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见过太后,见过陛下!”
武清伯虽说是泥瓦匠出身,但成为帝国显贵多年,耳濡目染之下,也知道了规矩,在李太后和朱翊钧面前也知道要有人臣之礼。
“爹爹,这么晚进宫,是为何事?”李太后这时候问了一句。
“原也不敢来打扰太后,只是最近因在胜业坊新建了园子,如今家里人口又多,而户部发的俸银竟没有一次是足色的,全拿些宝钞胡椒粉充数,臣少不得只能来找您借些银子,先把眼前的‘饥荒’度过去,等秋后收了租子再还回来。”
武清伯回了后,就低埋下了头,明显是因为借银子的次数多了有些不好意思。
当然。
当爹的管女儿借银子自然不是借的意思,而是要的意思。
朱翊钧在一旁不由得暗自笑了起来,他没想到自己这外公又是来要银子的,在他记忆里,每年自己这外公都得要几回银子回去。
不过。
朱翊钧也很理解,毕竟大明朝的官俸本来就低,再加上中央财政从来就没宽裕过,基本上勋戚官员的俸禄就没足额足色发放过。
所以,靠俸禄过活的话,没几个勋戚官员活得滋润,自己这外公也是一样,除了找皇室要银子外,最后还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和一个叫邵大侠的人勾结,通过王崇古的关系,拿到价值二十万两的军队棉衣的订单,结果只给邵大侠五万两制作棉衣,而自己独吞十五万两,结果因为棉衣质量太差而东窗事发,落得个坏名声。
李太后明显有些不喜,也不是舍不得,而是皇家日子也不好过,毕竟整个帝国都是寅吃卯粮,但李太后也不好真拒绝了自己父亲,只问道:“爹爹打算借多少?”
“一万两,有没有?”
武清伯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李太后眉头一皱:“爹爹缘何又要借这么多银子?”
“你不让臣占民田,又不让臣找下面的官员要银子,臣只能找你们借了,不然能怎么办,人家诚意伯刘家住的是三千亩的园子,新江伯谭家更是新建了五千亩的大园子,我好歹也是大明国丈,就换个一千亩的园子,想找您这个女儿借点钱就不行吗,您和外孙富有天下,总不至于这一万两银子都舍不得吧。”
武清伯有些委屈地说道。
“爹爹这话,哀家可不赞同,爹爹当年也是穷苦老百姓出身,干了半辈子的泥瓦匠,应该也知道皇家要是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话,穷苦百姓就会逃荒就会饿死,爹爹当年也不是没遭过这罪!如今富贵了,就想着一味索取,可哀家和您外孙可还不敢一味索取,这天下百姓够苦了,再索取下去,大明就会亡,那个时候爹爹也不是什么国丈了!”
李太后一番大道理驳斥的武清伯面红耳赤,只色厉内荏道:“这,这,这谁一味索取了,臣也只是借一万两银子而已,又不是不还,又不是夺占民田,你是念佛的,难道你爹爹就不信菩萨吗?!”
武清伯见要不到银子,只得告辞而去。
“母后,儿臣送送外公!”
朱翊钧这时候忙追了出来:“外公!等等朕!”
武清伯忙站住了脚:“陛下!”
“外公别生母后的气,您也知道,每年太仓亏损上百万两银子,皇家还得拿內帑贴补,所以,皇家也不是很宽裕,母后要是有不可能不帮你的!”
朱翊钧劝道。
“臣也知道,要是这天下最富的还是江南和山西两地的土财主,他们连地窖里都堆满了银子,反而像我们这样的皇亲国戚外表看着风光,却都数着米下锅,如今她不肯借,臣也没法子,少不得卖些田。”
武清伯叹口气说道。
“外公不必说这些丧气话,这江南和山西的土财主那是因为经商发的财,我们也可以经商,他们是官商勾结,我们可是皇商,真要做生意,哪有他们发财的地方。”
朱翊钧倒是希望武清伯经商,虽说也难免仗势欺人,但至少活跃了商品经济,不用像大多数权贵士绅一样,侵吞民田而加重土地兼并现象,甚至加强了小农经济的顽固性。
“臣自然也知道,可一来不知道如何经商,二来那些御史言官们盯得紧,他们文官做买卖经商没什么,可臣要是做,就是外戚经商,与民争利!”
武清伯叹气道。
“外公怕什么,管他什么官,都是朕的臣子,到时候他们真要告状,外孙自然是站在你这一边的,而且外孙也想经商赚些银子,到时候外公和朕合作经商,外公你就做大明皇商,他们最多嘴上骂骂而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朱翊钧虽说是皇帝,富有四海,但內帑都控制在李太后和太监们手里,他这个皇帝是没法随便支用的,所以,他也一直想有自己的小金库,而眼下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大明也已进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经商无疑是来钱最快的行当,他自然也想经商牟利。
武清伯明显有些心动,但一想到自己女儿,还是不由得说道:“算了吧,要是让文官们把这事捅到你母后那里,臣又得挨骂。”
“外公,我们又不亲自出面做生意,文官们哪里查的出实证!”
朱翊钧这么一说,武清伯才点了点头:“陛下说的是!可做什么生意,臣一时却想不到。”
“这个不急,朕也会回去想想,到时候我们再商议商议,这件事,外公可要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哦!”
武清伯点了点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这个十岁小外孙居然有做生意赚钱的想法。
“对了,外公,朕刚才听您说您现在住在胜业坊?到时候,您去打听一下,有没有一个叫二丫的女孩,能帮就帮一下!”
朱翊钧说后就送武清伯出了东华门。
张宏一直在身后紧紧地跟着,不过,朱翊钧却发现张宏还是很识趣地和自己保持了一段距离,没有刻意来听自己和武清伯的对话,朱翊钧对此很是满意,因为这说明张宏与冯保不一样,知道安分守己,而不是做太后的眼线。
武清伯虽说是泥瓦匠出身,但成为帝国显贵多年,耳濡目染之下,也知道了规矩,在李太后和朱翊钧面前也知道要有人臣之礼。
“爹爹,这么晚进宫,是为何事?”李太后这时候问了一句。
“原也不敢来打扰太后,只是最近因在胜业坊新建了园子,如今家里人口又多,而户部发的俸银竟没有一次是足色的,全拿些宝钞胡椒粉充数,臣少不得只能来找您借些银子,先把眼前的‘饥荒’度过去,等秋后收了租子再还回来。”
武清伯回了后,就低埋下了头,明显是因为借银子的次数多了有些不好意思。
当然。
当爹的管女儿借银子自然不是借的意思,而是要的意思。
朱翊钧在一旁不由得暗自笑了起来,他没想到自己这外公又是来要银子的,在他记忆里,每年自己这外公都得要几回银子回去。
不过。
朱翊钧也很理解,毕竟大明朝的官俸本来就低,再加上中央财政从来就没宽裕过,基本上勋戚官员的俸禄就没足额足色发放过。
所以,靠俸禄过活的话,没几个勋戚官员活得滋润,自己这外公也是一样,除了找皇室要银子外,最后还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和一个叫邵大侠的人勾结,通过王崇古的关系,拿到价值二十万两的军队棉衣的订单,结果只给邵大侠五万两制作棉衣,而自己独吞十五万两,结果因为棉衣质量太差而东窗事发,落得个坏名声。
李太后明显有些不喜,也不是舍不得,而是皇家日子也不好过,毕竟整个帝国都是寅吃卯粮,但李太后也不好真拒绝了自己父亲,只问道:“爹爹打算借多少?”
“一万两,有没有?”
武清伯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李太后眉头一皱:“爹爹缘何又要借这么多银子?”
“你不让臣占民田,又不让臣找下面的官员要银子,臣只能找你们借了,不然能怎么办,人家诚意伯刘家住的是三千亩的园子,新江伯谭家更是新建了五千亩的大园子,我好歹也是大明国丈,就换个一千亩的园子,想找您这个女儿借点钱就不行吗,您和外孙富有天下,总不至于这一万两银子都舍不得吧。”
武清伯有些委屈地说道。
“爹爹这话,哀家可不赞同,爹爹当年也是穷苦老百姓出身,干了半辈子的泥瓦匠,应该也知道皇家要是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话,穷苦百姓就会逃荒就会饿死,爹爹当年也不是没遭过这罪!如今富贵了,就想着一味索取,可哀家和您外孙可还不敢一味索取,这天下百姓够苦了,再索取下去,大明就会亡,那个时候爹爹也不是什么国丈了!”
李太后一番大道理驳斥的武清伯面红耳赤,只色厉内荏道:“这,这,这谁一味索取了,臣也只是借一万两银子而已,又不是不还,又不是夺占民田,你是念佛的,难道你爹爹就不信菩萨吗?!”
武清伯见要不到银子,只得告辞而去。
“母后,儿臣送送外公!”
朱翊钧这时候忙追了出来:“外公!等等朕!”
武清伯忙站住了脚:“陛下!”
“外公别生母后的气,您也知道,每年太仓亏损上百万两银子,皇家还得拿內帑贴补,所以,皇家也不是很宽裕,母后要是有不可能不帮你的!”
朱翊钧劝道。
“臣也知道,要是这天下最富的还是江南和山西两地的土财主,他们连地窖里都堆满了银子,反而像我们这样的皇亲国戚外表看着风光,却都数着米下锅,如今她不肯借,臣也没法子,少不得卖些田。”
武清伯叹口气说道。
“外公不必说这些丧气话,这江南和山西的土财主那是因为经商发的财,我们也可以经商,他们是官商勾结,我们可是皇商,真要做生意,哪有他们发财的地方。”
朱翊钧倒是希望武清伯经商,虽说也难免仗势欺人,但至少活跃了商品经济,不用像大多数权贵士绅一样,侵吞民田而加重土地兼并现象,甚至加强了小农经济的顽固性。
“臣自然也知道,可一来不知道如何经商,二来那些御史言官们盯得紧,他们文官做买卖经商没什么,可臣要是做,就是外戚经商,与民争利!”
武清伯叹气道。
“外公怕什么,管他什么官,都是朕的臣子,到时候他们真要告状,外孙自然是站在你这一边的,而且外孙也想经商赚些银子,到时候外公和朕合作经商,外公你就做大明皇商,他们最多嘴上骂骂而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朱翊钧虽说是皇帝,富有四海,但內帑都控制在李太后和太监们手里,他这个皇帝是没法随便支用的,所以,他也一直想有自己的小金库,而眼下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大明也已进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经商无疑是来钱最快的行当,他自然也想经商牟利。
武清伯明显有些心动,但一想到自己女儿,还是不由得说道:“算了吧,要是让文官们把这事捅到你母后那里,臣又得挨骂。”
“外公,我们又不亲自出面做生意,文官们哪里查的出实证!”
朱翊钧这么一说,武清伯才点了点头:“陛下说的是!可做什么生意,臣一时却想不到。”
“这个不急,朕也会回去想想,到时候我们再商议商议,这件事,外公可要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哦!”
武清伯点了点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这个十岁小外孙居然有做生意赚钱的想法。
“对了,外公,朕刚才听您说您现在住在胜业坊?到时候,您去打听一下,有没有一个叫二丫的女孩,能帮就帮一下!”
朱翊钧说后就送武清伯出了东华门。
张宏一直在身后紧紧地跟着,不过,朱翊钧却发现张宏还是很识趣地和自己保持了一段距离,没有刻意来听自己和武清伯的对话,朱翊钧对此很是满意,因为这说明张宏与冯保不一样,知道安分守己,而不是做太后的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