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北伐收尾
大同之战,双方主力根本没有交锋。
高元爵等人将清军目送出了长城。
大战虽然就此结束了。
但是并不是说,张轩就可以掉头回去了。
他必须在北方重建防御体系。
明末大多数长城,失于维护,早就不成样子,并非所有的长城,就是如同八达岭长城一般,更多的长城,荒草萋萋,残垣断壁,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有效的防御。
更不要说,清军的大撤退,将沿边人口全部掳掠到草原之上。
各地都是空荡荡的,连粮食都无法自给。
这样的情况之下,重新建立沿边防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张轩坐镇北京,划分出沿边五镇。
即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以及对西防御的防御的凤翔镇。
每一镇列三军,每军五营,一个十五个营头。四万五千人。沿边五镇,一共二十五万之众,只是这样一来。单单是转运粮草,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凤翔镇由关中,四川供应粮草。
而辽东镇由朝鲜供应一部分,一部分从南方运过来。
但是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三镇,全部由北京供应。
而张轩也正式将北京定位大夏北京。撤销了武昌西京的地位,从此大夏由南北两京,而曹宗瑜身上也是挂上了唐王,行枢密院使,北京留守,大将军。总领北方五镇人马。麾下还有一直十万之众的北军。
夏军所有骑兵都编入这一直北军。
而这支北军与南京驻军,都列入中央军系列。为枢密院直辖。与边军是相对的。
并在天津开港。设立水师基地,由施琅坐镇。
任务有两个,保证海运通畅,驱除海盗。
但是而今海上都是郑家的天下,哪里有什么海盗。其实施琅也承担着监视郑家的任务。
因为洪承畴掘运河。
大运河相当一段都不能用了,如果想用的话,必须下大功夫修缮。而今大夏朝廷也没有这个钱。
所以为了支撑边军,海运是重中之重,张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这一道粮食命脉寄托在郑成功手中。
施琅坐镇也就无法避免了。
如果说起来,曹宗瑜统领北军十万精锐,已经沿边五镇共二十五万人马,再加上天津水师,手中总兵力在四十万之上。
可以说大夏精锐有一半就在曹宗瑜手中。
不过,张轩对曹宗瑜并非没有限制的。
首先,辽东镇
依旧在郑成功手中,郑成功以越王,镇东大将军,枢密院副使,总领辽东,朝鲜军事的名义。坐镇辽阳,手中兵马其实远超过五万之多。因为很多军队,都被列为朝鲜军。而朝鲜军也在郑成功麾下。
所以郑成功麾下的兵马,在十五万上下。
郑成功不会对曹宗瑜俯首听命的。但是总体来说,辽东是一个单独的战场。郑成功与曹宗瑜之间的配合无须这么紧密。
曹宗瑜其实真正负责的,也不过是宣府,大同,榆林三镇的防御。这三镇人选,镇守宣府的乃是许都。镇守大同的是高一功,镇守榆林的是袁宗第。
这三人与曹宗瑜都很熟悉。配合还算默契。
但是让他们三个人对曹宗瑜死忠却是不能的。
首先说许都。
许都与曹宗瑜之间的存在心结。
别的不说,整个北伐之战的后半场之中,不管是夹河之战,还是北京之战,许都没有上场的机会。
就很清楚的看出曹宗瑜的倾向性了。
许都与曹宗瑜的矛盾,已经很长时间了。甚至可以说是浙军一系,与河南人之间的矛盾,即便是曹宗瑜有大局观,不在意。但是曹宗瑜麾下的人,不可能不在意。
曹宗瑜或许不会针对许都,但是合理的将许都放在次要位置上,让许都即便是满肚子火气,也发不出来。
许都或许能为曹宗瑜所用,但是曹宗瑜想要做大逆之事,许都是万万不会跟随的。
而高一功与袁宗第也是如此。
他们出自闯营,投奔张轩之后,部属星散,并不必郑成功,李定国等人,随时都可以拉出不少人马来。
他们能有今日,全靠张轩的信任。
可以说,张轩一纸文书就能让高一功袁宗第下位。但是对李定国与郑成功等人,张轩万万不可能这样的。
他们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也不可能依附曹宗瑜的。
所以,这样的安排下,三镇稳如泰山。
大同,宣府,榆林三镇,以守为主。遇见清军入关,只需坚壁清野,谨守城池即可。
而曹宗瑜所部,却是用来反击。
只要将战线稳定在三镇之内,不影响内地的恢复,就足够了。
而凤翔镇的主将,
凤翔一镇,其实并不仅仅限于凤翔,而是应对吴三桂所部的所有军队,都在凤翔镇的管辖之下。
虽然凤翔镇额兵五万,但是袁时中还兼任陕西总兵官。也就是陕西当地的县兵都归属于袁时中所管辖。
明代的陕西,可不是后世的陕西,包括了甘肃,宁夏一
带。当然了,有相当一部分被吴三桂占领。
双方犬牙参差。
而且西北民风彪悍,各地民兵,只要减免赋税,哪怕让这些县兵掌控在当地豪强手中,也足以抵御吴三桂的进攻。
而五万战兵,只需作为反击力量而已。
之所以这样做,只要一个原因,那就是减少开支。
一场大战过后,张轩看着消耗人力物力,乃至高达三千多万两的欠账。就知道,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朝廷财政都是要捉襟见肘。
所以张轩将陕西赋税给减免了,希望以西人守西土的战略,能够有力的减免朝廷开支。
这也是,张轩在整个战线之上,都摆出了一副防御反击的阵势缘故。
不过,其中还有一个难处,就是李定国。
沿边五镇没有一处安排李定国。难道让李定国重回云贵总督府吗?不。张轩当然不会,以刘文秀与艾能奇在夹河之战的战功为名,分别让刘文秀与艾能奇,为云南总兵官挂镇南将军,与四川总兵官,征西将军。
贵州一省也从军事体制改为民政体制。
其实云南,四川与边镇有所部同。
所谓沿边五镇,都是军事为先,一切以军事为前提。而其他省份,都是巡抚,总兵官,与按察使权力三分。
只是内地身份,巡抚的身份压过其他两个,为一省大员,方面之臣,而在云南,四川,却是挂将军印的武将,压过了巡抚,成为方面大员,一省之首。
但是下面的民政,还是各级文官负责的。
如果一来,张轩就将李定国的权力全部拿下来。
要知道李定国可不是高一功等人,他麾下将士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大西军的旧部,对李定国的忠诚,还在对大夏朝的忠诚之上。
曹宗瑜,郑成功,李定国,是真正有能力掀起一场叛乱的人。
张轩怎么可能对李定国轻易下手。所以他给李定国安排了位置,那就是大夏枢密院使。
曹宗瑜毕竟坐镇北京,他的枢密院使,不过是一个名头而已,但是李定国却要回南京,他的枢密院使,却是真正的大夏军方之首。
只是这个枢密院使位置,看上却很好,却要放弃很多东西。
看卫王袁时中就可以。
卫王担任枢密院使数年,他的班底都被拆分到七零八碎,故而成为军中一大派系,但是遍布各军,与大夏军方融为一体。
卫王袁时中成为大夏军方一大派系的掌门人,却不再是一方军头了。
张轩很明显想复制这一举动。
大同之战,双方主力根本没有交锋。
高元爵等人将清军目送出了长城。
大战虽然就此结束了。
但是并不是说,张轩就可以掉头回去了。
他必须在北方重建防御体系。
明末大多数长城,失于维护,早就不成样子,并非所有的长城,就是如同八达岭长城一般,更多的长城,荒草萋萋,残垣断壁,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有效的防御。
更不要说,清军的大撤退,将沿边人口全部掳掠到草原之上。
各地都是空荡荡的,连粮食都无法自给。
这样的情况之下,重新建立沿边防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张轩坐镇北京,划分出沿边五镇。
即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以及对西防御的防御的凤翔镇。
每一镇列三军,每军五营,一个十五个营头。四万五千人。沿边五镇,一共二十五万之众,只是这样一来。单单是转运粮草,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凤翔镇由关中,四川供应粮草。
而辽东镇由朝鲜供应一部分,一部分从南方运过来。
但是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三镇,全部由北京供应。
而张轩也正式将北京定位大夏北京。撤销了武昌西京的地位,从此大夏由南北两京,而曹宗瑜身上也是挂上了唐王,行枢密院使,北京留守,大将军。总领北方五镇人马。麾下还有一直十万之众的北军。
夏军所有骑兵都编入这一直北军。
而这支北军与南京驻军,都列入中央军系列。为枢密院直辖。与边军是相对的。
并在天津开港。设立水师基地,由施琅坐镇。
任务有两个,保证海运通畅,驱除海盗。
但是而今海上都是郑家的天下,哪里有什么海盗。其实施琅也承担着监视郑家的任务。
因为洪承畴掘运河。
大运河相当一段都不能用了,如果想用的话,必须下大功夫修缮。而今大夏朝廷也没有这个钱。
所以为了支撑边军,海运是重中之重,张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这一道粮食命脉寄托在郑成功手中。
施琅坐镇也就无法避免了。
如果说起来,曹宗瑜统领北军十万精锐,已经沿边五镇共二十五万人马,再加上天津水师,手中总兵力在四十万之上。
可以说大夏精锐有一半就在曹宗瑜手中。
不过,张轩对曹宗瑜并非没有限制的。
首先,辽东镇
依旧在郑成功手中,郑成功以越王,镇东大将军,枢密院副使,总领辽东,朝鲜军事的名义。坐镇辽阳,手中兵马其实远超过五万之多。因为很多军队,都被列为朝鲜军。而朝鲜军也在郑成功麾下。
所以郑成功麾下的兵马,在十五万上下。
郑成功不会对曹宗瑜俯首听命的。但是总体来说,辽东是一个单独的战场。郑成功与曹宗瑜之间的配合无须这么紧密。
曹宗瑜其实真正负责的,也不过是宣府,大同,榆林三镇的防御。这三镇人选,镇守宣府的乃是许都。镇守大同的是高一功,镇守榆林的是袁宗第。
这三人与曹宗瑜都很熟悉。配合还算默契。
但是让他们三个人对曹宗瑜死忠却是不能的。
首先说许都。
许都与曹宗瑜之间的存在心结。
别的不说,整个北伐之战的后半场之中,不管是夹河之战,还是北京之战,许都没有上场的机会。
就很清楚的看出曹宗瑜的倾向性了。
许都与曹宗瑜的矛盾,已经很长时间了。甚至可以说是浙军一系,与河南人之间的矛盾,即便是曹宗瑜有大局观,不在意。但是曹宗瑜麾下的人,不可能不在意。
曹宗瑜或许不会针对许都,但是合理的将许都放在次要位置上,让许都即便是满肚子火气,也发不出来。
许都或许能为曹宗瑜所用,但是曹宗瑜想要做大逆之事,许都是万万不会跟随的。
而高一功与袁宗第也是如此。
他们出自闯营,投奔张轩之后,部属星散,并不必郑成功,李定国等人,随时都可以拉出不少人马来。
他们能有今日,全靠张轩的信任。
可以说,张轩一纸文书就能让高一功袁宗第下位。但是对李定国与郑成功等人,张轩万万不可能这样的。
他们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也不可能依附曹宗瑜的。
所以,这样的安排下,三镇稳如泰山。
大同,宣府,榆林三镇,以守为主。遇见清军入关,只需坚壁清野,谨守城池即可。
而曹宗瑜所部,却是用来反击。
只要将战线稳定在三镇之内,不影响内地的恢复,就足够了。
而凤翔镇的主将,
凤翔一镇,其实并不仅仅限于凤翔,而是应对吴三桂所部的所有军队,都在凤翔镇的管辖之下。
虽然凤翔镇额兵五万,但是袁时中还兼任陕西总兵官。也就是陕西当地的县兵都归属于袁时中所管辖。
明代的陕西,可不是后世的陕西,包括了甘肃,宁夏一
带。当然了,有相当一部分被吴三桂占领。
双方犬牙参差。
而且西北民风彪悍,各地民兵,只要减免赋税,哪怕让这些县兵掌控在当地豪强手中,也足以抵御吴三桂的进攻。
而五万战兵,只需作为反击力量而已。
之所以这样做,只要一个原因,那就是减少开支。
一场大战过后,张轩看着消耗人力物力,乃至高达三千多万两的欠账。就知道,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朝廷财政都是要捉襟见肘。
所以张轩将陕西赋税给减免了,希望以西人守西土的战略,能够有力的减免朝廷开支。
这也是,张轩在整个战线之上,都摆出了一副防御反击的阵势缘故。
不过,其中还有一个难处,就是李定国。
沿边五镇没有一处安排李定国。难道让李定国重回云贵总督府吗?不。张轩当然不会,以刘文秀与艾能奇在夹河之战的战功为名,分别让刘文秀与艾能奇,为云南总兵官挂镇南将军,与四川总兵官,征西将军。
贵州一省也从军事体制改为民政体制。
其实云南,四川与边镇有所部同。
所谓沿边五镇,都是军事为先,一切以军事为前提。而其他省份,都是巡抚,总兵官,与按察使权力三分。
只是内地身份,巡抚的身份压过其他两个,为一省大员,方面之臣,而在云南,四川,却是挂将军印的武将,压过了巡抚,成为方面大员,一省之首。
但是下面的民政,还是各级文官负责的。
如果一来,张轩就将李定国的权力全部拿下来。
要知道李定国可不是高一功等人,他麾下将士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大西军的旧部,对李定国的忠诚,还在对大夏朝的忠诚之上。
曹宗瑜,郑成功,李定国,是真正有能力掀起一场叛乱的人。
张轩怎么可能对李定国轻易下手。所以他给李定国安排了位置,那就是大夏枢密院使。
曹宗瑜毕竟坐镇北京,他的枢密院使,不过是一个名头而已,但是李定国却要回南京,他的枢密院使,却是真正的大夏军方之首。
只是这个枢密院使位置,看上却很好,却要放弃很多东西。
看卫王袁时中就可以。
卫王担任枢密院使数年,他的班底都被拆分到七零八碎,故而成为军中一大派系,但是遍布各军,与大夏军方融为一体。
卫王袁时中成为大夏军方一大派系的掌门人,却不再是一方军头了。
张轩很明显想复制这一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