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大败的消息不可避免的传遍天下,杨潮没有试图封锁消息,反而将正确的消息通过报纸明发天下,告诉大家大都督府可以保护大家的安全,杨家军绝不放一个鞑子进入江南地区。
但这无济于事,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各种物价飞涨。
大都督府倾尽全力稳定粮食价格,只要粮价稳定,饿不死人,就不会乱。
幸好手里的粮食还有两千万担,段时间内遏制住粮食不理性的增长,将粮价限定在二两一担的范围。
但是这两千万担无济于事,用作军粮确实够一百万人吃个几年了,可是大都督府下辖的人口至少八千万,这点粮食两个月都不够吃,所以要打压下粮价,还得找各大粮商商议。
江南最大的粮商已经是王家了,王潇跟杨潮关系一直密切,但是王家却不是靠杨潮的关系起家的,也不是靠杨潮的关系发展的,他们本来就是很大的粮商,经营漕粮的大鳄,跟杨潮结交只是求一个安全。
因为背靠杨潮,王家不用担心被朝廷打压,因此这些年虽然市面不稳,但是他家的粮食生意做的反而是蒸蒸日上,没有湖广的粮食供应,江南地区只能自产自销,而王家恰恰在江南拥有无人能比的经营网络,运河上他们家的船每天都能看到,上万艘漕船让他们有能力十日内向任何一个城市输送上百万担漕粮。
杨潮紧急约见王家,只要王家肯出面稳定粮价,这市面就不会乱。
这次是王家当家人亲自出面跟杨潮谈,当然中间引荐的还是王潇。
只是这段时间王潇有些意志消沉,他帮王家开拓了盐业产业,并且开通了直接从海路从海州购进食盐的通道,盐业生意让王家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已经是江南当之无愧的大豪商。
可是功成之后,王潇却发现家族可以打压他。他可不想身退,他年纪轻轻正是开拓进取的年华,但是王家却要他回南京经营,继续经营那个小杂货铺。
王潇回到南京之后。哪里有什么心情搞那个小杂货铺,反而成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天天流连秦淮河,直到这次引荐他爹,他一直都没有跟杨潮见面。
王老爷叫做王义和。他已经很老了,头发花白,精神不振,甚至连眼神都有些浑浊,完全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年老之人的模样。
不过王义和年轻时候,也是一个人物。
王家先祖曾是元代的运兵,后来到了大明,依然是运河上小小的运兵,到了三代之前,王家人才摆脱了军户限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在杭州立足,变成了一个商户。
传到王义和的时候,家中本来已经拥有了良田千亩,商铺八间,还有漕船数十艘。
但王义和兄弟们闹分家,王义和眼光独到,他放弃了大家杀红眼的田产,只要了那几十艘漕船。
之后的经营,就是一个可以成为经典的中国商人发展道路了。他勾结当地的漕运衙门,倒卖官仓陈粮,扩大船队,开阔商铺。接着万历时期,虽然政治昏聩,经济上却十分平稳的泰平时节,王义和在杭州苏州扬州和淮安四大运河城市,建立了上百个粮铺,并且组建了数千艘漕船。成为了一个可以直接沟通户部,跟漕运关系密切的大商家。
但是漕运生意做到这种程度也就到头了,王义和就又开拓其他生意,南京的杂货铺,就是这时候开张的,目的是在家族南北商业网络之外,在开拓一条东西网络,只可惜太平年月结束了,崇祯年间的各种战争,让这个杂货铺一直都没有什么发展。
当然也跟这时候王义和已经老了,精力魄力都有些不如以往有关系。
王义和见到杨潮十分的惶恐,杨潮却很尊敬他,请他喝茶上了些点心。
然后跟他谈粮价的问题,王义和一口答应,表示他家的存粮都可以借给官府。
接着又跟王义和说了下王潇的事情,杨潮也一直对王家这种用人态度十分抵触,王潇立下那么多的功劳,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一切,人情上确实很让人难以接受,就是这经营理念也不太对劲,王潇这么一个人才,白白放过,不是什么经营之道。
王义和十分沮丧,他也觉得深深对不住王潇这个庶子,可是他有难言之隐。
王家作为大家族,内部关系复杂,王义和的嫡妻是当地望族,实力庞大,嫡妻所生的三个儿子在王家一直地位超然,早就有独霸家产的野心,虽然大明律规定无论嫡庶都拥有平等的继承权,可以平分家产,女子都能分一半,可是大明律这种东西,到明末已经沦落到了权势人物手里的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如果真正的跟嫡子争产,王潇别说争不到什么,可能到了最后性命都会不保。
当然现在的王潇也今非昔比了,跟杨潮关系莫逆,反倒有可能压制住嫡子们。
但是王义和不想看到众子争产,所以他只能一次一次的委屈王潇,他知道这个儿子能力很强,就算没有了家族产业也饿不死,所以将南京这个投资甚大的杂货铺交给他,希望他能以此为生。
而那几个嫡子,一个个都有豪族为后盾,自幼就沾染了当地的豪族习气,不喜经商,虽说打着耕读传家的旗号,但是读书科举是没有希望的,也最多会吟几首歪诗,画几副劣画,在就是勾搭青楼女子,自命风流之类的。
可即便如此,王义和还是只能将家产大多数交给这几个嫡子,只能分给一些像王潇这样的庶子一丁点产业,让他们自己开枝散叶去,至于王家的主业,只要那几个嫡子不是太过胡作非为,以王家在当地经营的人脉和势力,能够看到未来百年的富贵。
从汉代开始官府推行的推恩令,废除了长子继承制,当一个富贵之家当家人身死之时。众多子嗣平分家产,往往一个豪富就变成了大富,大富变成了中富,一年一年。中国就没有了累世巨富之家。
中国的家族产业也就很难维持上百年的时间,像这种有多家商铺作坊的工商业家族,也往往会将商铺分下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著名的张小泉剪刀,在张小泉死后。就分成了许多家,都在用张小泉招牌,他的嫡子不得不在剪刀上打上自己特有的标志用以表示自己才是正宗。
扬州盐业在万历年间,徽州汪氏家族一度垄断了一半以上食盐销售,要不是后来汪家倾心于读书科举,家产分为数家,乔承望这种人物怎么可能在扬州做大。
“哈哈,王老爷多虑了。既然不想分产,何不分股呢?”
杨潮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立刻就建议道。
“分股?”
王义和显然没有这个意识。
“没错。家产不动。分为百股千股,各家分若干,留下遗书家规不得分产,只可分股。如此一来,则千百年家业也不会变动,后世子孙仅凭股份多少分红,岂不既保住了产业,又活了后世子孙。”
王义和浑浊的眼睛顿时一亮,明代已经出现了股份的概念,不然也不会有合伙做生意的说法了。晋商甚至出现了身股这种后世干股的概念。
但是王义和很快就又暗淡下去了,叹道:“立家规又如何?后世子孙不孝不尊又如何?败家多败于逆子。”
王义和的几个兄弟中,当年瓜分了大多数家产,那些可以传世的良田还不是被败光了。有几家破落的连饭都吃不起。
杨潮深思了一下,大明律有规定儿子无论嫡庶长幼都有权分到同样的家产,这是防止豪族做大,但是这在农业时代确实有用,从上杜绝了大诸侯的形成,汉代的诸侯王一次次分封土地之后。就无法形成对抗中央的力量,也不会出现秦汉三国时代项羽家族曹操家族那种,动辄子弟数万的大豪族,可以起兵造反。
但是到了工商业时代,一代代财富瓜分下去,尤其是商铺作坊这种产业也分下去后,一代人的积累顷刻间瓦解,然后后世继续积累,根本不能够形成大的规模产业。
杨潮突然道:“如果有法律保证呢。只要王老爷把遗嘱让官府保证,跟各方签下契约,官府世世代代的保证契约”
王义和愣了一下,眼神闪烁,过了许久,他突然跪在地上,老泪纵横,他以为杨潮帮他帮到了要专门立法的程度。
杨潮赶紧扶起他:“这不是为你王家一姓,而是为了天下万家。”
杨潮就是要将一个个产业家族变成家族产业,让这种不断的分家分产的现象杜绝,杨潮认为,只要这种庞大的家族产业能够延绵一两百年,基本上不可能不过渡到产业资本,工业化肯定就会被推动起来了。
跟王家达成协议之后,很快就找其他大粮商沟通,有杨潮出面,这些人还不敢不卖面子,统统表示不会囤积居奇。
反正这次的物价飞涨,完全是因为恐慌而引起,并不是真的缺粮了,浙江江西都是产量重地,江南也不完全是靠湖广才能养活,这三地加起来不输给湖广。
所以一个月之后,看到情况跟以前也没有两样,还不是大都督府控制江南等地,清军在外围包围,始终打不进来吗,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不过是几年前的老状态罢了,所以粮价就慢慢平稳了,其他物价也都平稳下来。
花了一个月平复物价,同时调动兵力,稳守了北方防线之后,抽调了许多男谢飞二十万大军南下,发兵湖南,这个地方绝对不能让给洪承畴,没有了孙可望等大西军掣肘后,洪承畴占领这里,就可以完全发力对付江南了。未完待续。
...
大败的消息不可避免的传遍天下,杨潮没有试图封锁消息,反而将正确的消息通过报纸明发天下,告诉大家大都督府可以保护大家的安全,杨家军绝不放一个鞑子进入江南地区。
但这无济于事,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各种物价飞涨。
大都督府倾尽全力稳定粮食价格,只要粮价稳定,饿不死人,就不会乱。
幸好手里的粮食还有两千万担,段时间内遏制住粮食不理性的增长,将粮价限定在二两一担的范围。
但是这两千万担无济于事,用作军粮确实够一百万人吃个几年了,可是大都督府下辖的人口至少八千万,这点粮食两个月都不够吃,所以要打压下粮价,还得找各大粮商商议。
江南最大的粮商已经是王家了,王潇跟杨潮关系一直密切,但是王家却不是靠杨潮的关系起家的,也不是靠杨潮的关系发展的,他们本来就是很大的粮商,经营漕粮的大鳄,跟杨潮结交只是求一个安全。
因为背靠杨潮,王家不用担心被朝廷打压,因此这些年虽然市面不稳,但是他家的粮食生意做的反而是蒸蒸日上,没有湖广的粮食供应,江南地区只能自产自销,而王家恰恰在江南拥有无人能比的经营网络,运河上他们家的船每天都能看到,上万艘漕船让他们有能力十日内向任何一个城市输送上百万担漕粮。
杨潮紧急约见王家,只要王家肯出面稳定粮价,这市面就不会乱。
这次是王家当家人亲自出面跟杨潮谈,当然中间引荐的还是王潇。
只是这段时间王潇有些意志消沉,他帮王家开拓了盐业产业,并且开通了直接从海路从海州购进食盐的通道,盐业生意让王家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已经是江南当之无愧的大豪商。
可是功成之后,王潇却发现家族可以打压他。他可不想身退,他年纪轻轻正是开拓进取的年华,但是王家却要他回南京经营,继续经营那个小杂货铺。
王潇回到南京之后。哪里有什么心情搞那个小杂货铺,反而成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天天流连秦淮河,直到这次引荐他爹,他一直都没有跟杨潮见面。
王老爷叫做王义和。他已经很老了,头发花白,精神不振,甚至连眼神都有些浑浊,完全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年老之人的模样。
不过王义和年轻时候,也是一个人物。
王家先祖曾是元代的运兵,后来到了大明,依然是运河上小小的运兵,到了三代之前,王家人才摆脱了军户限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在杭州立足,变成了一个商户。
传到王义和的时候,家中本来已经拥有了良田千亩,商铺八间,还有漕船数十艘。
但王义和兄弟们闹分家,王义和眼光独到,他放弃了大家杀红眼的田产,只要了那几十艘漕船。
之后的经营,就是一个可以成为经典的中国商人发展道路了。他勾结当地的漕运衙门,倒卖官仓陈粮,扩大船队,开阔商铺。接着万历时期,虽然政治昏聩,经济上却十分平稳的泰平时节,王义和在杭州苏州扬州和淮安四大运河城市,建立了上百个粮铺,并且组建了数千艘漕船。成为了一个可以直接沟通户部,跟漕运关系密切的大商家。
但是漕运生意做到这种程度也就到头了,王义和就又开拓其他生意,南京的杂货铺,就是这时候开张的,目的是在家族南北商业网络之外,在开拓一条东西网络,只可惜太平年月结束了,崇祯年间的各种战争,让这个杂货铺一直都没有什么发展。
当然也跟这时候王义和已经老了,精力魄力都有些不如以往有关系。
王义和见到杨潮十分的惶恐,杨潮却很尊敬他,请他喝茶上了些点心。
然后跟他谈粮价的问题,王义和一口答应,表示他家的存粮都可以借给官府。
接着又跟王义和说了下王潇的事情,杨潮也一直对王家这种用人态度十分抵触,王潇立下那么多的功劳,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一切,人情上确实很让人难以接受,就是这经营理念也不太对劲,王潇这么一个人才,白白放过,不是什么经营之道。
王义和十分沮丧,他也觉得深深对不住王潇这个庶子,可是他有难言之隐。
王家作为大家族,内部关系复杂,王义和的嫡妻是当地望族,实力庞大,嫡妻所生的三个儿子在王家一直地位超然,早就有独霸家产的野心,虽然大明律规定无论嫡庶都拥有平等的继承权,可以平分家产,女子都能分一半,可是大明律这种东西,到明末已经沦落到了权势人物手里的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如果真正的跟嫡子争产,王潇别说争不到什么,可能到了最后性命都会不保。
当然现在的王潇也今非昔比了,跟杨潮关系莫逆,反倒有可能压制住嫡子们。
但是王义和不想看到众子争产,所以他只能一次一次的委屈王潇,他知道这个儿子能力很强,就算没有了家族产业也饿不死,所以将南京这个投资甚大的杂货铺交给他,希望他能以此为生。
而那几个嫡子,一个个都有豪族为后盾,自幼就沾染了当地的豪族习气,不喜经商,虽说打着耕读传家的旗号,但是读书科举是没有希望的,也最多会吟几首歪诗,画几副劣画,在就是勾搭青楼女子,自命风流之类的。
可即便如此,王义和还是只能将家产大多数交给这几个嫡子,只能分给一些像王潇这样的庶子一丁点产业,让他们自己开枝散叶去,至于王家的主业,只要那几个嫡子不是太过胡作非为,以王家在当地经营的人脉和势力,能够看到未来百年的富贵。
从汉代开始官府推行的推恩令,废除了长子继承制,当一个富贵之家当家人身死之时。众多子嗣平分家产,往往一个豪富就变成了大富,大富变成了中富,一年一年。中国就没有了累世巨富之家。
中国的家族产业也就很难维持上百年的时间,像这种有多家商铺作坊的工商业家族,也往往会将商铺分下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著名的张小泉剪刀,在张小泉死后。就分成了许多家,都在用张小泉招牌,他的嫡子不得不在剪刀上打上自己特有的标志用以表示自己才是正宗。
扬州盐业在万历年间,徽州汪氏家族一度垄断了一半以上食盐销售,要不是后来汪家倾心于读书科举,家产分为数家,乔承望这种人物怎么可能在扬州做大。
“哈哈,王老爷多虑了。既然不想分产,何不分股呢?”
杨潮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立刻就建议道。
“分股?”
王义和显然没有这个意识。
“没错。家产不动。分为百股千股,各家分若干,留下遗书家规不得分产,只可分股。如此一来,则千百年家业也不会变动,后世子孙仅凭股份多少分红,岂不既保住了产业,又活了后世子孙。”
王义和浑浊的眼睛顿时一亮,明代已经出现了股份的概念,不然也不会有合伙做生意的说法了。晋商甚至出现了身股这种后世干股的概念。
但是王义和很快就又暗淡下去了,叹道:“立家规又如何?后世子孙不孝不尊又如何?败家多败于逆子。”
王义和的几个兄弟中,当年瓜分了大多数家产,那些可以传世的良田还不是被败光了。有几家破落的连饭都吃不起。
杨潮深思了一下,大明律有规定儿子无论嫡庶长幼都有权分到同样的家产,这是防止豪族做大,但是这在农业时代确实有用,从上杜绝了大诸侯的形成,汉代的诸侯王一次次分封土地之后。就无法形成对抗中央的力量,也不会出现秦汉三国时代项羽家族曹操家族那种,动辄子弟数万的大豪族,可以起兵造反。
但是到了工商业时代,一代代财富瓜分下去,尤其是商铺作坊这种产业也分下去后,一代人的积累顷刻间瓦解,然后后世继续积累,根本不能够形成大的规模产业。
杨潮突然道:“如果有法律保证呢。只要王老爷把遗嘱让官府保证,跟各方签下契约,官府世世代代的保证契约”
王义和愣了一下,眼神闪烁,过了许久,他突然跪在地上,老泪纵横,他以为杨潮帮他帮到了要专门立法的程度。
杨潮赶紧扶起他:“这不是为你王家一姓,而是为了天下万家。”
杨潮就是要将一个个产业家族变成家族产业,让这种不断的分家分产的现象杜绝,杨潮认为,只要这种庞大的家族产业能够延绵一两百年,基本上不可能不过渡到产业资本,工业化肯定就会被推动起来了。
跟王家达成协议之后,很快就找其他大粮商沟通,有杨潮出面,这些人还不敢不卖面子,统统表示不会囤积居奇。
反正这次的物价飞涨,完全是因为恐慌而引起,并不是真的缺粮了,浙江江西都是产量重地,江南也不完全是靠湖广才能养活,这三地加起来不输给湖广。
所以一个月之后,看到情况跟以前也没有两样,还不是大都督府控制江南等地,清军在外围包围,始终打不进来吗,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不过是几年前的老状态罢了,所以粮价就慢慢平稳了,其他物价也都平稳下来。
花了一个月平复物价,同时调动兵力,稳守了北方防线之后,抽调了许多男谢飞二十万大军南下,发兵湖南,这个地方绝对不能让给洪承畴,没有了孙可望等大西军掣肘后,洪承畴占领这里,就可以完全发力对付江南了。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