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枢密院体系二
“那另一条腿?”袁时中问道。
张轩的心神黯然,袁时中也看得出来,再加上军中这一套体系他熟的很,毕竟是他也是正儿八经带兵出来的。
虽然不能称为名将,但是对军中那一套东西,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
但是对张轩所说的另一条腿,却是不大明白了。
张轩说道:“你可知道汉军的郡国兵体系?”
袁时中对郡国兵这个体系,也仅仅是知道。从史书上读过一些,但是这郡国兵体系是怎么运作的。他也不知道,说道:“臣学问粗浅,还请陛下细细讲来。”
张轩对汉军郡国兵体系也不是太了解,但是不了解没有关系,毕竟中国古代的所有改革都可以归纳为托古改制。
张轩需要的是郡国兵的壳子。至于如何解释这个壳子,就是张轩自己的意思来了。说道:“战国之时,无岁不战,各国征兵,几乎没有极限,弱冠从征,六十未必能免。汉承秦制,弱冠之后,到五十六岁之间男丁都要服役一年,为郡国兵,隶属太守。其余时间,无事则罢,有事则征召。在朕看来,这就是国恒以弱灭,而汉以强亡的原因,民强则国强,民尚武,则东虏不过十数万人,何以横行天下,恐一辽东足以平之。”
有人评价秦汉,是古典军国主义。张轩觉得很贴切,甚至后世蔡锷等人提倡的军国民主义,与秦汉的制度,也有暗合之处。
袁时中听了,想了片刻,说道:“陛下,民间徭役繁多,如果再有兵役,百姓逃亡。”
袁时中毕竟是从民间出来的,对地方的情况,很了解。
不管张轩说得多好,其实就是为民间增加负担。但是袁时中却知道民间苦啊,以朱元璋的制度,将每一里分为十班,分别服徭役,十年一轮换,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黄册与正常情况不符合,再加上人为的上下其手,早就变的名不符实。后来有人改革,又将均瑶之举,总而言之一句话。
徭役这东西,可以说是没完没了。想让百姓一下子服役一年,吃什么喝什么?这都是问题。
袁时中很明白,如果这郡国兵的待遇,能与正兵相比的话,大夏的财政定然破产,但是如果这郡国兵待遇太低了。百姓也是承受不住的。
一年没有收入,还能不影响生活,就是放在现代这样家庭也不多。放到古代,只有逃亡一法了。
张轩说道:“徭役之事,朕早有计较了,王安石变法之中,有免役法,而张居正一条鞭法,也有将差役换为银役的举动。朕虽不才,但也愿意效仿先贤,使天下无役。”
袁时中听了张轩“天下无役”这四个字。猛地站起身来,跪倒在地上说道:“陛下有此仁心,实在是天下百姓之福。”
听了张轩这一句话,袁时中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正因为他了解民间,才知道明间最恨的是什么?
是徭役。
说句实话,明代的正税并不是太高的,但是徭役却让人受不住了。
各种各样的徭役,当差。让百姓苦不堪言,再由胥吏上下其手,一次当差或者服役,就能让人家破人亡。想来也很明白,如果徭役很轻松的,对很多贫苦百姓来说,出些力气就能过去的事情,为什么要出银子?很多人的力气并不值钱的。
这是古今相传的顽疾,到了新中国之后,才算是终结了。
如果没有徭役,对民间是一大福祉,但是对地方官府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很多事情,都要用人的。
不过,这些事情与今日所论的枢密院无关。
张轩说道:“不过,天下间其余役可以没有,但是这兵役一定要有,而且朕设此役,也不是单单为了国家。如果天下百姓都受过操练,如东虏这类跳梁小丑,何以兴起?”
随即张轩张轩说道:“以朕之意,而今的各省总兵官当下辖各府参将,而各府参将,归知府与枢密院双重管辖。而各县设县尉,也归各府参将掌管。”
“县尉当掌管征兵,大夏男丁当十八岁,都要服役一年,这一年之中,县尉要操练士卒,教以军中规矩,另外也要承担为军中输入正卒的责任,但凡在一年之间训练好的士卒,在一年之后,就可以转为正兵,不过由县尉转到参将处,参将再转到总兵处,总兵上报枢密院。枢密院要先调查各镇军中缺额,议定当年要征召入伍的士卒,与退伍士卒的数量。朕曾经说过,士卒服役要有年限,而今实现不了,就以待将来了。”
“而退伍的士卒名册,也转到各县县尉之处,一旦有叛乱,外敌入侵等事,可由县尉征召,重现入伍。”
“另外县尉还要承担一些县衙的事务,比如说运送粮食,建筑工程,清缴土匪等等。当然每年的训练必须要完成的。”
“这些士卒县衙准备口粮,并有一
定的津贴。”
“在参将手中,当有一定数量的府兵。不过当以外省士卒为主。小府不低于一哨,大府不超过一营,但凡有事,则以参将所领的战兵为主,各县县兵为辅兵,足以平定一些小乱了。至于总兵,当有一营正兵。不过一省总兵,更多的是管辖各府县兵。”
“大明全盛之时,也不过一百五十九个府,想来二十万上下,足以镇压全国了上下了。”
张轩对这个体系寄以厚望。
在他看来,只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对抗体系。
百姓为什么觉得读书人地位高,是因为读书能够出人投地。而当兵风险大,不去说了,还没有这种出人投敌的可能。
而新中国之后,那么是到了现代,还有一些偏远农村想要当兵,因为他们将当兵当做一条出人投地的道路。
而张轩设计机制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有天分的话,他决计可以在征兵之后,走出一条道路,成为国家高级军官了。
读书人抱团排挤当兵的,而今当兵出身,也有靠山。每一个的县尉虽然仅仅是县令的副职,但是真的有事的话,却可以上报,一级上报一级,由县尉,参将,总兵,至枢密院。说不定枢密使与内阁首辅能在金銮殿上论个高低。
只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利益群体,才能屹立不倒。
更不要说文官这边,能有各种文官大佬,而军中这边也有不少勋爵,双方真要闹起来,张轩还有一点担心,武官势力做大的。甚至张轩估计将来的大夏朝,定然有一段时间的扩张期,原因很简单,不打仗对武官集团来说,就没有利益可图。驻守内地只需二十多万,再加上边镇,与京师,恐怕一统全国天下太平之后,六七十万人马,就足够了。
这些坑位不多,而这么多人看着,想来也不会轻易放弃扩张的机会。
大夏体系之内,有这么庞大的利益集团,将来即便是皇帝不想打仗都不行了。
虽然这一点点的担心,张轩却没有修改的意思。毕竟矫枉过正。想要改变民间风气,就要下重药,至于将来的事情,将来再担心不迟。
反正大殖民浪潮,在张轩看来也不能错过,正好与武官内部扩张**叠加在一起,如果一个顺利的话,在身后一个两个皇帝之中,必然出现一个如汉武帝一般大帝。到时候大概能与英国撞上。
只是这一切,张轩都看不到了。
“那另一条腿?”袁时中问道。
张轩的心神黯然,袁时中也看得出来,再加上军中这一套体系他熟的很,毕竟是他也是正儿八经带兵出来的。
虽然不能称为名将,但是对军中那一套东西,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
但是对张轩所说的另一条腿,却是不大明白了。
张轩说道:“你可知道汉军的郡国兵体系?”
袁时中对郡国兵这个体系,也仅仅是知道。从史书上读过一些,但是这郡国兵体系是怎么运作的。他也不知道,说道:“臣学问粗浅,还请陛下细细讲来。”
张轩对汉军郡国兵体系也不是太了解,但是不了解没有关系,毕竟中国古代的所有改革都可以归纳为托古改制。
张轩需要的是郡国兵的壳子。至于如何解释这个壳子,就是张轩自己的意思来了。说道:“战国之时,无岁不战,各国征兵,几乎没有极限,弱冠从征,六十未必能免。汉承秦制,弱冠之后,到五十六岁之间男丁都要服役一年,为郡国兵,隶属太守。其余时间,无事则罢,有事则征召。在朕看来,这就是国恒以弱灭,而汉以强亡的原因,民强则国强,民尚武,则东虏不过十数万人,何以横行天下,恐一辽东足以平之。”
有人评价秦汉,是古典军国主义。张轩觉得很贴切,甚至后世蔡锷等人提倡的军国民主义,与秦汉的制度,也有暗合之处。
袁时中听了,想了片刻,说道:“陛下,民间徭役繁多,如果再有兵役,百姓逃亡。”
袁时中毕竟是从民间出来的,对地方的情况,很了解。
不管张轩说得多好,其实就是为民间增加负担。但是袁时中却知道民间苦啊,以朱元璋的制度,将每一里分为十班,分别服徭役,十年一轮换,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黄册与正常情况不符合,再加上人为的上下其手,早就变的名不符实。后来有人改革,又将均瑶之举,总而言之一句话。
徭役这东西,可以说是没完没了。想让百姓一下子服役一年,吃什么喝什么?这都是问题。
袁时中很明白,如果这郡国兵的待遇,能与正兵相比的话,大夏的财政定然破产,但是如果这郡国兵待遇太低了。百姓也是承受不住的。
一年没有收入,还能不影响生活,就是放在现代这样家庭也不多。放到古代,只有逃亡一法了。
张轩说道:“徭役之事,朕早有计较了,王安石变法之中,有免役法,而张居正一条鞭法,也有将差役换为银役的举动。朕虽不才,但也愿意效仿先贤,使天下无役。”
袁时中听了张轩“天下无役”这四个字。猛地站起身来,跪倒在地上说道:“陛下有此仁心,实在是天下百姓之福。”
听了张轩这一句话,袁时中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正因为他了解民间,才知道明间最恨的是什么?
是徭役。
说句实话,明代的正税并不是太高的,但是徭役却让人受不住了。
各种各样的徭役,当差。让百姓苦不堪言,再由胥吏上下其手,一次当差或者服役,就能让人家破人亡。想来也很明白,如果徭役很轻松的,对很多贫苦百姓来说,出些力气就能过去的事情,为什么要出银子?很多人的力气并不值钱的。
这是古今相传的顽疾,到了新中国之后,才算是终结了。
如果没有徭役,对民间是一大福祉,但是对地方官府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很多事情,都要用人的。
不过,这些事情与今日所论的枢密院无关。
张轩说道:“不过,天下间其余役可以没有,但是这兵役一定要有,而且朕设此役,也不是单单为了国家。如果天下百姓都受过操练,如东虏这类跳梁小丑,何以兴起?”
随即张轩张轩说道:“以朕之意,而今的各省总兵官当下辖各府参将,而各府参将,归知府与枢密院双重管辖。而各县设县尉,也归各府参将掌管。”
“县尉当掌管征兵,大夏男丁当十八岁,都要服役一年,这一年之中,县尉要操练士卒,教以军中规矩,另外也要承担为军中输入正卒的责任,但凡在一年之间训练好的士卒,在一年之后,就可以转为正兵,不过由县尉转到参将处,参将再转到总兵处,总兵上报枢密院。枢密院要先调查各镇军中缺额,议定当年要征召入伍的士卒,与退伍士卒的数量。朕曾经说过,士卒服役要有年限,而今实现不了,就以待将来了。”
“而退伍的士卒名册,也转到各县县尉之处,一旦有叛乱,外敌入侵等事,可由县尉征召,重现入伍。”
“另外县尉还要承担一些县衙的事务,比如说运送粮食,建筑工程,清缴土匪等等。当然每年的训练必须要完成的。”
“这些士卒县衙准备口粮,并有一
定的津贴。”
“在参将手中,当有一定数量的府兵。不过当以外省士卒为主。小府不低于一哨,大府不超过一营,但凡有事,则以参将所领的战兵为主,各县县兵为辅兵,足以平定一些小乱了。至于总兵,当有一营正兵。不过一省总兵,更多的是管辖各府县兵。”
“大明全盛之时,也不过一百五十九个府,想来二十万上下,足以镇压全国了上下了。”
张轩对这个体系寄以厚望。
在他看来,只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对抗体系。
百姓为什么觉得读书人地位高,是因为读书能够出人投地。而当兵风险大,不去说了,还没有这种出人投敌的可能。
而新中国之后,那么是到了现代,还有一些偏远农村想要当兵,因为他们将当兵当做一条出人投地的道路。
而张轩设计机制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有天分的话,他决计可以在征兵之后,走出一条道路,成为国家高级军官了。
读书人抱团排挤当兵的,而今当兵出身,也有靠山。每一个的县尉虽然仅仅是县令的副职,但是真的有事的话,却可以上报,一级上报一级,由县尉,参将,总兵,至枢密院。说不定枢密使与内阁首辅能在金銮殿上论个高低。
只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利益群体,才能屹立不倒。
更不要说文官这边,能有各种文官大佬,而军中这边也有不少勋爵,双方真要闹起来,张轩还有一点担心,武官势力做大的。甚至张轩估计将来的大夏朝,定然有一段时间的扩张期,原因很简单,不打仗对武官集团来说,就没有利益可图。驻守内地只需二十多万,再加上边镇,与京师,恐怕一统全国天下太平之后,六七十万人马,就足够了。
这些坑位不多,而这么多人看着,想来也不会轻易放弃扩张的机会。
大夏体系之内,有这么庞大的利益集团,将来即便是皇帝不想打仗都不行了。
虽然这一点点的担心,张轩却没有修改的意思。毕竟矫枉过正。想要改变民间风气,就要下重药,至于将来的事情,将来再担心不迟。
反正大殖民浪潮,在张轩看来也不能错过,正好与武官内部扩张**叠加在一起,如果一个顺利的话,在身后一个两个皇帝之中,必然出现一个如汉武帝一般大帝。到时候大概能与英国撞上。
只是这一切,张轩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