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了,赵祯也便准备返回神都城,在大宋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旦战争爆发,所有的事情都将为战事让路。
赵祯在离开神都城之后,大宋对吐蕃的战事就发生了,这段时间再也没人会顾及东城豪门的感受,虽然他们已经被逼的走投无路,虽然他们已经在竭尽全力的托付关系找门路,想要进宫面圣。
但所有人都在这个时候选择拒绝帮助,朝堂上下已经在为西面的事情殚精竭虑,所有人都没javascript:工夫给这javascript:些东城的旧勋贵说情。
别说是说情,就算是提起都不愿提起,这都什么时候了,举国都在为西藏的事情操心,谁还有功夫关心东城的那帮人?
本来就是罪有应得,眼下倒了霉看热闹的人多了去了,根本就没人打算出手,不光没有好处,甚至还会被人攻讦。
眼下的风气是越来越放得开了,神都城的报纸几乎什么话都敢说,虽说眼下都在讨论战事,但一个又一个的捷报传来,人们逐渐的把注意力转移开来。
这时候若是谁和东城豪门扯上关系,那必将被公之于众,到时候可就不是丢官去职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整个人这辈子都会完蛋。
报纸上已经把东城豪门的所作所为全部揭露出来,其中大多数来自一些内部参与之人的“爆料”,东城豪门的名声在大宋算是彻底完蛋了。
赵祯当初离开神都城的时候就没打算让东城豪门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这次朝廷采买货物以供大军所需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东城豪门,而是从东城豪门身上绕过了去。
这是给他们盖上的最后一块“棺材板”东城豪门本就打算发战争财,但现在他们却一无所得,连发战争财的能力都没有。
当然大宋对西面的战争也救了东城豪门,当他们知道三司已经开始查验他们的账目和税款,欲要追缴钱款,但因为战争,三司忙着调节各个官署给前线运送辎重,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暂时有功夫追查东城豪门的账目。
要知道追查东城豪门的账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三司需要大量的人手,否则根本无法查清。
在这个人手紧缺的时候,自然虽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战事上。
东城豪门中人也不是傻子,大宋的西征虽然断了他们面圣求情的机会,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帮了他们,这时候再不老老实实的,以后便真的没有机会了。
于是东城豪门开始夹着尾巴做人,再也不复嚣张跋扈的模样,有些人家甚至把东城的房产买了,前往其他州府的老家度日。
毕竟他们虽然没有以前富足,但依旧顶着勋贵的名号,朝廷并没有把他们的勋爵也剥夺,这些人知道这已经是法外开恩,有个勋爵身份还是不一样的,最少每月都能获得朝廷的贴补钱,免除一部分税收。
回到老家地位依旧不减,只是在神都城中已经威名不显而已。
东城豪门大多开始迁徙,或是去往西京洛阳,或是回到东京汴梁,也有一部分留在了神都城,比如王家和曹家。
这两家和天家的关系甚为紧密,三槐王氏多受官家照拂,毕竟王旦这位帝师的身份在那里,王素也算是朝中重臣,在王家弃车保帅之后,朝廷几乎对王家的态度没有改变。
至于曹家,这个将门之家自开国后便多受天家照拂,即便是杨家和石家也没有曹家来的显赫。
虽然杨怀玉和石元孙依旧是大宋的武臣,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两家的地位,他们的衰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下去。
除了杨怀玉和石元孙的一房外,其他的本宗根本不受朝廷待见。
神都城中唯一被治罪的东城之人只有一个,吕夷简,这也算是杀鸡儆猴,而且这个“鸡”是赵祯亲自下旨“杀”的。
吕夷简在东城豪门中的身份和作用赵祯一清二楚,若是没有他在背后出谋划策,也不会有东城豪门的今天。
市场经济这东西东城豪门玩不转,即便是吕夷简颇通商贾之道又如何?他在赵祯面前依旧是一个“娄碧”。
虽然赵祯人在西藏上都护府,但却并不影响他获取东京城的消息,赵祯不想太过干预赵旭的监国,这毕竟是锻炼赵旭的机会。
但唯独在东城豪门这件事上,赵祯没有松手,当然赵旭自己也不愿处理这件事,担心处理不好留下祸患。
父子二人在这件事上算是联手一击,对东城豪门的打击算是毁灭性的。
东城豪门前段时间可没少求见赵旭这位太子,在他们看来既然见不到赵祯这位官家,求见坐朝总揽大政的太子赵旭也是一样的。
只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即便是通过太子妃的娘家向赵旭求助也毫无作用,因为太子妃是个极为聪明的女子,在得知娘家人受东城豪门之托后便立刻和娘家断绝了来往。
毕竟太子妃的娘家不是什么高门大户,而是一般的寻常人家,这就导致了外戚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这也不知是不是歪打正着?从真宗皇帝开始,就对一般的小门小户特别的感兴趣,太后刘娥的身份自不用说,而赵祯自己也娶了王语嫣这位商贾之女,到了赵旭这里…………更是娶了一个小门小户的寻常人家女子。
据赵侦所知,这张氏娘家在神都城中几乎毫无产业,乃是第一批跟随赵祯迁都神都城而来的东京汴梁人,因身在市井,对东京城算是了若指掌,而恰巧就是这份了解,使得赵旭和张氏越走越近。
张氏的父亲是开封府的一个书吏,因为人正直不善变通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刀笔吏,后来迁都到了北平府已久是个刀笔吏。
这样的人虽然不善变通,但北平府还真的离不开他,因为这样的人能办事,办实事…………
当然这样的人家教也是不差的,张氏虽然活泼,但心中的善良和识大体不逊男儿,这不是赵祯的评价,而是作为张氏婆婆本就不喜欢张氏的皇后给出的评价。
单单是这一点,赵祯对这个儿媳妇的看法就完全不一样。
在赵祯的脑子里一直有后世的一句话,女人能顶半边天,而天家的女人更是不凡,在大宋也常有一句话:“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
赵祯在离开神都城之后,大宋对吐蕃的战事就发生了,这段时间再也没人会顾及东城豪门的感受,虽然他们已经被逼的走投无路,虽然他们已经在竭尽全力的托付关系找门路,想要进宫面圣。
但所有人都在这个时候选择拒绝帮助,朝堂上下已经在为西面的事情殚精竭虑,所有人都没javascript:工夫给这javascript:些东城的旧勋贵说情。
别说是说情,就算是提起都不愿提起,这都什么时候了,举国都在为西藏的事情操心,谁还有功夫关心东城的那帮人?
本来就是罪有应得,眼下倒了霉看热闹的人多了去了,根本就没人打算出手,不光没有好处,甚至还会被人攻讦。
眼下的风气是越来越放得开了,神都城的报纸几乎什么话都敢说,虽说眼下都在讨论战事,但一个又一个的捷报传来,人们逐渐的把注意力转移开来。
这时候若是谁和东城豪门扯上关系,那必将被公之于众,到时候可就不是丢官去职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整个人这辈子都会完蛋。
报纸上已经把东城豪门的所作所为全部揭露出来,其中大多数来自一些内部参与之人的“爆料”,东城豪门的名声在大宋算是彻底完蛋了。
赵祯当初离开神都城的时候就没打算让东城豪门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这次朝廷采买货物以供大军所需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东城豪门,而是从东城豪门身上绕过了去。
这是给他们盖上的最后一块“棺材板”东城豪门本就打算发战争财,但现在他们却一无所得,连发战争财的能力都没有。
当然大宋对西面的战争也救了东城豪门,当他们知道三司已经开始查验他们的账目和税款,欲要追缴钱款,但因为战争,三司忙着调节各个官署给前线运送辎重,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暂时有功夫追查东城豪门的账目。
要知道追查东城豪门的账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三司需要大量的人手,否则根本无法查清。
在这个人手紧缺的时候,自然虽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战事上。
东城豪门中人也不是傻子,大宋的西征虽然断了他们面圣求情的机会,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帮了他们,这时候再不老老实实的,以后便真的没有机会了。
于是东城豪门开始夹着尾巴做人,再也不复嚣张跋扈的模样,有些人家甚至把东城的房产买了,前往其他州府的老家度日。
毕竟他们虽然没有以前富足,但依旧顶着勋贵的名号,朝廷并没有把他们的勋爵也剥夺,这些人知道这已经是法外开恩,有个勋爵身份还是不一样的,最少每月都能获得朝廷的贴补钱,免除一部分税收。
回到老家地位依旧不减,只是在神都城中已经威名不显而已。
东城豪门大多开始迁徙,或是去往西京洛阳,或是回到东京汴梁,也有一部分留在了神都城,比如王家和曹家。
这两家和天家的关系甚为紧密,三槐王氏多受官家照拂,毕竟王旦这位帝师的身份在那里,王素也算是朝中重臣,在王家弃车保帅之后,朝廷几乎对王家的态度没有改变。
至于曹家,这个将门之家自开国后便多受天家照拂,即便是杨家和石家也没有曹家来的显赫。
虽然杨怀玉和石元孙依旧是大宋的武臣,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两家的地位,他们的衰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下去。
除了杨怀玉和石元孙的一房外,其他的本宗根本不受朝廷待见。
神都城中唯一被治罪的东城之人只有一个,吕夷简,这也算是杀鸡儆猴,而且这个“鸡”是赵祯亲自下旨“杀”的。
吕夷简在东城豪门中的身份和作用赵祯一清二楚,若是没有他在背后出谋划策,也不会有东城豪门的今天。
市场经济这东西东城豪门玩不转,即便是吕夷简颇通商贾之道又如何?他在赵祯面前依旧是一个“娄碧”。
虽然赵祯人在西藏上都护府,但却并不影响他获取东京城的消息,赵祯不想太过干预赵旭的监国,这毕竟是锻炼赵旭的机会。
但唯独在东城豪门这件事上,赵祯没有松手,当然赵旭自己也不愿处理这件事,担心处理不好留下祸患。
父子二人在这件事上算是联手一击,对东城豪门的打击算是毁灭性的。
东城豪门前段时间可没少求见赵旭这位太子,在他们看来既然见不到赵祯这位官家,求见坐朝总揽大政的太子赵旭也是一样的。
只可惜他们打错了算盘,即便是通过太子妃的娘家向赵旭求助也毫无作用,因为太子妃是个极为聪明的女子,在得知娘家人受东城豪门之托后便立刻和娘家断绝了来往。
毕竟太子妃的娘家不是什么高门大户,而是一般的寻常人家,这就导致了外戚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这也不知是不是歪打正着?从真宗皇帝开始,就对一般的小门小户特别的感兴趣,太后刘娥的身份自不用说,而赵祯自己也娶了王语嫣这位商贾之女,到了赵旭这里…………更是娶了一个小门小户的寻常人家女子。
据赵侦所知,这张氏娘家在神都城中几乎毫无产业,乃是第一批跟随赵祯迁都神都城而来的东京汴梁人,因身在市井,对东京城算是了若指掌,而恰巧就是这份了解,使得赵旭和张氏越走越近。
张氏的父亲是开封府的一个书吏,因为人正直不善变通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刀笔吏,后来迁都到了北平府已久是个刀笔吏。
这样的人虽然不善变通,但北平府还真的离不开他,因为这样的人能办事,办实事…………
当然这样的人家教也是不差的,张氏虽然活泼,但心中的善良和识大体不逊男儿,这不是赵祯的评价,而是作为张氏婆婆本就不喜欢张氏的皇后给出的评价。
单单是这一点,赵祯对这个儿媳妇的看法就完全不一样。
在赵祯的脑子里一直有后世的一句话,女人能顶半边天,而天家的女人更是不凡,在大宋也常有一句话:“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