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宋的百姓都知道,随着天竺的战争结束,大宋将会最少数十年无战事,国家也将进入一个繁荣昌盛的无双盛世之中。
当然这种消息自然不会来自朝堂,也不是来自赵祯,世间的局势风云变幻,谁也不能保证大宋就不会再有战事。
这些消息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报纸…………
大宋的报纸已经到了极为繁荣的程度,各种各样报社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林林总总,分门别类。
即便是见识过后世媒体发达时代的赵祯,都被神都城乃至整个大宋的报纸种类惊得目瞪口呆。
这个本来是他通过蔡记和蔡伯的手发起的一种消息互通方式,没想到却演变成了大宋的一场信息革命,或者说是媒体革命。
原本消息闭塞的人们在得到报纸的帮助之后瞬间化身百事通,这就是识字的好处。
而那些神都城中的包打听基本上全部失业,但他们也找到了谋生的新手段,去往报社之中,成为收集消息能手。
大宋的报纸发展的速度惊人,从没有到出现,再从出现到手段繁多,种类齐全,大宋只不过经历了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报纸的进化…………
现在的报纸有专门讲商贾之间,贸易往来的,也有专门讲述诗词歌赋的,还有儒家典籍之内的种种,当然也少不了朝堂消息和各种政策。
至于那些小道消息,娱乐新闻,花魁绯闻等等更是随处可见。
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在野之人对大宋未来的分析,这样的言论还不少,都是说着大宋的吉祥话,什么四海升平,海晏河清。
当然更多的人是在推测石元孙的大军会在什么时候归朝,在**外献俘又是什么样的一副场景。
大宋多少年没有献俘仪式了?
无论是当年的西夏还是后来的契丹,因为赵祯后宫的关系,为了安抚这些归降之民,大宋几乎没有举行过一次献俘仪式。
即便是有也不过是小规模的进行,找几个俘虏随随便便的过一下宣德门便算了,这是为了减小影响。
此次大宋突袭塞尔柱,几乎把阿母城杀的寸草不生,再加上土地遥远,实在不值得带着那些被俘的奴隶回来,而是在恒逻斯城进行贩卖,让商贾带回来便算了。
这也是大宋商贾在战争时期的作用,减少军队的负重,减轻军队的压力,在第一时间交换无用且冗长的物资。
但天竺之战却不同,石元孙不仅攻灭了天竺都城曲女城,还生擒了天竺波罗王朝的皇帝那耶波罗,这可是相当大的功劳。
不光是对他石元孙,更是对赵祯这位皇帝来说的巨大“武功”,文治武功,这两样东西在华夏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虽然现在的大宋还有一点重文轻武的风气,但已经比原先好了太多,对武功的重视也是赵祯一再强调的事情。
眼下生擒天竺皇帝于大宋神都城献俘,这可是一件万众瞩目的事情。
即便是皇后王语嫣也在后宫积极的张罗这一切,寻常百姓家都是在有大事之后才能修缮家庙,这是礼,连皇家也不能例外。
虽然这么多年来战功赫赫,皇宫中的家庙已经修缮的相当华美,但作为一家“大妇”的王语嫣却觉得家庙无论怎么修缮都不过分。
何况这一次还要在**前献俘,意义更是非同寻常,若是不能把家庙再度装修一下,实在对不起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赵祯看着报纸喝着皇后亲手冲泡的茶水,对面的赵旭已经在寒风中直挺挺的站了许久,脸色有些发青。
摆了摆手道:“旭儿过来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官家,且让他多练一会,臣妾还未心疼您到是心疼了,还有五天时间南征的队伍就回朝,谁知道那天和今日有什么差别,若是连这点风寒都受不得,也不堪迎接归朝的大军了!”
看着在寒风中站的依旧笔挺的赵旭,赵祯无奈的摇了摇头:“才从南方回来多久,南暖北冷,若是病倒了可就不值当了,三才命人煮些姜茶送来。”
“奴婢遵旨,圣人还是让太子歇息会吧!”
三才的话算是给了王语嫣一个台阶,翻了个白眼道:“你们主仆二人端是会说项,我招架不住便是,旭儿快快过来歇息,待会喝碗姜茶!”
天下哪有不心疼孩子的母亲,只是王语嫣知晓赵祯的安排,眼下虽说是让他前往**迎接大军归朝,可意义却非同凡响。
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亲临城门迎接大军凯旋的,让太子代行权利,这便足以说明赵祯是在为儿子的登基铺平道路。
作为皇后又是嫡母的他岂能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
“官家,国丈与国舅想回真定老家养老,又怕旁人非议官家薄情,便托了臣妾来说项,您看……”
赵祯笑了笑:“怎么,他们父子两人在朕的天子脚下过的不舒坦?朕还在,没由来的猜忌朕的手段,外戚便是外戚,只要不过分索求,自然不会有流言蜚语传出。”
王语嫣的眼睛瞬间有了神采,谁希望自己的亲人远去?谁不知道大宋的神都城繁盛无双?
可这么做为的是赵旭的未来,外戚一直是被诟病的事情,赵旭是王语嫣的嫡出孩子,若是继位之后,王家的权势自然是水涨船高。
这么做是为了赵旭继位考虑,但赵祯却并不同意,他在这个世上虽然有生父生母,但却如同一个孤儿,真宗皇帝早早病故,母亲李宸妃却也见不着。
所以他对亲人的照顾依旧有些私心,当然更多的是希望王家成为一个典型。
谁说外戚就一定会专权?谁说后族就会大红大紫?
只要把制度确定下来,外戚就是外戚,翻不起多大的风浪,国家的法度已经确立,便是尊贵的外戚也要尊法守法。
光靠遣回老家就能给世人以老实本分的印象了?
到了地方上照样能作威作福,赵祯可不希望外戚在地方上成为土皇帝的存在,如此还不如看在天子脚下来的方便。
他相信赵旭知道自己的用心,毕竟是自己的长子,赵祯对赵旭的了解非常透彻,这个孩子不是不聪明,就是太过重视规矩。
而规矩这东西向来是给人用来打破的。
当然这种消息自然不会来自朝堂,也不是来自赵祯,世间的局势风云变幻,谁也不能保证大宋就不会再有战事。
这些消息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报纸…………
大宋的报纸已经到了极为繁荣的程度,各种各样报社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林林总总,分门别类。
即便是见识过后世媒体发达时代的赵祯,都被神都城乃至整个大宋的报纸种类惊得目瞪口呆。
这个本来是他通过蔡记和蔡伯的手发起的一种消息互通方式,没想到却演变成了大宋的一场信息革命,或者说是媒体革命。
原本消息闭塞的人们在得到报纸的帮助之后瞬间化身百事通,这就是识字的好处。
而那些神都城中的包打听基本上全部失业,但他们也找到了谋生的新手段,去往报社之中,成为收集消息能手。
大宋的报纸发展的速度惊人,从没有到出现,再从出现到手段繁多,种类齐全,大宋只不过经历了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报纸的进化…………
现在的报纸有专门讲商贾之间,贸易往来的,也有专门讲述诗词歌赋的,还有儒家典籍之内的种种,当然也少不了朝堂消息和各种政策。
至于那些小道消息,娱乐新闻,花魁绯闻等等更是随处可见。
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在野之人对大宋未来的分析,这样的言论还不少,都是说着大宋的吉祥话,什么四海升平,海晏河清。
当然更多的人是在推测石元孙的大军会在什么时候归朝,在**外献俘又是什么样的一副场景。
大宋多少年没有献俘仪式了?
无论是当年的西夏还是后来的契丹,因为赵祯后宫的关系,为了安抚这些归降之民,大宋几乎没有举行过一次献俘仪式。
即便是有也不过是小规模的进行,找几个俘虏随随便便的过一下宣德门便算了,这是为了减小影响。
此次大宋突袭塞尔柱,几乎把阿母城杀的寸草不生,再加上土地遥远,实在不值得带着那些被俘的奴隶回来,而是在恒逻斯城进行贩卖,让商贾带回来便算了。
这也是大宋商贾在战争时期的作用,减少军队的负重,减轻军队的压力,在第一时间交换无用且冗长的物资。
但天竺之战却不同,石元孙不仅攻灭了天竺都城曲女城,还生擒了天竺波罗王朝的皇帝那耶波罗,这可是相当大的功劳。
不光是对他石元孙,更是对赵祯这位皇帝来说的巨大“武功”,文治武功,这两样东西在华夏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虽然现在的大宋还有一点重文轻武的风气,但已经比原先好了太多,对武功的重视也是赵祯一再强调的事情。
眼下生擒天竺皇帝于大宋神都城献俘,这可是一件万众瞩目的事情。
即便是皇后王语嫣也在后宫积极的张罗这一切,寻常百姓家都是在有大事之后才能修缮家庙,这是礼,连皇家也不能例外。
虽然这么多年来战功赫赫,皇宫中的家庙已经修缮的相当华美,但作为一家“大妇”的王语嫣却觉得家庙无论怎么修缮都不过分。
何况这一次还要在**前献俘,意义更是非同寻常,若是不能把家庙再度装修一下,实在对不起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赵祯看着报纸喝着皇后亲手冲泡的茶水,对面的赵旭已经在寒风中直挺挺的站了许久,脸色有些发青。
摆了摆手道:“旭儿过来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官家,且让他多练一会,臣妾还未心疼您到是心疼了,还有五天时间南征的队伍就回朝,谁知道那天和今日有什么差别,若是连这点风寒都受不得,也不堪迎接归朝的大军了!”
看着在寒风中站的依旧笔挺的赵旭,赵祯无奈的摇了摇头:“才从南方回来多久,南暖北冷,若是病倒了可就不值当了,三才命人煮些姜茶送来。”
“奴婢遵旨,圣人还是让太子歇息会吧!”
三才的话算是给了王语嫣一个台阶,翻了个白眼道:“你们主仆二人端是会说项,我招架不住便是,旭儿快快过来歇息,待会喝碗姜茶!”
天下哪有不心疼孩子的母亲,只是王语嫣知晓赵祯的安排,眼下虽说是让他前往**迎接大军归朝,可意义却非同凡响。
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亲临城门迎接大军凯旋的,让太子代行权利,这便足以说明赵祯是在为儿子的登基铺平道路。
作为皇后又是嫡母的他岂能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
“官家,国丈与国舅想回真定老家养老,又怕旁人非议官家薄情,便托了臣妾来说项,您看……”
赵祯笑了笑:“怎么,他们父子两人在朕的天子脚下过的不舒坦?朕还在,没由来的猜忌朕的手段,外戚便是外戚,只要不过分索求,自然不会有流言蜚语传出。”
王语嫣的眼睛瞬间有了神采,谁希望自己的亲人远去?谁不知道大宋的神都城繁盛无双?
可这么做为的是赵旭的未来,外戚一直是被诟病的事情,赵旭是王语嫣的嫡出孩子,若是继位之后,王家的权势自然是水涨船高。
这么做是为了赵旭继位考虑,但赵祯却并不同意,他在这个世上虽然有生父生母,但却如同一个孤儿,真宗皇帝早早病故,母亲李宸妃却也见不着。
所以他对亲人的照顾依旧有些私心,当然更多的是希望王家成为一个典型。
谁说外戚就一定会专权?谁说后族就会大红大紫?
只要把制度确定下来,外戚就是外戚,翻不起多大的风浪,国家的法度已经确立,便是尊贵的外戚也要尊法守法。
光靠遣回老家就能给世人以老实本分的印象了?
到了地方上照样能作威作福,赵祯可不希望外戚在地方上成为土皇帝的存在,如此还不如看在天子脚下来的方便。
他相信赵旭知道自己的用心,毕竟是自己的长子,赵祯对赵旭的了解非常透彻,这个孩子不是不聪明,就是太过重视规矩。
而规矩这东西向来是给人用来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