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的猜想和杨怀玉无关,他已经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其实这不是他想做的事情,而是王韵特意来函拜托他的,函件中说的很清楚,此事成与不成都和大军征伐无关。
但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战争之中无所不用其极,兵不厌诈,阻卜部乃是阻卜部盟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若非如此也不会用阻卜的名号。
若是阻卜部归顺大宋,不需要他们动手,只要袖手旁观死守窝鲁垛城便是给其他部族以压力,这不亚于在临战之时的反戈一击。
尽最大努力减少宋军的伤亡,这是参谋兵事院的头等大事,他们的看待战争的眼光和格局与武将完全不同,竭尽所能的施展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
赵祯曾经说过一句话:“若能减少军中伤亡,不违天道,手段无所顾也!”
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所以杨怀玉才费此功夫,他身为背嵬军主帅,自然也不愿看到麾下士兵伤亡惨重,现在有机会减少伤亡,不过是几句话的功夫,也无甚的关系。
但杨怀玉不知道,他的几句话却影响了整个草原的格局,也使得大宋这次对草原的用兵极其顺利,影响深远。
只不过大宋的离间计和草原上即将变天的事情对于契丹人来说却并不重要,他们现在有更为严峻的问题需要面对,粮食短缺。
这对大宋来说是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对于契丹来说却是生死攸关迫在眉睫。
大宋进攻临横府的时候,契丹人聪明的带着族人向北迁徙,到了巨母城之后张俭死前早早准备的存粮足够他们食用好久,虽然毕世杰也担心过粮食的问题,也在不断被的寻找出路,不过当时的契丹人有着西北大片的草原和部族支持,暂且没有问题。
何况边上还有一座静边城,但有一点毕世杰和萧挞里都没想到,静边城中也有着大量的契丹人,这些人都是早早就在草原上生活的契丹人,也有一部分是从燕云之地,中京道,西京道,以及临横府逃过来的,本打算追随宫帐过上好日子,可现在看来,巨母城中的皇家也是自身难保。
城池加上城外草原上的族帐人口近百万,虽然相比最多的时候六七百万的人口相距甚远,但草原上的部族以及许多汉人脱离了契丹的统治,人口锐减也是情理之中。
本来契丹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是靠强权维持的国家,在遇到外敌压力的时候分崩离析,外族溃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开始的时候契丹朝堂还为萧挞里的“英明决定”感到亲信,而现在他们却觉得过多的人口带来的是沉重的负担。
为了维护统治,又为了安定民心,契丹朝堂在巨母城和静边城中实行粮食公平供应,今年保证所有人有饭吃。
所以粮食消耗极快,完全超过了城中的储备,之前还好,契丹还能得到草原部族提供的粮食,但草原诸部已经厌弃了契丹的统治和高高在上。
部族自己想要脱离契丹的统治独立起来,尤其是西北的阻卜部族,他们联合起来与大宋对抗不是为了帮助契丹,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何况镇州,招州,防州,维州这西北四州原本都是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也有着大量的契丹人口,但这些州治早已名存实亡,当地的契丹人已经被各个部族接纳并融入其中。
相比他们的契丹血统,这些契丹人更加认可的是草原上部族的身份,很自然的站在了阻卜部盟的一边,而契丹在他们的眼中不过是一个衰落的部族而已,而且还是个被大宋时刻盯着的部族。
于是乎有些契丹人自己便隐藏下自己的身份,不愿和契丹再有任何瓜葛,其实这就是草原上同化的一种形式而已。
巨母城和静边城中的饥荒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百姓拥挤在这两座城池之中,原本附近草原上的契丹人也已经呆不下去了,只能向巨母城赶去,出于对皇帝的信任,他们相信女皇不会放着他们不管的。
还有一些人的想法是巨母城中一定有粮食,难道皇帝不要吃饭?而另一边的静边城也开始出现动荡,有些稍显富贵之家开始向巨母城而去,他们希望在那里能买到粮食。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痴心妄想,大宋对契丹进行了粮食禁运,而另一边的草原上却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战争,这是赵祯早就安排好的一步棋。
别以为赵祯就是闲着没事做的,他的思考往往要快契丹人一步,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放松对契丹的进攻,虽然在军事上的进攻停止了,可对于契丹其他地方的进攻却一刻也没有停下。
事实上对阻卜部盟的进攻就是在对契丹的进攻,在自己受到威胁的时候还会去想着为被人提供帮助吗?
自身难保之下,阻卜部盟对契丹的粮食援助便消失了,并且大宋在这段时间不断的以乌孤山为界限,尽可能的向北派出游骑,不是为了刺探情报和戍边,而是为了尽量拦截可能会出现的运输队伍。
最终还是如赵祯意料的那样,阻卜部盟并没有往契丹控制的巨母城方向运送食物,自顾不暇的时候谁还有空管别人?
如此一来大宋等于在进攻阻卜部盟的时候顺便切断了契丹人的补给,使得巨母城和静边城两座城池变为孤城。
这是赵祯从战略上的出发,否则也不会轻易对阻卜部盟用兵,更不会轻易的派出十万背嵬骑军,这是大宋最为精锐的机动力量,用来攻打草原上的不足没有什么,但没有必要出动这么多。
最好的办法是以草原战胜草原,投入少量的大宋骑兵,以北戍司军和贝尔军以及乌骨敌烈统军司三部草原骑兵为主力,有了大宋的武器装备加持,又有军功的鼓舞,相信阻卜部盟根本无法抵挡。
但赵祯调用背嵬军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希望练兵,背嵬骑军可谓是身经百战,在草原上战斗过,在高原上训练过,经历了燕云之战和之后北伐的大小战斗,唯独没有经历过长久在草原上的奔袭作战。
这一点是背嵬军的盲区,也是赵祯担心的地方,因为进攻契丹不能采用草原上的部族,并非是不信任,而是对朝野上下没有交代…………
但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战争之中无所不用其极,兵不厌诈,阻卜部乃是阻卜部盟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若非如此也不会用阻卜的名号。
若是阻卜部归顺大宋,不需要他们动手,只要袖手旁观死守窝鲁垛城便是给其他部族以压力,这不亚于在临战之时的反戈一击。
尽最大努力减少宋军的伤亡,这是参谋兵事院的头等大事,他们的看待战争的眼光和格局与武将完全不同,竭尽所能的施展另一个看不见的战场。
赵祯曾经说过一句话:“若能减少军中伤亡,不违天道,手段无所顾也!”
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所以杨怀玉才费此功夫,他身为背嵬军主帅,自然也不愿看到麾下士兵伤亡惨重,现在有机会减少伤亡,不过是几句话的功夫,也无甚的关系。
但杨怀玉不知道,他的几句话却影响了整个草原的格局,也使得大宋这次对草原的用兵极其顺利,影响深远。
只不过大宋的离间计和草原上即将变天的事情对于契丹人来说却并不重要,他们现在有更为严峻的问题需要面对,粮食短缺。
这对大宋来说是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对于契丹来说却是生死攸关迫在眉睫。
大宋进攻临横府的时候,契丹人聪明的带着族人向北迁徙,到了巨母城之后张俭死前早早准备的存粮足够他们食用好久,虽然毕世杰也担心过粮食的问题,也在不断被的寻找出路,不过当时的契丹人有着西北大片的草原和部族支持,暂且没有问题。
何况边上还有一座静边城,但有一点毕世杰和萧挞里都没想到,静边城中也有着大量的契丹人,这些人都是早早就在草原上生活的契丹人,也有一部分是从燕云之地,中京道,西京道,以及临横府逃过来的,本打算追随宫帐过上好日子,可现在看来,巨母城中的皇家也是自身难保。
城池加上城外草原上的族帐人口近百万,虽然相比最多的时候六七百万的人口相距甚远,但草原上的部族以及许多汉人脱离了契丹的统治,人口锐减也是情理之中。
本来契丹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是靠强权维持的国家,在遇到外敌压力的时候分崩离析,外族溃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开始的时候契丹朝堂还为萧挞里的“英明决定”感到亲信,而现在他们却觉得过多的人口带来的是沉重的负担。
为了维护统治,又为了安定民心,契丹朝堂在巨母城和静边城中实行粮食公平供应,今年保证所有人有饭吃。
所以粮食消耗极快,完全超过了城中的储备,之前还好,契丹还能得到草原部族提供的粮食,但草原诸部已经厌弃了契丹的统治和高高在上。
部族自己想要脱离契丹的统治独立起来,尤其是西北的阻卜部族,他们联合起来与大宋对抗不是为了帮助契丹,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何况镇州,招州,防州,维州这西北四州原本都是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也有着大量的契丹人口,但这些州治早已名存实亡,当地的契丹人已经被各个部族接纳并融入其中。
相比他们的契丹血统,这些契丹人更加认可的是草原上部族的身份,很自然的站在了阻卜部盟的一边,而契丹在他们的眼中不过是一个衰落的部族而已,而且还是个被大宋时刻盯着的部族。
于是乎有些契丹人自己便隐藏下自己的身份,不愿和契丹再有任何瓜葛,其实这就是草原上同化的一种形式而已。
巨母城和静边城中的饥荒已经开始出现,大量的百姓拥挤在这两座城池之中,原本附近草原上的契丹人也已经呆不下去了,只能向巨母城赶去,出于对皇帝的信任,他们相信女皇不会放着他们不管的。
还有一些人的想法是巨母城中一定有粮食,难道皇帝不要吃饭?而另一边的静边城也开始出现动荡,有些稍显富贵之家开始向巨母城而去,他们希望在那里能买到粮食。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痴心妄想,大宋对契丹进行了粮食禁运,而另一边的草原上却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战争,这是赵祯早就安排好的一步棋。
别以为赵祯就是闲着没事做的,他的思考往往要快契丹人一步,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放松对契丹的进攻,虽然在军事上的进攻停止了,可对于契丹其他地方的进攻却一刻也没有停下。
事实上对阻卜部盟的进攻就是在对契丹的进攻,在自己受到威胁的时候还会去想着为被人提供帮助吗?
自身难保之下,阻卜部盟对契丹的粮食援助便消失了,并且大宋在这段时间不断的以乌孤山为界限,尽可能的向北派出游骑,不是为了刺探情报和戍边,而是为了尽量拦截可能会出现的运输队伍。
最终还是如赵祯意料的那样,阻卜部盟并没有往契丹控制的巨母城方向运送食物,自顾不暇的时候谁还有空管别人?
如此一来大宋等于在进攻阻卜部盟的时候顺便切断了契丹人的补给,使得巨母城和静边城两座城池变为孤城。
这是赵祯从战略上的出发,否则也不会轻易对阻卜部盟用兵,更不会轻易的派出十万背嵬骑军,这是大宋最为精锐的机动力量,用来攻打草原上的不足没有什么,但没有必要出动这么多。
最好的办法是以草原战胜草原,投入少量的大宋骑兵,以北戍司军和贝尔军以及乌骨敌烈统军司三部草原骑兵为主力,有了大宋的武器装备加持,又有军功的鼓舞,相信阻卜部盟根本无法抵挡。
但赵祯调用背嵬军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希望练兵,背嵬骑军可谓是身经百战,在草原上战斗过,在高原上训练过,经历了燕云之战和之后北伐的大小战斗,唯独没有经历过长久在草原上的奔袭作战。
这一点是背嵬军的盲区,也是赵祯担心的地方,因为进攻契丹不能采用草原上的部族,并非是不信任,而是对朝野上下没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