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请托,为人办事。应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切记不可强为。
譬如今日朝议。从始至终,曹氏父子,皆未替刘表,只言片语。甚至董侯亲口追问,曹嵩亦避而不答。深谙此道也。
实则,荆州别驾蒯越,早与曹氏父子,达成默契。
只需求得“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惟其所裁”。刘表必投桃报李,与曹操结盟,共进退。
毕竟甄都,非曹氏父子一言堂。上公之争,关东尽知。唯恐曹嵩力有不逮,荆州别驾蒯越又与骠骑将军董重,执金吾王斌,暗通曲款。二家联手,当可扭转乾坤,力压王太师一系。
更有甚者。刘表大力疏通汉水航道,重筑樊、邓二城。与上庸往来密切。闻汉中史侯,亦常遣使往来荆州。
天子都甄,刘表虽遣使贡献,然又与汉中史侯相结。治中邓义(羲)屡次劝谏,表不听,答义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汉室,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独何怪乎?”
谓“内不失贡职”,言指臣服甄都,四时贡献,不失臣节。
又谓“外不背汉室”,言指与汉中史侯,同属宗亲,于家国天下,往来帮衬,亦是分内之事。
邓义辞疾而退,终(刘)表之世,不为其仕。稍后流离于江东,与袁忠、袁沛、桓邵、桓晔等人为友? 待袁绍攻略江东? 与袁忠、袁沛、桓邵、桓晔等人,一同出仕合肥侯。
两头下注,又岂止刘表一人。
今? 天下三分? 群雄并起。又有何人能言? 稳操胜券。便是陈王宠,亦与袁术、吕布? 甚至蓟王? 或明或暗? 兼有盟约傍身。
关东乱局? 可窥一斑。
小沛,车骑将军营。
彭城相王盖长史刘优,去而复返。
吕布亲出相迎,共入大帐。
宾主落座。吕布笑问:“子良且说? 王相何所言?”
“回禀将军,明公言,厉兵秣马? 三月之中? 必有用武之处。”
“哦?”吕布一愣。这便看向陈宫。本以为彭城相王盖? 不过暗中行事,必无所作为。岂料竟定下三月之期。
电光石火,陈宫似有所悟:“莫非,王太师,果迁旧都乎。”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
刘优慨叹:“公台果称足智。”
“敢问子良? 此乃王相之意,还是太师之意。”陈宫急忙追问。
“明公岂能违命?”言下之意,必是奉命行事。彭城相王盖,乃王太师长子。于公于私,必是奉太师之命。
四目相对,张邈心领神会。遂请刘优,别帐休息。
待张邈重入中帐。陈宫已厘清思路:“闻刘表遣别驾蒯越,甄都上计,至今未归。再思彭城相王盖行事。甄都上公之争,恐难善终。”
陈宫足智多谋。帐内众人,无不言听计从。
主簿张邈求问:“公台且明言。”
“某(我)以为,刘表欲与曹氏暗结同盟。故王太师遣子,与我(方)结盟。甄都天子,已敕令奋武将军公孙瓒,攻略淮南,欲逐袁术。若将军(吕布)趁机起兵。甄都无人可用,必遣曹孟德,引军对垒。时甄都空虚,此时朝廷西迁,曹氏追之不及。”
“武威将军公孙度。”张邈幡然醒悟。
先前,王允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命公孙二雄,将兵入兖。拱卫甄都天子。以均曹操之势。时,公孙二雄,领兵初至。人生地不熟,根基尚浅,不敢妄动。今已扼固,甄都内外。朝廷百官,大汉天子,皆稳如泰山。正当大用。
“如此说来,王太师遣公孙瓒南下,乃轻敌之计也。”吕布亦有所悟。
“时人皆知贾文和,破羌连环计。却不知王太师,亦惯用之。”陈宫眼中一闪精光:“曹孟德虽有荀文若、程仲德,恐亦未可尽知也。”
此便是连环计的高妙之处:环环相扣,貌似无害。
八厨之张邈,却难免生疑:“王太师,若欲强为,只需蓟王一声令下。曹太保,岂敢阻拦。何必暗中行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略作思量,陈宫言道:“必是太师朋党,暗中谋划。”
“不其侯伏完。”张邈灵光一现。换言之,此事,王太师恐尚未知晓。
“伏完沉深有大度,乃阳安长公主夫。进出宫闱,为天子所(信)赖。”言及此处,陈宫一声长叹:“必是天子不欲(迁都)。”
不愧足智多谋,陈公台(注1)。竟窥破时局。
张邈信服,潸然泪下:“王太师,忠臣谒诚,义士厉节。汉室忠臣,必不欺君。”
“见甄都势危,太师恐为曹氏所害。故伏完暗中设谋,遣彭城相王盖,引将军为外援也。”陈宫慨叹。
“太师与我有大恩,某必救之。”吕布指天为誓。
蓟王宫,灵辉殿。
陈国主薄梁习,入宫觐见。
“下臣,拜见王上。”
“主薄免礼,赐座。”今日无朝,蓟王破例接见。
“谢王上。”梁习称谢落座。
“主簿,所为何来。”蓟王先问。
“国书在此,请王上一观。”当面献书,必有隐情。
由中书令赵娥接过。白绢一卷,轻如无物,异味全无,必无埋伏。饶是如此,赵娥亦不敢怠慢。取琉璃盘并琉璃罩盛之。而后奉书王座前,摇动承下机关,国书于罩中徐徐展开。
蓟王居高下看,一目了然。
陈王宠,以两汉谶言开篇:“孤闻,‘代汉者,宗王也’。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兴,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藩卫也。往者天下崩乱,群凶豪起,颠越跋扈之险,不可忍言。
蓟王奋身出命,以徇其难,诛篡盗之逆,灭黄巾贼乱,殄夷首逆,芟拨荒秽,沐浴霜露,历经三帝,二十馀载,书契以来,未有若此功者。
逮至汉兴,佐命之臣,张耳、吴芮,其功至薄,亦连城开地,南面称孤。此皆明君达主行之于上,贤臣圣宰受之于下。然则蓟国之封,九锡之荣,况于旧赏,犹怀玉而被褐也(改摘自《劝进魏公》)……”
“愿献传国玉玺,助蓟王登基为帝,汉室三兴。”
譬如今日朝议。从始至终,曹氏父子,皆未替刘表,只言片语。甚至董侯亲口追问,曹嵩亦避而不答。深谙此道也。
实则,荆州别驾蒯越,早与曹氏父子,达成默契。
只需求得“并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惟其所裁”。刘表必投桃报李,与曹操结盟,共进退。
毕竟甄都,非曹氏父子一言堂。上公之争,关东尽知。唯恐曹嵩力有不逮,荆州别驾蒯越又与骠骑将军董重,执金吾王斌,暗通曲款。二家联手,当可扭转乾坤,力压王太师一系。
更有甚者。刘表大力疏通汉水航道,重筑樊、邓二城。与上庸往来密切。闻汉中史侯,亦常遣使往来荆州。
天子都甄,刘表虽遣使贡献,然又与汉中史侯相结。治中邓义(羲)屡次劝谏,表不听,答义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汉室,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独何怪乎?”
谓“内不失贡职”,言指臣服甄都,四时贡献,不失臣节。
又谓“外不背汉室”,言指与汉中史侯,同属宗亲,于家国天下,往来帮衬,亦是分内之事。
邓义辞疾而退,终(刘)表之世,不为其仕。稍后流离于江东,与袁忠、袁沛、桓邵、桓晔等人为友? 待袁绍攻略江东? 与袁忠、袁沛、桓邵、桓晔等人,一同出仕合肥侯。
两头下注,又岂止刘表一人。
今? 天下三分? 群雄并起。又有何人能言? 稳操胜券。便是陈王宠,亦与袁术、吕布? 甚至蓟王? 或明或暗? 兼有盟约傍身。
关东乱局? 可窥一斑。
小沛,车骑将军营。
彭城相王盖长史刘优,去而复返。
吕布亲出相迎,共入大帐。
宾主落座。吕布笑问:“子良且说? 王相何所言?”
“回禀将军,明公言,厉兵秣马? 三月之中? 必有用武之处。”
“哦?”吕布一愣。这便看向陈宫。本以为彭城相王盖? 不过暗中行事,必无所作为。岂料竟定下三月之期。
电光石火,陈宫似有所悟:“莫非,王太师,果迁旧都乎。”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
刘优慨叹:“公台果称足智。”
“敢问子良? 此乃王相之意,还是太师之意。”陈宫急忙追问。
“明公岂能违命?”言下之意,必是奉命行事。彭城相王盖,乃王太师长子。于公于私,必是奉太师之命。
四目相对,张邈心领神会。遂请刘优,别帐休息。
待张邈重入中帐。陈宫已厘清思路:“闻刘表遣别驾蒯越,甄都上计,至今未归。再思彭城相王盖行事。甄都上公之争,恐难善终。”
陈宫足智多谋。帐内众人,无不言听计从。
主簿张邈求问:“公台且明言。”
“某(我)以为,刘表欲与曹氏暗结同盟。故王太师遣子,与我(方)结盟。甄都天子,已敕令奋武将军公孙瓒,攻略淮南,欲逐袁术。若将军(吕布)趁机起兵。甄都无人可用,必遣曹孟德,引军对垒。时甄都空虚,此时朝廷西迁,曹氏追之不及。”
“武威将军公孙度。”张邈幡然醒悟。
先前,王允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命公孙二雄,将兵入兖。拱卫甄都天子。以均曹操之势。时,公孙二雄,领兵初至。人生地不熟,根基尚浅,不敢妄动。今已扼固,甄都内外。朝廷百官,大汉天子,皆稳如泰山。正当大用。
“如此说来,王太师遣公孙瓒南下,乃轻敌之计也。”吕布亦有所悟。
“时人皆知贾文和,破羌连环计。却不知王太师,亦惯用之。”陈宫眼中一闪精光:“曹孟德虽有荀文若、程仲德,恐亦未可尽知也。”
此便是连环计的高妙之处:环环相扣,貌似无害。
八厨之张邈,却难免生疑:“王太师,若欲强为,只需蓟王一声令下。曹太保,岂敢阻拦。何必暗中行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略作思量,陈宫言道:“必是太师朋党,暗中谋划。”
“不其侯伏完。”张邈灵光一现。换言之,此事,王太师恐尚未知晓。
“伏完沉深有大度,乃阳安长公主夫。进出宫闱,为天子所(信)赖。”言及此处,陈宫一声长叹:“必是天子不欲(迁都)。”
不愧足智多谋,陈公台(注1)。竟窥破时局。
张邈信服,潸然泪下:“王太师,忠臣谒诚,义士厉节。汉室忠臣,必不欺君。”
“见甄都势危,太师恐为曹氏所害。故伏完暗中设谋,遣彭城相王盖,引将军为外援也。”陈宫慨叹。
“太师与我有大恩,某必救之。”吕布指天为誓。
蓟王宫,灵辉殿。
陈国主薄梁习,入宫觐见。
“下臣,拜见王上。”
“主薄免礼,赐座。”今日无朝,蓟王破例接见。
“谢王上。”梁习称谢落座。
“主簿,所为何来。”蓟王先问。
“国书在此,请王上一观。”当面献书,必有隐情。
由中书令赵娥接过。白绢一卷,轻如无物,异味全无,必无埋伏。饶是如此,赵娥亦不敢怠慢。取琉璃盘并琉璃罩盛之。而后奉书王座前,摇动承下机关,国书于罩中徐徐展开。
蓟王居高下看,一目了然。
陈王宠,以两汉谶言开篇:“孤闻,‘代汉者,宗王也’。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兴,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藩卫也。往者天下崩乱,群凶豪起,颠越跋扈之险,不可忍言。
蓟王奋身出命,以徇其难,诛篡盗之逆,灭黄巾贼乱,殄夷首逆,芟拨荒秽,沐浴霜露,历经三帝,二十馀载,书契以来,未有若此功者。
逮至汉兴,佐命之臣,张耳、吴芮,其功至薄,亦连城开地,南面称孤。此皆明君达主行之于上,贤臣圣宰受之于下。然则蓟国之封,九锡之荣,况于旧赏,犹怀玉而被褐也(改摘自《劝进魏公》)……”
“愿献传国玉玺,助蓟王登基为帝,汉室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