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吕不韦的仕途回顾-李斯是如何说服秦王的,对大家有什么启示
第一百三十三章 吕不韦的仕途回顾-李斯是如何说服秦王的,对大家有什么启示-李斯与秦王朝-笔趣阁
李斯与秦王朝
作者:雨中辰星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吕不韦的仕途经历只能用梦幻两字来形容。他并没有在基层历练过也不曾在权力之梯上经过艰辛的爬行他第一份官职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仕途之顺利可谓空前绝后。小时候看西游记常常疑惑孙悟空为什么非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这才修成正果呢?他完全可以驮着唐僧一个筋斗云翻到西天取走真经的呀那多快捷多省事啊。后来渐渐明白小时候的我太过功利其实最重要的也许不是结果的满意而是过程的快意。人生就像请客吃饭非求一饱而是在于盘中滋味席间风情。吕不韦作为一个职业官僚从一开始他就已经取到了真经从此再无奋斗目标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吕不韦之所以能一步登天荣居相国靠的是他对嬴政父子的拥立之功。然而相国乃是朝野之所望百官之楷模光躺在旧日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显然不行。从庄襄王元年到现在的嬴政八年算起来吕不韦在相国的位子上已经待了十又一年。吕不韦的仕途已经即将到达终点是时候该检讨总结自己执政多年来的业绩给自己也给历史一个交代了。
这十一年来吕不韦到底干了哪些值得书写的事情呢?领导者的第一原则:所有的错误都是你的错误。由是言之所有的功劳自然也离不开领导者的英明领导。在吕不韦的任内有以下几件值得书写的大事应该均可记在吕不韦名下。
一是灭亡东周生在吕不韦上任的第一年为吕不韦亲手操作。当时的东周已是风雨飘摇、弱小不堪全部领土加起来也只不过七个县城(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而已。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具备绝对实力可以轻易灭之。因此灭亡东周并不能显出吕不韦的本事实际意义也不大然而其象征意义却非常巨大:它宣告了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的周朝从此不复存在世间再无天子。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之后战争便只是战争再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此后秦国攻打六国也不用再担心跳出个所谓的天下共主对秦国的暴力表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
二是开疆拓土大有斩获先后为秦国增加了三川郡、太原郡、东郡。
三是击溃五国联军事在嬴政六年。从此六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再也无心西向伐秦。合纵连横曾为多少能人异士提供了绚烂舞台演绎出他们人生中最华丽的乐章也从此彻底地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四是决策修建郑国渠。当时郑国渠尚在建设之中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是利是弊还难以定论。
除却以上四条现在吕不韦又在自己的相国履历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吕氏春秋》。可以说能否千古流芳吕不韦很大程度上就指着这本书了。
《吕氏春秋》虽然由吕不韦以相国之身份出面主编却并不像后世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那样有着明显的官修痕迹。《吕氏春秋》深具民间色彩里面充斥着那些编书者——不得志的士人的牢骚和郁闷不歌功颂德不隐讳曲折新鲜活泼非常原生态。而在每章每节的末尾也并不来个臣不韦曰:如何如何赠格楞格。
吕不韦之所以能一步登天荣居相国靠的是他对嬴政父子的拥立之功。然而相国乃是朝野之所望百官之楷模光躺在旧日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显然不行。从庄襄王元年到现在的嬴政八年算起来吕不韦在相国的位子上已经待了十又一年。吕不韦的仕途已经即将到达终点是时候该检讨总结自己执政多年来的业绩给自己也给历史一个交代了。
这十一年来吕不韦到底干了哪些值得书写的事情呢?领导者的第一原则:所有的错误都是你的错误。由是言之所有的功劳自然也离不开领导者的英明领导。在吕不韦的任内有以下几件值得书写的大事应该均可记在吕不韦名下。
一是灭亡东周生在吕不韦上任的第一年为吕不韦亲手操作。当时的东周已是风雨飘摇、弱小不堪全部领土加起来也只不过七个县城(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而已。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具备绝对实力可以轻易灭之。因此灭亡东周并不能显出吕不韦的本事实际意义也不大然而其象征意义却非常巨大:它宣告了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的周朝从此不复存在世间再无天子。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之后战争便只是战争再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此后秦国攻打六国也不用再担心跳出个所谓的天下共主对秦国的暴力表示强烈的抗议和谴责。
二是开疆拓土大有斩获先后为秦国增加了三川郡、太原郡、东郡。
三是击溃五国联军事在嬴政六年。从此六国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再也无心西向伐秦。合纵连横曾为多少能人异士提供了绚烂舞台演绎出他们人生中最华丽的乐章也从此彻底地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四是决策修建郑国渠。当时郑国渠尚在建设之中只见投入不见产出是利是弊还难以定论。
除却以上四条现在吕不韦又在自己的相国履历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吕氏春秋》。可以说能否千古流芳吕不韦很大程度上就指着这本书了。
《吕氏春秋》虽然由吕不韦以相国之身份出面主编却并不像后世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那样有着明显的官修痕迹。《吕氏春秋》深具民间色彩里面充斥着那些编书者——不得志的士人的牢骚和郁闷不歌功颂德不隐讳曲折新鲜活泼非常原生态。而在每章每节的末尾也并不来个臣不韦曰:如何如何赠格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