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小人总是会被别人发现,只不过发现的场合不一样,有些是被当众揭穿,有些则是在消失的无影无踪之后。
当然前者更为让人愤恨,贤觉的行为让人不齿,把吐蕃人自己寻找的出路变成他的功劳,这不光是在侮辱角厮罗,还是在侮辱整个吐蕃人的智慧。
仁钦桑波的怀疑是正确的,角厮罗现在回过神来,相信了仁钦桑波这位吐蕃智者的话,同时也明白了为何贤觉要一路跟来。
但角厮罗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愤怒,相反在吐蕃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有人利用吐蕃为自己赚取最后的生机无可厚非。
若是非要说贤觉是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但角厮罗却知道,贤觉带着汉传佛教抵达吐蕃之后多多少少也给吐蕃带来了好处。
汉传佛教对于吐蕃来说,好处远远超过了坏处,在大宋人人喊打的佛门在吐蕃却成为百姓趋之若鹜的地方。
苯教和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融合,双方之间虽然是不太相同,但毕竟有着共同共通的地方,这对于原本分裂的吐蕃诸部来说都是一次融合的极好契机。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吐蕃的信仰才刚刚开始恢复,吐蕃人也在汉传佛教的帮助下更加的团结。
角厮罗利用汉传佛教不断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汉传佛教也利用在吐蕃的地位不断的发展和传教,双方之间算是各取所需。
贤觉现在所作的在角厮罗看来无可厚非,不过是在大宋面前表功而已,不过是在争抢仁钦桑波的功劳,这对角厮罗以及吐蕃没有什么影响,也没有什么破坏。
唯一倒霉的便是贤觉自己,此时的角厮罗才知道什么叫“多行不义必自毙!”
随着贤觉被拖下去,御帐之中只剩下角厮罗和赵祯以及边上随时警惕的蔡伯俙,虎视眈眈的模样让角厮罗不由得发笑。
“这位大宋的驸马难道是担心本赞普对官家不利吗?如此小心翼翼实属不当,难道在这御帐之中少了那些暗中护卫的人?”
蔡伯俙笑了笑:“你怎觉得本驸马小心翼翼,莫不是你心中有鬼?”
“难道只有本赞普一人看到你手中的火枪枪柄了吗?”
蔡伯俙下意识的把握着火枪的手向背后藏了藏,他没想到角厮罗居然瞧见了,而边上的赵祯无奈的翻了个白眼,这货是真的不行啊!
之前就告诉他没必要隐藏火枪,角厮罗不敢在御帐中有任何动作,但蔡伯俙还是觉得有备无患,把一柄短火枪藏在了身后。
即便是被当众揭穿,蔡伯俙也没觉得有什么可丢人的,为了官家的安危他做什么都不过分,而无论是角厮罗还是赵祯都无视了蔡伯俙手中的火枪。
角厮罗是来投降的,当然也是来为吐蕃求的一线生机的,吐蕃是一个民族,是一个文明,而不是一片土地的名称。
角厮罗需要延续吐蕃,需要给一部分吐蕃人一线生机,那就必须向大宋投降,当然这种投降更多的意味着“服软”“成为大宋的爪牙”。
赵祯并不在乎角厮罗的威胁,也不在乎吐蕃的威胁,相反他更加在乎的是角厮罗的想法,或者说更加在乎角厮罗的提议。
吐蕃向大宋归降,角厮罗率领逻些城以及西面的吐蕃军民向更遥远的西北进发,他们舍弃高原的土地,奉献给大宋为的只是换取自己的一线生机与和平。
西北是什么地方赵祯再清楚过不过,伽色尼王朝眼下正在迅速衰落,之前在大宋和塞尔柱之间的战争中,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马哈茂德不断的积蓄力量,不断的加强统治。
而强大一时的伽色尼王朝也得到了无暇顾及的塞尔柱王朝承认,但眼下的伽色尼王朝却在不断的衰落,明君一旦死去,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王室争权内讧,各省总督纷纷叛离,国势转衰,伽色尼王朝根本就不是塞尔柱人的对手,并且在逐渐的被塞尔柱所吞并。
而在这个时候,角厮罗希望带领大量的吐蕃人杀过去,分上一杯羹,这样的考虑可谓是掐大好处。
并且能为大宋吸引塞尔柱的战斗力,吐蕃人虽然在吐蕃高原上失去了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在伊朗高原上存活以及延续下去。
可以说角厮罗的计划正中赵祯的下怀,也附和大宋的利益,这时候最要紧的便是附和大宋的利益,正如角厮罗猜想的一样,赵祯对吐蕃的执着不在于吐蕃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利益,而是在于吐蕃这片土地对大宋的地理重要性。
可以说理性的分析下来,角厮罗所说的一起都极为附和大宋的利益,赵祯发现自己几乎没有理由拒绝角厮罗的提议。
待角厮罗完整的说完,赵祯微微点头道:“这么说来你还想成为大宋的爪牙,所换取的也只是吐蕃的延续和生存……朕用简单话来说,你是希望朕放过你和逻些城中的数十万军民,之后你们会率领逻些城以西的吐蕃军民继续向西面前进,在吉慈尼获得土地重建家园?”
角厮罗微微点头:“吐蕃不是大宋的对手,角厮罗也不是官家的对手,我等已经知道了大宋的强大,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我等愿离开吐蕃的高原,向西而进。”
“官家……”
蔡伯俙突然开口,望向赵祯小声呼唤,赵祯会意让他低声耳语:“官家,此时我大军以围困逻些城,便是和引兵不战,逻些城中的吐蕃人也撑不了多久,谁知道他角厮罗此言是否是为了暂且脱身,寻图战机再战?”
赵祯翻了一个白眼:“你没听出角厮罗的意思吗?他是被打怕了,也不敢再和大宋打了,愿意把剩下的吐蕃土地拱手奉送给大宋,自己带兵杀向吉慈尼夺取那里的土地。因为他知道,朕只是需要吐蕃高原作为大宋的西部屏障而已,而不是从始至终的期望灭绝吐蕃王朝。”
蔡伯俙有些糊涂,他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灭了吐蕃王朝便是夺取了吐蕃高原,这两者有何区别?
当然前者更为让人愤恨,贤觉的行为让人不齿,把吐蕃人自己寻找的出路变成他的功劳,这不光是在侮辱角厮罗,还是在侮辱整个吐蕃人的智慧。
仁钦桑波的怀疑是正确的,角厮罗现在回过神来,相信了仁钦桑波这位吐蕃智者的话,同时也明白了为何贤觉要一路跟来。
但角厮罗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愤怒,相反在吐蕃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有人利用吐蕃为自己赚取最后的生机无可厚非。
若是非要说贤觉是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但角厮罗却知道,贤觉带着汉传佛教抵达吐蕃之后多多少少也给吐蕃带来了好处。
汉传佛教对于吐蕃来说,好处远远超过了坏处,在大宋人人喊打的佛门在吐蕃却成为百姓趋之若鹜的地方。
苯教和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融合,双方之间虽然是不太相同,但毕竟有着共同共通的地方,这对于原本分裂的吐蕃诸部来说都是一次融合的极好契机。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吐蕃的信仰才刚刚开始恢复,吐蕃人也在汉传佛教的帮助下更加的团结。
角厮罗利用汉传佛教不断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汉传佛教也利用在吐蕃的地位不断的发展和传教,双方之间算是各取所需。
贤觉现在所作的在角厮罗看来无可厚非,不过是在大宋面前表功而已,不过是在争抢仁钦桑波的功劳,这对角厮罗以及吐蕃没有什么影响,也没有什么破坏。
唯一倒霉的便是贤觉自己,此时的角厮罗才知道什么叫“多行不义必自毙!”
随着贤觉被拖下去,御帐之中只剩下角厮罗和赵祯以及边上随时警惕的蔡伯俙,虎视眈眈的模样让角厮罗不由得发笑。
“这位大宋的驸马难道是担心本赞普对官家不利吗?如此小心翼翼实属不当,难道在这御帐之中少了那些暗中护卫的人?”
蔡伯俙笑了笑:“你怎觉得本驸马小心翼翼,莫不是你心中有鬼?”
“难道只有本赞普一人看到你手中的火枪枪柄了吗?”
蔡伯俙下意识的把握着火枪的手向背后藏了藏,他没想到角厮罗居然瞧见了,而边上的赵祯无奈的翻了个白眼,这货是真的不行啊!
之前就告诉他没必要隐藏火枪,角厮罗不敢在御帐中有任何动作,但蔡伯俙还是觉得有备无患,把一柄短火枪藏在了身后。
即便是被当众揭穿,蔡伯俙也没觉得有什么可丢人的,为了官家的安危他做什么都不过分,而无论是角厮罗还是赵祯都无视了蔡伯俙手中的火枪。
角厮罗是来投降的,当然也是来为吐蕃求的一线生机的,吐蕃是一个民族,是一个文明,而不是一片土地的名称。
角厮罗需要延续吐蕃,需要给一部分吐蕃人一线生机,那就必须向大宋投降,当然这种投降更多的意味着“服软”“成为大宋的爪牙”。
赵祯并不在乎角厮罗的威胁,也不在乎吐蕃的威胁,相反他更加在乎的是角厮罗的想法,或者说更加在乎角厮罗的提议。
吐蕃向大宋归降,角厮罗率领逻些城以及西面的吐蕃军民向更遥远的西北进发,他们舍弃高原的土地,奉献给大宋为的只是换取自己的一线生机与和平。
西北是什么地方赵祯再清楚过不过,伽色尼王朝眼下正在迅速衰落,之前在大宋和塞尔柱之间的战争中,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马哈茂德不断的积蓄力量,不断的加强统治。
而强大一时的伽色尼王朝也得到了无暇顾及的塞尔柱王朝承认,但眼下的伽色尼王朝却在不断的衰落,明君一旦死去,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王室争权内讧,各省总督纷纷叛离,国势转衰,伽色尼王朝根本就不是塞尔柱人的对手,并且在逐渐的被塞尔柱所吞并。
而在这个时候,角厮罗希望带领大量的吐蕃人杀过去,分上一杯羹,这样的考虑可谓是掐大好处。
并且能为大宋吸引塞尔柱的战斗力,吐蕃人虽然在吐蕃高原上失去了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在伊朗高原上存活以及延续下去。
可以说角厮罗的计划正中赵祯的下怀,也附和大宋的利益,这时候最要紧的便是附和大宋的利益,正如角厮罗猜想的一样,赵祯对吐蕃的执着不在于吐蕃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利益,而是在于吐蕃这片土地对大宋的地理重要性。
可以说理性的分析下来,角厮罗所说的一起都极为附和大宋的利益,赵祯发现自己几乎没有理由拒绝角厮罗的提议。
待角厮罗完整的说完,赵祯微微点头道:“这么说来你还想成为大宋的爪牙,所换取的也只是吐蕃的延续和生存……朕用简单话来说,你是希望朕放过你和逻些城中的数十万军民,之后你们会率领逻些城以西的吐蕃军民继续向西面前进,在吉慈尼获得土地重建家园?”
角厮罗微微点头:“吐蕃不是大宋的对手,角厮罗也不是官家的对手,我等已经知道了大宋的强大,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我等愿离开吐蕃的高原,向西而进。”
“官家……”
蔡伯俙突然开口,望向赵祯小声呼唤,赵祯会意让他低声耳语:“官家,此时我大军以围困逻些城,便是和引兵不战,逻些城中的吐蕃人也撑不了多久,谁知道他角厮罗此言是否是为了暂且脱身,寻图战机再战?”
赵祯翻了一个白眼:“你没听出角厮罗的意思吗?他是被打怕了,也不敢再和大宋打了,愿意把剩下的吐蕃土地拱手奉送给大宋,自己带兵杀向吉慈尼夺取那里的土地。因为他知道,朕只是需要吐蕃高原作为大宋的西部屏障而已,而不是从始至终的期望灭绝吐蕃王朝。”
蔡伯俙有些糊涂,他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灭了吐蕃王朝便是夺取了吐蕃高原,这两者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