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小小年纪,董侯竟能窥破天机。
许便是所谓“旁观者清”。
事实上,无论董重还是张济。皆各有图谋。
依董重之意,杀王允、诛吕布,既为除董侯左右双臂,清君侧亦为胁之以威。而后独掌大权,“奉天子以令不臣”。事后蓟王怪罪,弃张济等凉州武臣,亦不足为惜。
而就张济而言,事成之后,杀董重亦是必然。甘冒夷三族之风险,提头造反,岂能只为他人做嫁衣。待王允、吕布并董重,悉数伏诛。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为防蓟王传檄天下,扶立史侯重登大位,大赦天下,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反观关东群雄。袁绍、曹操、乃至孙坚,亦各有所图,并不相同。
一言蔽之,各怀鬼胎。
或又有人问,终归一人之下,总有掣肘,何不自立山头。
史上袁术,便是例证。更何况,时下蓟王大汉一藩,统御百万大军。攻无道而伐不义,福莫大焉。
需时刻铭记。大汉家、国、天下,三级封建体制:天下最大,而后为国,其次为家。与之对应,皇权、王权、侯权。
蓟王威震天下,总王权之极。亦不免,三权居中,屈居次席。
时至今日。普天之下,能制衡蓟王者,唯汉家天子。故无论何人,皆不敢不奉天子。此便是所谓大义。失去天子蒙荫,皇权遮蔽。暴露于王权之下。即刻大祸临头,生死不过旦夕。
此亦可唤做礼法,或称道义。
《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五志立典(著书立传),道义为先。
后世如何,暂且不论。此便是时下,最大的操守,亦是最大的规矩。无可幸免。
又有天生不凡,知前后五百年者,不服:某可例外乎?
且先看王莽。而后扪心自问:某比(王)莽何如?
双传奇难度下。不先入乡随俗,洞悉天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上来便强点科技树,逆天而行,活不过三集。论《明主的养成》前,先学《穿越众自我修养手册》并《异世求生指南》(注1)。
知微见著。
蓟王假陪葬王陵,除占地之危。足见一斑。诸如《二十等爵》、《圩田制》、《寄舱劵》、《寄田券》……笔笔皆有所出,刨根皆有来由。
看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蓟王皆是在前人种种举措之上,再行革新。实则不然。
如此,继往开来,传承有序。又有何人见疑?
言归正传。
城门校尉赵延,严防死守。不料张济背后一击。门卒非死即伤,门候非逃既降,十二城门先后陷落,被付之一炬。
张济“病急乱投医”。以为史夫人授意,乃为放上林军入城相助。看似亦如此。实则,乃是向关东群雄,通风报信。
合肥侯并史侯,暗中结盟,早有默契。欲平分天下。
郭汜、樊稠,领八千上林军,蜂拥入城。与张济北军五校,合兵一处。
“如何?”二人异口同声。
“王允、吕布,固守南宫,急切间,断难攻下。”张济先答。
“陛下何在?”郭汜又问。
“陛下亦在宫中。”张济又答。
“大将军有令,只清君侧。”郭汜亦杀红眼:“若王允、吕布,胁迫天子,如之奈何。”
张济却不说破:“先破南宫,再言其他。”
“也好。”眼看天光大亮,郭汜这便言道:“你我各攻一门,(玉堂)殿前合兵。”
“好。”
城西上林苑。
趁郭汜、樊稠倾巢而出,苑中大营空虚之际。曹操引军奇袭,兵不血刃,占据此地。而后内松外紧。逼问通传号令,又命斥候更换营中衣甲,往来游弋,警备周遭。
“报。”不等清点完辎重粮草,便有斥候来报:“洛阳四门火起,上林军已入城中。”
“二宫如何。”曹操遂问。
“北宫今为张济所据,正于李傕等人,攻打南宫。”
“南宫尚余多少守军。”曹操又问。
“许有数千之众。”斥候答曰:“城中细作言,先前羽林并虎贲,亦起冲突。皆有死伤。”
“必是羽林中郎将,李傕兵乱。”曹操言道:“内外夹攻,南宫恐难保全。”
“明公当速决。”夏侯渊劝道。
“妙才莫急。”曹操笑道:“主簿早有妙计。只需依计行事,此行必不会空手而还。”
“喏。”
见夏侯渊来看,夏侯惇又进言道:“城门大火,烟柱冲霄,百里可见。料想此时,袁绍已破旋门关。轻车半日可达。若被其争先……”
“元让多虑也。”曹操笑道:“袁绍乃我好友。其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实不足为惧。”
夏侯渊疑道:“既‘见利忘命’,今洛阳内乱,四门大开,正是取利之机也。明公,因何无惧?”
“小利忘命,大事惜身。”曹操笑道:“今为关东盟主,兹事体大,岂不惜身。”
“原来如此。”二人拜服。
言及此处,曹操又叹道:“袁绍出身名门。关东豪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乃据土人雄(注2)也。”
言罢,忽听二崤城,号角雄浑。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又不出主簿所料也。”
旌旗蔽日,山门大开。
军门都尉华雄,领王骑五百为先锋。
稍后八校各领精锐,鱼贯下山。入城驰援。
沿途乱军,不敢与敌。望风逃窜。
华雄一马当先,攻入万岁坞。先救王允家小,命人护送上山。又拨马入城,解南宫之危。
便在此时,猛虎孙坚,领麾下千骑,亦由东向西,奔冲入城。
张济等人,眼看败局已定。
不料前方将士高呼:“宫门已破!”
“妙极!”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张济一声令下:“诛王吕、清君侧!”
“诛王吕、清君侧!”
五校并上林军,蜂拥入宫。
“不杀西凉人!”羽林中郎将李傕,亦奋起反击。
许便是所谓“旁观者清”。
事实上,无论董重还是张济。皆各有图谋。
依董重之意,杀王允、诛吕布,既为除董侯左右双臂,清君侧亦为胁之以威。而后独掌大权,“奉天子以令不臣”。事后蓟王怪罪,弃张济等凉州武臣,亦不足为惜。
而就张济而言,事成之后,杀董重亦是必然。甘冒夷三族之风险,提头造反,岂能只为他人做嫁衣。待王允、吕布并董重,悉数伏诛。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为防蓟王传檄天下,扶立史侯重登大位,大赦天下,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反观关东群雄。袁绍、曹操、乃至孙坚,亦各有所图,并不相同。
一言蔽之,各怀鬼胎。
或又有人问,终归一人之下,总有掣肘,何不自立山头。
史上袁术,便是例证。更何况,时下蓟王大汉一藩,统御百万大军。攻无道而伐不义,福莫大焉。
需时刻铭记。大汉家、国、天下,三级封建体制:天下最大,而后为国,其次为家。与之对应,皇权、王权、侯权。
蓟王威震天下,总王权之极。亦不免,三权居中,屈居次席。
时至今日。普天之下,能制衡蓟王者,唯汉家天子。故无论何人,皆不敢不奉天子。此便是所谓大义。失去天子蒙荫,皇权遮蔽。暴露于王权之下。即刻大祸临头,生死不过旦夕。
此亦可唤做礼法,或称道义。
《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五志立典(著书立传),道义为先。
后世如何,暂且不论。此便是时下,最大的操守,亦是最大的规矩。无可幸免。
又有天生不凡,知前后五百年者,不服:某可例外乎?
且先看王莽。而后扪心自问:某比(王)莽何如?
双传奇难度下。不先入乡随俗,洞悉天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上来便强点科技树,逆天而行,活不过三集。论《明主的养成》前,先学《穿越众自我修养手册》并《异世求生指南》(注1)。
知微见著。
蓟王假陪葬王陵,除占地之危。足见一斑。诸如《二十等爵》、《圩田制》、《寄舱劵》、《寄田券》……笔笔皆有所出,刨根皆有来由。
看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蓟王皆是在前人种种举措之上,再行革新。实则不然。
如此,继往开来,传承有序。又有何人见疑?
言归正传。
城门校尉赵延,严防死守。不料张济背后一击。门卒非死即伤,门候非逃既降,十二城门先后陷落,被付之一炬。
张济“病急乱投医”。以为史夫人授意,乃为放上林军入城相助。看似亦如此。实则,乃是向关东群雄,通风报信。
合肥侯并史侯,暗中结盟,早有默契。欲平分天下。
郭汜、樊稠,领八千上林军,蜂拥入城。与张济北军五校,合兵一处。
“如何?”二人异口同声。
“王允、吕布,固守南宫,急切间,断难攻下。”张济先答。
“陛下何在?”郭汜又问。
“陛下亦在宫中。”张济又答。
“大将军有令,只清君侧。”郭汜亦杀红眼:“若王允、吕布,胁迫天子,如之奈何。”
张济却不说破:“先破南宫,再言其他。”
“也好。”眼看天光大亮,郭汜这便言道:“你我各攻一门,(玉堂)殿前合兵。”
“好。”
城西上林苑。
趁郭汜、樊稠倾巢而出,苑中大营空虚之际。曹操引军奇袭,兵不血刃,占据此地。而后内松外紧。逼问通传号令,又命斥候更换营中衣甲,往来游弋,警备周遭。
“报。”不等清点完辎重粮草,便有斥候来报:“洛阳四门火起,上林军已入城中。”
“二宫如何。”曹操遂问。
“北宫今为张济所据,正于李傕等人,攻打南宫。”
“南宫尚余多少守军。”曹操又问。
“许有数千之众。”斥候答曰:“城中细作言,先前羽林并虎贲,亦起冲突。皆有死伤。”
“必是羽林中郎将,李傕兵乱。”曹操言道:“内外夹攻,南宫恐难保全。”
“明公当速决。”夏侯渊劝道。
“妙才莫急。”曹操笑道:“主簿早有妙计。只需依计行事,此行必不会空手而还。”
“喏。”
见夏侯渊来看,夏侯惇又进言道:“城门大火,烟柱冲霄,百里可见。料想此时,袁绍已破旋门关。轻车半日可达。若被其争先……”
“元让多虑也。”曹操笑道:“袁绍乃我好友。其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实不足为惧。”
夏侯渊疑道:“既‘见利忘命’,今洛阳内乱,四门大开,正是取利之机也。明公,因何无惧?”
“小利忘命,大事惜身。”曹操笑道:“今为关东盟主,兹事体大,岂不惜身。”
“原来如此。”二人拜服。
言及此处,曹操又叹道:“袁绍出身名门。关东豪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乃据土人雄(注2)也。”
言罢,忽听二崤城,号角雄浑。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又不出主簿所料也。”
旌旗蔽日,山门大开。
军门都尉华雄,领王骑五百为先锋。
稍后八校各领精锐,鱼贯下山。入城驰援。
沿途乱军,不敢与敌。望风逃窜。
华雄一马当先,攻入万岁坞。先救王允家小,命人护送上山。又拨马入城,解南宫之危。
便在此时,猛虎孙坚,领麾下千骑,亦由东向西,奔冲入城。
张济等人,眼看败局已定。
不料前方将士高呼:“宫门已破!”
“妙极!”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张济一声令下:“诛王吕、清君侧!”
“诛王吕、清君侧!”
五校并上林军,蜂拥入宫。
“不杀西凉人!”羽林中郎将李傕,亦奋起反击。