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随盛世佛光普照 论西域君臣策对(下)-大唐战将王玄策
第三回:随盛世佛光普照 论西域君臣策对(下)-大唐战将王玄策-大唐战将王玄策-笔趣阁
大唐战将王玄策
作者:涅阳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随后,根据这译经的需要,玄奘法师具体与朝廷对接之工作,以及关于玄奘法师之用度所需,李世民特令王玄策全权负责,当需要何物之时,悉数报上即可。
随着这一切的准备就绪,不仅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且在李世民的亲自督促之下,这水陆法会,也是有序的召开这。
当然这君臣策对也是常有之事,玄奘时常进宫陪伴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时常来到这弘福寺内视察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
此去时光,又是不少日子,玄奘法师也渐渐的习惯了回归大唐的生活。随着事情的稳定下来,一切都显着这样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因为在这译经的协调工作上,时常需要与王玄策细心沟通,再加上以前就是旧相识,因此两人之间也日渐熟悉,感情也日渐深厚。
在日常的闲谈之中王玄策通过玄奘法师,也了解了更多西域各国之风俗风貌,人情世故。当然,经过玄奘法师这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解,也让他这一颗未曾出世之心,更加的深感好奇与深切向往。不由自主的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埋下了一个更大的棋子……
在这个两丈见方的禅堂中,一个临窗而置的细木方桌,三个用蒲草编织的蒲团,外加方桌之上一套典雅的茶具,以及沿墙而放的不少经书,就构成了玄奘法师禅堂的所有装扮。
今日,他们二人又抽得一时的清闲,于是就临窗而座,饮茶论道,畅谈人生。随着茶水的第三次沸腾,顿时茶香四溢,满屋生香。
随着他们细细的品味茶的清香,回味生活的真谛,畅谈佛教人生之时。不曾想这李世民已经带着小侍从在这禅堂外,静听了多时,因不忍打扰玄奘法师之雅兴,故而没有进来。
趁着他们谈话稍稍停下的间隙,于是,就带着喜悦的心情走了进来……
当二人发现陛下已静听多时之时,赶忙起身施礼致歉。李世民则是颇为大度的,挥一挥手示意他们不必介怀。随着李世民面对窗子而作,玄奘法师和王玄策也在李世民的恩赐之下,围坐在桌子旁边。
在玄奘法师亲自为陛下斟上一盏香茗之后,这李世民就轻轻的捏起素色茶盏,咂上这么一口,温婉的说道:“这些时日,朕观法师一番见解与论点,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丝毫不属于古人,实乃公辅之才呀。”
“陛下过奖了,玄奘仅乃一介沙门而已,仅对佛教典籍甚为熟悉罢了”
听此一言,但见这李世民带着满满的诚意,略有所思的说道:“既如此,不知法师还俗可好,以辅佐朕,治理天下。”
听闻陛下之本意,二人均带着诧异之目光看了李世民一眼,发现不像说笑之时。玄奘法师于是稍加思索之后就回复到:
“玄奘听闻陛下之言,不仅甚为感动,更为陛下求贤之心所敬佩。然玄奘自幼时就皈依佛道,深习各派法门;至今不知孔教之本义,更没有治国理政之方略。如若还俗,无异乘顺流之舟,放弃水路而走陆路一般。不仅没有功劳,反而拖了陛下之后腿;玄奘愿意凭借毕生之修行,用佛道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如若此,玄奘甚幸!”在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之后,只见玄奘法师,赶忙起身,长长伏地而跪拜李世民。
观此志诚之心,李世民也不好再说什么。因此,就伸手扶起了玄奘法师,答应了他的要求。待其又轻咂一口香茗之后,就想请教玄奘法师这一路西行所遇到的故事。
听闻此意,玄奘法师就欣喜的从这前出凉州说起,沿着玉门关,讲到了伊吾,谈到了高昌。在诉说高昌之时,特意提起被高昌国王麴文泰盛情挽留,送金供银之事。面对他的这番恩情,玄奘法师亦是答应在其求法归来之时,于高昌说法三年,不曾想归来之时,麴文泰已经作古。
听到这里,李世民就打断了玄奘法师的话语,哈哈大笑到:“不曾想这麴文泰,对法师竟是如此之礼遇。想当年这麴文泰阳奉阴违,暗地里联合西突厥,阻断我西域商道,又时常侵犯伊吾。朕多次征其入朝,他总是借故推脱,于是乎在贞观十三年,在他再次侵犯伊吾之时,朕特命行军道总管侯君集挥师直逼高昌,不曾想大军还未曾到达,他已经给吓死了。”
随着李世民的话语,王玄策就接话道:“这就是小人之下场,坏事做尽,还想祈求佛祖之庇佑,实在是愧对法师的一片志诚之心。此阳奉阴违之人,不封朝廷旨意,一言不合,就肆意侵吞邻国。正是应了那句谶语:高昌兵马如霜雪,大唐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正是如此,勤恳正直之人即使不修佛法,只要信佛自有佛陀庇佑。换言之,不管何人,只要秉承善念,佛就在心中。而贪婪之人,即使供养再多财物,也消除不了本世之恶念”玄奘法师也随着他们的话语说道。
听闻此言,三人也都相视一笑,心境坦然。
待玄奘法师诉说完这西行的趣事之后,只见王玄策脑海一闪,就这样说道:“法师既然对西域各国如此之了解,并且还游历一百多个国家,这自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我感觉法师可否将此次游历,整理成书,以流传后世”。
“对对对,玄策所言甚善。朕以为可以分成:疆域情况,人口数量,四时岁时,邑居衣着,文字教育,饮食宗教,赋税物产等等方面,像山海经那样详细的叙述”李世民也是欣喜的对玄奘法师建议道。
听闻二位之言,玄奘法师也感觉到,是该留下此书,以流传后世,于是就开口向陛下请求道:“既如此,那就请陛下亲赐一书名吧!”
但见这李世民,转念一想就说到:“那就称作《大唐西域记》吧”
于是乎,在以后的日子里,巍峨宏大之《大唐西域记》就在玄奘法师口述,辩机和尚手书之下诞生了。
这本书不仅为中国史学界研究西域天竺历史指明了方向。更为混乱漆黑的印度历史,留下了灿烂的一抹亮光。
这本书就像一根火炬一样,不仅照亮了尘封已久的印度历史,更为后世的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当然也为本书的主人公王玄策提供了一个了解天竺,学习天竺的简洁途径,更为其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学基础……
小知识:在唐初,有两本介绍五印度的书籍,其中一本就是玄奘法师所撰的《大唐西域记》;另一本则是王玄策在后来书写的《中天竺游记》。
(本章完)
随着这一切的准备就绪,不仅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且在李世民的亲自督促之下,这水陆法会,也是有序的召开这。
当然这君臣策对也是常有之事,玄奘时常进宫陪伴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时常来到这弘福寺内视察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
此去时光,又是不少日子,玄奘法师也渐渐的习惯了回归大唐的生活。随着事情的稳定下来,一切都显着这样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因为在这译经的协调工作上,时常需要与王玄策细心沟通,再加上以前就是旧相识,因此两人之间也日渐熟悉,感情也日渐深厚。
在日常的闲谈之中王玄策通过玄奘法师,也了解了更多西域各国之风俗风貌,人情世故。当然,经过玄奘法师这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解,也让他这一颗未曾出世之心,更加的深感好奇与深切向往。不由自主的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埋下了一个更大的棋子……
在这个两丈见方的禅堂中,一个临窗而置的细木方桌,三个用蒲草编织的蒲团,外加方桌之上一套典雅的茶具,以及沿墙而放的不少经书,就构成了玄奘法师禅堂的所有装扮。
今日,他们二人又抽得一时的清闲,于是就临窗而座,饮茶论道,畅谈人生。随着茶水的第三次沸腾,顿时茶香四溢,满屋生香。
随着他们细细的品味茶的清香,回味生活的真谛,畅谈佛教人生之时。不曾想这李世民已经带着小侍从在这禅堂外,静听了多时,因不忍打扰玄奘法师之雅兴,故而没有进来。
趁着他们谈话稍稍停下的间隙,于是,就带着喜悦的心情走了进来……
当二人发现陛下已静听多时之时,赶忙起身施礼致歉。李世民则是颇为大度的,挥一挥手示意他们不必介怀。随着李世民面对窗子而作,玄奘法师和王玄策也在李世民的恩赐之下,围坐在桌子旁边。
在玄奘法师亲自为陛下斟上一盏香茗之后,这李世民就轻轻的捏起素色茶盏,咂上这么一口,温婉的说道:“这些时日,朕观法师一番见解与论点,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丝毫不属于古人,实乃公辅之才呀。”
“陛下过奖了,玄奘仅乃一介沙门而已,仅对佛教典籍甚为熟悉罢了”
听此一言,但见这李世民带着满满的诚意,略有所思的说道:“既如此,不知法师还俗可好,以辅佐朕,治理天下。”
听闻陛下之本意,二人均带着诧异之目光看了李世民一眼,发现不像说笑之时。玄奘法师于是稍加思索之后就回复到:
“玄奘听闻陛下之言,不仅甚为感动,更为陛下求贤之心所敬佩。然玄奘自幼时就皈依佛道,深习各派法门;至今不知孔教之本义,更没有治国理政之方略。如若还俗,无异乘顺流之舟,放弃水路而走陆路一般。不仅没有功劳,反而拖了陛下之后腿;玄奘愿意凭借毕生之修行,用佛道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如若此,玄奘甚幸!”在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之后,只见玄奘法师,赶忙起身,长长伏地而跪拜李世民。
观此志诚之心,李世民也不好再说什么。因此,就伸手扶起了玄奘法师,答应了他的要求。待其又轻咂一口香茗之后,就想请教玄奘法师这一路西行所遇到的故事。
听闻此意,玄奘法师就欣喜的从这前出凉州说起,沿着玉门关,讲到了伊吾,谈到了高昌。在诉说高昌之时,特意提起被高昌国王麴文泰盛情挽留,送金供银之事。面对他的这番恩情,玄奘法师亦是答应在其求法归来之时,于高昌说法三年,不曾想归来之时,麴文泰已经作古。
听到这里,李世民就打断了玄奘法师的话语,哈哈大笑到:“不曾想这麴文泰,对法师竟是如此之礼遇。想当年这麴文泰阳奉阴违,暗地里联合西突厥,阻断我西域商道,又时常侵犯伊吾。朕多次征其入朝,他总是借故推脱,于是乎在贞观十三年,在他再次侵犯伊吾之时,朕特命行军道总管侯君集挥师直逼高昌,不曾想大军还未曾到达,他已经给吓死了。”
随着李世民的话语,王玄策就接话道:“这就是小人之下场,坏事做尽,还想祈求佛祖之庇佑,实在是愧对法师的一片志诚之心。此阳奉阴违之人,不封朝廷旨意,一言不合,就肆意侵吞邻国。正是应了那句谶语:高昌兵马如霜雪,大唐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正是如此,勤恳正直之人即使不修佛法,只要信佛自有佛陀庇佑。换言之,不管何人,只要秉承善念,佛就在心中。而贪婪之人,即使供养再多财物,也消除不了本世之恶念”玄奘法师也随着他们的话语说道。
听闻此言,三人也都相视一笑,心境坦然。
待玄奘法师诉说完这西行的趣事之后,只见王玄策脑海一闪,就这样说道:“法师既然对西域各国如此之了解,并且还游历一百多个国家,这自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我感觉法师可否将此次游历,整理成书,以流传后世”。
“对对对,玄策所言甚善。朕以为可以分成:疆域情况,人口数量,四时岁时,邑居衣着,文字教育,饮食宗教,赋税物产等等方面,像山海经那样详细的叙述”李世民也是欣喜的对玄奘法师建议道。
听闻二位之言,玄奘法师也感觉到,是该留下此书,以流传后世,于是就开口向陛下请求道:“既如此,那就请陛下亲赐一书名吧!”
但见这李世民,转念一想就说到:“那就称作《大唐西域记》吧”
于是乎,在以后的日子里,巍峨宏大之《大唐西域记》就在玄奘法师口述,辩机和尚手书之下诞生了。
这本书不仅为中国史学界研究西域天竺历史指明了方向。更为混乱漆黑的印度历史,留下了灿烂的一抹亮光。
这本书就像一根火炬一样,不仅照亮了尘封已久的印度历史,更为后世的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当然也为本书的主人公王玄策提供了一个了解天竺,学习天竺的简洁途径,更为其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学基础……
小知识:在唐初,有两本介绍五印度的书籍,其中一本就是玄奘法师所撰的《大唐西域记》;另一本则是王玄策在后来书写的《中天竺游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