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对赵旭说的话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接近于动摇王朝根基的话,所幸的是四周一个人都没有,但即便如此,赵旭依旧不安的东张西望。
耸人听闻的话实在是不该从父皇的口中说出,而且还是当着自己的面说出来,此时的赵旭已经被吓蒙了,他不是没有见识过恐怖的东西,但和现在相比那些所谓的恐怖都不算什么。
赵祯看着吓傻的儿子,脸上露出了笑意,这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带着赵旭赵昀两人划着独木舟横穿御河的情景。
小小的独木舟贴着水面左右摇摆,水花不断的溅到三人身上,无论是规规矩矩的赵旭还是胆大的赵昀都被吓得不轻,听说两人都大病了一场。
“吾儿莫怕,此事相去甚远,有句话说的好,待我死后,哪怕他洪水滔天?”
赵旭苦笑着望向父亲,这么多年来他太了解自己的父皇了:“父皇,您说的这些多久才会到来?”
赵祯掐着指头算下来:“怕是还要有近千年吧!但也许会再早一点,所以说咱们大宋要延续八百年!要为这可能出现的变革铺平道路,所以我大宋的历代君王都要兢兢业业,至少不能有废物!”
“若有残暴之君出现,必定会被历史所唾弃。别小百姓的力量,他们人多势众!若是皇帝当真残暴,放在以前不好说,但放在以后的大宋,必定是铺天盖地的讨伐。
现在还只是民智初开,若是明智打开,大宋会变成一副什么模样?”
赵旭呐呐开口:“那父皇为何要如此行事?”
得,话题又绕回来了,赵祯望着儿子的眼睛,看的赵旭发毛之后才道:“你不相信朕?朕做的预测不会错的,这是大势所趋,无论历史怎么发展都避不开,民智的开启只是第一步,但却是不能阻挡的一步。”
赵旭终于相信父亲说的话,虽然他不理解,但是却相信,因为这么多年来父亲预测的事情总是没有错处的。
“父亲的意思孩儿明白了,就是要把大宋的这种氛围维持下去,即便是民智开启也不应恐惧,而是辅助它蹒跚而行,直到他成长起来的那一天,也许会推翻家天下,也许不会如此…………”
啪啪啪啪…………
赵祯用鼓掌的方式来为赵旭贺,这孩子总算是明白了自己的用意,这将是一个埋藏在大宋历代皇帝之间的秘密。
既要扶持格物,保持民智开启的环境,又要想办法维护皇权,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主要便是看大宋的历代君王怎么去做了,赵祯是开始,赵旭是延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格物在大宋系统,有效,稳步的发展下去,也能保持民智不断开启的环境。
读书人越多,明白道理的人便越多,赵祯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系统的学科出现,会出现更多的强大的技术,这就是民智带来的好处。
欧洲叫“文艺复兴”,中国叫“睁眼看世界”,当然按照现在的历史发展下去,赵祯相信中国不用睁眼看世界了,因为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中国身上。
大宋将成为扶持民智开启,进行基础科技,文化,思想革命的朝代,在这个时代中,工业革命不可避免,文化革新也不是不会出现,思想的解放可能会如同战车般向前冲锋,但有儒家在,不会脱离的太多。
想想这些赵祯便觉得心潮澎湃,亲手建立起了强盛的大宋帝国,但赵祯却知道自己也亲手埋下了颠覆帝国的祸根。
君主立宪政体不是没有先例,这个政体有好处也有坏处,当然自己是不会去做的。
把历史留给后人书写,把选择权同样交给后人,这才是赵祯现在想要干的事情,忙活的时间够长的了,是时候该把赵旭扶上马了。
“太史公编篡《史记》,朕要重整史官,以最古板之学究记录之,天下人皆不可不可删改其上的内容!便是皇权也不行!”
“父皇圣明!”
赵祯的话让赵旭激动,因为重开史官一直都是赵旭在努力促成的事情,大宋不是没有史官,而是太多太杂。
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各有史职,但这些史官之间的文章,造册却各不相属,也无法整理编篡。
知道自己儿子最近在忙什么,所以赵祯便毫不犹豫的把这项工作交给他,以国史院为主,所有史官皆归国史院统辖,各院的典籍,造册全部交由国史院整理编篡。
国史院院正为礼部尚书欧阳修兼任,院丞由吏部尚书苏洵兼任,这是两位副相,等级足够震慑那些史官了。
欧阳修担任过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又主持过科举,这朝野上下他是最有文气名望。
赵祯对史家的重视无异于在大宋开启一场文坛上的革命,史家消失多年,这是最古老的学派,也是较晚出现的学派。
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自商朝之前便已经出现了史官,但到了司马迁之后才开始成为一个学派出现。
唐代史学大家刘知几认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一者为,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二者为,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前者系“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者为“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
这两个方面,“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
史家自唐以后,五代而来君王更替,江山易主如走马观花,史家几乎成为一段空白,到了大宋……文官的权利被叠床架屋的掏空,即便是史官也不能例外。
他们书写下的与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是皇帝要求的作文。
史家最重要的独立性被摈弃,成为给皇帝歌功颂德的存在。事实上自汉以降,史官便已经极少拥有独立性。
魏晋风骨时还有一些,但到了隋唐,不提也罢!
赵祯恢复史官,史家,为的是给大宋留下一个可以公正评判的机构,一个权柄所忌惮的所在,一个可以让皇帝都畏惧“笔杆子”。
你可以作恶,可以无法无天,但却不能抹去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
这就是一种威慑,虽然史官没有谏言之责,却有考察宫闱之权,虽然不能监察百官,但却能把官员一生的所作所为记录在案。
他们是华夏历史的记录者,也是真相的见证者,清贵无两,谁还敢杀史官?
一个王朝若是连说真话的人都没有了,那这个王朝便无药可救,大宋不因言获罪,是非曲直天下人自可分辨。
耸人听闻的话实在是不该从父皇的口中说出,而且还是当着自己的面说出来,此时的赵旭已经被吓蒙了,他不是没有见识过恐怖的东西,但和现在相比那些所谓的恐怖都不算什么。
赵祯看着吓傻的儿子,脸上露出了笑意,这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带着赵旭赵昀两人划着独木舟横穿御河的情景。
小小的独木舟贴着水面左右摇摆,水花不断的溅到三人身上,无论是规规矩矩的赵旭还是胆大的赵昀都被吓得不轻,听说两人都大病了一场。
“吾儿莫怕,此事相去甚远,有句话说的好,待我死后,哪怕他洪水滔天?”
赵旭苦笑着望向父亲,这么多年来他太了解自己的父皇了:“父皇,您说的这些多久才会到来?”
赵祯掐着指头算下来:“怕是还要有近千年吧!但也许会再早一点,所以说咱们大宋要延续八百年!要为这可能出现的变革铺平道路,所以我大宋的历代君王都要兢兢业业,至少不能有废物!”
“若有残暴之君出现,必定会被历史所唾弃。别小百姓的力量,他们人多势众!若是皇帝当真残暴,放在以前不好说,但放在以后的大宋,必定是铺天盖地的讨伐。
现在还只是民智初开,若是明智打开,大宋会变成一副什么模样?”
赵旭呐呐开口:“那父皇为何要如此行事?”
得,话题又绕回来了,赵祯望着儿子的眼睛,看的赵旭发毛之后才道:“你不相信朕?朕做的预测不会错的,这是大势所趋,无论历史怎么发展都避不开,民智的开启只是第一步,但却是不能阻挡的一步。”
赵旭终于相信父亲说的话,虽然他不理解,但是却相信,因为这么多年来父亲预测的事情总是没有错处的。
“父亲的意思孩儿明白了,就是要把大宋的这种氛围维持下去,即便是民智开启也不应恐惧,而是辅助它蹒跚而行,直到他成长起来的那一天,也许会推翻家天下,也许不会如此…………”
啪啪啪啪…………
赵祯用鼓掌的方式来为赵旭贺,这孩子总算是明白了自己的用意,这将是一个埋藏在大宋历代皇帝之间的秘密。
既要扶持格物,保持民智开启的环境,又要想办法维护皇权,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主要便是看大宋的历代君王怎么去做了,赵祯是开始,赵旭是延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格物在大宋系统,有效,稳步的发展下去,也能保持民智不断开启的环境。
读书人越多,明白道理的人便越多,赵祯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系统的学科出现,会出现更多的强大的技术,这就是民智带来的好处。
欧洲叫“文艺复兴”,中国叫“睁眼看世界”,当然按照现在的历史发展下去,赵祯相信中国不用睁眼看世界了,因为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中国身上。
大宋将成为扶持民智开启,进行基础科技,文化,思想革命的朝代,在这个时代中,工业革命不可避免,文化革新也不是不会出现,思想的解放可能会如同战车般向前冲锋,但有儒家在,不会脱离的太多。
想想这些赵祯便觉得心潮澎湃,亲手建立起了强盛的大宋帝国,但赵祯却知道自己也亲手埋下了颠覆帝国的祸根。
君主立宪政体不是没有先例,这个政体有好处也有坏处,当然自己是不会去做的。
把历史留给后人书写,把选择权同样交给后人,这才是赵祯现在想要干的事情,忙活的时间够长的了,是时候该把赵旭扶上马了。
“太史公编篡《史记》,朕要重整史官,以最古板之学究记录之,天下人皆不可不可删改其上的内容!便是皇权也不行!”
“父皇圣明!”
赵祯的话让赵旭激动,因为重开史官一直都是赵旭在努力促成的事情,大宋不是没有史官,而是太多太杂。
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各有史职,但这些史官之间的文章,造册却各不相属,也无法整理编篡。
知道自己儿子最近在忙什么,所以赵祯便毫不犹豫的把这项工作交给他,以国史院为主,所有史官皆归国史院统辖,各院的典籍,造册全部交由国史院整理编篡。
国史院院正为礼部尚书欧阳修兼任,院丞由吏部尚书苏洵兼任,这是两位副相,等级足够震慑那些史官了。
欧阳修担任过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又主持过科举,这朝野上下他是最有文气名望。
赵祯对史家的重视无异于在大宋开启一场文坛上的革命,史家消失多年,这是最古老的学派,也是较晚出现的学派。
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自商朝之前便已经出现了史官,但到了司马迁之后才开始成为一个学派出现。
唐代史学大家刘知几认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一者为,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二者为,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前者系“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者为“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
这两个方面,“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
史家自唐以后,五代而来君王更替,江山易主如走马观花,史家几乎成为一段空白,到了大宋……文官的权利被叠床架屋的掏空,即便是史官也不能例外。
他们书写下的与其说是史书,不如说是皇帝要求的作文。
史家最重要的独立性被摈弃,成为给皇帝歌功颂德的存在。事实上自汉以降,史官便已经极少拥有独立性。
魏晋风骨时还有一些,但到了隋唐,不提也罢!
赵祯恢复史官,史家,为的是给大宋留下一个可以公正评判的机构,一个权柄所忌惮的所在,一个可以让皇帝都畏惧“笔杆子”。
你可以作恶,可以无法无天,但却不能抹去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
这就是一种威慑,虽然史官没有谏言之责,却有考察宫闱之权,虽然不能监察百官,但却能把官员一生的所作所为记录在案。
他们是华夏历史的记录者,也是真相的见证者,清贵无两,谁还敢杀史官?
一个王朝若是连说真话的人都没有了,那这个王朝便无药可救,大宋不因言获罪,是非曲直天下人自可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