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禀诚的“好好复习”可不是句假话,话音刚落,就掏出《生物化学》认认真真看了起来。柳健也结束围观,专心去啃他的《细胞生物学》。――因为考试已经迫在眉睫。
所谓“考试”,不是两个月后的生物奥赛决赛,而是奥赛集训班结业考试。
结业考试看似稀松平常,其实对于大部分集训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全国奥赛决赛。因为结业考试的命题者中不少是金陵大学、东吴大学、两江师范大学的老师,他们的存在,就是代表学校来考察学生素质的。只要能入他们的法眼,拿到保送资格也就不在话下。对于那些无望在全国比赛中夺魁,其他各科成绩又相对平平的学生来说,能上金陵、东吴、两江师范这样的二流名校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即便有把握在全国比赛中拿一等奖,手里先攥着个保送名额,再去骑驴找马,也不失为一个极好的选择。故而大家都非常重视,极力想要在考试中一展雄风。
尽管分别的时候,黄同媛老师曾要求自己每次都要考个第一,以不辜负她五次三番的千里相送,但江水源对这个第一并没有太过强求。其中原因,除了高手太多,强求也未必能得外,也想试试抛却功利心后,能否从中找到一点学习的乐趣?
周五下午,集训班结束的前一天,结业考试在六朝中学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如期举行。
相比于其他人或多或少的慌乱,江水源显得心静如水。拿到试卷后,他从头到尾先大致翻了一遍,题目不算太难,大部分都出自那几本参考书,只有几道题超出范围,估计要动动脑子或拼拼运气。这都不要紧,关键在于满分100分的正常试卷外还有道50分的附加题,题目非常简单:
“如果条件允许,你想做什么方向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可能实现的途径又是什么?”
这倒有趣!说实话,他对生物学的印象还局限在以前看过的那些参考书以及这几天大家讨论的内容里,远没有上升到日久生疑、自主探索的境界,也没有急切想要付诸实践的创意。真要把一堆仪器、材料摆在自己面前,反倒有种狗咬王八――无处下口的感觉!
江水源一边做试卷,一边想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自己会做哪方面的研究?直到某一刻眼睛无意间扫过左手腕上那个非金非玉、非木非石的手镯,他心中才有了计较。等做完前面的试卷,花费了近二十分钟理清思路,他才拿起笔在那张空白的a4纸上写下自己题目:
《研制便携式dna损伤检测仪》。
然后他接着写道:“dna损伤随年龄增长会逐步积累,影响染色体复制、转录和其他dna代谢事件,从而引起基因组不稳定和细胞功能紊乱。就总体来说,dna损伤有着诸多潜在的有害效应:导致细胞死亡,细胞功能缺失,细胞永久性增殖停滞(老化)以及基因突变。后者主要与癌症相关,而所有这些损伤效应均与衰老过程有关。来自人类局部早老症的细胞研究和dna损伤修复缺陷小鼠模型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研制便携式dna损伤检测仪,通过与早期dna结构序列对比,实时监控dna损伤积累程度,对干预细胞老化、防范癌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支撑非常充分,理由也冠冕堂皇,但江水源知道要想研制这么一个dna损伤检测仪,即便比自己的手镯大上几倍、几十倍,也需要面临巨大的技术难题。因为在此之前,他想弄清楚水北娘娘赐予的这个手镯到底是什么来头,曾特意了解过当前dna测序仪的工作原理、发展水平、操作方法。
根据网络和图书馆查到的信息,现在比较主流的第二代dna测序仪傻大笨粗不说,速度效率也慢得让人发指,即便如此,售价照样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至于涵盖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自动灌胶、进样、数据收集分析的第三代dna测序仪,效率倒是有所提高,可每个样品的电泳总时间依然在2.5小时以上,重量也有两三百斤。更可观的是它的价格,少说也要数百万元!绝非普通人所能消费得起的。
把价值数百万的仪器体积重量缩小近百倍,效率提高几十倍,同时价格还要降到正常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光是想想都觉得压力山大。何况想要实现dna损伤检测的便携化,除了dna测序外,还要涉及海量的数据比对,非得工作站来处理不可!
正因为各种难题层出不穷,江水源用尽浑身解数极力弥缝,到考试结束前两三分钟才勉强把圈给画圆。至于这个圈在阅卷老师眼里是不是瓜子模样或漏洞百出,那他就管不着了。
这是江水源得到手镯以来,少有几次用满考试时间的,等缴卷之后才发觉累得头昏脑胀。他正想出去走走休息一下,就听刚走进教室的何大义大声说道:“大家先别着急走,还有一张情况表要填,填完了你们再去玩不迟!”
“什么表啊?”有人问道。
墙角传来几声轻笑:“还能是什么表?当然是保送生情况表啦!”
何大义却没有正面回答:“你们拿到手就知道了。”
趁着发表的间隙,施洋闪身窜了过来,挤眉弄眼地问道:“江水源,你最后那道附加题是怎么答的?该不会是去研究现当代文学吧?”
“怎么可能!这是生物考试,我的脑洞可没你想象那么大。”
“那是什么?”
“dna损伤方面的。你呢?”
施洋顿时眉飞色舞起来:“我?当然是做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植物分类学,那可是我的梦想所在。如果所有条件都允许,我想打造一款面向大众和生物爱好者的手持式植物识别仪。众所周知,经世大学生物系与中华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领衔主编的《中华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记载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学分类著作,共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等信息。当初为了编这本书,花费了全国三百多位科学家50年的工夫,普通人想要读一遍,把身边的植物都认全,无异于登天。――别说是普通人,有时就连植物分类学家本人也犯怵!”
江水源笑道:“所以他们就弄出了一个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
大风子科是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堇菜目中的一科,由于它界限不明显、属与属之间的共同特征较少、无稳定的识别性状等原因,导致该科被认为是最难鉴定的科之一。在鉴定过程中,往往是先鉴定到属。也正因为如此,大风子科通常被认为是由异质的族组合成的松散的科。所以植物分类学家开玩笑时经常会说:如果你觉得有疑问,那就把它放进大风子科。
施洋也笑了起来:“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颠覆三观的植物分类,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杨桃,居然属于酢浆草科。再比如腊梅和梅花居然不是一种,而且亲缘关系很远,一个属于木兰亚纲、樟目、蜡梅科、蜡梅属,一个属于蔷薇目、蔷薇科、梅亚科、杏属。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如此。简直让人怀疑植物分类学的科学性!”
江水源点点头:“萝卜是十字花目、十字花科、萝卜属的,而胡萝卜是伞形目、伞形科、胡萝卜属的,两者关系很远,确实不是一家人!”
施洋道:“可是普通公众不知道啊!我的设想就是充分利用当今的dna提取、模式识别、芯片技术等先进科技,以《中华植物志》为基本支撑,集合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现在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于一体。让大众和生物爱好者在散步、出差、旅游、探险过程中,随时随地可以辨认周边的植物种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身边动植物的关注和认知程度。同时变相地壮大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队伍,避免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今天,很多植物还没有被生物学家分类、研究、认知,就彻底灭绝了。”
江水源忍不住赞道:“好想法!”(未完待续。)
所谓“考试”,不是两个月后的生物奥赛决赛,而是奥赛集训班结业考试。
结业考试看似稀松平常,其实对于大部分集训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全国奥赛决赛。因为结业考试的命题者中不少是金陵大学、东吴大学、两江师范大学的老师,他们的存在,就是代表学校来考察学生素质的。只要能入他们的法眼,拿到保送资格也就不在话下。对于那些无望在全国比赛中夺魁,其他各科成绩又相对平平的学生来说,能上金陵、东吴、两江师范这样的二流名校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即便有把握在全国比赛中拿一等奖,手里先攥着个保送名额,再去骑驴找马,也不失为一个极好的选择。故而大家都非常重视,极力想要在考试中一展雄风。
尽管分别的时候,黄同媛老师曾要求自己每次都要考个第一,以不辜负她五次三番的千里相送,但江水源对这个第一并没有太过强求。其中原因,除了高手太多,强求也未必能得外,也想试试抛却功利心后,能否从中找到一点学习的乐趣?
周五下午,集训班结束的前一天,结业考试在六朝中学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如期举行。
相比于其他人或多或少的慌乱,江水源显得心静如水。拿到试卷后,他从头到尾先大致翻了一遍,题目不算太难,大部分都出自那几本参考书,只有几道题超出范围,估计要动动脑子或拼拼运气。这都不要紧,关键在于满分100分的正常试卷外还有道50分的附加题,题目非常简单:
“如果条件允许,你想做什么方向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可能实现的途径又是什么?”
这倒有趣!说实话,他对生物学的印象还局限在以前看过的那些参考书以及这几天大家讨论的内容里,远没有上升到日久生疑、自主探索的境界,也没有急切想要付诸实践的创意。真要把一堆仪器、材料摆在自己面前,反倒有种狗咬王八――无处下口的感觉!
江水源一边做试卷,一边想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自己会做哪方面的研究?直到某一刻眼睛无意间扫过左手腕上那个非金非玉、非木非石的手镯,他心中才有了计较。等做完前面的试卷,花费了近二十分钟理清思路,他才拿起笔在那张空白的a4纸上写下自己题目:
《研制便携式dna损伤检测仪》。
然后他接着写道:“dna损伤随年龄增长会逐步积累,影响染色体复制、转录和其他dna代谢事件,从而引起基因组不稳定和细胞功能紊乱。就总体来说,dna损伤有着诸多潜在的有害效应:导致细胞死亡,细胞功能缺失,细胞永久性增殖停滞(老化)以及基因突变。后者主要与癌症相关,而所有这些损伤效应均与衰老过程有关。来自人类局部早老症的细胞研究和dna损伤修复缺陷小鼠模型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研制便携式dna损伤检测仪,通过与早期dna结构序列对比,实时监控dna损伤积累程度,对干预细胞老化、防范癌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支撑非常充分,理由也冠冕堂皇,但江水源知道要想研制这么一个dna损伤检测仪,即便比自己的手镯大上几倍、几十倍,也需要面临巨大的技术难题。因为在此之前,他想弄清楚水北娘娘赐予的这个手镯到底是什么来头,曾特意了解过当前dna测序仪的工作原理、发展水平、操作方法。
根据网络和图书馆查到的信息,现在比较主流的第二代dna测序仪傻大笨粗不说,速度效率也慢得让人发指,即便如此,售价照样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至于涵盖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自动灌胶、进样、数据收集分析的第三代dna测序仪,效率倒是有所提高,可每个样品的电泳总时间依然在2.5小时以上,重量也有两三百斤。更可观的是它的价格,少说也要数百万元!绝非普通人所能消费得起的。
把价值数百万的仪器体积重量缩小近百倍,效率提高几十倍,同时价格还要降到正常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光是想想都觉得压力山大。何况想要实现dna损伤检测的便携化,除了dna测序外,还要涉及海量的数据比对,非得工作站来处理不可!
正因为各种难题层出不穷,江水源用尽浑身解数极力弥缝,到考试结束前两三分钟才勉强把圈给画圆。至于这个圈在阅卷老师眼里是不是瓜子模样或漏洞百出,那他就管不着了。
这是江水源得到手镯以来,少有几次用满考试时间的,等缴卷之后才发觉累得头昏脑胀。他正想出去走走休息一下,就听刚走进教室的何大义大声说道:“大家先别着急走,还有一张情况表要填,填完了你们再去玩不迟!”
“什么表啊?”有人问道。
墙角传来几声轻笑:“还能是什么表?当然是保送生情况表啦!”
何大义却没有正面回答:“你们拿到手就知道了。”
趁着发表的间隙,施洋闪身窜了过来,挤眉弄眼地问道:“江水源,你最后那道附加题是怎么答的?该不会是去研究现当代文学吧?”
“怎么可能!这是生物考试,我的脑洞可没你想象那么大。”
“那是什么?”
“dna损伤方面的。你呢?”
施洋顿时眉飞色舞起来:“我?当然是做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植物分类学,那可是我的梦想所在。如果所有条件都允许,我想打造一款面向大众和生物爱好者的手持式植物识别仪。众所周知,经世大学生物系与中华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领衔主编的《中华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记载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学分类著作,共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等信息。当初为了编这本书,花费了全国三百多位科学家50年的工夫,普通人想要读一遍,把身边的植物都认全,无异于登天。――别说是普通人,有时就连植物分类学家本人也犯怵!”
江水源笑道:“所以他们就弄出了一个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
大风子科是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堇菜目中的一科,由于它界限不明显、属与属之间的共同特征较少、无稳定的识别性状等原因,导致该科被认为是最难鉴定的科之一。在鉴定过程中,往往是先鉴定到属。也正因为如此,大风子科通常被认为是由异质的族组合成的松散的科。所以植物分类学家开玩笑时经常会说:如果你觉得有疑问,那就把它放进大风子科。
施洋也笑了起来:“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颠覆三观的植物分类,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杨桃,居然属于酢浆草科。再比如腊梅和梅花居然不是一种,而且亲缘关系很远,一个属于木兰亚纲、樟目、蜡梅科、蜡梅属,一个属于蔷薇目、蔷薇科、梅亚科、杏属。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如此。简直让人怀疑植物分类学的科学性!”
江水源点点头:“萝卜是十字花目、十字花科、萝卜属的,而胡萝卜是伞形目、伞形科、胡萝卜属的,两者关系很远,确实不是一家人!”
施洋道:“可是普通公众不知道啊!我的设想就是充分利用当今的dna提取、模式识别、芯片技术等先进科技,以《中华植物志》为基本支撑,集合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现在细胞分类学、化学分类学于一体。让大众和生物爱好者在散步、出差、旅游、探险过程中,随时随地可以辨认周边的植物种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身边动植物的关注和认知程度。同时变相地壮大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队伍,避免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今天,很多植物还没有被生物学家分类、研究、认知,就彻底灭绝了。”
江水源忍不住赞道:“好想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