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红楼一百 如此如此 一-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mianfei
第三百六十七章 红楼一百 如此如此 一-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mianfei-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笔趣阁
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
作者:诗君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一百回,破好事香菱结深恨,悲远嫁宝玉感离情”,这个“破好事”三字也实在用得有些俗,而探春远嫁却强调是“宝玉感离情”也有些勉强,
““话说贾政去见节度,进去了半日,不见出来,外头议论不一。”如果真有什么事,这“议论不一”还有些价值,如果却没有什么事或者是虚妄的事,那这“进去了半日,不见出来,外头议论不一”便有些“废”了,
““李十儿在外也打听不出什么事来,便想到报上的饥荒,实在也着急。”以李十儿的心机和手段,他不大会出现“实在也着急”的时候,
““好容易听见贾政出来了,便迎上来跟着,等不得回去,在无人处便问:“老爷进去这半天,有什么要紧的事?”贾政笑道:“并没有事。只为镇海总制是这位大人的亲戚,有书来嘱托照应我,所以说了些好话。又说:‘我们如今也是亲戚了。’””这个却几乎纯属废笔,画蛇添足,而且添的还是瘸足,
““李十儿听得,心内喜欢,不免又壮了些胆子,便竭力怂恿贾政许这亲事。”这更是莫名其妙,且不说象“心内喜欢,不免又壮了些胆子”这等描述无疑是在“侮辱”李十儿的智商,而且李十儿哪里会去“怂恿”这等人家的“内事”!他也太不知好歹了吧,况且,贾政会让他来怂恿这种事?这里也把贾政想象得太不堪了吧,
““贾政心想薛蟠的事,到底有什么挂碍,在外头信息不通,难以打点。故回到本任来便打家人进京打听,顺便将总制求亲之事回明贾母,如若愿意,即将三姑娘接到任所。”注意这里贾政只是想“打点”自己的事,并非要使力气去翻薛蟠的案,即贾政此时“深深”感到只是“自身难保”,
““家人奉命,赶到京中回明了王夫人,便在吏部打听得贾政并无处分,惟将署太平县的这位老爷革职。即写了禀帖,安慰了贾政,然后住着等信。”如何?贾政关心的只是这事,岂不知这事恐怕已经给他暗中记录在案,待日后抄家时一并算总账而已,
““且说薛姨妈为着薛蟠这件人命官司,各衙门内不知花了多少银钱,才定了误杀具题。”如何,花的银钱实在够多,按照当时“行情”,应该绝对可以打通的,
““原打量将当铺折变给人,备银赎罪,”甚至这里连当铺都要卖了,不但说明薛蟠被重新定死罪实在蹊跷,而且回顾原案,薛蟠确实有误杀的情节,所以甚至是从重处罚的!于是更可知这其中内幕,已经是比较明了地冲着整个贾氏集团来的了!
““不想刑部驳审,又托人花了好些钱,总不中用,依旧定了个死罪,监着守候秋天大审。”这里更是非常明显地“道明”了!曹雪芹生怕众人还不明白,这里不但道明“邢部”,而且连邢部薛姨妈都使了大量的银钱,却仍然定了死罪,这几乎是很不合当时的“规矩”的,即按照原来的“逻辑”,贾府加薛家既有势又有钱,薛蟠这等“小事”不过只是定个“误杀”而已,之前抢英莲打死人的事贾雨村一人即可搞定,这里几乎真的是误杀一个酒保却弄到了邢部,还定了一个死罪,薛家仍然有银钱,那只能说,贾府之势已去,甚至是大势已去,甚至是大祸要临头了!而薛家因为薛蟠此事也必定折腾得家业几乎净荡!至少贾薛两家的命运这里已经有了破败之定数!
““薛姨妈又气又疼,日夜啼哭。”这个却写实,这是真的又气又疼,不但薛蟠的命挽回不来,而且薛家的资产几乎因此事而使光,
““宝钗虽时常过来劝解,说是:“哥哥本来没造化。承受了祖父这些家业,就该安安顿顿的守着过日子。在南边已经闹的不象样,便是香菱那件事情就了不得,因为仗着亲戚们的势力,花了些银钱,这算白打死了一个公子。”这里更是曹雪芹怕众人前面仍然没有明白过来,所以借宝钗之口再次强调此事,即为什么比这事更大的真正打死一个公子能轻易逍遥法外,而这里误杀一个酒保还几乎使尽家产却仍然被重判死罪?其原因已经不明而喻、昭然若揭!
““哥哥就该改过,做起正经人来,也该奉养母亲才是,不想进了京仍是这样。妈妈为他不知受了多少气,哭掉了多少眼泪。给他娶了亲,原想大家安安逸逸的过日子,不想命该如此,偏偏娶的嫂子又是一个不安静的,所以哥哥躲出门去。真正俗语说的,‘冤家路儿狭’,不多几天就闹出人命来了!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无奈命里应该,也算自作自受。”这里充分显出了薛宝钗知情知理知根知底的大将风度,于情于理都逻辑严谨、极具份量,
““大凡养儿女是为着老来有靠,便是小户人家,还要挣一碗饭养活母亲,那里有将现成的闹光了,反害的老人家哭死去活来的?不是我说,哥哥的这样行为,不是儿子,竟是个冤家对头。”这里不但进一步深入地对薛蟠进行几乎是无情的抨击,而且由宝钗之口得出薛家家产因薛蟠此事“闹光”,同时,也看出宝钗之“冷”在此时已经用在了薛蟠身上,虽然是为了让薛姨妈安心,但宝钗如果能对薛蟠讲出这样一番话来,那对其他很多很多人甚至包括他们的生死,到底在她心中份量几何,也许就比较清晰了,
““妈妈再不明白,明哭到夜,夜哭到明,又受嫂子的气。我呢,又不能常在这里劝解。我看见妈妈这样,那里放得下心!他虽说是傻,也不肯叫我回去。前儿老爷打人回来说,看见京报,唬的了不得,所以才叫人来打点的。我想哥哥闹了事,担心的人也不少。幸亏我还是在跟前的一样,若是离乡调远,听见了这个信,只怕我想妈妈也就想杀了。”这里更透出宝钗有“抱怨”的情绪出来,
““我求妈妈暂且养养神,趁哥哥的活口现在,问问各处的账目。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亦该请个旧伙计来算一算,看看还有几个钱没有。””这里便显薛宝钗之帅才,以及实际,也充分证明宝钗什么都是会算和算得清清楚楚的,(xx注:什么意思?(外人注:几乎足以说明宝钗在黛玉之事上内心应该会很是明了的))
““薛姨妈哭着说道:“这几天为闹你哥哥的事,你来了,不是你劝我,就是我告诉你衙门的事。你还不知道:京里官商的名字已经退了,两个当铺已经给了人家,银子早拿来使完了。还有一个当铺,管事的逃了,亏空了好几千两银子,也夹在里头打官司。”如何,这里更进一步明白道明薛家几乎已“完”,
““你二哥哥天天在外头要账,料着京里的账已经去了几万银子,只好拿南边公分里银子和住房折变才够。前两天还听见一个荒信,说是南边的公分当铺也因为折了本儿收了。要是这么着,你娘的命可就活不成了!”说着,又大哭起来。”这绝对是曹雪芹才能写出的细致之文,比天衣无缝还要天衣无缝!
““宝钗也哭着劝道:“银钱的事,妈妈操心也不中用,还有二哥哥给我们料理。单可恨这些伙计们,见咱们的势头儿败了,各自奔各自的去也罢了,我还听见说带着人家来挤我们的讹头。”当时世态之炎凉,从第一回的甄士隐更到现在便可知其本质如何!
““可见我哥哥活了这么大,交的人总不过是些个酒肉弟兄,急难中是一个没有的。”看看薛蟠的交友方式,便知这些结果几乎是必然的,
““妈妈要是疼我,听我的话:有年纪的人自己保重些。”宝钗后面说的这些话,却尽显宝钗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样于情于理,几乎做到能做到的完美!(xx注:这是赞宝钗还是…(外人注:这是赞))
““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至挨冻受饿。”宝钗此话虽如此说,却有些凄凉,因为薛姨妈年龄已大,这“一辈子”确实应可不挨冻受饿,但宝钗等年纪尚小,宝钗这话几乎已经隐含自己未来不说“挨冻受饿”,至少离这个已经不远,甚至就是最后真的“挨冻受饿”却也是可能的!(xx注:不错,金钗雪里埋嘛(外人注:你这话看起来粗,却真是有可能应了这句话的!(xx注:啊…我只是这么一说))
““家里这点子衣裳家伙,只好任凭嫂子去,那是没法儿的了。”宝钗也有克星的,就是金桂这等人,也就是说,再怎么大将帅才风度的人,碰到死硬的人,除非能以硬碰硬让其知进退,否则就只有这里宝钗这样的人竟然也受金桂这样的欺负的,
““所有的家人老婆们,瞧他们也没心在这里了,该去的叫他们去。”当然,他们没心是知道这山已经靠不住这大树已经倚不了了,
““只可怜香菱苦了一辈子,只好跟着妈妈。”这里“苦了一辈子”却甚是不吉利,但恐怕也只应了曹雪芹的“应怜”二字,如果香菱日后还能所谓什么扶正,那还“应怜”个什么?看看晴雯如此悲惨,便知曹雪芹的这“应怜”两个字的应该是极重份量!
““实在短什么,我要是有的,还可以拿些个来,料我们那个也没有不依的。就是袭姑娘也是心术正道的,他听见咱们家的事,他倒提起妈妈来就哭。”宝钗这里更是实话实说,连宝玉“没有不依的”也说出来了,宝玉当然是不在乎这些的,而袭人的“心术正道”相比较的恐怕是金桂,如果袭人真知道宝钗拿东西到娘家,恐怕就算嘴里半个字也不说,天长日久的,心里也是会有些许咯噔的,
““我们那一个还打量没事的,所以不大着急,要听见了,也是要唬个半死儿的。””宝钗总称宝玉为“我们那一个”,也可见宝钗女儿家天生的羞涩,有些“专业术语”刚开始总是一时说不太出口,(xx注: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啊,现在不是老公老婆满天飞吗?(外人注:…不要相提并论))
““薛姨妈不等说完,便说:“好姑娘,你可别告诉他。他为一个林姑娘几乎没要了命,如今才好了些。”薛姨妈和薛宝钗这两句话却有些自我安慰之嫌,宝玉如果听说薛蟠此事,还真不会怎样急,想想当年薛蟠被柳湘莲打成那样,众人都捂嘴偷笑就知道了,但当然,这里是薛蟠要被判死罪,宝玉还是会急的,但不会急成怎样就是了,
““要是他急出个原故来,不但你添一层烦恼,我越没了依靠了。””这句话的重点却是“我越没了依靠了”,薛姨妈情急之下以最朴实的语言说出大实话,这也完全符合薛姨妈的说话风格,不由又想提之前在黛玉面前说的那番类似“姻缘不一定”的话来,那话真是够“朴实”的(外人注:额),
““宝钗道:“我也是这么想,所以总没告诉他。””这些话都非常家常,可见婚后各种事情的实际性,宝钗也正在朝夫妻家庭一员几乎是飞地“转型”,
““正说着,只听见金桂跑来外间屋里哭喊道:”这个“急转弯”却非常漂亮!所谓薛蟠如此了,薛家如此了,薛姨妈如此了,接下来当然是“金桂”要“如此”了!”
“果然如此!”小戒叹道。
“自然如此。”小猴嘿嘿笑道。
“当然如此?”老沙呵呵道。
“如此,再如此,”小唐笑道,“彼此,彼此。”
小戒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最后瞪着小唐:“一个比一个不知所云!”
““话说贾政去见节度,进去了半日,不见出来,外头议论不一。”如果真有什么事,这“议论不一”还有些价值,如果却没有什么事或者是虚妄的事,那这“进去了半日,不见出来,外头议论不一”便有些“废”了,
““李十儿在外也打听不出什么事来,便想到报上的饥荒,实在也着急。”以李十儿的心机和手段,他不大会出现“实在也着急”的时候,
““好容易听见贾政出来了,便迎上来跟着,等不得回去,在无人处便问:“老爷进去这半天,有什么要紧的事?”贾政笑道:“并没有事。只为镇海总制是这位大人的亲戚,有书来嘱托照应我,所以说了些好话。又说:‘我们如今也是亲戚了。’””这个却几乎纯属废笔,画蛇添足,而且添的还是瘸足,
““李十儿听得,心内喜欢,不免又壮了些胆子,便竭力怂恿贾政许这亲事。”这更是莫名其妙,且不说象“心内喜欢,不免又壮了些胆子”这等描述无疑是在“侮辱”李十儿的智商,而且李十儿哪里会去“怂恿”这等人家的“内事”!他也太不知好歹了吧,况且,贾政会让他来怂恿这种事?这里也把贾政想象得太不堪了吧,
““贾政心想薛蟠的事,到底有什么挂碍,在外头信息不通,难以打点。故回到本任来便打家人进京打听,顺便将总制求亲之事回明贾母,如若愿意,即将三姑娘接到任所。”注意这里贾政只是想“打点”自己的事,并非要使力气去翻薛蟠的案,即贾政此时“深深”感到只是“自身难保”,
““家人奉命,赶到京中回明了王夫人,便在吏部打听得贾政并无处分,惟将署太平县的这位老爷革职。即写了禀帖,安慰了贾政,然后住着等信。”如何?贾政关心的只是这事,岂不知这事恐怕已经给他暗中记录在案,待日后抄家时一并算总账而已,
““且说薛姨妈为着薛蟠这件人命官司,各衙门内不知花了多少银钱,才定了误杀具题。”如何,花的银钱实在够多,按照当时“行情”,应该绝对可以打通的,
““原打量将当铺折变给人,备银赎罪,”甚至这里连当铺都要卖了,不但说明薛蟠被重新定死罪实在蹊跷,而且回顾原案,薛蟠确实有误杀的情节,所以甚至是从重处罚的!于是更可知这其中内幕,已经是比较明了地冲着整个贾氏集团来的了!
““不想刑部驳审,又托人花了好些钱,总不中用,依旧定了个死罪,监着守候秋天大审。”这里更是非常明显地“道明”了!曹雪芹生怕众人还不明白,这里不但道明“邢部”,而且连邢部薛姨妈都使了大量的银钱,却仍然定了死罪,这几乎是很不合当时的“规矩”的,即按照原来的“逻辑”,贾府加薛家既有势又有钱,薛蟠这等“小事”不过只是定个“误杀”而已,之前抢英莲打死人的事贾雨村一人即可搞定,这里几乎真的是误杀一个酒保却弄到了邢部,还定了一个死罪,薛家仍然有银钱,那只能说,贾府之势已去,甚至是大势已去,甚至是大祸要临头了!而薛家因为薛蟠此事也必定折腾得家业几乎净荡!至少贾薛两家的命运这里已经有了破败之定数!
““薛姨妈又气又疼,日夜啼哭。”这个却写实,这是真的又气又疼,不但薛蟠的命挽回不来,而且薛家的资产几乎因此事而使光,
““宝钗虽时常过来劝解,说是:“哥哥本来没造化。承受了祖父这些家业,就该安安顿顿的守着过日子。在南边已经闹的不象样,便是香菱那件事情就了不得,因为仗着亲戚们的势力,花了些银钱,这算白打死了一个公子。”这里更是曹雪芹怕众人前面仍然没有明白过来,所以借宝钗之口再次强调此事,即为什么比这事更大的真正打死一个公子能轻易逍遥法外,而这里误杀一个酒保还几乎使尽家产却仍然被重判死罪?其原因已经不明而喻、昭然若揭!
““哥哥就该改过,做起正经人来,也该奉养母亲才是,不想进了京仍是这样。妈妈为他不知受了多少气,哭掉了多少眼泪。给他娶了亲,原想大家安安逸逸的过日子,不想命该如此,偏偏娶的嫂子又是一个不安静的,所以哥哥躲出门去。真正俗语说的,‘冤家路儿狭’,不多几天就闹出人命来了!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无奈命里应该,也算自作自受。”这里充分显出了薛宝钗知情知理知根知底的大将风度,于情于理都逻辑严谨、极具份量,
““大凡养儿女是为着老来有靠,便是小户人家,还要挣一碗饭养活母亲,那里有将现成的闹光了,反害的老人家哭死去活来的?不是我说,哥哥的这样行为,不是儿子,竟是个冤家对头。”这里不但进一步深入地对薛蟠进行几乎是无情的抨击,而且由宝钗之口得出薛家家产因薛蟠此事“闹光”,同时,也看出宝钗之“冷”在此时已经用在了薛蟠身上,虽然是为了让薛姨妈安心,但宝钗如果能对薛蟠讲出这样一番话来,那对其他很多很多人甚至包括他们的生死,到底在她心中份量几何,也许就比较清晰了,
““妈妈再不明白,明哭到夜,夜哭到明,又受嫂子的气。我呢,又不能常在这里劝解。我看见妈妈这样,那里放得下心!他虽说是傻,也不肯叫我回去。前儿老爷打人回来说,看见京报,唬的了不得,所以才叫人来打点的。我想哥哥闹了事,担心的人也不少。幸亏我还是在跟前的一样,若是离乡调远,听见了这个信,只怕我想妈妈也就想杀了。”这里更透出宝钗有“抱怨”的情绪出来,
““我求妈妈暂且养养神,趁哥哥的活口现在,问问各处的账目。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亦该请个旧伙计来算一算,看看还有几个钱没有。””这里便显薛宝钗之帅才,以及实际,也充分证明宝钗什么都是会算和算得清清楚楚的,(xx注:什么意思?(外人注:几乎足以说明宝钗在黛玉之事上内心应该会很是明了的))
““薛姨妈哭着说道:“这几天为闹你哥哥的事,你来了,不是你劝我,就是我告诉你衙门的事。你还不知道:京里官商的名字已经退了,两个当铺已经给了人家,银子早拿来使完了。还有一个当铺,管事的逃了,亏空了好几千两银子,也夹在里头打官司。”如何,这里更进一步明白道明薛家几乎已“完”,
““你二哥哥天天在外头要账,料着京里的账已经去了几万银子,只好拿南边公分里银子和住房折变才够。前两天还听见一个荒信,说是南边的公分当铺也因为折了本儿收了。要是这么着,你娘的命可就活不成了!”说着,又大哭起来。”这绝对是曹雪芹才能写出的细致之文,比天衣无缝还要天衣无缝!
““宝钗也哭着劝道:“银钱的事,妈妈操心也不中用,还有二哥哥给我们料理。单可恨这些伙计们,见咱们的势头儿败了,各自奔各自的去也罢了,我还听见说带着人家来挤我们的讹头。”当时世态之炎凉,从第一回的甄士隐更到现在便可知其本质如何!
““可见我哥哥活了这么大,交的人总不过是些个酒肉弟兄,急难中是一个没有的。”看看薛蟠的交友方式,便知这些结果几乎是必然的,
““妈妈要是疼我,听我的话:有年纪的人自己保重些。”宝钗后面说的这些话,却尽显宝钗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样于情于理,几乎做到能做到的完美!(xx注:这是赞宝钗还是…(外人注:这是赞))
““妈妈这一辈子,想来还不至挨冻受饿。”宝钗此话虽如此说,却有些凄凉,因为薛姨妈年龄已大,这“一辈子”确实应可不挨冻受饿,但宝钗等年纪尚小,宝钗这话几乎已经隐含自己未来不说“挨冻受饿”,至少离这个已经不远,甚至就是最后真的“挨冻受饿”却也是可能的!(xx注:不错,金钗雪里埋嘛(外人注:你这话看起来粗,却真是有可能应了这句话的!(xx注:啊…我只是这么一说))
““家里这点子衣裳家伙,只好任凭嫂子去,那是没法儿的了。”宝钗也有克星的,就是金桂这等人,也就是说,再怎么大将帅才风度的人,碰到死硬的人,除非能以硬碰硬让其知进退,否则就只有这里宝钗这样的人竟然也受金桂这样的欺负的,
““所有的家人老婆们,瞧他们也没心在这里了,该去的叫他们去。”当然,他们没心是知道这山已经靠不住这大树已经倚不了了,
““只可怜香菱苦了一辈子,只好跟着妈妈。”这里“苦了一辈子”却甚是不吉利,但恐怕也只应了曹雪芹的“应怜”二字,如果香菱日后还能所谓什么扶正,那还“应怜”个什么?看看晴雯如此悲惨,便知曹雪芹的这“应怜”两个字的应该是极重份量!
““实在短什么,我要是有的,还可以拿些个来,料我们那个也没有不依的。就是袭姑娘也是心术正道的,他听见咱们家的事,他倒提起妈妈来就哭。”宝钗这里更是实话实说,连宝玉“没有不依的”也说出来了,宝玉当然是不在乎这些的,而袭人的“心术正道”相比较的恐怕是金桂,如果袭人真知道宝钗拿东西到娘家,恐怕就算嘴里半个字也不说,天长日久的,心里也是会有些许咯噔的,
““我们那一个还打量没事的,所以不大着急,要听见了,也是要唬个半死儿的。””宝钗总称宝玉为“我们那一个”,也可见宝钗女儿家天生的羞涩,有些“专业术语”刚开始总是一时说不太出口,(xx注: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啊,现在不是老公老婆满天飞吗?(外人注:…不要相提并论))
““薛姨妈不等说完,便说:“好姑娘,你可别告诉他。他为一个林姑娘几乎没要了命,如今才好了些。”薛姨妈和薛宝钗这两句话却有些自我安慰之嫌,宝玉如果听说薛蟠此事,还真不会怎样急,想想当年薛蟠被柳湘莲打成那样,众人都捂嘴偷笑就知道了,但当然,这里是薛蟠要被判死罪,宝玉还是会急的,但不会急成怎样就是了,
““要是他急出个原故来,不但你添一层烦恼,我越没了依靠了。””这句话的重点却是“我越没了依靠了”,薛姨妈情急之下以最朴实的语言说出大实话,这也完全符合薛姨妈的说话风格,不由又想提之前在黛玉面前说的那番类似“姻缘不一定”的话来,那话真是够“朴实”的(外人注:额),
““宝钗道:“我也是这么想,所以总没告诉他。””这些话都非常家常,可见婚后各种事情的实际性,宝钗也正在朝夫妻家庭一员几乎是飞地“转型”,
““正说着,只听见金桂跑来外间屋里哭喊道:”这个“急转弯”却非常漂亮!所谓薛蟠如此了,薛家如此了,薛姨妈如此了,接下来当然是“金桂”要“如此”了!”
“果然如此!”小戒叹道。
“自然如此。”小猴嘿嘿笑道。
“当然如此?”老沙呵呵道。
“如此,再如此,”小唐笑道,“彼此,彼此。”
小戒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最后瞪着小唐:“一个比一个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