

    一支彻底腐烂的军队,纵使孙武再世也带不起来。

    平时训练看不出来,一上了战场就原形毕露。

    戚继光痛定思痛,总结出了一套选兵练兵法,意识到选兵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才有了戚继光去义乌募兵建立后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的故事。

    绝世猛将固然重要,但是源源不断的数量庞大的拥有合格军事素养的基层军官更加重要。

    不需要多么惊才绝艳,只要有专业素养,且坚决听命令,那就够了。

    这是郭某人建立军校的初衷。

    不过他的思想并没有太多的人能理解。

    他有这样的见识,其他人没有。

    很少有人会提前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所以对于军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并不看好,认为军队里有那么一两个将门就可以了,他们自己小打小闹就可以了。

    要建立军事院校?

    开什么玩笑!

    反对的意见顿时就爆发出来了。

    很多人都反对建立讲武堂,说什么这样做是祸乱之道,军队不能这样搞,应该要强化掌控之类的。

    但是很显然,皇帝没打算和任何人商量,直接下令朝廷开始筹办。

    一些臣子怀有各种各样的忧虑之心,上表给郭鹏,向郭鹏进谏,试图阻止这样的情况发生。

    兵部尚书董昭带头上表进谏。

    “陛下东征西伐,所向无敌,四海之地,尽入陛下之手,此时正应该稍偃武事,增修文德,这个时候建立讲武堂,教军伍中人战斗之术,并不是太平盛世之兆。

    且诸军皆百战余生,岂有不明战阵之术者?让一些参谋书生传授他们兵法,天下之大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这样的事情恐怕对于国家是没有益处的,臣请陛下三思,请陛下怜惜民力。”

    郭鹏看到了董昭的奏表之后,连连摇头,非常不高兴。

    “太平盛世还没到,就急着要粉饰太平了?难道偃武修文才是盛世之兆?辽东外族未平,江南开拓尚未完成,西域还没有打通,鲜卑人的威胁尚未全部解决。

    那么多事情都没有办完,他们的眼睛都在看什么地方?看不到国家的忧患,也看不到未来的隐患,就看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这也是做一部尚书的人能说出来的话吗?”

    然后郭鹏立刻亲自写手令让都知监宦官送到兵部去斥责董昭。

    “朕读书,尝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君不见辽东未平,江南未定,西域未通,鲜卑未亡?何来安乐?何来太平!”

    就这样一封手令送到兵部,董昭那边就偃旗息鼓了。

    他知道皇帝的意志不可动摇,更拿出了孟子篇章来反驳他,让他闭嘴。

    内忧外患你看不到吗?

    国家的困难你看不到吗?

    太平盛世?

    你告诉我太平盛世在什么地方?

    董昭,你瞎吗?

    这样的斥责已经相当严重了。

    想起之前崔琰被逼着亲自打死了崔渠的事情,董昭怂了,上表认错,表示自己之前思虑不周,但是现在已经想明白了,他支持皇帝的想法。

    董昭不敢说话,其他人还是敢说话的,还是有人上表向郭鹏进谏,认为这样做并不合时宜,或许会有隐患。

    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郭鹏看了看他们的奏表,稍微思考了一番,又下了一道圣旨对外公布。

    皇帝亲自担任讲武堂祭酒,下设总办和帮办协助办理讲武堂事务。

    我亲自兼管讲武堂,你们还想说什么?

    你们还敢说什么?

    感受到了皇帝严厉的目光注视着,群臣纷纷偃旗息鼓,再也不敢反对。

    皇帝亲自下场管理讲武堂,亲自下场担任这群大头兵的头头,还能怎么办呢?

章节目录

东汉末年枭雄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御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九百三十三 董昭,你瞎吗?-东汉末年枭雄志郭鹏,东汉末年枭雄志,笔趣阁并收藏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