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道,王玄策那烂陀寺再拜名僧。但见这时候,戒贤法师缓缓起身,走向了禅堂中一精致的阿育王宝塔,拈其三炷清香,诚心礼拜之后,仔仔细细的取出了里面的一小金盒子。只见其端端正正的,安放在了王玄策面前,缓缓的将其打开。
当王玄策看到这金盒之中的宝物之时,顿时为之大惊!但见这宝物:长约寸半,其色黄白!因为参加过这上一次的无遮大会,见过这颗佛教至宝,他自然明了,这就是佛牙舍利。随即双手合十,诚心一拜,口念“阿弥陀佛”
戒贤法师看王玄策如此虔诚,也很是欣慰,只听其缓缓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请王长史,将此佛教的无上至宝,带至东土,交于玄奘,让其好生供奉,以将我释门发扬光大!”
王玄策听戒贤法师如此之说,颇为惊讶,连忙回绝到:“此事万万不可,此无上至宝,原本就是五印度之物,虽说如今那烂陀寺被阿罗那顺这奸人残害的稍显荒凉,但是如今的新王利罗阇,也是仁义之君,必将秉承戒日王以及其母王拉迦室利女王之志,将佛教发扬光大,何况前些日子,我与其谈起此事,他亦是颇为动心,定要重振佛教,此物,怎能就此流落大唐呢?”
戒贤法师听得他的回绝之后,于是就语重心长的对他再次说道:“刚才我已提起,这释门在五印度之没落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更不是这阿罗那顺灭释兴梵之政策的使然;而是因为这些年来,我释门之人才凋零;而婆罗门教人才兴起的结果。就算现如今的大王利罗阇重振佛教,按照老僧之预料,不出五十年,佛教依然会在我们这五印度没落;与其让这颗佛教无上至宝,毁灭在这五印度,还不如提前将其送到,能够将释门发扬光大的地方!”
听戒贤法师这番说词,王玄策也是为之大惊。佛教怎会在这五印度之地就此没落呢?随向戒贤法师请再次请教缘由。
只听戒贤法师长叹一声之后,对其答复到:“种姓制度以及婆罗门教,已经在五印度流传了几千年,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而我释门也与婆罗门教源自一脉;不过差别之处就是提倡众生平等,反对这种姓制度。但是因为人性的使然,种姓制度在这五印度大地更具生存力,虽说有数次重大之变故,但是生生不息,毫无灭绝之迹象。我想长史你这两次出使五印度,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姓制度强大的生命力了吧!虽说人力可以左右结果,亦可以改变结果,但是因为这些年人才之凋零,婆罗门教众多论师的兴起,更让释门日渐式微,这你也应该感觉到了吧!”
王玄策,细细回想这一路而来的所见所闻,的确正如戒贤法师所言,故而也颇为惋惜!
这时候,只听戒贤法师又一次问起:“不知刚才我在扫地之时,长史可曾注意到什么了没?”
听此一问,王玄策仔仔细细的回想这刚才的场景:法师舞动扫帚的身影,叶子的身姿,叶子的颜色,叶子的方向,等等一切都呈现在其眼前,可是丝毫未曾悟出任何事物!也只能无奈的对法师说到:“晚生实在未曾参悟透大师之用意!”
戒贤法师微微一笑,又问到:“你可曾注意到这落叶落下的方向,是正面着地,还是背面着地呢?”
至此时,王玄策才回想起来,好像甚多之落叶,均是正面落地,于是就脱口而出“都是正面落地!”
“长史所言没错,的确,这落叶正是正面落地。”因此这戒贤法师又一次,语重心长的对其说道:“在你们东土不仅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更有二十四节气的细微之变化;不像我们这五印度,仅仅只有旱季和雨季。在你们东土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复苏,叶子也顺应季节的召唤,愉快的绽放了绿色的笑颜。随着时令的推移,气候的变暖,在夏日之中亦为劳作的百姓提供了一片舒适的阴凉;当百花盛开之时,它更愿当做陪衬,让所有的花朵极尽娇艳、出尽风头、享尽歌咏。在秋日,宣告他们舞台终结之时,它们会毫不犹豫的挥手谢幕。当其落向大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面向大地,以拥抱和亲吻姿态,把生命的脉络和骨骼展露给任何关注它的目光。而这释门的无上至宝,正如叶子一般,在这五印度大地已经终结了他的使命;更应该在这东土,犹如春天的萌芽一样,展现他的新生,你可明白否?”
听至此,王玄策也不好再推脱什么,的确这戒贤法师,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更是阐述这无尽的人生哲理。于是就收下了这颗佛教的无上至宝;自此,这佛牙舍利就传至了东土,一直到了今天还在展现这她的辉煌!
既然说到了这佛教的无上至宝,更应该说清楚其传承脉络。自公元前486年佛祖释迦摩尼八十岁圆寂之后,其弟子阿难从灰烬之中觅得八万余颗舍利,其中以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佛指舍利,一颗佛顶骨舍利最受重视。当释迦摩尼涅槃之后不久,听闻其留下甚多之舍利,八个国家的国王随即陈兵在迦毗罗卫城下,要以武力争夺这些舍利。
在此紧急时刻,一位贵族出面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战火。这一建议随即被八位国王接受。随后,他们将舍利平均分成八份,八国各请回一份,建塔供奉。这就是佛教史上“八王分舍利之事”。
其中一位国王,将原来装过舍利的空瓶带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宝塔安置供奉。迟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将释迦牟尼佛毗荼之后,所遗留的灰烬带回建塔供养。这样,在古代印度就建起了十座大塔安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佛所行赞》所言:“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正指此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看下节……
编者说:佛牙舍利,佛教重宝之一,如今依旧在灵光寺供奉~
(本章完)
当王玄策看到这金盒之中的宝物之时,顿时为之大惊!但见这宝物:长约寸半,其色黄白!因为参加过这上一次的无遮大会,见过这颗佛教至宝,他自然明了,这就是佛牙舍利。随即双手合十,诚心一拜,口念“阿弥陀佛”
戒贤法师看王玄策如此虔诚,也很是欣慰,只听其缓缓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请王长史,将此佛教的无上至宝,带至东土,交于玄奘,让其好生供奉,以将我释门发扬光大!”
王玄策听戒贤法师如此之说,颇为惊讶,连忙回绝到:“此事万万不可,此无上至宝,原本就是五印度之物,虽说如今那烂陀寺被阿罗那顺这奸人残害的稍显荒凉,但是如今的新王利罗阇,也是仁义之君,必将秉承戒日王以及其母王拉迦室利女王之志,将佛教发扬光大,何况前些日子,我与其谈起此事,他亦是颇为动心,定要重振佛教,此物,怎能就此流落大唐呢?”
戒贤法师听得他的回绝之后,于是就语重心长的对他再次说道:“刚才我已提起,这释门在五印度之没落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更不是这阿罗那顺灭释兴梵之政策的使然;而是因为这些年来,我释门之人才凋零;而婆罗门教人才兴起的结果。就算现如今的大王利罗阇重振佛教,按照老僧之预料,不出五十年,佛教依然会在我们这五印度没落;与其让这颗佛教无上至宝,毁灭在这五印度,还不如提前将其送到,能够将释门发扬光大的地方!”
听戒贤法师这番说词,王玄策也是为之大惊。佛教怎会在这五印度之地就此没落呢?随向戒贤法师请再次请教缘由。
只听戒贤法师长叹一声之后,对其答复到:“种姓制度以及婆罗门教,已经在五印度流传了几千年,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而我释门也与婆罗门教源自一脉;不过差别之处就是提倡众生平等,反对这种姓制度。但是因为人性的使然,种姓制度在这五印度大地更具生存力,虽说有数次重大之变故,但是生生不息,毫无灭绝之迹象。我想长史你这两次出使五印度,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姓制度强大的生命力了吧!虽说人力可以左右结果,亦可以改变结果,但是因为这些年人才之凋零,婆罗门教众多论师的兴起,更让释门日渐式微,这你也应该感觉到了吧!”
王玄策,细细回想这一路而来的所见所闻,的确正如戒贤法师所言,故而也颇为惋惜!
这时候,只听戒贤法师又一次问起:“不知刚才我在扫地之时,长史可曾注意到什么了没?”
听此一问,王玄策仔仔细细的回想这刚才的场景:法师舞动扫帚的身影,叶子的身姿,叶子的颜色,叶子的方向,等等一切都呈现在其眼前,可是丝毫未曾悟出任何事物!也只能无奈的对法师说到:“晚生实在未曾参悟透大师之用意!”
戒贤法师微微一笑,又问到:“你可曾注意到这落叶落下的方向,是正面着地,还是背面着地呢?”
至此时,王玄策才回想起来,好像甚多之落叶,均是正面落地,于是就脱口而出“都是正面落地!”
“长史所言没错,的确,这落叶正是正面落地。”因此这戒贤法师又一次,语重心长的对其说道:“在你们东土不仅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更有二十四节气的细微之变化;不像我们这五印度,仅仅只有旱季和雨季。在你们东土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万物复苏,叶子也顺应季节的召唤,愉快的绽放了绿色的笑颜。随着时令的推移,气候的变暖,在夏日之中亦为劳作的百姓提供了一片舒适的阴凉;当百花盛开之时,它更愿当做陪衬,让所有的花朵极尽娇艳、出尽风头、享尽歌咏。在秋日,宣告他们舞台终结之时,它们会毫不犹豫的挥手谢幕。当其落向大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面向大地,以拥抱和亲吻姿态,把生命的脉络和骨骼展露给任何关注它的目光。而这释门的无上至宝,正如叶子一般,在这五印度大地已经终结了他的使命;更应该在这东土,犹如春天的萌芽一样,展现他的新生,你可明白否?”
听至此,王玄策也不好再推脱什么,的确这戒贤法师,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更是阐述这无尽的人生哲理。于是就收下了这颗佛教的无上至宝;自此,这佛牙舍利就传至了东土,一直到了今天还在展现这她的辉煌!
既然说到了这佛教的无上至宝,更应该说清楚其传承脉络。自公元前486年佛祖释迦摩尼八十岁圆寂之后,其弟子阿难从灰烬之中觅得八万余颗舍利,其中以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佛指舍利,一颗佛顶骨舍利最受重视。当释迦摩尼涅槃之后不久,听闻其留下甚多之舍利,八个国家的国王随即陈兵在迦毗罗卫城下,要以武力争夺这些舍利。
在此紧急时刻,一位贵族出面调解,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战火。这一建议随即被八位国王接受。随后,他们将舍利平均分成八份,八国各请回一份,建塔供奉。这就是佛教史上“八王分舍利之事”。
其中一位国王,将原来装过舍利的空瓶带了回去,也建了一座宝塔安置供奉。迟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将释迦牟尼佛毗荼之后,所遗留的灰烬带回建塔供养。这样,在古代印度就建起了十座大塔安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佛所行赞》所言:“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正指此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看下节……
编者说:佛牙舍利,佛教重宝之一,如今依旧在灵光寺供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