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沌估二年的深秋,郓州城外被数百里水泊包围的梁山丝愕客。
当中为的正是微服的天平军节度使韩奕,从者有都押牙刘德,郓州兵马使蔡小五,义弟郑宝,除此之外,还有新任的天平军掌书记李昉。
妹居润与沈义伦二人,因新任西京留守高行周的极力挽留,所以没有随韩奕来郓州。考舟到在郓州的军政事务,韩奕便聘在京城小有名气的李昉为掌书记,掌管四方文书往来及机要。李昉在京城里过得不太顺心,因自己族叔李歉的关系,他害怕在京城里遇到陶殷,见韩奕主动聘用自己,便欣然来郓州履新。追随藩臣,或许是一个小文官,走向升迁之路的最好途径。
韩奕对李昉极厚,李昉平日里并不忙碌,也乐得跟着韩奕巡视辖地。顺便游山玩水。此番登临梁山。正是韩奕查勘漕运河道之余,顺便来此游览的。李昉为人厚道,又从不搬弄是非。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这样的人别人也爱与他相处。
登临高处,极目西北望,天高云淡。鸿雁南飞,水面上烟波浩渺,使人心旷神怡。落日余辉未了,一轮弯月早已升了起来。
一行雁南飞,年帆湖畔休。
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
李昉宽衣博带,秋天傍晚的风将他的衣带吹起,显得风度翩翩。他轻声吟诵着,转头看向韩奕道:
“韩侯今日可有新作?。
“弗某虽读过不少书,也背过不少汉赋唐诗,但作不得拜”韩奕笑道。
“韩侯果真如此吗?”李昉深表怀疑。
他事韩奕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一次偶然从废纸篓中捡到几页格调高雅的词作来,其中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语,那是弗奕练习书法时所写,其实是准备寄给李小婉的。若是当面问起,韩奕又说那是亡父所作。李昉百思不的其解。
韩奕没有答话,指着山下横斜的渔船道:“郓州虽屡造战乱,但我郓州其实大有可为。这方圆数百里的大冻,有渔业之利,或是将来能开通漕运,则更有通商馈运之利。就是我等公务之余,来此游历,也可怡情自娱。”
“军上这话未免言不由衷了刘德在旁说道。
李昉知道都押牙刘德在韩奕心中的地位极高,刘德参赞军伍协理经济民事,居功至伟,但并不倚老卖老,凡事谨守以下事上的本份。他听了刘德这泼冷水的话。不免感到惊奇:“刘公,此话何解?。
“明远或许还不知道。”刘德说道,“三日前,三司使王相公在府中设宴,为的是借一场酒宴弥消将相之间的仇隙
“文武不和,在下亦有所闻。”李昉答道。
“明远与同窗同年饮酒时,不知是否要行酒令?”刘德问道。
“酒至半酣,当然免不了要行酒令以助兴,通常酒令有误者,不是罚酒一樽,便是罚诗一。”李昉回道。
刘德抚掌笑道:“那是你们文人墨客的拿手好戏,要是换成我等粗鄙武夫,却是摸不到门道。通常武人饮酒,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讲究的是豪气,哪里懂得附庸风雅呢?”
“刘公说的是,但这也不奇怪。”李昉不禁面含笑意。
“听闻王相公召集权贵饮宴,酒至半酣处,倡议行酒令,拍手为节。节误须罚酒一樽。满堂绯紫皆愿遵从,惟有史弘肇觉得这强人所难。适逢客省使阎晋卿坐在史弘肇身侧,他说一学便会,主动以身示范。史公瞧了,也觉得不难
“后来呢?”李昉不禁被话题所吸引。
“史公乃武将,网学了一手酒令,真正用时,难免手忙脚乱,但因为有阎晋卿在身侧指点,倒也可以勉强对付。明远或许应该知道,苏逢吉苏相公与史公有隙,他随口说因为史公身后有姓阎的,所以才免了罚酒之虞。史公闻言,立刻大怒。将席案掀翻在地
“史公未免太欺人了李昉道。
“史公虽然强横,但这次却是有缘由的。明远有所不知,史公原本是郑州农家之子,老夫随军上在郑州任上时,听他同乡里人说,史公少时好勇斗狠,专喜惹祸,但凡见有不平事,颇能扶弱锄强。当地有酒故冉氏,为势家所逼,被史公知晓,史公拔刀相助,代为解决,这阎氏始得脱祸。这阎氏多情,愿以身向报,又自出私蓄,令史公投军去。挣个前程来。史公后来反到感念阎氏之恩,便将阎氏娶来作为妻室。”
李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走了,史公定是疑苏公耻笑自己结之妻出身低贱!”
“你想想看,史、苏二人本来就水火难容,腹中又有了三分酒气,再加上这涉及自己内室之事,史公焉能不怒?他盛怒之下,找王相公索剑,扬言要当场杀了苏相公。幸亏杨相公王相公一左一右将史弘肇拉住。苏相公这才奔马而还。史公怒气未消,也上马径去,杨相公怕他追杀苏相公,只好跟着。一场本来用意极好的酒宴,就这样收场
李昉听了刘德的解说,感到极其惊讶,又问道:“我身在郓州,常与京城通信。我尚且不知,刘公如何能知?”
刘德指着浩瀚烟波,笑道:“出郓州,经寿张,沿着这梁山泊西畔。再溯五丈河西去,可直达京师,一马平”寻常人步行须七天但快马急递也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
“韩侯是担忧朝廷吗?”李昉瞧了瞧已经皱起眉头的韩奕。
“苏相公与王相公都想着外放。离开京城是非之地。我焉能不担忧朝廷?”韩奕道,又强颜欢笑道,“不过今日我等出游,不必去关心这些大事。这良辰美景,应当对酒当歌。”
“那韩侯应当当面作一诗来。”李昉亦笑道。
“好吧,我韩奕舍命陪君子。就“作,上一诗来。”韩奕大笑。
韩奕吩咐随从,将带来的酒食奉上,跟刘德、蔡小五、郑宝与李昉等人,席地而坐,谈天说地,将所有烦心事抛到了一边,倒也心惬意满。一直到深夜秋霜下降之时。
他们在梁山下宿了一夜,第二天才满意而归。
行至郓州城外一村舍,只听一阵孩童的朗朗读书声传来:
奕奕梁山,
维禹甸之。
有绰其道。
韩侯受命,
王亲命之:
“瓒戎祖业,
无废联命。
夙夜匪解,
虔共尔位。
联命不易,
干不庭方,
以佐戎辟田。”
众人不禁心奇,只因如今乡里穷困,就是大户人家也过得紧巴巴的。哪里还有余力供养子弟求学呢?
韩奕与李昉等人寻着读书声行去。绕过一条小河,在翠拍怀抱之中的几间茅舍前驻足,凑近窗前,探着脑袋往里面瞧。
十余位幼者七八岁,大者不过十来岁的童子正坐在席案前,摇头晃脑着背书,稚嫩的嘴巴中吐出的是光明大义。
私垫师长是一位三十来岁的文士。只见他一袭素衣,正襟危坐在席案前,头略向前倾,微闭着双目。面含笑意,偶遇童子们背错了,立玄向背错者投去严厉的目光。
“王师、王师!”背诵了一段,有童子高声喊道。
“我说过多次了,不要当堂聒噪。凡有疑问,尽管伸手示意。”那教书文士微皱起眉头。
“王师,这书中的梁山是不是就是我们郓州的梁山?”那童子指着。
“非也!书中所言之梁山地处关西,非是我郓州梁让”文士说道,“相传大禹治梁山,除了水灾,造福一方百姓。此文篇以禹治水为始,比况周宣王平大乱命诸侯之功绩是也!”
“那这韩侯是不是就是我们郓州的韩侯呢?”另一童子好奇地问道。
“非也、非也。”文士连连摇头道。
“我们郓州明明既有梁山,城内又有韩侯,书上说的可不就是我们郓州呢?城里的韩侯不是出号令。既要在梁山泊修治围堰,还要俊通五丈河吗?韩侯是否就是大禹?”童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窗外的郑宝听到童子们这一知半解的议论声,立刻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斯文之地,何人喧哗?”文士冲着窗外怒道,起身迈出茅屋,看那架势,仿佛要与不之客拼命。
“文伯兄、文伯兄,息怒、息怒,是小弟李昉!”李昉眼前一亮。赶紧迎上前去。
那文士不由得止步,指着李昉诧异道:“原来是秘书郎啊!听说你在郓州任职,我正想着去拜会贤弟呢。”
“文伯兄羞煞小弟了,我来郓州任职已经有数月,竟不知文伯兄已经自京返乡,惭愧、惭愧!”李昉连连连说道。
“愚兄也只是上月才返乡,贤弟不知晓此事,也不奇怪。”那文士淡淡地说道。他的目光越过李昉。打量着韩奕。
韩奕微服巡视辖地,带的随从也不多,但他位兼将相,久为人上,在军中说一不二,自然而然地在外表生巨大的变化,卓尔不群。气度不凡。所以即便掩在随从当中,别人一见便知他身份不可视。
“明远兄能在郓州遇到好友,何不为韩某引见一番?”猜奕走上前说道,“人生有四喜,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早逢甘霜,还有他乡遇故知是也!”
“失礼、失礼!”李昉连忙道。他正耍对那教书的文士介绍韩奕,不料这文士却拱了拱手道:
“阁下莫不是韩侯乎?”
“正是韩某!”韩奕感到突兀。因为这文士语气冷淡,虽然并无,失礼之处,但有拒人于千里之外之态。
李昉尴尬地介绍道:“回韩侯。这位仁兄乃本地杰出俊彦,姓王,名朴,字伯文。”
“哦,原来是王状元,久仰、久卑!”韩奕恍然大悟,连忙说道。
“韩侯果真久仰王某的微名吗?”王朴反问道。他这话对别人可以说的,但对韩奕却说不得。韩奕确实对他“久仰”绝非是寒暄之辞。
这王朴与李昉是同科进士,是当科第一名,中了进士,李昉是秘书郎,王朴是校书郎。王朴依附杨邻门下,那杨邻原本不喜文士,近年有了大转变,也馆集文士。弗奕去过杨邻府第,王朴也曾远远地见过韩奕,所以一见面王朴便认出了他。
“你这人真是不可理喻。”蔡小五怒道,“天底下读书人能有几人如你这般无礼?”
“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王朴不为所惧,直视蔡小五。
韩奕用眼神止住蔡小五,大方的说道:“世之大贤,必有异于常人之处。今日一见王状元,果然异于常人。”
意有所指。
“伯文兄性性闷烈,请韩侯担待一二。”李昉是忠厚之人,会错了意,他到是画蛇添足地替王朴说起好话来。
茅舍中的童子们早就放下书本,个个挤在窗边瞅着韩奕看。韩奕信步踏入茅舍当中,见这茅舍还算宽敞,四面墙壁上刷着白粉,也显得亮堂,唯有屋顶看上去很有些破旧了。怕是挡不住下一场大风雪。
韩奕当即命人去找来村正,自己出钱雇人翻修茅舍,将真正的主人王朴晾在一边。他见席案前放着文房四宝,便走到前面,郑宝知韩奕想要干什么,眼疾手快,将一张白纸摊开,替韩奕磨墨。
韩奕气定神闲,握着克毫,略忖了一番,奋笔疾书,
选自《诗经一大雅一韩奕》,全文及注释。参见本书作品相关。
大多认为此诗专美韩侯,毛诗则说此诗美周宣王。
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韩,韩侯,奕,犹奕奕也。宣王命韩侯为北方侯伯,奕奕然大,故诗以《韩奕》命篇。”
诗中叙述韩侯朝周,受王册命,周王赐他许多贵重的财物。他离开稿京,路经屠邑,抵达蹶里,与韩结结婚。还描述韩地的物产丰富。韩结的乐得其所。最后写周王任命韩侯为统率北方诸侯的侯伯。
此诗中的“梁让。”大多认为指的是今陕西韩城,也有说是指令河北安县附近。
,
当中为的正是微服的天平军节度使韩奕,从者有都押牙刘德,郓州兵马使蔡小五,义弟郑宝,除此之外,还有新任的天平军掌书记李昉。
妹居润与沈义伦二人,因新任西京留守高行周的极力挽留,所以没有随韩奕来郓州。考舟到在郓州的军政事务,韩奕便聘在京城小有名气的李昉为掌书记,掌管四方文书往来及机要。李昉在京城里过得不太顺心,因自己族叔李歉的关系,他害怕在京城里遇到陶殷,见韩奕主动聘用自己,便欣然来郓州履新。追随藩臣,或许是一个小文官,走向升迁之路的最好途径。
韩奕对李昉极厚,李昉平日里并不忙碌,也乐得跟着韩奕巡视辖地。顺便游山玩水。此番登临梁山。正是韩奕查勘漕运河道之余,顺便来此游览的。李昉为人厚道,又从不搬弄是非。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这样的人别人也爱与他相处。
登临高处,极目西北望,天高云淡。鸿雁南飞,水面上烟波浩渺,使人心旷神怡。落日余辉未了,一轮弯月早已升了起来。
一行雁南飞,年帆湖畔休。
水光先见月,露气早知秋。
李昉宽衣博带,秋天傍晚的风将他的衣带吹起,显得风度翩翩。他轻声吟诵着,转头看向韩奕道:
“韩侯今日可有新作?。
“弗某虽读过不少书,也背过不少汉赋唐诗,但作不得拜”韩奕笑道。
“韩侯果真如此吗?”李昉深表怀疑。
他事韩奕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一次偶然从废纸篓中捡到几页格调高雅的词作来,其中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语,那是弗奕练习书法时所写,其实是准备寄给李小婉的。若是当面问起,韩奕又说那是亡父所作。李昉百思不的其解。
韩奕没有答话,指着山下横斜的渔船道:“郓州虽屡造战乱,但我郓州其实大有可为。这方圆数百里的大冻,有渔业之利,或是将来能开通漕运,则更有通商馈运之利。就是我等公务之余,来此游历,也可怡情自娱。”
“军上这话未免言不由衷了刘德在旁说道。
李昉知道都押牙刘德在韩奕心中的地位极高,刘德参赞军伍协理经济民事,居功至伟,但并不倚老卖老,凡事谨守以下事上的本份。他听了刘德这泼冷水的话。不免感到惊奇:“刘公,此话何解?。
“明远或许还不知道。”刘德说道,“三日前,三司使王相公在府中设宴,为的是借一场酒宴弥消将相之间的仇隙
“文武不和,在下亦有所闻。”李昉答道。
“明远与同窗同年饮酒时,不知是否要行酒令?”刘德问道。
“酒至半酣,当然免不了要行酒令以助兴,通常酒令有误者,不是罚酒一樽,便是罚诗一。”李昉回道。
刘德抚掌笑道:“那是你们文人墨客的拿手好戏,要是换成我等粗鄙武夫,却是摸不到门道。通常武人饮酒,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讲究的是豪气,哪里懂得附庸风雅呢?”
“刘公说的是,但这也不奇怪。”李昉不禁面含笑意。
“听闻王相公召集权贵饮宴,酒至半酣处,倡议行酒令,拍手为节。节误须罚酒一樽。满堂绯紫皆愿遵从,惟有史弘肇觉得这强人所难。适逢客省使阎晋卿坐在史弘肇身侧,他说一学便会,主动以身示范。史公瞧了,也觉得不难
“后来呢?”李昉不禁被话题所吸引。
“史公乃武将,网学了一手酒令,真正用时,难免手忙脚乱,但因为有阎晋卿在身侧指点,倒也可以勉强对付。明远或许应该知道,苏逢吉苏相公与史公有隙,他随口说因为史公身后有姓阎的,所以才免了罚酒之虞。史公闻言,立刻大怒。将席案掀翻在地
“史公未免太欺人了李昉道。
“史公虽然强横,但这次却是有缘由的。明远有所不知,史公原本是郑州农家之子,老夫随军上在郑州任上时,听他同乡里人说,史公少时好勇斗狠,专喜惹祸,但凡见有不平事,颇能扶弱锄强。当地有酒故冉氏,为势家所逼,被史公知晓,史公拔刀相助,代为解决,这阎氏始得脱祸。这阎氏多情,愿以身向报,又自出私蓄,令史公投军去。挣个前程来。史公后来反到感念阎氏之恩,便将阎氏娶来作为妻室。”
李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走了,史公定是疑苏公耻笑自己结之妻出身低贱!”
“你想想看,史、苏二人本来就水火难容,腹中又有了三分酒气,再加上这涉及自己内室之事,史公焉能不怒?他盛怒之下,找王相公索剑,扬言要当场杀了苏相公。幸亏杨相公王相公一左一右将史弘肇拉住。苏相公这才奔马而还。史公怒气未消,也上马径去,杨相公怕他追杀苏相公,只好跟着。一场本来用意极好的酒宴,就这样收场
李昉听了刘德的解说,感到极其惊讶,又问道:“我身在郓州,常与京城通信。我尚且不知,刘公如何能知?”
刘德指着浩瀚烟波,笑道:“出郓州,经寿张,沿着这梁山泊西畔。再溯五丈河西去,可直达京师,一马平”寻常人步行须七天但快马急递也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
“韩侯是担忧朝廷吗?”李昉瞧了瞧已经皱起眉头的韩奕。
“苏相公与王相公都想着外放。离开京城是非之地。我焉能不担忧朝廷?”韩奕道,又强颜欢笑道,“不过今日我等出游,不必去关心这些大事。这良辰美景,应当对酒当歌。”
“那韩侯应当当面作一诗来。”李昉亦笑道。
“好吧,我韩奕舍命陪君子。就“作,上一诗来。”韩奕大笑。
韩奕吩咐随从,将带来的酒食奉上,跟刘德、蔡小五、郑宝与李昉等人,席地而坐,谈天说地,将所有烦心事抛到了一边,倒也心惬意满。一直到深夜秋霜下降之时。
他们在梁山下宿了一夜,第二天才满意而归。
行至郓州城外一村舍,只听一阵孩童的朗朗读书声传来:
奕奕梁山,
维禹甸之。
有绰其道。
韩侯受命,
王亲命之:
“瓒戎祖业,
无废联命。
夙夜匪解,
虔共尔位。
联命不易,
干不庭方,
以佐戎辟田。”
众人不禁心奇,只因如今乡里穷困,就是大户人家也过得紧巴巴的。哪里还有余力供养子弟求学呢?
韩奕与李昉等人寻着读书声行去。绕过一条小河,在翠拍怀抱之中的几间茅舍前驻足,凑近窗前,探着脑袋往里面瞧。
十余位幼者七八岁,大者不过十来岁的童子正坐在席案前,摇头晃脑着背书,稚嫩的嘴巴中吐出的是光明大义。
私垫师长是一位三十来岁的文士。只见他一袭素衣,正襟危坐在席案前,头略向前倾,微闭着双目。面含笑意,偶遇童子们背错了,立玄向背错者投去严厉的目光。
“王师、王师!”背诵了一段,有童子高声喊道。
“我说过多次了,不要当堂聒噪。凡有疑问,尽管伸手示意。”那教书文士微皱起眉头。
“王师,这书中的梁山是不是就是我们郓州的梁山?”那童子指着。
“非也!书中所言之梁山地处关西,非是我郓州梁让”文士说道,“相传大禹治梁山,除了水灾,造福一方百姓。此文篇以禹治水为始,比况周宣王平大乱命诸侯之功绩是也!”
“那这韩侯是不是就是我们郓州的韩侯呢?”另一童子好奇地问道。
“非也、非也。”文士连连摇头道。
“我们郓州明明既有梁山,城内又有韩侯,书上说的可不就是我们郓州呢?城里的韩侯不是出号令。既要在梁山泊修治围堰,还要俊通五丈河吗?韩侯是否就是大禹?”童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窗外的郑宝听到童子们这一知半解的议论声,立刻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斯文之地,何人喧哗?”文士冲着窗外怒道,起身迈出茅屋,看那架势,仿佛要与不之客拼命。
“文伯兄、文伯兄,息怒、息怒,是小弟李昉!”李昉眼前一亮。赶紧迎上前去。
那文士不由得止步,指着李昉诧异道:“原来是秘书郎啊!听说你在郓州任职,我正想着去拜会贤弟呢。”
“文伯兄羞煞小弟了,我来郓州任职已经有数月,竟不知文伯兄已经自京返乡,惭愧、惭愧!”李昉连连连说道。
“愚兄也只是上月才返乡,贤弟不知晓此事,也不奇怪。”那文士淡淡地说道。他的目光越过李昉。打量着韩奕。
韩奕微服巡视辖地,带的随从也不多,但他位兼将相,久为人上,在军中说一不二,自然而然地在外表生巨大的变化,卓尔不群。气度不凡。所以即便掩在随从当中,别人一见便知他身份不可视。
“明远兄能在郓州遇到好友,何不为韩某引见一番?”猜奕走上前说道,“人生有四喜,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早逢甘霜,还有他乡遇故知是也!”
“失礼、失礼!”李昉连忙道。他正耍对那教书的文士介绍韩奕,不料这文士却拱了拱手道:
“阁下莫不是韩侯乎?”
“正是韩某!”韩奕感到突兀。因为这文士语气冷淡,虽然并无,失礼之处,但有拒人于千里之外之态。
李昉尴尬地介绍道:“回韩侯。这位仁兄乃本地杰出俊彦,姓王,名朴,字伯文。”
“哦,原来是王状元,久仰、久卑!”韩奕恍然大悟,连忙说道。
“韩侯果真久仰王某的微名吗?”王朴反问道。他这话对别人可以说的,但对韩奕却说不得。韩奕确实对他“久仰”绝非是寒暄之辞。
这王朴与李昉是同科进士,是当科第一名,中了进士,李昉是秘书郎,王朴是校书郎。王朴依附杨邻门下,那杨邻原本不喜文士,近年有了大转变,也馆集文士。弗奕去过杨邻府第,王朴也曾远远地见过韩奕,所以一见面王朴便认出了他。
“你这人真是不可理喻。”蔡小五怒道,“天底下读书人能有几人如你这般无礼?”
“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王朴不为所惧,直视蔡小五。
韩奕用眼神止住蔡小五,大方的说道:“世之大贤,必有异于常人之处。今日一见王状元,果然异于常人。”
意有所指。
“伯文兄性性闷烈,请韩侯担待一二。”李昉是忠厚之人,会错了意,他到是画蛇添足地替王朴说起好话来。
茅舍中的童子们早就放下书本,个个挤在窗边瞅着韩奕看。韩奕信步踏入茅舍当中,见这茅舍还算宽敞,四面墙壁上刷着白粉,也显得亮堂,唯有屋顶看上去很有些破旧了。怕是挡不住下一场大风雪。
韩奕当即命人去找来村正,自己出钱雇人翻修茅舍,将真正的主人王朴晾在一边。他见席案前放着文房四宝,便走到前面,郑宝知韩奕想要干什么,眼疾手快,将一张白纸摊开,替韩奕磨墨。
韩奕气定神闲,握着克毫,略忖了一番,奋笔疾书,
选自《诗经一大雅一韩奕》,全文及注释。参见本书作品相关。
大多认为此诗专美韩侯,毛诗则说此诗美周宣王。
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说:“韩,韩侯,奕,犹奕奕也。宣王命韩侯为北方侯伯,奕奕然大,故诗以《韩奕》命篇。”
诗中叙述韩侯朝周,受王册命,周王赐他许多贵重的财物。他离开稿京,路经屠邑,抵达蹶里,与韩结结婚。还描述韩地的物产丰富。韩结的乐得其所。最后写周王任命韩侯为统率北方诸侯的侯伯。
此诗中的“梁让。”大多认为指的是今陕西韩城,也有说是指令河北安县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